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外国哲学

维特根斯坦传

  • 定价: ¥35
  • ISBN:978756806511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 页数:220页
  • 作者:傅力|责编:闫丽娜
  • 立即节省:
  • 2020-09-01 第1版
  • 2020-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关于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本传记。本传记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阶段主要梳理他的成长阶段(1889年-1911年)。这个阶段是维特根斯坦个人及其思想的成长阶段。第二阶段是维特根斯坦开始正式接触哲学的三年时光(1911年-1914年)。第三个阶段是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1914年-1918年)。第四阶段详述了维特根斯坦在觉得已经“解决了逻辑的问题”后(1918年-1929年)怀着热忱来到奥地利的山村中做一名山村教师。第五阶段讲述了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用自己的《逻辑哲学论》作为毕业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了三一学院作为一名研究员(1929年-1939年)。第六阶段是维特根斯坦接替了摩尔成为哲学教授,随后他也成为了英国公民(1939年-1947年)第七阶段是维特根斯坦的最后五年人生(1947-1951)。

内容提要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中毋庸置疑的杰出哲学家之一,他对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和语言本质的探索使其醒目地屹立在哲学史的长河之中。本传记以简洁可读的语言,讲述了维特根斯坦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足迹,逐一描绘了这位奇异哲学家从日常生活到学术生涯的方方面面,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才是怎样走过了他的一生。

作者简介

    傅力,1989年7月出生,浙江杭州人,于2017年获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大学任教,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科普、社科作品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家族,童年,柏林和曼彻斯特(1889—1911)
  一、谁是维特根斯坦
  二、与哲学相遇
第二章  剑桥,挪威,还有哲学(1911—1914)
  一、剑桥有哲学
  二、旅行,以及平森特
第三章  战争·思考·神秘主义·《逻辑哲学论》的诞生(1914—1918)
  一、在死亡的喘息中思考
  二、《逻辑哲学论》:语言的图像说
第四章  理想·现实·荒芜的人生(1918—1929)
  一、失败的荒野人生
  二、新的职业和旧的身份
第五章  剑桥,博士,还是哲学(1929—1939)
  一、重返剑桥,哲学的下半场
  二、斯金纳·爱·宗教的观点
第六章  教授·战火·无所遁形的消解(1939—1947)
  一、种族和职称的转变
  二、离开,开始漂泊
第七章  死亡并不是隶属于生命的事物(1947—1951)
  一、走向消失的身体和长久留存的思想
  二、语言游戏和璀璨的光芒
维特根斯坦生平年表
参考文献

前言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中毋庸置疑的杰出哲学家之一,他对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本质的探索使其醒目地屹立在哲学史的长河之中。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充满了格言、警句式晦奥难懂的思想,尤其在他后期的哲学思想中,其中的主要观点往往含糊不清,或者是用了隐喻。维特根斯坦这般特意为之为的是避免做系统的理论阐述,而坚决地维护语言的多样性,但这也使得他成为一名极难深入领会和把握的哲学家,初学者往往视为畏途。
    一个人的哲学选择和他的生活选择一定息息相关,维特根斯坦在哲学上独树一帜,在性格上更是特立独行。他外表帅气,道德高尚,性格复杂,行事神秘,待人不宽容还散尽千金。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极其富裕的家族。1908年,他开始在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在那里他对弗雷格的纯数学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弗雷格的建议下,1911年他去剑桥拜在罗素门下学习。罗素在会见维特根斯坦时写道:“一个不为人知的德国人出现了,顽固而乖张,但我认为他并不愚蠢。” 一年之内,罗素又写道:“我一定会鼓励他,也许他会做伟大的事。我爱他,觉得他会解决我年纪太大而无法解决的问题。”罗素的见解是准确的,维特根斯坦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都很独特,同时他对哲学却非常敏锐。
    1911年至1913年,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学习,与罗素、摩尔和凯恩斯进行了很多关于哲学和逻辑基础的交谈。为了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他去挪威进行了长达数月的闭关。1913年,他回到奥地利。1914年,在第1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他加入了奥地利军队,于1918年被俘虏,在一个监狱集中营里度过了战争剩下的几个月。正是在战争期间,他写下了自己第1部重要著作《逻辑哲学论》的笔记和草稿。战后,这本书以德语出版并翻译成英语。
    《逻辑哲学论》出版后,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全部的哲学问题,将自己的家财全部散于兄弟姐妹,后来到维也纳南部的山区做一名小学教师,过着托尔斯泰式的清苦生活。同时,《逻辑哲学论》的出版引起了两个有影响力的哲学团体的注意,一个团体在剑桥,包括布拉斯韦特和拉姆齐等人,另一个团体在维也纳,是以石里克和魏斯曼为首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两个团体都试图与维特根斯坦取得联系。在这些接触的刺激下,维特根斯坦再次燃起了对哲学的兴趣,在他短暂而不成功的教师生涯结束后,他又回到了剑桥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重新开始自己的哲学研究。
    1929年,维特根斯坦回到剑桥三一学院,初与拉姆齐合作。第二年,拉姆齐在经历了严重的黄疸之后,不幸于26岁去世。维特根斯坦则继续留在剑桥当讲师,在维也纳度假时,他继续与石里克和魏斯曼进行哲学上的讨论。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思想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并逐步放弃了自己在《逻辑哲学论》中所提出的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再次选择了去医院工作奉献自己。到了1945年,维特根斯坦开始在三一学院自己的居室中以边想边说的方式向学生授课,但他在仅仅两年后厌倦了大学,辞职去了爱尔兰。1949年,他被确诊罹患前列腺癌,1951年离开人世。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中,他基于反对自己前期所主张的逻辑语言主义,提出了语言游戏说。
    这样的一生使得维特根斯坦成为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如果他在度过自己的人生时改变了主意的话,他可以成为其他的许多人。或许是一位工程师,他在1909年设计了一台航空发动机。也许是一位数学家,他和他的一个学生图灵有过理论辩论。或者,他也可以成为一个花花公子,毕竟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巨额的家产。但是他却成了哲学家。
    本传记以简洁可读的语言,讲述了维特根斯坦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足迹,逐一描绘了这位奇异哲学家从日常生活到学术生涯的方方面面,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才是怎样走过了他的一生。传记中对于《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两本书的简易解读也可以让读者获得一块敲门砖去尝试阅读较为晦涩难懂的哲学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