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触及巅峰

  • 定价: ¥89.9
  • ISBN:978722011928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340页
  • 作者:(加)爱德华·拉森...
  • 立即节省:
  • 2020-08-01 第1版
  • 2020-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普利策历史奖得主爱德华·拉森呕心沥血之作,讲述了一群非常有韧性的男人的冒险故事。
    作者通过艰苦的实地考察和查询大量的资料文献,将1909年前后的极地探险故事尽数展开,全景展现人类探险史上的鼎盛之年。
    本书所讲述的故事极其精彩,既有不可思议的冒险,又有克服巨大困难的精彩瞬间。

内容提要

  

    爱德华·拉森再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讲述了一群坚韧不拔的男人冒着生命危险,在世界上最严酷的地区进行探险的故事。他们的成功甚至失败,都使他们成为英雄。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且深刻,读起来令人肃然起敬。

媒体推荐

    《触及巅峰》所讲述的故事极其精彩,既有不可思议的冒险,又有克服巨大困难的精彩瞬间。
    ——吉姆·惠特克(Jim Whittaker)  曾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知名探险家
    《触及巅峰》完成了一项出色的心理学研究,描绘了一群痴迷于实现目标而把自己推向理智边缘的勇士。拉森捕捉到了这个探险时代的典型特征—斗志昂扬和危机四伏。
    ——《书单》
    100多年前的1909年,北极点、南极点和世界最高峰都还没有被探险者征服,一代探险者都在争取这些荣誉。在《触及巅峰》这本书中.拉森带领我们走进这三个地方,并见证了它们被人类征服的过程。
    ——《科技新时代》
    拉森的写作功底扎实,故事层层相扣。节奏紧凑,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探险英雄。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触及巅峰》讲述了一个关乎勇气和生存技巧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令人欲罢不能。作者拉森在讲故事方面很有天赋,他把书中三位主人公的非凡勇气、足智多谋,以及成就和缺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华尔街日报》
    拉森再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讲述了一群坚韧不拔的男人冒着生命危险,在世界上最严酷的地区进行探险的故事。他们的成功甚至失败,都使他们成为英雄。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且深刻,读起来令人肃然起敬。
    ——《科克斯书评》
    拉森再现了1909年三次大胆的探险。这几位主人公有多坚韧呢?皮尔里因冻伤而失去了8个脚趾,但仍然没有停下脚步!尽管获取这些荣誉的过程九死一生,但生活在一个世界上仍有部分地区未被开发的时代,很难不让人羡慕。
    ——《男士杂志》

作者简介

    爱德华·拉森,1998年,爱德华·拉森凭借《众神之夏》(SummerfortheGods)一书获得普利策历史奖。
    现任佩珀代因大学历史学教授。并在斯坦福大学、墨尔本大学、莱顿大学和佐治亚大学任教。著有《乔治·华盛顿的归来》(The Return of George Washington)、《华丽的灾难》(A Magnificent Catastrophe)、《制宪会议》(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等作品。除此之外,拉森还在《时代周刊》《自然》《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并已媒体评论员,客座讲师等省份活跃在各种媒体上。

目录

前言  这个世界现在属于我们,即使是那些遥远的极点
三支探险队人员详情
第1章  向北极进发
第2章  勇气的化身
第3章  南极大陆的魅力
第4章  攀登者的较量
第5章  皮尔里之路
第6章  越过狂啸的南纬60°
第7章  向狂野的北方最后一搏
第8章  向南地极与南磁极的最后冲刺
第9章  站在地球最北端
第10章  冲向世界之巅
第11章  归途
尾声  最后一块饼干
译者后记  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定胜天之类的事情

前言

  

    这个世界现在属于我们,即使是那些遥远的极点
    本书将要描述的这些探险经历,承载了众多欧洲人、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的梦想。1908年,《纽约时报》评论道:
    在现代探险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人们持之以恒地努力探索世界的各个角落,探寻神秘的未知地带。两名探险者致力于揭开北极点之谜,四个小组瞄准了被冰原覆盖的南极大陆……而现代的地理学家对亚洲腹地那些难以翻越的山脉和浩瀚的沙漠仍然一无所知。
    探险爱好者西奥多·罗斯福时任美国总统。与他兴趣相投、但没那么好动的爱德华七世则统治着辽阔的大不列颠王国。新出现的技术使得遥远之地不再可望而不可及.人们渴望成名,渴望由此进入上流社会,也正是这些原因。探险者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将那些之前看似无法抵达的地点设为自己的目标。于是。人类从未抵达的三个极点成为终极目标:北极、南极,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上的世界之巅,而南极目标又被分为南地极和南磁极。荣誉已经准备完毕。静待那些成功抵达极点的勇者和强者收获。就这样,1909年被塑造为现代探险时代的巅峰之年。
    这些探险队都是由拥有骄人野外纪录的探险者组成的。他们于1909年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所做的漫长努力,代表着人类在地球三极所达到的新高度。罗伯特·皮尔里是来自美国的头号挑战者,他曾经7次前往北极地区,后3次的目标直指北极点。英国探险者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则试图抵达南极点。最有名的是意大利的阿布鲁齐公爵,也就是萨伏依的路易吉·阿米迪奥(Luiqi Amedeo)王子,他因完成了三大洲最高峰的首登而声名鹊起。还曾经带领一支队伍深入北极地区,创造了最接近北极点的纪录。澳大利亚的顶尖野外地质学家埃奇沃思·戴维与沙克尔顿一起前往南极地区。他在“未来极地之星”道格拉斯·莫森的协助下向南磁极行进。在那个年代。这些英勇的探险者在地球的各个极点竭尽全力。追求青史留名。
    人的探险本能一直存在,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大约公元1500年,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欧洲人口的增加。欧洲探险者们开始走出他们熟悉的世界,向未知的地区展开探索。从哥伦布、麦哲伦、萨缪尔·德·、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到詹姆斯·库克(Jarrles Cook)、“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队”(Lewis and Clark)、大卫·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以他们为代表的欧洲人和传承了他们精神的后辈们开始在全球寻找和开拓原住民的居住地。带着“欧洲中心论”的骄傲.他们把这个时代称为“探险纪”(the Age of Exploration),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人类还从来没有进行过如此遥远的旅行.他们行进的速度快到可在短时间内在诸多地方重建家园。
    到了19世纪,世界上可供人类居住的地方,即使没有被欧洲人殖民,也已经被探索得差不多了。于是,到达高纬度的北极和遥远的高山地区就成了西方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这些被冰雪覆盖的地方成为新的探险目标,吸引着浪漫诗人、惊悚小说作家、寻求探险刺激的贵族,以及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英国人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从大西洋向西北方向通往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从狄更斯和凡尔纳到爱伦-坡和柯南·道尔,这些著名作家都曾描述过这段漫长的历史,他们无一例外地把北极地区安插在各自的故事情节中。他们描写了在那些冰封的荒凉地带。在面对充满敌意的无情的自然界时,人类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生存下来的。另外一些作家,主要是诗人,则转向阿尔卑斯山寻找灵感。阿尔卑斯山的景象通常被诗人描述成壮美的奇观,甚至从泛神论的角度来看,它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而北极则不可避免地被描述为“冰封地狱”,从好的方面来说.北极可以考验人类是否强大;从差的方面来说,北极就是绝望、疯狂和死亡之地。登山者也许能够在山上感受到灵魂的净化,但是极地探险者在无尽的北极冰原上则极少感受到这些。
    在通俗文学中,极地和高山对英雄或者非英雄的主角有着强烈的,甚至是致命的诱惑。在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小说《简·爱》的开头部分,年轻而多愁善感的主人公溜进了一个废弃的房间读书,惆怅地读到了这样的文字:
    在辽阔宽广的北极,在那些荒凉得令人绝望的地区,环绕着极点
    的是几个世纪的寒冬累积起来的坚硬冰原,就像无尽的霜雪蒙住了比
    阿尔卑斯还要高得多的山。
    ……
    关于1909年的行动,探险者的很多论文、考察笔记、日记和信札都已经出版。有些没有出版的则被保存在公共档案馆,还有一些被保存在私人手中。关于这些未出版的资料,我想感谢以下收藏机构和保存了这些资料的人们:剑桥的斯科特极地研究院、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华盛顿的议会图书馆、伦敦的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阿德莱德(Adelaide)的南澳大利亚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伯德极地研究中心.以及探险者的家人们。我要感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里士满大学、墨尔本大学和佩珀代因大学的图书馆,它们根据自己的馆藏和彼此之间的租借计划.公开了很多资料,给了我特别重要的帮助。互联网使得这些被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所拥有的早期出版物得以共享。另外,我还要感谢威廉·奠罗/哈珀.柯林斯出版社(William Morrow/HarperCollins)的编辑彼得·哈伯德(Peter Hubbard)。
    1909年的探险行动依托于人类以往的传统经验,但也开拓了很多新的方法。如果我们往回看,这些20世纪初的探险靠的是克什米尔地区和喀喇昆仑山脉的原住民挑夫、南极冰原上的人工动力和北冰洋上的雪橇犬。没有人携带无线电设备,因此一旦离开有线电报的范围,他们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就完全切断了。如果我们往前看,这些探险队在组织、执行和集资方面都尝试了新的方式。比如,在攀登乔戈里峰的时候,阿布鲁齐公爵设立了登山协作队.这成为未来登山的标准配置。为了使自己成功抵达遥远的北极点,皮尔里雇用了一艘居住条件和动力系统均非常优异的船,这既是为了满足与他同行的赞助商的个人生活需求,也为日后的南极旅游埋下了伏笔。沙克尔顿改装了一辆可以在冰上行驶的汽车,却没能比那艘豪华轮船走得更远。
    这三支探险队的活动时间相互重叠,探险者们怀揣着同样的雄心,结果却不太一样。这段历史讲述了他们在人类经验范围之内,为了抵达地球的极点所付出的努力。1908年8月,在准备出征北极探险之前,皮尔里在格陵兰岛最北端的因纽特村庄给西奥多·罗斯福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已经储备了充足的海象肉、爱斯基摩人和雪橇犬,从现在起,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而运气的因素也许比经验、努力、充分准备等因素加在一起还重要。我会竭尽全力,希望能够成功。”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冒险精神推动着皮尔里和他的探险者同行迎来了1909年,并且在后面的岁月中继续影响着他们。直到今天,在进行研究和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仍然能够看到这种精神在极地科学家和极限登山者身上的延续。他们有一个强大的信念:这个世界现在属于我们。即使是那些遥远的极点。

后记

  

    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定胜天之类的事情
    2018年6月,我跑完了兰州马拉松,赛后遇到湛庐文化总裁陈晓晖。那时,我已经从翻译《耐力》时感染的超级拖延症中痊愈,便跟晓晖打趣道:“要不然.再整一本?”晓晖可能还没从赛后的高原反应中完全恢复,居然答应了,但是找补了一句:“你别再拖5年,那我就惨了。”
    回到北京之后没几天,晓晖帮我选了这本普利策获奖者爱德华·拉森的最新作品《触及巅峰》,这本书讲述的是1909年这一年之内,三支探险队不约而同地分别向乔戈里峰、北极点、南极点(以及南磁极点)这三个地球的极点发起冲击的过程。
    以我当时的认知,这是一些人定胜天的故事。
    翻译工作从2018年下半年启动。11月的时候,我去了一趟拉萨,参加停办7年之后再现江湖的拉萨半程马拉松。
    比赛的过程不赘述了,总之是不能一直跑,否则心率就飙升。所以.我进入了某种状态——在大脑的计算和监控下,心脏与双腿按照关门时间的所需配速,以跑走结合的方式向终点布达拉宫前进,“我”呢,就算是灵魂吧。附着在身体上跟着飘动。
    这种赛事体验是我从来没有过的。虽然很漫长,但是算不上艰难,不是那种呼哧带喘的感觉。相反,由于我坚信自己可以在关门时间之前抵达终点。我还挺享受其中。现在回想起来,那种状态有点儿灵魂出窍的意思。 但我确认这不是高原反应产生的幻觉,而是出于对高原和马拉松的双重敬畏所进入的某种状态,是身心都屈服于海拔3600米以上的高原反应之后.人与大自然之间实现的那种和谐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妥协。 跑了20.5千米左右,布达拉宫终于在左前方出现了,真的可用“高高在上”来形容。此时,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通过终点的刹那,计时钟显示3小时00分37秒。我用了自己半程马拉松最好成绩两倍的时间,完成了拉萨半马。我抬头望向布达拉宫,心中异常平静,没有想象中激动,身体也不难受。这个时候,大脑中的所念所想极其简单:青藏高原、拉萨、马拉松。你们都足够威武,我,一个小小人类,心甘情愿地臣服于你们。 回酒店的路上,我很严肃地想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定胜天之类的事情:第二,我们无法挑战大自然,人类在高海拔、恶劣气候、空气稀薄等这些自然现象面前。赢得了谁呢? 再回到《触及巅峰》这本书中。随着翻译工作的推进,我慢慢发现。这居然不是一些人定胜天的故事,这是意大利贵族团队在乔戈里峰面前败下阵来的故事。这是美国偏执探险家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北极、最后一次出征返回后向全世界宣称抵达北极点、但实际上无法自我证明的故事,这是英国热血青年在距离南极点不到200千米的地方计算了剩余的路程和补给、为了保全生命而不得不放弃目标掉头返回的故事,唯一一个成功的故事来自澳大利亚学者,他们抵达了相对容易征服的南磁极。 有过拉萨半马的经历和慨叹之后,我愈发理解这些暴露人类的渺小与无力、打破人定胜天幻想、接受自然惩罚的故事了。 但实际上,恰恰是因为这种渺小和无力,才显示出人类依靠原始的欲望和本能对自然进行探索的伟大之处。 全书翻译工作最终结束之时是2019年11月,新冠病毒即将袭击人类,并将给整个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未来的日子里.人类必须接受新冠病毒长期存在的事实,一旦放任自我,便会随时受到惩罚。 如果。《触及巅峰》能够以一个极端年代的一些极端的人类经历,让我们再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认识到,人不可无限扩张,人并非一定胜天,那么。这也算是对于人与病毒和谐共处的友情提示了。 最后来说说作者爱德华.拉森。他在描述阿尔卑斯山和北极壮丽的景色时,“偷懒”引用了大量伟大诗人的经典作品片段,包括下面这些:华兹华斯的诗作《剑桥与阿尔卑斯山》、柯勒律治的《日出前的赞美诗,于沙莫尼山谷》和《古舟子咏》、雪莱的《勃朗峰,写在沙莫尼山谷的诗》、拜伦的叙事诗《曼弗雷德》。 我觉得,寻找这些诗句的成熟中译版本是一件无比麻烦的事情,于是,索性将上述英诗片段硬着头皮翻译出来。谢谢拉森,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另外,我还顺手译了书中引用的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和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只言片语。 无比美好的经历。 谭杰 2020年5月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