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铁血博弈(康熙和他的大臣们)

  • 定价: ¥56
  • ISBN:978751423095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化发展
  • 页数:250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铁血博弈(康熙和他的大臣们)》一书记述是康熙王朝的往事。康熙皇帝8岁登基,少年天子,励精图治,奠定了130余年“康乾盛世”的重要基础。在其61年的执政生涯中,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击噶尔丹,展示了旗人固有的勇武精神;另一方面,康熙又崇尚儒学,提倡教化,以仁孝治天下,和汉人士大夫相处甚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康熙深刻理解并结合了中华传统的治国精髓,其对君臣关系的处理及对理政的种种经验,都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以电视剧《康熙王朝》剧情推进为引子,以时间和事件为脉络,每个小节独立成篇,引导并教读者如何甄别小说、电视剧的情节架构与戏说、野史的演义和历史的真相。

内容提要

  

    康熙爱苏麻喇姑,魏东亭被贬台湾,骜拜要谋反,索额图是罪人……别被小说、历史剧洗脑了!学霸康熙累吐血,大臣自费出公差,姚启圣收买郑家军,熊赐履掩错偷嚼书签,言官也藏私,清官也贪墨……还原真实的康熙王朝,再现康熙君臣的亲密无间、爱恨纠葛。

作者简介

    金满楼,原名金松,作家,近代史研究者。江西峡江人,现居上海。著有《辛亥残梦》《女人当国》《天命所终》《门槛上的民国》《退潮的革命》《铁血博弈:康熙和他的大臣们》等二十余部作品。曾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栏目《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其个人头条号多次获得今日头条“年度历史头条号”荣誉。

目录

楔子:都是天花惹的祸
一、近臣:皇帝的成长
  1. 孝庄太后的权力场
  2. 一个真实的苏麻喇姑
  3. 魏东亭的原型他是谁
二、友臣:皇帝的书房
  1. 帝师:魏承谟与熊赐履
  2. 伍次友:一见如故高士奇
  3. 天子近臣:南书房师友
三、逆臣:皇帝的战场
  1. 少年天子,擒拿鳌拜
  2. 平定三藩,略显操切
  3. 君臣合力,收复台湾
  4. 雅克萨之战,一路向北
  5. 御驾亲征,讨平噶尔丹
四、权臣:皇帝的力场
  1. 索额图:从第一功臣到第一罪臣
  2. 明珠:半是才华半权谋
  3. 声震天下:铁面御史郭琇
  4. 亦师亦友:李光地圣眷正隆
五、名臣:皇帝的气场
  1. 于成龙:天下第一廉吏
  2. 汤斌:理学名臣“豆腐汤”
  3. 清官治黄:三代名臣的接力
  4. 督抚互参:张伯行与噶礼的斗法
康熙朝大事年表
康熙遗诏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

  

    楔子:都是天花惹的祸
    作为清军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关于他的传闻倒是不少。如名列清初“三大疑案”的“顺治出家”,当时就被传得沸沸扬扬。在此基础上,电视剧《康熙王朝》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以下情节:
    董鄂妃病死后,顺治万念俱灰,其定下日期,让行森法师为自己剃度出家。得此消息,孝庄太后大惊失色。她命人将行森的师父玉林火速请到皇宫。玉林命人将行森捆绑起来,架起柴火,要当众烧死这个胆敢为皇帝剃度的罪人。
    这时,因为许久不见行森赶来,顺治随即命手下人为自己剃度。但旁边的小和尚都不敢动手,最后还是苏麻喇姑给顺治剃去了头发。走出皇宫,顺治发现行森已被架上火堆。他急命玉林立刻住手,后者却反问道:“请问尊驾是何人?”
    玉林的言外之意是:如果顺治是皇帝,那命他住手,理当奉行;如果顺治自认为是佛门中人,则无权对他下令。这时,行森不顾自己的安危而告诫顺治:你已遁人空门,法号“行痴”,切不可再回皇帝之身。最终,行森被烧死,顺治则坚持出家。无奈之下,孝庄太后只能宣布顺治猝死,改由8岁的玄烨继承皇位,是为康熙。
    应该说,以上情节在逻辑上十分妥帖,而且其剧情也并非空穴来风。近百年来,关于顺治出家的各种野史传闻很多。如《十叶野闻》中说,顺治在董鄂妃死后心情抑郁。某日,他独坐便殿,偶见梧桐叶从树上飘落而突有了顿悟:
    “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署,追逐名利,何时可已?我虽贵为天子,承国亦有十八年,长此营营,何时方得满意。世事如浮云过眼,事后追维,味同嚼蜡,不如真修悟道,实为无上上乘。我幼时即有此念头,如今饱经世患,勘破情网,若不解脱,更待何时?”
    言罢,顺治即命御前会议大臣玛尼哈特等入见,令其好生辅佐幼主,之后便换上黄袈娑,戴上喇嘛帽,疾行出了东华门。孝庄太后闻讯赶来后,见事已无可挽回,只得命侍卫一路护送。这一送,就将顺治送到了五台山。
    《清室外纪》中也说,五台山有一长老,平日言行举止及所穿衣帽与平常和尚迥然相异,看似有帝王之相。据说,当时寺中还有这位长老的遗像,像上涂有金漆,和景山寿皇殿中的顺治像十分相似。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长老遗像穿的并非僧袍,而是黄龙袍。还有人说,这位长老在世时,康熙皇帝曾三次到庙中与他相见,而长老并不对康熙行叩首之礼。
    《清诗纪事》中,收录了一首名为《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题壁诗》的诗:我本西方一神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
    这首诗,也有很多人认为,作者不是别人,正是顺治本人。
    那么,顺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真的在五台山出家?从民间来看,更多的人愿意相信后者。其主要原因是:顺治与董鄂妃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董鄂妃死后,顺治为爱出家听起来更加符合逻辑,而且顺乎人情。
    当然,要说起董鄂妃,这确实是清宫史上的一段传奇。而且在她的身上,至今也有很多不解之谜。
    曾有人说,董鄂妃是江南名妓董小宛,后来被掳人宫。也有人说,董鄂妃是顺治弟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后为顺治所夺。清宫秽闻,令人脸红不齿。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个是真,哪个又是假呢?
    民国初年,清史学者孟森先生在《心史丛刊》中考证认为:董鄂妃不可能是董小宛,因为后者是明末清初与陈圆圆、柳如是齐名的江南名妓,但后来成了名士冒辟疆的小妾。从时间上推断,顺治成年时,董小宛已然是阿姨级人物了,断不可能入宫和顺治产生爱情。孟森认为,民间之所以将董鄂妃混同于董小宛,可能只是姓氏称谓接近而已。
    那么,让顺治一见钟情而且终生不渝的董鄂妃又是谁呢?据官方档案记载,董鄂妃系清朝内大臣、正白旗鄂硕之女。她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人宫,之后深受顺治的宠爱。
    董鄂妃人宫后,于当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封贤妃。仅过了一个月,顺治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将她晋封为皇贵妃。这样的晋封速度,在整个清宫史上可谓腾云驾雾,独此一例。
    如此看来,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关于顺治出家及火烧行森的情节大既由此演绎而出。只是真实的历史是,顺治虽然想剃度但最终未能如愿,而行森也并未被烧死。
    以情理论,顺治之所以想出家,一方面是想亲自为董鄂妃和爱子超度亡魂;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厌倦了宫中的生活,即所谓“看破红尘”。
    然而,顺治的举动很快惊动了孝庄太后。后者一再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都没有动摇顺治的念头。于是,孝庄太后不得不请来了高僧玉林。据载,玉林曾与顺治有过一番交谈,后者曾反话:“佛祖释迦牟尼和禅祖达摩,不都是舍弃王位出家了吗?”玉林听后冷静地答道:“佛祖和禅宗是悟立佛道,而当今世间需要皇上护持佛法正义。所以,您应该继续做皇帝。”
    玉林的一番规劝,终于让顺治回心转意,打消了出家的念头。不过,他虽然不能出家,但仍然心有不甘。于是他让最得宠的太监吴良辅作为自己的替身在悯忠寺出家,以了自己的心愿。次年正月初二,顺治还亲自前往悯忠寺参加吴良辅的剃度仪式。后来,顺治的遗体和生前所有物品在景山寿皇殿全部火化。而主持火化的人,正是高僧行森。
    由于顺治因天花而骤然驾崩,其临终前和孝庄太后商议后,遗命皇三子玄烨继承帝位。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玄烨之前已经出过天花。以此而言,天花在终结了顺治生命的同时,也在无意中帮了玄烨一把,并将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关于这事,时在宫中并被顺治尊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的传教士汤若望在回忆录中提供了一个更为详细的版本:顺治曾打算从兄弟中选一个继承人,但其提议遭到孝庄太后和亲王们的反对。最终,在汤若望的建议下,顺治舍弃了年龄更长的皇子福全而选中了玄烨,原因是“这位年龄更幼的皇子在营龄时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次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
    此外,据《清圣祖实录》中记载:玄烨6岁时,“尝偕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问安宫中,世祖各问其志”。当时,常宁仅3岁,不能回答;福全答“愿为贤王”,玄烨则说长大后“愿效法皇父”,勤勉尽力,“世祖皇帝于是遂属意焉”。这一场景,也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得到体现。而在康熙继位不久,某次孝庄太后曾当着众臣的面问他:身为天下之主,今后有何打算?康熙答:“臣无他欲,唯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以上两说,均见于《清圣祖实录》,前说是真是假难以定论,后说是否事前有所准备而具有表演性质,自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年仅8岁的玄烨就这样登上了帝位,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他的幸运,也是清朝之幸。

后记

  

    最近这些年来的电视剧,重播率最高的无疑是老版《西游记》。如果接着往下排,《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应该可以排在前列。老实说,这两部剧笔者都看过不下五遍,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十分熟悉了。
    当然,很多人对于这两部电视剧的褒贬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康熙王朝》是历史正剧中最好的一部。也有人认为《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还要精彩。不过,也有很多人喜欢给《康熙王朝》挑刺儿,比如“我孝庄”“五百年”之类的。还有人直接就认为,这都是歌功颂德的“大辫子戏”,不看不看,也罢也罢。
    以笔者之见,最近一段时期内,恐怕很难再拍出像《康熙王朝》这种高水准的历史剧,毕竟剧中的主要演员,如陈道明(康熙)、斯琴高娃(孝庄太后)、薛中锐(索额图)、高兰村(明珠)、茹萍(苏麻姑)、李建群(容妃)、苏廷石(姚启圣)等等,几乎无一弱角。也正是在这群老戏骨的演绎下,还原了一个相对真实而有趣的康熙朝官场生态。试想,如今乃至今后一二十年,哪部剧能聚集如此多的老戏骨?难啊。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两剧都源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不过从艺术水准、内容层次还有逻辑推进、人物刻画、去繁就简等诸多方面而言,电视剧似乎都高于原著。可以这样说,其实是电视剧提升了二月河的小说,而不是二月河的小说成就了《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两部剧的编剧、导演乃至主要演员,他们对二月河作品乃至这段历史的理解,恐怕不在原著作者之下。 中国人一向有修史、读史、论史的习惯,而历史也不仅限于正史或学术历史,诸如历史小说、历史剧、通俗历史等等,都是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普及方式。就像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会让更多的观众关心并了解某一段历史,哪怕是出于娱乐目的。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一些历史剧往往流于戏说甚至架空历史,这也会为人们认识历史带来很多的误导之处,由此被人诟病也就在所难免。以此而论,在正史(或者说学术历史)和历史剧(或历史小说)之间搭起一座相对真实的桥梁,这正是目前通俗历史作品的任务所在。 笔者从事通俗历史的写作与普及工作已经不下十年,康雍乾时期的作品也已经推出三本。在这里,要向前辈学者如孟昭信、杨珍、冯尔康、郭成康等诸位先生表示感谢。这些作品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再向大众做进一步的普及。最后,也希望读者能够喜欢并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