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青铜时代至今的中央欧亚史)

  • 定价: ¥88
  • ISBN:978752171736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450页
  • 作者:(美)白桂思|责编:...
  • 立即节省:
  • 2020-10-01 第1版
  • 2020-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1.四千余年丝绸之路与中亚帝国兴衰史,理解人类文明的核心作品。
    已有的中亚史著作,要么侧重中亚某一时段的历史,要么着重书写中亚某一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进程,本书时间跨度从青铜时代到当今世界,地域范围横跨欧亚大陆,拓展到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中央欧亚这一空间,涵盖中亚所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如斯基泰人、蒙古人、匈奴帝国、贵霜王朝、帕提亚帝国等,气势恢宏,脉络清晰,是一本系统、完整的中亚史经典著作。
    2.了解中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丝绸之路的兴衰和消亡与中亚帝国的兴衰同步。人们了解丝绸之路更多关注国内东段地区,站在国门内观察中外交流的历史,或者从朝贡体制的角度来谈中亚地区附庸于中华帝国的历史,对中亚自身文明发展历程了解不多,更难以从整个丝绸之路及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的角度来认识它。本书从中亚诸民族和帝国本身入手,考察整条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探索几千年来中亚始终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秘密,是了解中亚、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是记述从青铜时代至今的中亚历史经典著作,了解中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亚帝国的兴衰同步。丝绸之路上帝国的历史就是中亚各民族的历史。人们对中亚的普遍印象是黄沙遍地,土地贫瘠,文明落后,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人靠游牧过活,天生尚武,好勇斗狠,能征善战,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被认为是饥饿的游牧民和贪婪的野蛮人,让周围定居的农耕国家和民族苦不堪言。
    然而实际上,中亚游牧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的生活非但不贫穷,反倒比周边农耕区的百姓幸福得多,不断有从农耕区逃往草原地区的人,对中亚的游牧生活赞不绝口。中亚游牧民族也并非天生好狠斗勇,与“野蛮”毫不相干,他们热衷于和近邻做贸易,当受到攻击和侮辱时,一般也会以暴易暴,这和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无二致。说中亚民族是周边国家的心腹大患则更是无中生有,相反倒是有很多史料记载,中亚民族在历史上不断遭受周边民族无情的入侵。
    中亚位居欧亚大陆的中心,东西南北诸多民族及其文明无数次汇聚于此,既拥有“文明的十字路口”称号,也因此产生了贵霜文明、粟特文化等几乎可以照亮整条陆上丝绸之路的灿烂成果。中亚是印欧人的家园故地,印欧人从这里走向整个欧亚大陆,直到大海之滨。他们历尽凶险,顽强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亲人,与势不可当的来敌抗争到底,奠定了今日世界文明的基础。在中世纪,中亚是世界经济、文化和学术的中心,当时中亚人的成就点燃了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火种。
    本书将中亚历史置于整个世界历史框架之中,以全球史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地区,讲述了中亚各帝国的兴衰更迭,解释了为什么数个世纪中,尽管受到波斯、希腊、阿拉伯及其他地区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中亚依然在东西方不断碰撞、互动的背景下长期涌动着各种文化洪流,并引领着世界科学、艺术等领域文明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为世界文明带来革命。中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视的地区,而是理解文明历史的中心。

作者简介

    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当今久负声望的中央欧亚研究机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著名欧亚研究学学家。白桂思教授是杰出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兴趣和主要研究方向是早期中亚史、中央欧亚和东亚人类文化语言学史、历史语言学(主要是印欧语、藏缅语、汉语、日本—高句丽语、突厥语)、理论音韵学、类型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学术和科学方法史。曾担任中央欧亚研究系系主任。著有《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修道院中的勇士:中世纪科学的中亚起源》《丝绸之路上的帝国:青铜时代至今的中央欧亚史》等。

目录

前言
致谢
缩略语表
导论
序章  英雄和他的朋友们
  最初的故事
  中央欧亚的民族起源神话
  私兵
  伊斯兰化私兵
  私兵与贸易
第一章  驾双轮车的武士
  最初的中央欧亚人
  印欧人的迁徙
  楼兰的早期居民
  安纳托利亚人
  马里颜努人
  北印度
  迈锡尼
  黄河流域
  周灭殷商
  伊朗语族征服中央欧亚
  马、车与印欧人
第二章  贵种斯基泰人
  第一个草原帝国与丝绸之路形成
  伊朗语族在中央欧亚和伊朗建立政权
  西部草原: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
  东部草原:匈奴
  古典时代的文化发展
  游牧型的中央欧亚文化系统
第三章  在罗马和汉朝的大军之间
  中央欧亚的第一次区域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与中央欧亚
  西部草原
  帕提亚帝国
  吐火罗人和贵霜王朝
  汉帝国与中央欧亚
  东部草原的鲜卑
  日本-高句丽的征服
  古典中央欧亚
第四章  匈人阿提拉的时代
  民族大迁徙
  匈人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
  西欧地区的早期日耳曼诸国
  东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的扩张
  汉帝国的崩溃与鲜卑人入主中原
  柔然及新兴的突厥人
  扶余-高句丽人向朝鲜半岛的迁徙
  日本列岛的中央欧亚文化系统
  民族大迁徙与中央欧亚
  欧洲的再度“中央欧亚化”及中世纪的变革
第五章  突厥帝国
  欧亚大陆的第二次区域帝国时代
  东部草原的柔然帝国
  突厥霸业
  罗马、波斯间的战争和阿拉伯的崛起
  中国的重新统一及其版图的扩张
  吐蕃帝国
  突厥第二汗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称雄中亚西部
  唐、新罗灭高句丽
  法兰克人
  丝绸之路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观念
第六章  丝绸之路、王朝更迭与秩序崩溃
  商业力量·寺院制度·艺术·科学
  8世纪中叶的王朝更迭与起义变乱
  变乱过后的宗教和国家
  晚期中央欧亚文化系统
  中亚佛教文化与早期伊斯兰文化
  文字和知识在欧亚大陆传播
  局势动荡·经济衰落
  中世纪早期世界秩序的崩溃
第七章  维京人与契丹人
  列国时代
  小型霸权的形成
  中世纪中期的文化繁荣
第八章  成吉思汗与蒙古征服
  蒙古和平
  蒙古征服
  忽必烈汗、西藏和元朝
  黑死病
  蒙古的政治遗产
  帖木儿与帖木儿王朝
  中亚与丝绸之路的巅峰时代
第九章  从中央欧亚的马上贸易到欧洲人的海上贸易
  第三次区域帝国时代
  中央欧亚民族对欧亚大陆的第二波征服
  欧洲人围绕着欧亚大陆的海上扩张
  贯穿欧亚的文艺复兴
第十章  丝绸之路断绝
  周边帝国对中央欧亚的征服与瓜分
  清王朝对中央欧亚的征服
  欧洲从海上统治欧亚
  日本·沿海地区全面主导欧亚大陆
  沿海城市的兴起
  丝绸之路系统与海上贸易系统
第十一章  失重的欧亚
  现代主义·战争·文化衰落
  海上贸易体系与丝绸之路
  激进的现代主义革命
  第一次现代主义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之后的激进现代主义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现代中央欧亚
  苏联与大萧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亚大陆周边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央欧亚
  “二战”后的革命
  激进现代主义在中央欧亚
  现代主义与艺术的毁灭
第十二章  中央欧亚重生
  第四次区域帝国时代
  欧亚大陆复兴的开端
  经济、政治的前景
  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央欧亚的艺术
尾声
  蛮族
  “蛮族”的观念
  欧亚大陆东部不存在“蛮族”
  中央欧亚民族的宿命
附录一  原始印欧人及其离散
附录二  中央欧亚古族名考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

  

    本书将以一个新视角介绍中央欧亚以及其他与之有直接关联的地区的历史。起初,笔者计划写一部能够涵盖中央欧亚史主要问题的通论,而并不着意于按年代顺序平铺直叙。法国学界在专业写作上有一种传统,追求用最少的注释为具备一定知识的普通读者提供内容专业但又具有可读性的作品。这种传统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以至于曾为本书设想出一个法语书名“中央欧亚史纲”(Esquisse d'une histoire del’Eurasie centrale)。但真正动笔以后,人物和事件还是一个个按照其在历史中的出场顺序先后出现在笔者的叙述中。不知不觉中,笔者还是写出了一部以欧亚大陆整体为背景的中央欧亚政治、文化通史。书中时有详细的注释,偶尔会涉及对原始史料的重新研究。
    然而,笔者未尝忘记自己的初衷:厘清那些中央欧亚史中迄今未被正确阐释的基本问题,其中一些问题甚至从未被论及。如果不厘清这些问题,那么欧亚大陆历史上的波澜起伏将依然不能被理解;在大多数的历史记载中,这种现象被简单地归为不解之谜。不解之谜固然令人着迷,而其中一些也注定无解,但是,对于中央欧亚历史上的多数“未解之谜”,现在已有足够的材料来破解,而不必再依靠“猜想”了。
    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即有关中央欧亚史的材料现存极少,因此几乎没有多少讨论的余地。此说甚谬。有关中央欧亚的史料实则汗牛充栋,尤其是有关其与周边文明联系交往的史料。由于这段历史纵贯4000年,相关具体问题的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出版一套大部头著作或许方能穷尽。这项工作只可能依靠一个学术团队协力完成,而不可能由一人独立写就,因为个人的知识、能力、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一位学者若想以如此宏大的题目完成专著,唯有从具体问题抽身,以宏观视角观察之,而这正是笔者感兴趣并采用的方式。
    因此,总体而言,本书并不聚焦于某个具体的话题、人物、政治集团、时段或文化(甚至包括中央欧亚文化系统,它本身就值得写一本书),除非是笔者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本书也不会面面俱到地述说所有历史大事、人物和年代,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笔者会尽量提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基本信息,其中一些信息的搜索曾令笔者颇费周折。最后,本书不是基于原始史料的研究成果,也不是一部全面的研究目录。近年来,关于中央欧亚的一些最重要的民族、地区、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著作,均带有完备的注释和索引,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参阅。
    笔者所做的工作则是重新审视学界对于中央欧亚民族和中央欧亚历史几乎已经达成一致的普遍认知,并尝试对这种认知做出修正。因此,本书的注脚主要加在一些笔者认为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地方。笔者在论说中加入的细节都是笔者眼中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史实,因此不吝笔墨。这同时也意味着另外有一些重要的史实被本书略过,因为笔者认为它们并非当时最关键的事件。笔者原打算尽量少添加注释,以保证立论的紧凑,但如读者所见,成稿中的注释数目仍颇为可观。常年的写作习惯是难以控制的,笔者确实喜欢在注释中对有趣的话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一些长注释主要面向专家学者,若置于正文中可能造成篇幅冗长,因此统一置于正文最后以注释的形式出现。
    当然,笔者也不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将本书写成一种历史理论著作。笔者也无意在书中宣扬任何理论。这类著作近年来大量涌现,但本书绝不属于此类。在过去数十年中,关于中央欧亚的国家形成(state formation)出现了许多种理论,或者说,一种流行理论的许多种变体。笔者也不打算详细地讨论这些理论,但会在《尾声》一章中予以概述。本书所用的解释方式和术语均非取自这些理论性著作。笔者追求在阐述和分析相关事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史论。这种尝试未必能成功,但笔者仍尽量避免在书中提及世界史理论。笔者对多数理论都所知甚少。
    下面有必要谈谈笔者在史料处理和历史书写方面所采取的方法。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方法被应用到历史、艺术等领域。后现代主义要求,老的必须不断地被新的取代,于是便有永久的革命。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顺理成章的下一阶段。后现代主义反对的是实证主义,即通过特定的、一致的标准来评估和判断事物的非现代主义的做法。后现代主义认为,所有的评判都是相对的。“在后现代,我们已经不能再依赖‘客观性’的神话”,后现代主义者如是说。“产生怀疑是合理的,因为这个领域中最权威的专家之间也存在着分歧。”历史只是一种意见,因此,没什么是非判断是绝对的。
    如前所述,本书涵盖中央欧亚整体的全部历史时期。由于涉及的时空范围极广,内容必有轻重详略之别。即使笔者对中央欧亚研究的所有领域都能有所涉猎,也没有办法搜集到各个领域(包括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艺术、文学、音乐等等)产出的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世界的其他地区,尤其是西欧和北美,已经受到学界过分的关注,而中央欧亚研究中多数重要的题目仍被忽视,其中一些甚至完全没有被触及。一些重要的史料迄今没有学术校勘本和现代语言的译注本,譬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事实上,许多题目连一部专著或论文都没有,遑论优秀的研究。就以诗歌研究为例,每年关于《江格尔》(Janghar,卡尔梅克的民族史诗)、鲁达基(Rudaki,新波斯语文学的第一位伟大诗人)或李白的新书有几本呢?过去几十年在英语世界中,仅有一部关于李白的书问世,而前两者则无学者问津。关于阿瓦尔、突厥或准噶尔汗国史的著作呢?关于卡尔梅克语、巴克特里亚语或吉尔吉斯语的语言学研究呢?上述题目无一不是中央欧亚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相关论文很少见。当然,在过去10年中,在中央欧亚历史领域有一批杰出的著作问世,其中多数已被列入本书参考文献;即使在语言学领域,也不乏有分量的著作,其中的代表便是克拉克关于土库曼语的著作(Clark,1998)。但是,这些题目只是中央欧亚研究的重要题目中很少的一部分,包括艺术、建筑、历史、语言及语言学、文学、音乐、哲学在内的许多领域中的大多数问题几乎都没有被研究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会有几百部关于乔叟、莎士比亚等早期英语作家的新书问世,关于现代英语作家的新书则每年还能再多出成千上万种。关于英美历史、英语语言学以及与英美有关的一切题目每年都有大量新书出版。这些书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已经足够多了。
    简而言之,与其在那些已经被充分研究的题目上过分细致地深耕,不如将资源投入中央欧亚研究中许许多多未被开发的领域中。一篇论文或一本小书都可能成为这个领域开拓式的成果。其中一些问题在本书中也有简略涉及。
    总之,不论以何种方法研究中央欧亚的历史,学界都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衷心祝愿各位的努力能够填补这一学科中的许多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