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社会学

人口与日本经济

  • 定价: ¥36
  • ISBN:978751089345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九州
  • 页数:207页
  • 作者:(日)吉川洋|责编:...
  • 立即节省:
  • 2020-11-01 第1版
  • 2020-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人口减少就注定要走向衰退吗?经济学的回答是“No”!
    日本宏观经济学泰斗匠心之作,揭示如何破解少子老龄化社会的下跌魔咒!
    荣获《钻石周刊》经济类图书第1名,日本新书大奖第2名!
    引发各重量级媒体热议,上市仅8个月销量即超100000册!
    契合“人口红利”“老龄化”等超热话题,帮助我们从更广阔、更乐观的视角找到未来的希望!

内容提要

  

    一面是鼓励生育和支援育儿的层层政策,一边是迟迟得不到改善的低生育率;一边是日益短缺的劳动力资源,一边是不断呈现全新成果的AI技术;一边是岌岌可危的社会保障制度,一边是仍有望继续延长的人均寿命。
    当人口负增长已成定局,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充满困惑: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真的只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吗?AI技术到底是会夺走我们的饭碗还是会为我们带来新的转机?等待少子老龄化社会的是不是只有经济衰退这一条路?
    日本的成年人纸尿裤销量超过婴儿纸尿裤,面对这一事实,是束手无策地陷入悲观绝望,还是从中寻找新的生机?本书提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观点和启发。
    深入讨论这些事关重大的问题,往往容易使人心情沉重,但本书作者却凭借多年以来的深入思考和博闻强识,通过轻快、洒脱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指出经济衰退并不是必然,人们完全可以从更广阔、更乐观的视角找到未来的希望。

媒体推荐

    联合国中方案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到2050年将减少2亿人……到2040年左右,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的后期阶段,即以长寿为主导力量的老龄化阶段……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已经势不可当,从现在开始亟须开展研究和进行政策储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最令人担忧的是社会保障成本上升带来的财政负担和人口减少造成的区域社区崩溃,即“消失的城市和村庄”。但是我仍认为,将经济停滞归咎于人口下降是一个错误。
    ——吉川洋

作者简介

    吉川洋,日本宏观经济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后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师从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立正大学校长,2010年获得日本天皇颁发的紫绶褒章,曾任日本经济学会会长,在多个政府经济政策咨询委员会中担任委员或会长。他长期参与日本经济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被誉为“日本宏观经济学泰斗”。著有《宏观经济学研究》《日本经济与宏观经济学》《经济高速增长》《转换期的日本经济》《经济困境中,谁的经济学管用》《通货紧缩——解析日本慢性病的全貌》等。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经济学是如何考虑人口问题的
  日本的人口
  中国的人口
  世界的人口
  人口过剩的烦恼
  近代欧洲的“人口爆炸”
  经济学家的人口观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
  数量方法
  关于交易条件
  人类社会进步了吗
  凯恩斯的“人口论”
  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
  恶魔P与恶魔U
  瑞典的人口论
  育儿援助政策的起源
第2章  人口减少与日本经济
  日本会消失吗
  超老龄社会的社会保障
  财政破产危机
  财政赤字为何会持续扩大
  市町村会消失吗
  明治时期的城市人口排名
  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不是人口
  创新的作用
  软技术进步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经济高速增长的机制
  AI、IT会夺走人类的工作吗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工业4.
第3章  长寿——经济增长的果实
  发达国家出生率的下降
  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变化
  寿命的延长
  中谷宇吉郎的惊叹
  平均寿命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寿命
  新自由主义关于寿命的观点
  战后日本的经验
  全民保险的设立
  基尼系数
  富裕阶层的“富裕程度”
  寿命的基尼系数
第4章  对我们而言,经济到底是什么
  经济与奢侈
  一个国家经济的活动水平——GDP的计量
  不完善但却有用的指标
  什么是经济增长
  需求的饱和
  恩格尔定律
  成熟经济承受的下行压力
  产品创新
  凯恩斯的“未来论”
  穆勒的零增长论
  静止状态下的幸福论
  要增长还是要平等
  经济增长是否必要
  经济增长的恩惠
  娱乐的作用
  创新的局限与寿命
  日本经济的未来
  补论:基于logistic模型的经济增长过程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的经济和社会都进入了一条长长的隧道之中。从那时至今这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闭塞感并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原因造成的,但在21世纪已经过去了六分之一的今天,人们常把人口减少作为一个负面因素提出来。
    人口,可以说是思考21世纪日本的关键词。本书的目的就是尝试探讨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堪称“人类历史总决算”,是十分复杂的现象,很难仅凭某个现有学科阐明其全貌。因此本书从根本上来说,应该算是关于经济与人口的关系的随笔集。
    经济学这门学问成立于18世纪,当时的欧洲也正处于人口爆炸的时代。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自然对人口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最为有名,任何人在探讨人口问题时都会想起这部名著。本书第1章在简要回顾人口问题的历史之后,会依次介绍18世纪的马尔萨斯、同为英国经济学家并在20世纪上半叶研究了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的凯恩斯以及先于其他国家着手解决人口问题的瑞典经济学家们。
    自古以来,关于人口问题,人们曾经从“过多”“过少”等相反立场进行过各种探讨。在今天的日本,人口减少已经催生出许多问题,对社会保障、财政以及地域社会产生的影响尤为严重。第2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人口减少的确是重要问题,不过在日本,人们在考虑经济增长问题时,“人口减少悲观论”有些过于严重了。第2章后半部分还会做详细阐述,决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不是人口,而是创新。一些人认为,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导致日本今后很难实现经济增长,能保持零增长就已经不错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担心,AI(人工智能)的发展会逐渐夺走过去由人类从事的工作。这些问题也将在第2章予以讨论。
    从19世纪末期开始,欧洲的人口减少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并不符合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该原理认为,人均收入增加之后,儿童数量也将增加,人口规模将会扩大。达尔文曾从马尔萨斯的理论中获得灵感,自从他写出《物种起源》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在生物世界中,生物的数量也会随食物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在人类社会,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人口却开始出现了减少。与此同时,人们的寿命开始显著延长,这也是马尔萨斯曾强烈否定的。说到“差距”,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收入差距,但其实在寿命方面也存在“差距”。寿命的延长也与创新有着密切关联。第3章将探讨人口减少与寿命的问题。
    无论是人口还是寿命,都会受到“人均”收入的极大影响。“创新”能够提高人均收入,也是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
    不过话说回来,经济增长是一件好事吗?经济增长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很久之前就有人提出过的疑问。在经济学领域,以19世纪的知识巨人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零增长理论”最为著名。归根结底,这些问题最后都会归结为一点:对人类来说,经济意味着什么,21世纪的日本必须对此做出回答。第4章将会探讨这个内容。

后记

  

    2016年6月,日本公布了每五年一次的“国势调查”的2015年速报数据。相比上次2010年的调查结果,少子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6.7%,首次超过“每4人中有1个老人”的比例。这是主要发达国家中的最高值,超过急速老龄化的意大利(22.4%)和德国(21.2%)等。另一方面,日本15岁以下人口的比例为12.7%,是历史最低值。现在,日本儿童的数量已经不足老年人数量的一半。
    在这个背景之下,日本人口将继续减少。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现有的1亿2711万人口预计将在2065年减少至8100万。对此,日本政府提出了维持1亿人口的目标。旨在进一步改善生育和育儿环境的“育儿支援”政策的确非常重要,但即使出生率提高,仅凭此也不可能实现“2065年维持1亿人口”的目标。由于日本年轻女性的减少过于严重,即便每名女性的生育数量增加,也已经难以阻止人口减少的大趋势。
    如果真的想阻止人口减少,关键是参照德国的选择,接受外来移民。本书没有涉及移民问题,但关于接受移民的问题,人们持有各种不同观点。最近,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已经阐明,在远古时期,有多个人种经由从北到南的各种路线,移居到了我们现在居住的日本列岛。学校的历史课告诉我们,在有了历史记录之后,仍有大量渡来人(归化人)将先进的大陆文化输入日本。21世纪的日本人可能需要重新回顾一下日本这个国家的形成轨迹。
    正如本书第2章所介绍的,人口减少是日本面临的重要问题,但人口减少会导致经济难以增长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本书反复强调的一点,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想到熊彼特提出的革新的作用。 本书虽然微不足道,但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我曾有幸参加2014年在内阁府召开的“选择未来”研讨会,会上的讨论使我受益匪浅,所以将当时得到的启发都写了下来。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资料收集等一切工作都得到研究室宫川修子女士的大力协助。另外,中央公论新社编辑部田中正敏先生也为我提出了许多十分准确的建议。在此,我向两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学者而言,每写一本书都是一个里程碑。我愿将这本小书献给去年与我一起迎来结婚40周年的爱妻节子、刚刚开启人生新旅程的女婿隆志和女儿桃子。 吉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