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的一生)(精)

  • 定价: ¥79.9
  • ISBN:9787547736807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日报
  • 页数:349页
  • 作者:(美)帕特里克·亨...
  • 立即节省:
  • 2020-10-01 第1版
  • 2020-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他是差点儿一个人毁灭整个罗马的战略大师,更是拿破仑、艾森豪威尔和巴顿共同的老师!
    西方军事战略思想的入门书!通俗易懂地揭示了汉尼拔战略的成功奥秘,看懂他为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以少胜多,并差点儿一个人毁灭罗马!
    深度挖掘“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巴卡伟大的战略思想,包括:以攻为守、间接路线、外交孤立、双面包抄、分化瓦解、绕道奇袭……
    完整呈现“西方四大名将”之一的汉尼拔·巴卡的军事指挥艺术,包括:攻城战、伏击战、围歼战、奇袭战、生物战、心理战、信息战……
    本书作者是被誉为“伟大的汉尼拔专家”的帕特里克·亨特,他曾对汉尼拔所在战场进行二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将现实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与史料紧密结合,从全新的角度看待汉尼拔战略,为汉尼拔的军事战术选择和战局提供了全新的解释。

内容提要

  

    公元前216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面对实力强大的罗马,迦太基将军汉尼拔采取了一系列的经典战略,一度进攻到罗马城下,差点儿就毁灭了罗马共和国。直到今天,全世界的军事学院仍在学习和研究这些战略思想。
    “以攻为守”战略:将战火烧到敌方本土。
    汉尼拔没有固守本土,而是直奔罗马城,将战火烧到敌方本土。这一战略思想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间接路线”战略:翻越阿尔卑斯山,穿过阿诺沼泽。
    汉尼拔没有和罗马正面对抗,而是采用了间接迂回的入侵路线,绕道阿尔卑斯山,穿过阿诺沼泽,取得了“坎尼战役”的胜利。该战略成为战争史上的经典,被《战略论》的作者利德尔 ·哈特命名为“间接路线”战略。
    “外交孤立”战略:尽量争取可能的盟友,孤立敌人。
    汉尼拔是西方军事史上头一个有计划地实施“外交孤立”战略的将领。他和希腊城邦及高卢人达成了进攻罗马的盟约,三面作战使得罗马人迟迟不能集中兵力。
    2000多年来,汉尼拔的战略思想深刻影响了众多的军事家。他们竞相学习,将汉尼拔视为自己的老师:
    拿破仑在行军和演习方面效仿汉尼拔,并在多个阿尔卑斯山路口尝试跟随他的脚步;艾森豪威尔童年时期的偶像就是汉尼拔,他痴迷于其战略,并毕生“力图在现代战场重现坎尼战役”;巴顿将军在少年时代就相信自己将成为汉尼拔那样的英雄,他甚至认为自己是汉尼拔的转世者……
    翻开本书,领略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的不朽智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誓言
第二章  少年汉尼拔
第三章  西班牙
第四章  萨贡托战役
第五章  翻越比利牛斯山
第六章  强渡罗讷河
第七章  阿尔卑斯山的门户
第八章  第二次伏击
第九章  阿尔卑斯山之巅
第十章  提契诺河战役
第十一章  特雷比亚河战役
第十二章  亚平宁山脉和阿诺沼泽
第十三章  特拉西梅诺湖战役
第十四章  费边·马克西姆斯及其避战术
第十五章  坎尼战役
第十六章  意大利南部战役
第十七章  进军罗马
第十八章  西班牙战争
第十九章  大西庇阿夺取卡塔赫纳
第二十章  梅陶罗河战役
第二十一章  罗马从意大利到西班牙全面大捷
第二十二章  扎马战役
第二十三章  流亡
第二十四章  汉尼拔的遗产
鸣谢
译后记
参考资料
注释

前言

  

    从少年时代起,汉尼拔就常常出现在我的想象中。几十年来,每当读到他的事迹和他那时候的历史时,我仿佛也跟随着他的脚步横跨了三大洲。但在他的故事里,我发现许多地方都是模糊不清的。古代史料在解释他的动机和行为时,常常出现令人费解或不同解释之间矛盾的问题。可岁月流逝,逝者已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关于汉尼拔的田野考古工作,我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过去20年里的每一年,不分春夏秋冬,我都会前往阿尔卑斯山,沿着岩石小径爬上爬下,站在山顶眺望远方。在8000多英尺的高山上,即使是8月的夏季也常有暴风雪。无论是刺骨寒风,漫天大雪,还是风和日丽的日子,我都会惊叹于汉尼拔在无畏的行军和作战中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一处我爬了几个小时才到达的远景壮观的地方——在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下,是森林覆盖的山坡和山脚下的平原。
    时间一天天过去,疑问并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我决定前往迦太基寻求答案。在秘港,我曾捡起一个古老的骨螺贝壳,然后再轻轻地把它放到沙滩上,这种贝壳就是著名的布匿贝紫染料的原料;我曾多次在西班牙城市卡塔赫纳的迦太基遗迹上徜徉,在萨贡托的城墙台阶上漫步;我曾穿过西班牙西海岸,翻越比利牛斯东部山脉,穿越曾经是古代高卢的法国,来到罗讷河和伊泽尔河谷;我曾在汉尼拔指挥作战过的所有意大利重要战场上来回跋涉,并考察过不少意大利其他地区的汉尼拔遗址;我曾多次站在土耳其盖布泽港口附近的马尔马拉海边,在熹微的阳光下,思索汉尼拔如何度过人生中的最后几天。我常常与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一起进行田野考察工作,也多次同工程师和地质学家一起工作。为了确定汉尼拔是从哪里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我曾仔细考察过至少30座山峰。我永远不会做一个扶手椅里的历史学家,因为我打定主意,必须亲眼观察,并努力理解我所写下的内容。
    古代历史学家波里比阿(Polybius)常常是我的向导——实际上我手里总是拿着他的《通史》(The Histories),以至于书都快要被翻烂了。和他一样,我相信:如果想要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实地考察。只要有可能,我都会努力匹配书本上的描写和实际地形,这是我的研究准则。我也参考过其他的古代史料,包括提图斯·李维(Titus Livius)丰富多彩的文字(尽管他记载的地理位置经常有问题),还有阿庇安(Appian)、普鲁塔克(Plutarch)、狄奥多罗斯·西库洛斯(Diodorus Siculus)、维吉尔(Virgil)、贺拉斯(Horace)、尤维纳利斯(Juvenal)、弗罗伦蒂努斯(Frontinus)、科尔奈利乌斯·奈波斯(Cornelius Nepos)、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瓦莱里乌斯·马克西姆斯(Valerius Maximus)、斯特拉博(Strabo)、卡西乌斯·狄奥(Cassius Dio)和韦格蒂乌斯(Vegetius)的文字(此处列出的不一定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对我的研究的重要性大小为顺序排列),以及许多其他零碎的史料,并尽可能多地使用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第一手资料。从这些史料中,我得出结论:汉尼拔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之一,因为他在面临特殊的挑战时总是能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几千年来,汉尼拔始终是一个引人人胜的话题,即使他身上有不少难解之谜,但人们对他的兴趣依然不减,这解释了为什么众多学者仍然在从不同的角度继续研究他。我真希望能亲眼见到汉尼拔,并当面问问他那些至今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
    帕特里克·亨特
    2077年于斯坦福大学

后记

  

    汉尼拔·巴卡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之一。这位杰出的迦太基统帅率领他的军队和战象历尽艰险,成功地翻越天堑阿尔卑斯山,并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役中击败了罗马军队,一度使罗马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汉尼拔于公元前247年生于迦太基,他的父亲哈米尔卡也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和大师级战术家,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哈米尔卡率领迦太基军队与罗马军队作战,功勋卓著。但奉行重商主义的迦太基领导层目光短浅,在战争尚未结束时便把大批战舰召回,改装成商船从事贸易。因此第一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而告结束。哈米尔卡在祖国郁郁不得志,于是率军前往西班牙,确立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统治,并主持开采当地丰富的银矿资源,用于偿还战争赔款。汉尼拔从小在军中长大,饱受战争熏陶。当哈米尔卡在与西班牙当地部落的冲突中战死后,汉尼拔继承父亲的遗志,经过充分的历练,终于担当起军事重任,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发动了针对罗马的第二次布匿战争。
    汉尼拔施展独特的兵法,巧妙地利用地理和气候条件,在意大利北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战胜了人数占优势的罗马军队,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战役,此战确立了汉尼拔军事天才的历史地位。这一战,他不仅消灭了5.5万名罗马军人,包括大部分罗马将领,而且消灭了一大批罗马精英,罗马军队主帅战死,48位保民官中有29位被杀,80位元老或经由选举产生的元老级别的行政长官被杀,200多位戴金戒指的罗马骑士战死。巨大的损失一度使罗马陷入亡国灭族的绝望之中。用作者的话说,汉尼拔人侵意大利的主要目的就是“攻击和羞辱罗马人”,这个目的他已经达到了。任何城市在经历坎尼战役这样的惨败后都会承认失败,委屈求和,但罗马人生性倔强,决不屈服。尽管汉尼拔派使者前往罗马,要求签订城下之盟,但罗马拒不投降,反而大肆征兵,并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用谨慎接战的费边战术逐渐消耗汉尼拔的实力。最后,罗马采用围魏救赵战术,派名将大西庇阿率军攻人北非,威胁迦太基,汉尼拔被召回保卫迦太基,被迫永远离开了意大利,并在决定性的扎马战役中败给了大西庇阿,第二次布匿战争再次以迦太基的失败而告终。迦太基被迫接受严苛的投降条款,不仅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且要烧毁绝大多数战舰。作为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始作俑者,汉尼拔受到许多迦太基人的指责,最后被人诬告,险遭逮捕,被迫流亡他乡,直至自杀身亡,落了个悲情英雄的下场。 作为败军之将,汉尼拔在历史上颇多争议,但直到今天,汉尼拔仍然被视为军事天才,得到了后世许多著名将领的敬仰和效法,如拿破仑、乔治·巴顿将军和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等。世界著名军事院校仍在教授他的战略战术,他的生平事迹仍在吸引着人们研究探索,历史学家帕特里克·亨特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在序言中告诉我们,他花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研究汉尼拔。作为古代战争史专家和汉尼拔研究权威,他曾多次领导在阿尔卑斯山和其他地方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汉尼拔研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部汉尼拔传记就是他长期辛苦研究工作的结晶。 在这部学术性和故事性并重的历史巨著中,作者用事实阐明了为什么汉尼拔是世界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军事奇才之一,但同时也很注意观点的平衡,避免把主人公神化。作者分析了促使汉尼拔取得成功的各种因素,包括他惊人的军事战略智慧,他父亲对他的影响,他在士兵面前表现出来的必胜信心和勇气,他身先士卒,与部下同甘共苦的作风,以及他细致缜密的后勤管理技巧等。用罗马史家李维的话说: “从来没有一个更名副其实的天才像他那样懂得如何赢得部下的尊重和服从……也没有任何其他领袖像他那样善干鼓励部下,使他们充满勇气和胆识……此外,他身体强壮,精力充沛,与部下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事实上,人们总是看见,他在晚上裹在毯子里睡觉,就像他的一个下级侦察兵一样。他的穿着也与他的部下完全相同,使他与众不同的并不是他的装束,而是他的战马和武器,最重要的是他身先士卒,总是冲锋在前,最后一个撤出战斗。” 尽管汉尼拔有着杰出的军事智慧和指挥才能,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他赢得了几乎所有的战役和战斗,但仍然没有赢得第二次布匿战争。而正是他的失败使他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本书作者清楚地表明,汉尼拔具有无与伦比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他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能够充分考虑并巧妙地利用不同的地形、气候等因素。但是,在他取得坎尼战役的巨大成功,达到自己军事生涯巅峰之后,这种非凡能力似乎逐渐失去了,他的命运之轮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一点颇令人困惑。 另外还有一个困扰很多人包括汉尼拔自己的问题是,在连连取得大捷之后,他是否应该进攻罗马? 如果汉尼拔攻占罗马,世界历史将会改写。但汉尼拔在坎尼大捷之后并没有选择进攻并摧毁罗马,反而希望与罗马达成某种和平协议。很多人,包括汉尼拔手下的将军,后世的一些著名将军,以及一些历史学家,都认为汉尼拔没有抓住机会进攻罗马是一个战略失误,汉尼拔手下的骑兵将领马哈巴尔就指责他道:“你知道如何取得胜利,却不懂得如何利用胜利。”但作者的解释是,汉尼拔有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就是先在意大利进行策反工作,争取把尽可能多的城市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也许打算先孤立罗马,在条件成熟后转过头来再围攻罗马。 汉尼拔并非没有攻城经验,他在西班牙曾攻占了罗马的结盟城市萨贡托,但整个攻城战耗时长达8个月,城破之后萨贡托人的惨状令人震惊。此后他又围攻过许多城市,如那不勒斯、布伦迪西姆和雷朱姆,但每次攻城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他知道,如果没有攻城器械,防守严密的城市是不可能攻破的。而罗马城防坚固,人口众多,兵源充足,凭借汉尼拔的实力恐怕难以攻取。此外,在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中如何养活他的军队也是一个大问题,毕竟他是在敌方领土上作战,获得充分的后勤供给总是一个难题。坎尼战役后,罗马的战略战术作出了重大调整,发生了重要变化,但汉尼拔似乎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罗马军队在费边率领下采用费边战术,用消耗战拖垮汉尼拔,拒绝以汉尼拔设定的条件来和他作战。而汉尼拔对此似乎无计可施。罗马战略战术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汉尼拔的衰落和失败。作者指出:“虽然他的战术天才和历史影响已得到承认,但我们仍然不能轻易地断定他作为一个战略家总体来说究竟有多么伟大。” 译完本书之后,掩卷静思,译者对汉尼拔这个传奇人物的悲剧人生有了一些思考。汉尼拔的命运在他少年时在神殿祭坛前手按牺牲对父亲起誓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从此他的使命只有一个:仇恨罗马、毁灭罗马。他带着复仇的渴望率军攻入意大利,将罗马的精锐部队毁灭殆尽,使罗马一度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但毁灭罗马并不意味着把罗马夷为平地,使罗马亡国灭种。汉尼拔可能根本没有这样的野心,也没有制定过如此宏大的战略规划,因为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并没有彻底毁灭迦太基,因此汉尼拔也没有理由彻底毁灭罗马。坎尼战役后,汉尼拔明确告诉罗马人,他不是在发动一场灭绝罗马的战争,而仅仅是为了恢复迦太基的尊严,保证迦太基的生存和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地位。他要求罗马达成和平条约,弥补迦太基在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的屈辱和损失,免除哈米尔卡从西班牙支付的战争赔款。该和约将把迦太基的地位恢复到公元前241年夺走了迦太基的海上贸易的《卢塔提乌斯条约》签订之前。此外并无其他奢望。 至于迦太基人,他们的注意力一直放在贸易和积累财富方面,许多迦太基领导人并不支持汉尼拔的战争。作为一个奉行重商主义的海洋城邦国家,即使汉尼拔攻下罗马,迦太基领导层恐怕也没有兴趣统治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罗马。因此,公元前214年之后,汉尼拔几乎没有得到他的祖国的任何援助。在迦太基元老议会的很多人看来,汉尼拔并不一定是在为迦太基而战,而是在为巴卡家族而战,他们甚至把第二次布匿战争称作“汉尼拔的战争”。 随同汉尼拔作战的军人中很少有迦太基人,他的大多数士兵都是雇佣军,是为军饷和战利品而战的。反观罗马军队,情况则截然不同。战争初期,罗马的士兵大多是来自乡村的小农场主,他们是为了保家卫国和迦太基入侵者作战的。罗马人在战争初期犯了很多错误,遭到了重大挫败,但他们很快就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作者特别解释了汉尼拔对罗马军队的深刻影响。随着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深入进行,罗马军事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接受了兵不厌诈的观念,允许罗马将领模仿汉尼拔使用诈术,不再视之为非罗马的不道德战法;二是改变了“财产保证了一个人对国家忠诚”的观念,放弃了服兵役的财产要求,扩大了兵源。汉尼拔教出了一批罗马高徒,他的一整套兵法被罗马将领照搬了来对付迦太基军队。到了战争结束时,罗马已建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军队。最终,罗马培养出了自己的军事天才大西庇阿,他首先把迦太基军队赶出了西班牙,随后又攻入北非,在扎马之战中击败了汉尼拔,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虽然汉尼拔没有毁灭罗马的计划,但若干年后罗马最终彻底毁灭了迦太基,一代海上强国从此灰飞烟灭。这是一个历史悖论,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探讨。 本书作者吸收了古代和现代的研究成果,对围绕汉尼拔的军事历史进行了全面概述,文中对地形地貌、参战部队的数量和背景,以及布匿和罗马文明的差异和冲突的描写细致人微,对古代军事史的研究和撰写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尽管本书学术上非常严谨,但避免了学术上的枯燥,作者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用简洁生动的笔触还原汉尼拔不可思议的恢宏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疑,读来引人人胜。我相信热爱军事史的读者将会非常喜欢这本书。 对译者来说,本书的翻译工作很具有挑战性。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边学习边翻译,非常费时费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旁征博引,引文几乎遍及古今欧洲各主要语言资料,非常繁杂。原文语句相当凝练、古雅,甚至用词用语冷僻,译者尽量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译出,很多时候不得不彻底打乱文章的语句结构才可能用汉语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文中有大量注释,过长的注释根据需要节译或意译。这部著作的翻译难度很大,尽管译者做出了巨大努力,反复核对,但相信错误之处仍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予以指正。 赵清治 2018年秋于多伦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