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中国经济

转型之机(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看资本市场投资机遇)

  • 定价: ¥66
  • ISBN:978752172105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07页
  • 作者:赵伟//张蓉蓉|责...
  • 立即节省:
  • 2020-09-01 第1版
  • 2020-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剖析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
    阐释新旧动能转换与配套政策。
    探寻新时期资本市场投资机遇。
    角度新颖,将宏观经济转型与微观的投资逻辑、框架和机遇相结合。
    视野开阔,从全球和历史的角度,对先导型经济体的转型经验和教训进行比较研究。
    图文并茂,全书内容详实,结构清晰,辅以200余张图表,系统阐释了作者的“结构主义”投研分析框架。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框架。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资本市场等各个维度展开分析,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转型经验的比较研究,尝试厘清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问题,以及转型过程中蕴藏的资本市场投资机遇。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奇迹”产生的背景,以及当下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从大量实证研究中梳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关键;第三部分厘清近年政策思路转变的脉络及其如何服务于转型这一系统工程;第四部分讨论大变局下投研框架如何重构,以及如何寻找转型阶段的投资机遇。

媒体推荐

    现阶段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难度大的多是“转型问题”。从这个角度思考并寻找破解之道,将有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事半功倍。期待这本书的出版能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转型问题,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与进步中起到积极作用。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赵伟博士的这本著作有两个关键词:转型和转型期的证券投资。步入转型期,传统的周期分析框架对投资的指导意义不断弱化,而结构主义分析框架则有更显著的现实意义与经验明证。这本书宏观论述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开卷获益良多,特此推荐。
    ——童威  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理解中国经济转型的主线和动力,完善投资研究的框架和逻辑,对于我们在复杂的资本市场中把握机遇和控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熊军  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我们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前景充满未知,但也因此得以在转折处见证历史、分享红利。这。本书以史为鉴、旁征博引,为我们提供了资产配置研究的全新视角和框架。
    ——顾伟  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探寻中国转型之路,抓住产业升级龙头,投资有潜力的公司,这本书是中国宏观经济和投资研究的锋锐之作,值得细细研读。
    ——邵宇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
    近些年来,总量经济波澜不惊、结构转型持续深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运行规律。赵伟博士敏锐地洞察到其中变化,并进行了非常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本书对于理解经济转型阶段的运行机理和市场逻辑大有裨益,值得一读。
    ——伍戈  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
    在作者巧妙扎实的实证和丝丝入扣的分析之下,中国经济转型的“他山之石”、宏观政策调适、中观产业形塑及微观机制耦合一一呈现。说到转型,不可避免地要提及改革。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顶层设计、有序推进且不断深入的改革,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经济的“转型之机”。相信作著亦会作如是观。
    ——钟正生  财新智库原董事总经理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发展的困惑
  第一章  “中国奇迹”具有典型的后发追赶特征
    第一节  追赶红利快速释放,催生“中国奇迹”
      一、改革开放后的四十余年,高增长背景下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符合后发追赶规律
    第二节  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是高速追赶的重要引擎
      一、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是后发经济体的追赶起点
      二、受益于第三轮产业迁移,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第二章  成长的烦恼:转型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一节  “追赶红利”逐步消失,降速增效方是正途
      一、追赶过程也是红利从兑现到透支的过程
      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二节  逆全球化兴起,加大中国经济转型迫切性
      一、逆全球化思潮下,全球一体化退坡
      二、全球产业链重构,倒逼中国加快转型
第二部分  先导经验:产业是关键,改革做保障
  第三章  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第一节  传统竞争优势不断被削弱是转型的压力所在
      一、产业竞争优势决定一个经济体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定位
      二、传统产业优势丧失是追赶阶段末期的共性问题
    第二节  通过改革打破要素约束,推动结构转型升级
      一、产业政策引导,财政金融政策助力
      二、社会政策与之配合,预防潜在风险
  第四章  不同经济体转型路径不同,结果迥异
    第一节  亚洲“四小龙”:立足自身禀赋,分头突围,成功转型
      一、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立足自身优势,转型高端服务业
      二、韩国和中国台湾依托制造业基础,转向创新驱动
    第二节  拉美经济体:产业升级停滞,经济秩序混乱
      一、战略与政策失误使产业升级后继乏力
      二、社会政策的缺位进一步削弱经济活力
  第五章  转型非一日之功,政策搭配和战略定力至关重要
    第一节  韩国“弯道超车”,政策合理搭配,保持定力
      一、自20世纪90年代起,韩国从政策层面引导产业有序升级
      二、面对外部危机,保持政策定力,去杠杆助转型深化
    第二节  日本和中国台湾“内功”修炼不足,转型后段不顺利
      一、日本转型后段的产业规划失当,政策重走老路
      二、中国台湾地区创新能力不足制约转型深化
第三部分  崛起之道: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稳中求进
  第六章  中国政府理性克制,有序推进结构转型
    第一节  转型的朴素理解:出清旧经济,培育新经济
      一、从自然减速到政策助力,加速出清旧经济
      二、出清旧经济的同时,新经济也在加速培育
    第二节  财政金融政策配合,社会政策托底
      一、财政金融政策为转型保驾护航
      二、鼓励创新驱动,社会政策托底
  第七章  “去杠杆”等系列政策皆服务于“转型”逻辑
    第一节  实体杠杆偏高,制约资金配置效率
      一、负债驱动型增长模式下,杠杆问题逐步凸显
      二、结构性去杠杆充分考虑了我国杠杆问题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  控制增量,化解存量,保持定力
      一、控制增量以地方平台和地产领域等为主
      二、化解存量债务需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
  第八章  自然形成的产业“雁形矩阵”,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产业链协同已经形成,奠定经济突围基础
      一、东部腾笼换鸟,中西部加速追赶,区域协同不断提升
      二、区域间的产业“雁形矩阵”成形,全面升级开始成为主题
    第二节  人口流动映现时代变迁:从“孔雀东南飞”到集聚都市圈
      一、人口流动规律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二、人口政策影响人口流向,重塑产业格局
第四部分  掘金未来:“结构主义”兴起,重构投研框架
  第九章  转型阶段传统“周期”框架逐渐失效
    第一节  投研框架的转变:从“周期为王”到“结构主义”
      一、缘于政策调控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二、转型阶段“周期”框架失效,“结构主义”兴起
    第二节  面对外部冲击,政策保持战略定力,不走老路
      一、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减税激发活力,外需腾挪对冲
      二、全球疫情背景下,防疫与“稳增长”“防风险”的平衡
  第十章  轻总量、重结构是转型期的市场共性
    第一节  转型受政策影响大,后段会出现“指数牛”
      一、资本市场表现是经济的晴雨表
      二、转型过程中政策环境对市场影响较大
    第二节  “结构牛”一直存在,转型导向的行业表现亮眼
      一、代表转型趋势的产业方向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二、消费升级板块受益于收入与消费观念的提升
  第十一章  “结构主义”兴起,转型成为最重要的主线
    第一节  传统总量思维失效,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投资机遇
      一、传统周期框架失效,总量波动弱化,结构分化凸显
      二、转型酝酿机遇:新经济培育加快,传统行业格局优化
    第二节  消费全方位升级是大势所趋,“确定性”享受溢价
      一、消费升级在多个维度发生,服务业空间巨大
      二、关注长尾效应,低线城市与农村的消费升级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

  

    大概10年前,中国经济持续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能否延续下去以及是否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为学界和社会所关注。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课题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我与课题组同事用几年的时间对这一问题及相关议题开展了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观点收入了《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选择》等图书和论文。此后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相关研究——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研究报告——也贯穿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当然,更多的成果体现于这一时期提交给决策层的各类内部研究报告。我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将会下一个大的台阶,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增速减缓的背后是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的合乎规律的重要变动,中国经济发展由此进入新常态;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将会面临多种结构性矛盾和财政金融风险,成功实现转型必须深化改革,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对于这些观点,开始时接受的人不多,而且一直存有争议。然而,还是那句老话,检验理论的最好办法是实践和历史。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在这些年已经实际发生了。
    当下正处于中国经济转型攻坚的重要阶段,赵伟博士的新作《转型之机》出版恰逢其时。赵伟博士的研究思路,与我们十年前所做研究在逻辑上是相通的。
    全书内容涉及了经济转型的诸多方面。在第一部分内容中,作者先从“中国奇迹”出现的机理谈起,即改革开放之后持续30余年的高增长,动力到底来自哪里?这在近些年来始终是一个热议话题。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经济腾飞,日本、韩国和其他经济体在工业化初期也都出现过类似阶段,有学者称其为“追赶效应”。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发现,后发经济体完成大致相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会比先行经济体用时更短,因此采用“挤压式增长”来描述这一现象。
    进入“挤压式增长”阶段,经济会持续一段时期的高增长;一旦“挤压式增长”的潜力释放完毕,经济增速的回落自然就会发生。无论早期的“挤压式”高增长,还是后期的增速回落,都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对应的是增长模式的切换,也就是转型的过程。正如本书所言,转型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成长的烦恼”。
    近些年来,我经常见到一些过于悲观的看法,国内外一些研究人员基于某些单一变量推导就贸然给出“中国经济崩溃”的观点。其实,他们如果对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规律有所理解,就不会做出如此推论。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由高速增长“成功”换挡到中速再到低速,恰是转型成功的表现,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追赶型经济体都会经历的。
    如何顺利完成转型的过程?作者从先导型经济体的经验教训1中找到了一些共性规律,有一定参考意义。首先要“以我为主”,不能因为外部因素的扰动而出现战略摇摆,“走老路”式的政策对冲尤其不可取。其次要“产业为本”,对于大国经济而言更是如此,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核心产业供应链的安全至关重要。再次是“政策协同”,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政策要全力配合,才能完成“蜕变”的过程。
    这本书对中国经济近十年来的结构转型做了系统而翔实的梳理,其中对自然形成的产业“雁形矩阵”的论述颇具特色。我们知道,先导型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空心化”,即在容量有限的背景下,产业链定位向高端转移的同时,出现大规模的传统产业外迁,进而导致供应链安全问题加大。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迁移,但不同的是,部分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经济体,还有相当多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中西部省份。产业的跨区域迁移,在带动中西部省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供应链分工体系也逐步成型;东中西部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呈现梯队形分布,产业“雁形矩阵”自然形成:东部地区聚焦于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物流、研发、总部经济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中部地区正在成为“制造中心”,并随着需求和技术的变化而加快转型与升级;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与中部、东部优势互补。
    转型是整个经济、社会实现“蜕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政策思路需要更加强调“结构性”。当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时,多用改革的手段稳住经济,而不是用刺激的办法透支未来。唯有深化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才能化危为机,加快转型进程。现阶段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难度大的多是“转型问题”,从这个角度思考并寻找破解之道,将有助于抓住问题关键,事半功倍。期待这本书能使人们更多关注转型问题,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与进步中起到积极作用。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2020年7月5日

后记

  

    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是当下非常重要的议题。在转型过程中,传统分析框架普遍出现失灵,无论是对当下一些经济现象的解析,还是对市场投资活动的指引,皆是如此。然而,要构建新的分析框架并把方方面面的问题讨论清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首先,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资料与信息浩如烟海。研究人员既要从繁杂的数据中提纲挈领,厘清经济运行逻辑,又要避免宏大叙事似的泛泛而谈。其次,不同经济体的禀赋优势及转型关键阶段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各有不同,唯有通过大量的数据论证,我们才可能接近真相,找到普适性规律并为中国转型提供启示。最后,在转型过程中,结构分化非常严重,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规律被打破,宏观逻辑的推演需要扎实的微观基础支撑。
    “转型”问题研究是一个极为庞大的议题,我们却必须用有限的篇幅将其尽可能精炼而准确地展示出来。这使得我们对于每一章节的撰写和修改上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全书成稿之后又几易其稿,等最终定稿的时候,从章节的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展示,相比早期规划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我日常工作的强度已经很大,本书的整理工作大多只能放到工作之余或夜深人静之时。周末或节假日期间,我会背上书包到附近的“言几又”待上一天,为了节省一些往返于家和书店之间的时间,我有时候就在书店附近随便吃点午饭或晚饭,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追逐理想的每一秒都倍感充实。 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的系统梳理及转型背景下投研框架如何修正等,的确是我工作以来的兴趣所在,也是一直坚持在做的研究方向。从学习、思考到框架重构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成长历程,几乎贯穿了我10年左右的从业经历。至今,我对很多问题依然一知半解,需要进一步钻研。 对转型问题的思考越深,我们从思考中受益就越多。这样的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些年来的经济金融现象,也对个人发展有诸多启示。系统整理书稿的过程使我对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做了很多反思。“转型”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或路径,需要根据禀赋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方向;“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场系统改造运动;“转型”是“蜕变”的过程,选对方向,慢即是快,欲速则不达。于我们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本书的最终成形,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姜波克教授和我初入职场时的老领导周传根先生。在攻读本科学位期间,我因一篇不成熟的学术论文得到姜老师的垂青,获得复旦大学直接读博的机会,方能在一流学术殿堂继续深造并追寻自己的学术理想。博士毕业前夕,我在高校科研和实务工作之间摇摆不定时幸得周传根先生的提点。初入职场时养成的工作习惯也一直坚持至今并让我持续受益。 平安养老资产事业部万军先生、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先生和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先生,在我搭建研究框架时给予了深入指导,在此我感谢他们的悉心教导。万军博士是我初入职场时的带教老师,我的投研框架的初建与市场思维的培养皆受益于万博士指点。邵宇博士的“三次失衡、三个世界、三足鼎立”全球研究框架,引导我将宏观研究视野打开至全球图景,也是在邵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用“转型”的视角思考中国经济问题。伍戈博士在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研究领域具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在伍老师的指导下,我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立体。 要感谢的人很多,平安集团、长江证券、开源证券的诸位领导与同事,各金融机构的前辈同人,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的诸位老师,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帮助和鼓励。感谢在不同阶段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的师长、友人与同事。在每段人生历程中积累下的深厚情谊,都将注定伴随终生。 在书稿编审环节,中信出版社的诸位老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我在此向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表达衷心的感谢。最后,感谢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岳父母和我的妻子,你们是我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 谨以此书,送给刚满周岁的赫瑄小朋友。 赵伟 2020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