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哲学总论

死亡是什么

  • 定价: ¥35
  • ISBN:978730131516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页数:24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个人什么样的状态才真正叫做死亡、死亡如何认定、死亡是一个瞬间的状态还是一个有一定时长的过程、死亡是否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死后是否真的是一了百了、有什么东西是死亡带不走的、科学技术是否真的能引领人们超越死亡,人是否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客观角度去了解死亡,从理性上去直面死亡、理解死亡,进而从哲学的意义上超越死亡,实现真正的“向死而生”。
    本书还链接了以死亡为主题的30部书籍和电影、音乐作品的相关资料,为读者从艺术、美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死亡提供了文本和视听素材。

内容提要

  

    本书指出:“死亡是涉及人类生前、死后和死亡过程的认知图式、信念信仰和意义体系。”本书从“自然生命的结束“和“生活世界的解体”两个维度梳理了死亡的生物过程和社会过程,其中既涉及心肺死亡和脑死亡、濒死期、生理死亡、心理死亡等关于死亡的生物过程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又从公民身份的结束、社会关系的结束、人伦世界的瓦解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死亡的社会过程及其法律、经济、伦理方面的内涵,帮助读者认知人类死亡的真实图景,理解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不可或缺。本书更从“死而不亡”“自我的超越”“纯粹自我的回归”几个角度探讨了死亡的哲学内涵和终极意义。在作者看来,死亡真相对于所有活着的人来说可能永远是个谜,人们也很难宣称掌握了死亡的终极真理,但是,人类可以“向死而生”,在探索死亡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发现死亡的意义,打通生死在人们意识中的阻隔,这就已经为人类超越死亡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契机。

作者简介

    雷爱民,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兴趣涉及生死哲学、中国当代生死学、死亡学、伦理学等;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副主委,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已出版专著《知识与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哲学与文化》《鹅湖》《伦理学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导言  死亡之谜
第一章  自然生命的结束
  第一节  两种死亡
    心肺死亡
    脑死亡
  第二节  死亡过程
    生理死亡过程
    心理死亡过程
    死亡过程的干预
第二章  生活世界的解体
  第一节  公民身份的结束
    司法死亡
    死亡方式
    死亡证明
    遗嘱与遗产
  第二节  与人世分离
    死亡与讣告
    社会关系结束
    人伦世界瓦解
    生活世界隐退
第三章  死而不亡
  第一节  人类的不朽追求
    入世不朽
    出世不朽
  第二节  死而不忘
    告别与回归
    盖棺与哀荣
    历史与重生
  第三节  死而不朽
    万物有灵论
    得道成仙
    信仰得救
    超脱轮回
第四章  自我的超越
  第一节  死亡与自我
    死亡的个体性
    我的死亡
    死亡恐惧
    死亡焦虑
  第二节  信念与超越
    清点自我
    自我的类型
    自我的认同
    自我的超越
第五章  纯粹自我的回归
  第一节  纯粹自我的发现
    我思
    我在
    我希望
    我的人格
  第二节
    纯粹自我回归之道
    疑我与确信
    勿我与大我
    损我与大道
    无我与解脱
延伸阅读

前言

  

    死亡之谜
    死亡是涉及人类生前、死亡过程和死后的认知图式、信念信仰和意义体系。
    迄今为止,虽然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死亡仍然是个谜,不过,死亡之谜值得我们苦苦探寻谜底,因为生死相依,明了死,正是为了更好的生。
    当我们说“死亡是什么”时,并不是说某人一定揭开了死亡的谜底,了解了死亡的全部真相,而是说他(她)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谜底或答案。没有人敢宣称掌握了死亡的全部真相,只要不是死而复活的人,就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掌握了死亡的真相;即便是有人相信死而复活的人存在,这种人也可能会忘记死亡的过程,就像中国民间传说中所说的喝了“孟婆汤”会忘记过往的爱恨情仇一样,或者像柏拉图《理想国》中描述的灵魂进入肉身时会忘记过往的经历一样。大多数时候,人们还是相信活着的人是没有经历过死亡的。因此,当我们——每个未曾死过的人,在探讨死亡是什么时,其实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更明确地说,是人们在找寻死亡之谜时给出的一个谜底。正因为如此,那些见过许多死亡事件的人,比如医生、殡葬从业者、神职人员等,他们并不比普通人更有资格谈论死亡。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同样地令人迷惑不解、困难重重,都需要人们去探索和了解。死亡是人们必须要去猜的人生谜语,至于谜底是什么,只要我们去猜了,想要的答案自然会慢慢浮现出来。有些人因为见证过太多他人的死亡,或者处理过太多死亡的事情,就认为自己掌握了死亡的真理,这绝对是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死亡越是探索,越是让人感到幽深难测,甚至无边无际,我们理当谦逊地低下头,诚惶诚恐地面对没有经历过的死亡,并敬畏于它的神秘莫测。
    尽管死亡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神秘莫测,但是人类对死亡这个谜语却十分感兴趣,总是有人前赴后继地试图探索其中的奥秘,总是希望一下子揭开死亡的谜底,看看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说生命总会与死亡相遇,那么生与死的奥秘应该就是人类最需要了解的,可是,纵观人类历史,似乎生与死的问题大多数人并不是那么了解,或者不愿意了解,人一出生就紧随其后的死亡有时更是被人们拒之门外,敬而远之。当死亡被排除在生命之外时,死亡就变得凶险无比、恐怖非常,甚至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探索死亡是什么,首要的是靠近死亡,直面死亡,不再把死亡拒斥在生命的经历之外。哪怕死亡是个深渊,当我们凝视它时,多少会发现死神回眸的瞬间。当死神回眸之时,足以让人颤抖、震撼、开悟,甚至让人从卑琐的人生境遇中幡然醒悟、豁然开朗。死亡是个神秘的老师,他现身的时候,不经意间就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想法。探索死亡的人,永远是死亡的学生,虽然我们不知道死亡这个老师的真正底细,但是,当我们发现他留下的一些足迹时,就可以寻觅到死亡给予的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或许就是我们追寻死亡之谜的收获,也是我们向死亡学习时获得的知识。
    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寻求死亡之谜的谜底,无论如何,人们从死亡事件的蛛丝马迹中获得了不少关于死亡的答案,有人说:死亡就是肉身的解体,更明确地说是心肺功能或大脑功能的停止;也有人说,死亡就是灵魂离开了肉身;还有人说,死亡是人们生活世界的解体,等等。诸如此类的答案,或许有的已然成为常识,但是,关于死亡的众多答案,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能够被所有人认同和接受。因此,死亡是什么,仍然是个多元的问题,人们从什么角度出发去理解死亡,就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死亡观。不过,无论抱持什么样的死亡观,人们总是能够说出一些他们相信的理由或者关于死亡的图景和意义等。简言之,死亡的答案是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没有人可以宣称他关于死亡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别人关于死亡的答案就是不对的。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去猜死亡这个谜语,谜底任由人们构想,只要有人去猜了死亡这个谜语,相信他必定有所收获。死神从来不吝啬给予猜谜人以智慧、成长与温暖!
    总有人担心:人们关于死亡的答案过于离奇、荒诞、多元,这样是否会带来生死观的混乱甚至社会的混乱?这种担忧多半是出自没有猜过死亡之谜的人们,而真正接受过死亡教诲、探究过死亡谜底的人总是有着同样的底色:那就是热爱生命,敬畏生灵,对人、对物充满慈爱悲心。因为死亡教给人们的从来不只是恐惧、痛苦、悲伤,还有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对世界的留恋和热爱,对人世的贡献和付出。也就是说,死亡教导过的人,他们尽管有不同的死亡图景和关于死亡的理解,但是,他们其实是同一种人,甚至有着相似或相同的人生经历和看法,这些看法都是来自猜测死亡之谜时死亡赠予的智慧和力量。简言之,没有猜过死亡之谜的人永远都无法理解接受过死亡教诲的人是如何看待生命、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的,二者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而死亡教给人们的可能更接近真理、智慧,更令人坚信不疑。
    如果没有人可以宣称他的死亡认知是唯一的,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是死亡的探索者、猜谜人、受益人、代言人。我们可以向已经受到过死亡教诲的人学习,不过,最终我们要依靠自己,坚定自己的死亡认知,即建立关于生前、死亡过程和死后的认知图式、信念信仰和意义体系。如果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死亡,那么,也就没有人可以主宰我们的死亡信念。我们相信死亡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相信我们自己是谁,我们的来时路在哪里,我们的过往如何,这些都是猜测死亡之谜时死亡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死亡是个令人生畏的谜,你也许恐惧它、回避它、厌倦它、抛弃它,但若是不去亲近它、直面它,或许就失去了获得人生智慧的绝佳机会……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的时候,许多人身陷险境,每个人都成了病毒的易感人群,人们已经没有机会装作看不到死亡,死亡就像一道巨大的闪电,划过每个人的心房,逼迫人们凝视那早已陪在身旁的死亡。此时的死亡不再像一个谜语,让人们有时间慢慢地猜出谜底,而是像一把尖刀,直接划破人们脆弱的防御心理,把人拖到死亡现身的情境之中。死亡来得如此猝不及防,许多人以为这不是死亡的常态,而是疫病下死亡的特殊情形,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明天特殊情形不会重来,就像经历过“非典”疫情的人怎么会想到十七年后新冠肺炎疫情会发生?我们又如何肯定明天的死亡就是常态呢?死亡就像一个谜语一样,令人捉摸不透,不过,一旦人们放弃对它的探索,那么,死亡必定会显得更加凶险、更加难以理解、更加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