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温尼科特成熟过程理论

  • 定价: ¥88
  • ISBN:978751842990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轻工
  • 页数:343页
  • 作者:(巴西)埃尔莎·奥...
  • 立即节省:
  • 2020-10-01 第1版
  • 2020-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温尼科特的成熟过程理论散落在他的著作中各处,本书是首次对温尼科特学派范式——成熟过程理论之核心理论成分的系统性研究之一,以一种统一和综合的形式呈现了温尼科特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主要贡献。与此同时,本书还揭示了这种整合过程失败、甚至崩溃胡可能性,值得从业者认真学习。

内容提要

  

    温尼科特的成熟过程理论描述并概念化了生命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所固有的不同任务、成就和困难。作为一种实用指南,它让我们理解各种健康现象,并探查各种早期的情绪性困难。
    这一理论不仅对于精神分析师和心理治疗师非常有用,而且对那些力求促进孩子个人发展的父母,那些会影响个体情绪发展的专业人士,以及那些制定精神健康领域的各种预防工作和政策的人同样有用。

作者简介

    埃尔莎·奥利维拉·迪亚斯(Eisa Oliveira Dias),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巴西圣保罗温尼科特精神分析学院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国际温尼科特协会(IWA)副主席。

目录

译者序
中文版序
致谢
导言  温尼科特著作中的成熟过程理论
第一章  温尼科特及其与相关领域的争论
第二章  成熟过程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原初阶段:绝对依赖
第四章  相对依赖阶段和独立阶段
最后的思考
参考文献

前言

  

    温尼科特还活着
    温尼科特还活着,温尼科特的思想还活着。
    他的思想一直就活着,一直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创造!
    今天,在中国,一群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正在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创造着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思想和临床实践,这源自南美巴两温尼科特思想和实践的研究者们的引领。
    在2014年,以Zeljko Loparic和Elsa Oliveira Dias夫妇为代表的来自国际温尼科特协会和巴西温尼科特精神分析学院的国际教学团队,把温尼科特精神分析范式理论和实践经验带到了中国。这是他们在多年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和创造出的成果。这无疑给当今中国已经热火朝天的各路精神分析思想和实践的传播和扩展,开启了另一片风景独特的天地。
    在世界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学界,温尼科特是一位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家和临床实践者,他不仅仅看到了传统精神分析路线在问题解决方面所面临的危机,而且倡导和实践了精神分析领域中的一场革命性转变。他那卓越的临床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领域开启了一个看待健康问题的新视角。他从研究人性的角度来陈述健康人类的个体情绪发展和成熟过程,并将精神疾病的起源与人类生命早期依赖阶段的问题建立联系,从成熟和依赖的角度重新解释和描述了人类个体情绪和自体的发展,发现了人类在时空轴上的精神-躯体整合性存在的生命本质,形成了独特的人类个体情绪成熟过程病理学,提出了治愈精神疾病的另一种思路和方法。
    温尼科特论文集的编辑者Masud Khan在温尼科特去世的讣告中写道:“对于自己的临床观点和思想,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但他的变革并不是要形成一种新的教条主义模式”。所以,我们只有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需要变革的角度,才能真正地进一步理解温尼科特的思想和实践。
    我们的临床治疗经验
    从精神分析的人格发展线来看,我们在精神科和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中发现,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基本上都源自生命早期的养育问题,这些临床问题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生命发展极早期的沟通问题:表现为亲密关系的建立和交流的困难,不能与他人沟通和感到不被理解,甚至感受不到与他人的关联。
    自体的存在和持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存活状态的无意义感、无用感、空虚无聊感、孤独感,感受不到活着或生活的状态。
    生命活力的问题:表现为疲劳、乏力、无力、没有活力、没有兴趣、缺乏激情。
    自体价值的问题:表现为感觉没有被看到、不被认可、无价值感、无能感和无用感。
    不成熟的情绪问题:表现为非常原始的情绪,无目的和指向的愤怒和烦躁,极度的担心和恐惧,冲动性情绪。
    自体崩溃的问题:表现为发作性碎片感、不典型的惊恐发作、发作性情绪紊乱、发作性暴怒、弥散性不安全感、聚集恐惧、空虚恐惧、灾难恐惧、死亡恐惧、幽闭恐惧、贫穷恐惧,以及精神崩溃的恐惧。
    身份感的问题:表现为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的迷茫,没有目标感和无所事事感,甚至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也感到不清晰和迷茫。
    依赖的问题:表现为对他人、家庭和单位的极度依赖,无法独处、孤单无助感、没有主意、无法做出决定,以及对独立生活感到恐惧。
    精神-躯体性问题:表现为很多没有器质性基础的躯体症状,头颈部的压迫感,胸部的窒息感,胃肠部位的不适感,以及疑病症状。
    还有一类来访者是以病理性假自体为特征,他们从小被父母或监护人严苛地要求、强迫和教育。为了生存,他们从小就很懂事,在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强的独立性,不错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他们争强好胜、不服输、事事争第一,竭力追求被认可和成功,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于是他们努力学习、拼命工作,有着很好的收入,甚至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表面上过着体面的生活。但是,他们在内心里并不能感到真正的幸福,他们在亲密关系方面困难很大,经常有一种空虚无聊和不真实的感受,感觉自己像是活在一个躯壳中,与这个世界没有关联。当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取得一定的成就时,他们并不能真正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突然感觉被生活欺骗了,经常怀疑活着的意义,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或行为。这部分人靠着解离出去的心智功能和高智力活动而活着,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逻辑和道理,对和错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标准,他们无法感受到情感,也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在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具有以上这些特征的人对解释性技术反应不敏感,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理解治疗师的解释,并且感到痛苦和愤怒,甚至感觉解释是一种伤害。如果治疗环境和设置比较安全,这类来访者会在治疗中发生退行,表现出如同生命早期的强烈的依赖需求,对治疗师的需求也非常多,需要治疗师理解他们对依赖的需求,并与他们发生认同,这会让治疗师感到无力、无助、艰难和挑战。所以,这类来访者对治疗师的人格、理论和技术要求都非常高,他们需要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提供照护,抱持住混乱和无助的状态,并能够在他们的消耗和试探性攻击中幸存下来。
    ……
    Elsa在书中说,在足够好的环境的促进下,一个最初不成熟和极度依赖的婴儿,最后变成了一个有生活能力的人:有能力与外部现实建立关系,有能力与外部世界认同,并不会过分地丧失自发性和身份感,有能力在存活下来的事实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有能力合情合理地照顾自己。总而言之,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有很高的条理性和脉络性,这对于论述温尼科特的思想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本书的导言部分非常重要,对于不太了解温尼科特及其思想的读者,要仔细地读几遍,它非常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成熟过程理论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以及温尼科特思想与其他精神分析理论之间的争议;同时它也介绍了其他温尼科特思想研究者的看法,以及与巴西圣保罗温尼科特研究小组观点的差异之处。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温尼科特思想产生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以及温尼科特思想与传统精神分析、克莱因学派、儿童精神病学、儿科学等学术领域的对话和争论。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大家了解温尼科特思想和成熟过程理论的优势。
    第二章主要描述了成熟过程理论的基本概念。朝向整合的先天倾向和促进性环境,时期和阶段,精神-躯体性存在,经由个人体验而不是心智的整合,未整合状态和早期生命的绝对依赖,母亲/婴儿关系,足够好的母亲和婴儿的父亲,自我(ego)、自体(self)和我(I)的概念,成熟理论之哲学和认识论的特征,以及在其中表述该理论的语言。
    第三章描述了处于绝对依赖的生命最原初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其中包括:怀孕阶段,出生体验,理论性首次喂养阶段,原初创造性,兴奋状态、宁静状态,以及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活动。本章也呈现了在这个最原初阶段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时间和空间的整合,精神安住于躯体,与现实开始关联,以及原初自体的建立。
    第四章描述了通往独立和相对独立的相对依赖期的不同阶段。包括:幻灭过程的开始阶段(该阶段包括断奶和心智功能的早期激活),过渡现象阶段,客体使用阶段,“我是”阶段,担忧阶段,三元(俄狄浦斯)关系阶段,青春发育和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和返回到生命原初期。
    最后本书还对温尼科特成熟过程理论与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性心理发展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做了简短的总结。
    本书由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翻译团队翻译,整个过程历经三年,异常艰难。为了准确反映作者对温尼科特的理解和表达,我们字斟句酌,很多时候需要牺牲中文表达的简洁性,才能表达出对生命早期特征的描述。幸运的是,本书的作者是我们的老师和临床督导师,我们能够经常与她沟通。作者和她的团队已经来中国讲授温尼科特思想和临床实践达十三次之多,每次持续一周左右,我们有很多机会与她进行交流和学习。
    尽管如此,由于温尼科特的思想和他使用的词汇看起来非常平凡,但充满了悖论性特征,温尼科特的语言表达一直处于一种生命发展的运动变化中,不断地按照生命发展阶段来表述对立面和矛盾运动的特性。可能在某处已经建立起某个词汇的意义,但是当这个词汇出现在另一处时,你必须解构原意,建立新的意义。所以,往往需要认真仔细地研究真正的意义才能贴近他的想法。我想我们的翻译一定有很多不妥之处,我们希望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起找到对原文的精准理解。
    非常感谢国际温尼科特协会(IWA)的支持,也非常感谢温尼科特国际教师团队的教学和支持,非常感谢Elsa老师的辛勤付出,让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和温尼科特的研究与实践者能够更加贴近温尼科特的思想和实践。
    最后,我要感谢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的翻译团队,感谢他们一贯的严谨、专注和努力,谢谢他们!
    赵丞智
    于北京回龙观
    2019年12月9日

后记

  

    本书的目的是想以一种清楚连贯、前后统一的方式呈现成熟过程理论的所有概念化假设,并描述各个成熟阶段及相应的任务和成就。
    第一,促成本书的最早动因是这套理论在温尼科特的作品(opus)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第二,也是因为该理论构成了必要的理论立足点,温尼科特的精神病性障碍理论也因此得到解释,而这正是我下一部专门研究精神病问题的书中的主题。第三,根据既往的观察和我自己的体会,温尼科特的著作从没被当作解析的焦点来澄清其内在统一性,因此有必要强调成熟过程理论在他作品中的核心位置,以及该理论作为研究人类现象的参考框架的重要地位;同时,本书不仅是在对他的整体思想进行概念清晰的论证,也在说明他建立起了成熟阶段和各种精神障碍之问的关联,这带来了理论及临床方面的重要发展。第四,本书的目的还在于承认和答谢温尼科特的贡献,他为治疗性工作做出了丰富、适切而有效的贡献,反映在温尼科特本人的临床案例工作中,得到我自身经验的确证,也被在这一思想导向下工作的其他分析师加以确证。
    在按照构想实施这项研究计划后,我很快发现这是一个相当孤独的工作。除了发现来自二次文献的参考资料少得可怜之外,我还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奠定成熟过程理论基本假设的概念化和描述性要素,以及对各个阶段的特征性说明,全都分散地出现在温尼科特的所有著作中。于是,在从整体视角上阅读部分,并通过部分来反推整体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我依据精神病大背景下的成熟过程这个主题,仔细排布并研究温尼科特的所有著作,换句话讲,就是与成熟过程的连续性或非连续性,以及构建统整自体身份(unitary identity)的成功或失败有关的所有问题。此外,考虑到温尼科特也建议应该从历史角度阅读一般精神分析文献和他本人的著作,于是我也要求自己关注每个概念的演变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同样也揭示了温尼科特在科学事业方面的卓越进展,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重大进展。这部分研究的内容也渗透在本书的整体研究中,并已在第一章进行了特别说明。 为了开启和维持这项研究的进程,我也有责任思考那些对这类项目的反对意见,同时需要质疑对温尼科特本人的各种既定观点。我想指出其中的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对温尼科特的著作进行概念化组织有违其本来的精神、非系统性或所谓的缺少理论统一性的本质,而这些一般都被看作是需要保留的主要特点;第二个观点是,对温尼科特思想的清晰表述和对其统一性的论证会抹杀其原有的诗意。那些反对意见有一部分是建立在这两种担心上——担心制造出一种正统理论,以及把他的思想变得呆板化——我认为这些担心也是正当的。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相信,我已然成功地阐明,要避免上述危险的关键恰恰在于仔细而系统地去研究他的理论。温尼科特作为理论家也很清楚要保护作为人的多维性,他强调和保全人类存在的多样和多变的面向,而不是把它们神秘化。这其中就包括创造性,它以传统作为基础,而又可以随处发挥。至于破坏其诗意的风险,我的出发点是,温尼科特写作中的诗意化表达不是因为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而是因为善于运用适合每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语言来保留各种人类现象的特定性质。当阐明原初各阶段的特征性现象时,他正是运用这种诗性表达的手段,来说明那些现象的诗意般的、几乎难以言表的特点,比如婴儿在生命初始阶段与母亲之间前语言关系和交流的微妙性,就被他用一种无伤其自然本性的语言描述了出来,这也就是诗人的手法。尽管如此,温尼科特论文的复杂性和内在清晰性还是可以明显地表明:他的作品,无论是写给母亲、精神分析师,还是一般科学群体,都远远不局限于唤起诗意,而是提供了一整套令人印象深刻的概念。即使这些概念本身没有组成一个闭合的“系统”,但说它们具有“理论化”特征也合情合理,这也是温尼科特为自己的理论贡献所预留的位置。 由此我认为,本书设定的研究工作已经克服了最主要的挑战。按照历史解释学角度分析,证明了我们可以重组温尼科特精神分析的核心主题,即个人成熟过程理论。简要来看,这套理论: 1.建立在温尼科特著作中的一系列假设和反复出现的概念上,随着他思想的演进,赋予这些假设和概念的深度和凝聚力也在不断增加; 2.尤其建立在一种以时间化(temporalisation)模式为特点的人性理论基础上,在每一阶段,这种时间化模式都代表某种人类的整合形式; 3.是从整体上接近健康和病态的精神现象的立足点; 4.以多种哲学论点为前提条件,这在一般人文科学理论中并不常见。 本书中对成熟过程理论进行的特性化描写同样也表明,为了提出理论观点及其阐明的新现象,温尼科特抛弃了许多形而上学的抽象化概念和猜想。在描写各个成熟阶段时,他尽可能使用日常用语来表达,连接的都是有生命的体验,只在某些时候才把它们上升到专业术语层面。他的著作处处体现出,旨在描述这个阶段的术语并不适合描述另一个阶段。 除了以上述方式展现温尼科特贡献的广度之外,在第四章最后一节我还列举了温尼科特的成熟过程理论和经典精神分析的性功能发展理论之间的一些基本差异。这种对比不仅是为了强调温尼科特理论概念的创新之处,更是为了提出另一个问题,也就是定性地说明温尼科特的工作确实给精神分析理论带来了改变。由于后者本质上属于认识论性质的问题,所以尽管在书中各处有所提及,但也只是简要提出,并没有深入展开,因为那已然超出了本书的研究范围。 如前所述,以成熟过程理论作为理论出发点,我们就可以解释各种精神障碍的本质。所以研究这个理论也让我们看到,我在下一部书中将要详细讨论的一些问题。在此概括一提,根据温尼科特的研究,精神病(psychoses)与在原初各阶段中无法促进各项任务完成的环境失败有关,这些阶段包括从子宫内生命的某个时刻开始,一直持续到“我是”阶段。如果环境以一种既定模式反复失败,不能适应婴儿在绝对依赖期、甚至相对依赖期的需要,那么个体成熟过程(在这个构建人格基础的原始时期)就会被打断,导致精神病性障碍的出现。佩然,精神病性障碍也分多种类型,而这取决于婴儿在原初各阶段遭受环境失败性创伤的具体时期。 如果一切顺利,发展达成统一体身份感的成就(这一里程碑在成熟过程中表现为达到“我是”阶段),此时已经一两岁的幼儿就得继续在担忧阶段面临着对本能驱力的整合。假如这时环境不能促成这项成就,那么儿童就会有患抑郁症(depression)的风险,抑郁症的核心问题在于难以接受和整合来自人性本身的摧毁性,而摧毁性的产生明确地与被爱的客体有关。 如果担忧阶段的成就也顺利实现,孩子就可以说是已经种下了人格(指完整和健康意义上的人格)的基础,加上现在已经达到的成熟度,孩子接下来就必须、也可以去努力应对源于人际关系的焦虑了。他尤其是要应对可以实际体验到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情境,也就是完整的人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会动员起焦虑,而这些焦虑与本能性、各种情感以及发生在内部精神现实中的幻想有关。在这个阶段,环境的促进性作用不再像之前阶段那样重要,但是依然要保持足够稳定,让孩子可以处理自己的个人内在问题,并避免屈从于神经症(neurosis)。 精神病、(反应性)抑郁症和神经症是温尼科特精神障碍分类学的主要诊断类别,它们的性质由不同的病因学所定义,即它们在成熟过程发展线上的起源点,这种病因学的根据是婴儿在创伤发生时正在参与的发展任务以及该创伤的性质。除了上述障碍之外,还有其他三种障类型,它们并没有构成单独的诊断类别,因为总是和上述障碍联合出现。它们是:反社会倾向、精神-躯体障碍、偏执狂。这些精神障碍同样依照不同的起源点来区别彼此的特征,后面两种障碍根据各自的起源点又有多重意义。 温尼科特一直强调自己在理解成熟过程时仍存在许多缺漏,尤其是对原初各阶段的理解,这也鼓励着分析师们观察和描述自己的分析经验,以便进一步发展相关理论。为了理解温尼科特在其研究和理论中得出的结果,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书的记述远远不能代表对既有材料的完全解析,书中各章所讨论的每个方面都可以自成主题,留待继续研究——对原初各阶段的内容是这样,对后续各阶段的内容也同样如此。 在这部分提到的与主题相关的许多要点仅仅是一个概述,仍需额外加以展开。这些要点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表现了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精神分析实践之间的相关性。的确,只有当这种对早期成熟阶段的新理解,以及对环境之于先天成熟倾向的促进作用的新理解产生了明显的临床意义时,本书的研究才实现了其完整的精神分析性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对原初阶段而言,环境养育参与了婴儿自体和个人身份感的构建。这意味着,当我们参照温尼科特的人性理论,考虑人性时间化循环的种种不测时,我们就有了一种新的视野看待治疗性工作。 (魏展曦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