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马思聪传

  • 定价: ¥68
  • ISBN:978722011882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460页
  • 作者:叶永烈|责编:唐婧
  • 立即节省:
  • 2020-09-01 第1版
  • 2020-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马思聪,中国当代颇负盛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全中国人民以及美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人物。
    一曲思乡曲,牵动赤子心。
    著名作家叶永烈,多方走访,搜集资料,马思聪本人及其家人提供宝贵意见和私人照片,深度解读马思聪一生。

内容提要

  

    本书是叶永烈先生为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马思聪所作的传记,记录了马思聪完整的一生。马思聪是驰名中外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曾以一曲感情深沉的《思乡曲》牵动着无数海内外赤子之心。但在“文革”中遭受迫害,被定以莫须有的罪名。叶永烈为了破解马思聪的身世之谜,曾先后多番走访搜集资料,并查阅公安部档案室里有关马思聪一案的档案文件,更获得马思聪本人及其家人提供的宝贵意见和私人照片。叶永烈以充满感情的笔触,翔实记述了这位大师从童年时代初登音乐之殿,至抱憾客死异邦的一生历程,真实完整地记录了马思聪在“文革”中受到的迫害,又生动地描绘了他在遭遇厄运时仍以一颗赤子之心情牵祖国的心境,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8.30-2020.5.15),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反右派始末》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的真实写照。《改变中国》是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著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全传》《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美国!美国!》《我在美国的生活》《三探俄罗斯》《漫步欧洲》《米字旗下的国度》《目击澳大利亚》《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樱花下的日本》《大陆脚游台湾地区》《第三只眼识台湾地区》《梦里南洋知多少》《这就是韩国》《从金字塔到迪拜塔》《神秘的印度》等。

目录

第1章  客死异国
第2章  风狂雨骤
第3章  祖国之子
第4章  山城风云
第5章  迎春之歌
第6章  其父其人
第7章  弦上的梦
第8章  法国学琴
第9章  长兄情愫
第10章  恩师·诤友
第11章  初出茅庐
第12章  琴为媒
第13章  南京·上海
第14章  《思乡曲》
第15章  颠沛流离
第16章  故乡情深
第17章  湘桂撤退
第18章  栖身昆明
第19章  团聚上海
第20章  心向周公馆
第21章  风雨同舟
第22章  快乐的春天
第23章  马家小院
第24章  音乐大使
第25章  桃李满园
第26章  勤谱新曲
第27章  “乱弹琴”
第28章  “”酷虐
第29章  逃离北京
第30章  无家可归
第31章  父女相见
第32章  大乱居乡
第33章  进退维谷
第34章  面临抉择
第35章  铤而走险
第36章  落难香港
第37章  飞往美国
第38章  “002”专案
第39章  马思武之死
第40章  万里思乡
第41章  灿灿晚霞
第42章  父女合作
第43章  马思宏回国
第44章  好事多磨
第45章  终于平反
第46章  抱憾终生
附录一  马思聪年谱
附录二  采访手记
附录三  归来的“叛国者”
附录四  叶永烈与马思聪、马瑞雪及作家徐迟、小提琴家盛中国往返信件
后记

后记

  

    如果马思聪先生仅仅是一个音乐家,无论他的音乐成就有多大,我也许都不会去关注他的命运,不会去为他写长篇传记。他的一生中某些时期的遭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知识分子遭受极“左”路线迫害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他大起大落的一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写这本书,不仅仅为他立传,而是希望借此引起众多读者的深思、沉思、反思;希望今后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月,我从满街的大字报上看到马思聪“叛国投敌”的消息,读到红卫兵作为“批判材料”而转抄的马思聪在美国记者招待会上发表的长篇讲话,我曾深为震惊。马思聪的名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虽然酷爱音乐的我过去喜爱作为音乐家的马思聪,但是,此后我更关心的是他的命运。
    我写马思聪,最初是从写傅聪开始的。
    风定雨过之后,傅聪于1979年从英国伦敦回到故乡上海。我听了傅聪的音乐会,听了他的一片赤子之言,于1980年8月写了小说《爱国的“叛国者”》——当时还不可能为他写报告文学。到了1984年,傅聪的问题已有了明确的结论,我为他写的报告文学《家书抵万金》也就在大陆公开发表了,当即被许多报纸、杂志所转载。
    为了写傅聪,我查看了香港、台湾关于傅聪的种种报道,也就同时见到关于马思聪的许多报道。在当时,马思聪头上还戴着可怕的帽子,我只能默默地做好搜集资料的工作,无法为他写点什么。
    1985年春,从北京传来为马思聪彻底平反的消息,使我非常兴奋。我当即奔赴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做深入采访,并访问了马思聪长女马碧雪、胞妹马思琚以及马思聪多年老友李凌、赵沨、金帆等,还费尽周折找到马思聪厨师贾俊山的亲属。在公安部,我查阅了厚厚的马思聪档案。还从当年“中央文革文艺组”仓库里查到另一部分马思聪档案。然后,我又去南京采访马思聪亲友。在上海,多次访问了马思聪长兄马思齐先生,他在病榻上向我讲述了马思聪的青少年时代。我又去几家图书馆,复印了马思聪从20世纪20年代直至出走前所发表的全部文章和作品。我赶写了5万字的报告文学《思乡曲》,在1985年第5期《文汇月刊》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等许多家报刊、杂志所转载,并被选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85年报告文学选》。《思乡曲》,就是本书的雏形。 此后,我着手为写这部长篇传记做准备。 我把《思乡曲》寄给了马思聪先生,征询他的意见,他托人转告了他的读后感。从此,我与马先生有了联系。他的女儿马瑞雪寄来的许多文稿,使我对马思聪先生赴美后的创作、生活情况有了清楚的了解。我再度赴北京、南京作补充访问。我南下广州,采访马思聪先生亲属。 我来到他的故乡——广东海丰县——受到了他的亲属的热情接待。 我收到了马思聪先生从大洋彼岸寄来的20幅珍贵照片。 马思聪先生曾以可怕的“罪名”轰动大陆。虽然公安部、文化部为他平反,但是“左”的影响毕竟不是一纸公文所能完全消除的。为马思聪先生写长篇传记,也是为了替马思聪先生恢复名誉,清除“左”的影响。大陆不少有识之士仗义执言,诉出知识分子的心声,给本书作者以很大的鼓舞。 老画家叶浅予先生在读了拙作《思乡曲》之后,曾于1985年在《文艺报》发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尖锐地指出:“受过欺凌而被迫逃亡的人,最瞳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凌辱普天下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叶浅予先生还指出,对于马思聪来说:“给他戴任何帽子,定任何罪名,都无损于他的艺术地位。” 舒展先生在1985年5月28日的《羊城晚报》上发表的《历史不会扭过头去……》,写得痛快淋漓:“对于音乐,正如对文学一样,成就是不以某个特殊历史原因就可以被轻易抹杀掉的。1957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艾青、萧军、冯雪峰、丁玲……不见了。如今的音乐词典上,马思聪、傅聪,查无此人。连马可,也还是在他死后才有一个条目。极‘左’,可以对历史扭过脸去。但人民,忘不了一切有成就的艺术家。周总理临终前还惦念着被迫出国的马思聪。谁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还用得着多说么?不管你是谁,是非功过,历史是不会扭过头去的……” 杂文老作家林放在1985年4月1日《新民晚报》上,发表《是苏武还是李陵?》一文,认为马思聪与其说是苏武,倒不如说是李陵:“马思聪以苏武自况,表明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矛盾与心迹,这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但是苏武的事例,算不得是什么蒙冤负屈的冤案,他是被匈奴所扣留,也没有被加上‘叛国’的罪名。如果说到‘叛国’的冤案,我认为与苏武同时的李陵的遭遇,倒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李陵并不是什么叛国投敌的杨四郎式的人物。他是因为打了败仗,身陷匈奴,却碰上那个刻薄寡恩的汉武帝,对李家满门抄斩,杀戮了李姓全族,使李陵无家可归,有国难投。正如他的一曲悲歌所叹:‘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陨。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林放称马思聪冤案为“全国最有名的‘叛国’案”。他大声疾呼:“在‘文革’内乱中,像马思聪这样身受迫害而流亡异邦的也不见得是个别的吧。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历史上的李陵雪耻,更要为现代的李陵平反。”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先生猝然病逝于异国他乡。 他是不幸的,念念不忘祖国故乡,却不能终于归来; 他又是幸运的,在他生前总算看到了他的冤案得以平反。 为了纪念这位谢世的中国音乐界巨子,纪念这位爱国的“叛国者”,我度过了一个“苦夏”,完成了手中的这本书。就在笔者即将改定全书之际,从1987年12月25日香港《大公报》上,读到《北京筹备明秋举行马思聪作品讨论会》的消息,全文照录于下: 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中央音乐学院,将于1988年秋召开“马思聪作品学术讨论会”。 该讨论会筹备组近日在北京成立,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祖强和李凌分别担任正、副组长。 马思聪先生是中国著名音乐家,他在音乐理论、教育、创作及演奏诸方面造诣高深,成果卓著。1987年5月,他因患心脏病在美国逝世,终年75岁。 据悉,这次讨论会将邀请各地音乐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与会者主要就马思聪的创作理论观点和技法、曲式,作品风格、特点及影响等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并从学术上加以总结、借鉴、吸收和发展。 我想,这一消息可以告慰于马思聪先生的亡灵。 在完成了《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之后,《人民文学》杂志以《风雨琴声》为题选载了其中几章。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长篇。 马思聪先生是港台关注的音乐家,这部长篇迅即出版了香港版和台湾版。 1988年,马思聪之女马瑞雪在出走后第一次回到祖国大陆,在我家愉快地度过了中秋节。我陪同她拜访了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著名作家柯灵和著名画家张乐平。 本书的写作,曾得到马思聪本人以及亲属的大力支持。1993年,笔者在美国费城马瑞雪家度过了难忘的圣诞之夜,见到了马思聪夫人王慕理以及儿子马如龙。 如今,不仅马思聪先生已经病逝多年,连他的夫人、长女、次女也已离开人世。 2003年8月,我接到马思聪先生之子马如龙先生从美国费城打来的电话,索要贾师傅的照片。贾师傅是马思聪家的厨师,在“文革”中为了帮助马思聪逃出北京,卖掉了自己的自行车,给陷于困苦之中的马思聪作为前往广州的路费。马思聪出走之后,贾师傅受到牵连,因此入狱,并不幸死于狱中。马如龙先生至今仍深深怀念这位正直的厨师,使我深为感动。 2007年夏,我第三次来到美国费城,致电马如龙先生。他告诉我,应广州市政府的邀请,不久他要去广州,把父母的骨灰安葬在广州。马思聪先生终于得以归葬故国,他的英魂可以安息。 意想不到的是,2011年12月9日马如龙病故,享年65岁。马如龙与马瑞雪一样,都死于肺癌。 这样,马思聪一家五口都先后去世。这本《马思聪传》,也就成了历史的绝响。 叶永烈 1988年元月13日初稿 2003年9月7日修改 2015年3月13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