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交通运输 > 交通运输 > 铁路、公路、水路运输

汽车轻量化技术手册(原书第2版)(精)/汽车先进技术译丛

  • 定价: ¥299
  • ISBN:9787111658276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机械工业
  • 页数:594页
  • 作者:编者:(德)霍斯特...
  • 立即节省:
  • 2020-09-01 第1版
  • 2020-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是德国汽车轻量化权威、德国宇航中心霍斯特·E.弗里德里希教授组织德国轻量化行业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一本描述德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的手册类图书。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汽车轻量化战略——从材料轻量化到概念轻量化、形状轻量化,直至条件轻量化。所有这些发展方向都基于对汽车轻量化的要求。本书始终围绕两大主题:经典和创新轻量化材料的处理,以及由此而来的材料与坯材的加工技术,涉及金属、塑料、陶瓷等材料的表面处理、复合及连接技术等最重要的工艺方法。本书还介绍了非常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回收和生命周期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对现今和未来的汽车轻量化方案与趋势进行了介绍。
    本书适合汽车技术领域的工程师、技术员以及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系统阅读学习,也适合所有对汽车轻量化技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轻量化驱动创新
  1.1  通过轻量化获得成功
  1.2  轻量化路线图
    1.2.1  车身构造
    1.2.2  动力总成中的构造
    1.2.3  底盘中的构造
  参考文献
第2章  技术动因
  2.1  行驶阻力
  2.2  减重对行驶动力的影响
  2.3  重量螺旋
  参考文献
第3章  轻量化战略
  3.1  轻量化战略与方法的分类
  3.2  材料轻量化
    3.2.1  材料的转换
    3.2.2  同类型材料
    3.2.3  制造轻量化
    3.2.4  轻量化指数
  3.3  形状轻量化
  3.4  概念轻量化
    3.4.1  差分构造和整体构造
    3.4.2  具有功能集成的组合
  3.5  条件轻量化
  3.6  汽车制造者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轻量化
    3.6.1  轻量化成为社会因素
    3.6.2  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开发中的战略轻量化(目标发现过程)
    3.6.3  战术轻量化(规划过程与匹配过程)
    3.6.4  操作轻量化(开发过程)
  3.7  选择轻量化解决方案的前提和标准
    3.7.1  比较标准——轻量化指数
    3.7.2  经济性
    3.7.3  组织前提与功能标准
    3.7.4  关于总能量平衡与可回收性的考虑
  参考文献
第4章  汽车轻量化的要求
  4.1  汽车制造中对耐久强度和使用寿命的要求
    4.1.1  耐久强度载荷情形
    4.1.2  耐久强度的理论基础
    4.1.3  新材料作为特殊挑战
  4.2  制造参数和生产参数对耐久性能的影响
    4.2.1  承受动态载荷构件的耐久性能
    4.2.2  制造过程对耐久性能的影响
    4.2.3  轻量化潜力小结
  4.3  汽车的耐久尺度
    4.3.1  载荷集与损伤累积
    4.3.2  各种钢基材料的静态抗拉强度和疲劳强度
    4.3.3  连接工艺对原理试样疲劳强度的影响
    4.3.4  变薄拉伸DC04减振支柱(板材厚度变化)示例
  4.4  对轻量化材料的要求与耐久强度工程
    4.4.1  纤维复合材料
    4.4.2  热塑性塑料
    4.4.3  铝
    4.4.4  耐久强度仿真工程
    4.4.5  示例:豪华敞篷跑车车身的耐久设计
  4.5  被动安全与碰撞性能
    4.5.1  汽车制造中的被动安全要求
    4.5.2  汽车结构的现代造型
    4.5.3  被动安全对材料的要求
    4.5.4  轻量化材料仿真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5章  在多材料设计道路上用于轻量化构造的要求管理与工具
  5.1  基于模型的要求管理
    5.1.1  动机
    5.1.2  建模方法
    5.1.3  概念建模与评估
  5.2  用于汽车结构推导的计算方法
    5.2.1  概念开发阶段的拓扑优化方法
    5.2.2  概念开发——以纤维增强材料为例
  5.3  应用示例——纤维复合材料密集的肋空间框架构造
    5.3.1  关键构件环状肋的功能原理
    5.3.2  开发与设计
  参考文献
第6章  用于汽车制造的轻量化材料
  6.1  钢
    6.1.1  钢材料基础
    6.1.2  钢种类与交付形式
    6.1.3  无间隙原子钢和烘烤硬化钢
    6.1.4  用于冷成形的微合金钢
    6.1.5  多相钢(DP, CP, BS,残余奥氏体,MS)
    6.1.6  调质钢
    6.1.7  超细晶粒钢和纳米颗粒钢
    6.1.8  具有TRIP/TWIP效应的高锰钢
    6.1.9  高铝钢
  6.2  轻金属
    6.2.1  铝合金
    6.2.2  镁合金与镁基复合材料
    6.2.3  钛、钛合金与钛铝化物
  6.3  固体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
    6.3.1  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6.3.2  制造方法
    6.3.3  典型结果与性能
    6.3.4  小结
  6.4  塑料
    6.4.1  外部塑料和内部塑料
    6.4.2  汽车结构中的纤维增强塑料
  参考文献
第7章  轻量化材料生产和加工技术
  7.1  成型技术与成形技术
    7.1.1  方法分类
    7.1.2  扁平件的制造方法
    7.1.3  基于有效介质的成形工艺
    7.1.4  型材与管材的制造方法
    7.1.5  板材、型材与管材的弯曲
    7.1.6  铸造工艺
  7.2  金属拼焊产品(MTP)
    7.2.1  概览
    7.2.2  连续加工拼焊产品
    7.2.3  非连续加工拼焊产品
    7.2.4  金属材料复合——包覆带材与复合型材
    7.2.5  发展趋势
  7.3  复合与夹层解决方案
    7.3.1  分类
    7.3.2  夹层解决方案的结构和承载性能
    7.3.3  型芯材料和覆盖层材料
    7.3.4  弯曲理论及夹层理论
    7.3.5  失效类型和不稳定性
    7.3.6  制造工艺与连接技术
    7.3.7  选择方法、应用示例与功能集成
  7.4  塑料材料技术
    7.4.1  热塑性塑料的材料技术
    7.4.2  热塑性半成品的生产与加工
    7.4.3  热固性塑料的材料技术
    7.4.4  弹性体
    7.4.5  热塑基塑料、热固性塑料与弹性体的回收工艺
  7.5  混合轻量化结构连接技术
    7.5.1  引言
    7.5.2  新轻量化构造对连接技术的挑战
    7.5.3  多材料结构连接工艺
    7.5.4  展望
  7.6  表面技术和层压复合材料
    7.6.1  用于内燃机的现代材料复合方案
    7.6.2  热喷涂气缸内涂层的生产
    7.6.3  材料选择和材料特征
    7.6.4  涂层特征
    7.6.5  轻型动力总成的目标领域和应用
  7.7  改进轻量化解决方案的自适应技术
    7.7.1  智能结构
    7.7.2  隔振(接收体干扰抑制)
    7.7.3  半被动阻尼
    7.7.4  半主动阻尼方案
    7.7.5  主动振动控制
    7.7.6  主动噪声控制和主动结构声学控制
  参考文献
第8章  回收、生命周期评估和原材料可用性
  8.1  生命周期评估作为轻量化的决策辅助
    8.1.1  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论基础
    8.1.2  轻量化材料的生态评估
  8.2  在报废概念中的轻量化
    8.2.1  法律框架
    8.2.2  报废车辆处理
    8.2.3  轻量化构件的报废
    8.2.4  评估回收流的方法程序
  8.3  汽车轻量化原材料的可用性
    8.3.1  导言
    8.3.2  用于汽车轻量化的原材料
    8.3.3  可用性的相关标准
    8.3.4  评估:有风险或无风险
    8.3.5  对风险原材料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8.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现今和未来的轻量化方案
  9.1  概述
  9.2  在整车层面通过系统轻量化提升潜力
    9.2.1  整车中的二次效应
    9.2.2  车辆结构与车辆尺寸
    9.2.3  载荷级概念
    9.2.4  跨子系统优化与模块化
  9.3  车身子系统的潜力
    9.3.1  拓扑优化和整体结构
    9.3.2  材料轻量化和制造轻量化
    9.3.3  新方案和构造
  9.4  发动机/动力系统子系统的潜力
    9.4.1  概念轻量化
    9.4.2  材料轻量化与通过模块化实现轻量化
    9.4.3  驱动与车辆总布置的合成
  9.5  底盘组件的潜力
    9.5.1  概念轻量化
    9.5.2  形状轻量化
    9.5.3  通过材料和构造实现轻量化
  9.6  内饰组件的潜力
    9.6.1  系统轻量化/模块化
    9.6.2  材料轻量化和制造轻量化
  9.7  电气/电子子系统的潜力
    9.7.1  系统轻量化
    9.7.2  材料轻量化
  9.8  趋势——材料和构造混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