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医药.卫生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经神病学

不焦虑不抑郁手册(执业心理医生告诉你的事)

  • 定价: ¥39.8
  • ISBN:978752161208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法制
  • 页数:267页
  • 作者:姜超|责编:吕静云
  • 立即节省:
  • 2020-09-01 第1版
  • 2020-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姜超医生在本书中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典型病例,深入浅出地将常见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过展示出来。所选案例用心,语言娓娓道来,能够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对心理疾病患者及其家人来说,本书可揭开常见心理疾病的神秘面纱;对心理卫生专业从业人员来说,本书可作为入门书籍了解这些常见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程转归及治疗原则;而对精神科专科医生来说,本书可作为心理疾病科普图书的典范供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一共提及九大类心理疾病,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方面的治疗建议。本书之所以叫作“不焦虑不抑郁手册”,其实不仅是因为书中讲解了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这两类心理疾病,也是希望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心理疾病时,都可以心怀希望,通过了解书中介绍的方法来积极应对。

作者简介

    姜超,深圳市某三甲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精神医学硕士,心理治疗师,系统式家庭治疗师,国际认证EAP专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际CEAP协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心理危机干预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EMDR创伤心理治疗学组成员。从事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睡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积极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EMDR技术来治疗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希望用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方法,帮助人们全然地接纳和善待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目录

第一章  慌慌张张、匆匆忙忙——焦虑障碍
  不受掌控的濒死感(惊恐障碍诊断)
  惊恐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惊恐发作不要害怕,不会死的
  不敢跟人说话的男生(社交恐惧症诊断)
  社交恐惧症的原因有哪些
  社交恐惧症的脱敏治疗
  洁癖是一种病吗(强迫症诊断)
  强追症的原因有哪些
  强迫症的治疗
  焦虑障碍的综合治疗
  焦虑情绪“急救”小药箱
第二章  我好渴,但我伸不出手来拿水——抑郁障碍
  抑郁的人说了哪些可怕的话
  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的诊断)
  抑郁障碍的病因可能有哪些
  最终还是选择卧轨的女子(复发性抑郁障碍的诊断)
  不良夫妻关系导致的抑郁症
  其他类型的抑郁障碍
  如何治疗抑郁障碍
  需要大声对抑郁症患者说的科普建议
第三章  逃出噬人的夜——失眠障碍
  因失恋而失眠的医学生(失眠障碍诊断)
  为什么我们需要睡眠
  失眠的原因几何
  慢性失眠的治疗指南
  失眠的综合治疗方法
  失眠的药物治疗:该吃药时还是要吃药
  谁说打呼噜不是一种病呢(其他失眠障碍)
  睡眠科普小建议
第四章  杀不死你的,必将使你更加强大——应激相关障碍
  修补灵魂的人——心理危机干预者
  失去女儿的女人(急性应激障碍诊断)
  老太太被骗后绝食是怎么回事(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哪些因素有关
  如何治疗应激障碍——碎花瓶理论
  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心理疗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康复的科普小建议
第五章  为艺术,时而疯狂,时而忧郁——双相情感障碍
  话多的姑娘(双相障碍诊断)
  什么原因导致了躁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之法
  认知行为疗法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如何帮助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家人康复
第六章  害怕“被强奸”的女孩——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精神分裂症的六大症状
  坚持要捉奸的男人——偏执性精神病
  急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
  人究竟是怎么得的精神病呢
  疗愈精神病的方法
  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小技巧
第七章  酒,既是药也是毒——酒精依赖和酒精戒断
  你打医生,医生却帮你包扎(急性酒精中毒诊断)
  喝酒上脸的真正原因
  什么是酒精依赖
  酒精依赖产生的原因
  自我救赎的酗酒者(酒精依赖与酒精戒断诊断)
  酗酒者如何科学地戒酒
  戒酒的心理干预技术——3-D疗法
  对于戒酒者的科普建议
第八章  “要么瘦,要么死”的女孩——神经性厌食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厌食症诊断)
  厌食症的历史和现在
  厌食症真的会死人
  如何发现身边那个有厌食症的人
  患有厌食症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呢
  如何治疗厌食症
第九章  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躯体形式障碍
  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呢(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
  医生所面临的两个挑战
  躯体化障碍的病因是什么呢
  躯体化障碍的治疗方法
  对于躯体化障碍患者家人的若干建议
尾声:正念减压在于活在当下
后记:心理疾病之我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有关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修订的说明
中国医院精神医学专科概录

前言

  

    2018年下半年,我收到学生姜超的邀请函,他再三邀请,要我为此书写个推荐序,盛情难却,那就在此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姜超2014年考取了南昌大学精神卫生专业的研究生,那时候他来找我,表达了对精神病学方面的浓厚兴趣。他经常阅读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相关的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在本科及研究生的学习阶段获得了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资格证书。在医院精神科病区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他将精神病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探索与成长,丰富了自身的临床技能。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他花了很多心思,也下了很大功夫,当然这些都体现出了他对工作的细致和认真,以及对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激情和热爱,也如同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样,充满了艺术气氛。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越发看重自身的健康状态。健康不仅指躯体方面的健康,也包括心理方面的健康。众所周知,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局限于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拥有完善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这样说,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如意的事情,所持不同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积极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迷茫和困惑,才能优雅地处理生活中的忧伤与不幸。
    我觉得每个人都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学会关注他人的心理状态。在过去,人们总觉得“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太过沉重,会承担太多人异样的目光、冷漠与嘲讽。而此时逃避往往成了他们惯用的处理方式,因此造成了许许多多的悲剧。
    随着人们的认识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图书和媒体行业开始关注并传播健康的心理学和医学知识,大家对心理疾病的看法也有了明显的改观,到心理科就诊咨询的人数有、了明显的上升。但已改善的现状仍然需要大家的努力。
    本书是姜超站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对心理疾病诊治的探索,带给我更多的是欣慰。书中列举了许多常见的临床病例,但因为人们有时缺乏对心理疾病的了解,所以在遇到心理疾病时更容易产生一种畏惧感而不知所措。很多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更多地是选择逃避而不是去尝试了解它、理解它,这就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尤其是精神科医生能够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技巧和方法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疾病、正视自身的疾病,最后慢慢地战胜疾病。
    “上医者治未病之病”,书中还罗列了很多生活中的心理学科普知识,这些小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能够促使人们以有用的心理学及精神医学知识来筑起保卫心理健康的城墙。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心理疾病及其如何防治,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值得一读。
    袁也丰
    南昌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后记

  

    后记:心理疾病之我思
    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幸福是什么,是一种心态,还是一种渴望?想得越多反而越苦恼,好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直到最近,有一天一个长期来看病的病人对我说:“我觉得没病就是最幸福的。”
    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自己原来一直在从事着帮助别人实现幸福的职业,只是一直以来我好像患上了“幸福障碍”——没法感知到幸福。我们总以为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是幸福,可是那些只是幸福的一部分,幸福除了包含快乐,或许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在里面,如人生的意义。
    我们每日在柴米油盐的烦琐生活和压力巨大的工作中徘徊,好像已经许久没有去认真地思考,人到底为什么而活,或者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日复一日挣钱工作或花钱消费,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深思人生的意义究竟是啥。
    然后有些人生病了,尽管躯体是完好的,可是心灵上早已千疮百孔。无论是源于先天的遗传还是周围环境中人与事的纠纷,人的心终究是病了,有些人神情紧张、焦虑不已,有些人活力丧失、悲伤满腹,有些人彻夜难眠、辗转反侧,有些人心缠伤口、颤抖不已,有些人时而发狂时而悲戚,有些人疯疯癫癫、疑神疑鬼,有些人嗜酒成性、烂醉如泥,有些人形销骨立、不以为意,有些人疼痛难忍、反复“逛医”……
    这些都是心理疾病。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患上心理疾病,但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心理医生,就像每一个家庭都需要一个家庭医生一样。心理疾病就如同病毒感冒一样,若是哪一天你的心理免疫力降低了,那么你就有可能被心理疾病侵袭,被打败,甚至被消灭。 而我们要做的不单单是当患上心理疾病时去正规的地方看心理医生,我们更需要在平时增强自己的心理免疫力,预防心理疾病,而这之中感知幸福的能力将是预防心理疾病的防浪堤。 与其专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不如研究如何才能使此生过得幸福,处理好自己和家人间的关系,才能夫妻和睦,亲子融洽;处理好自己与工作的关系,才能压力虽大,却不负韶华;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才能悦纳自己,开心放下。 人为什么而活? 不知道,但是,何不为了幸福而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