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理论

亲爱的作者您有一封退稿信(精)

  • 定价: ¥49.8
  • ISBN:978755964300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120页
  • 作者:(意)里卡尔多·博...
  • 立即节省:
  • 2020-09-01 第1版
  • 2020-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写作角度新颖特别,将经典名著放到21世纪的出版和阅读语境下进行对比和反思,对大文豪们会收到怎样的退稿信进行假设,产生了有趣的化学反应;
    全书共提及46位大作家,50篇“退稿信”,文字凝练,概括了50部经典名著的主要特色,读来似是在上一堂“名著概览课”。篇幅简短,轻松幽默,极具讽刺效果;
    图文并茂,全书共50篇,每一篇都附有一幅双色肖像画,极具个性和幽默色彩;
    作者里卡尔多·博齐是意大利著名图文书作家,其作品《森林》曾被选为《纽约时报》和纽约公共图书馆2018年最佳绘本;本书绘者贾恩卡洛·阿斯卡里供稿于意大利主流媒体,皮娅·瓦伦蒂尼斯曾获第21届意大利安徒生最佳插画奖;
    130×185精装小开本,装帧设计精巧有创意,封面五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纸张舒适柔和。

内容提要

  

    如果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不得不面对当今的出版业,需要应付出版行情、市场需求、营销、自我审查,那将会发生什么?如果真的这样,许多作家的杰作可能就不会诞生了,这其中就包括莎士比亚、梅尔维尔、斯坦贝克、但丁等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大文豪。为此,作者作出了假设——如果这些大文豪还活着,出版社编辑会给他们写什么样的退稿信,或是看似很有道理的修改意见。作者将古代文豪、古典名著放到当今的出版和阅读语境下进行对比和反思,产生了有趣的化学反应。文章篇幅简短,每一篇都配有作家肖像插画,极具个性。

媒体推荐

    我不否认自己读这书时一直强忍笑意,但这书实在不咋地。在作者看来,很多图书编辑自大、轻率、浮躁、刻薄,那些经典没落在他们手里实属万幸,这简直是对编辑的丑化。除此之外,内文还得印双色,定价不能太低,但页数又太少,读者一见“这么薄”,八成不买账。
    ——编注

目录

中文版序言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奥赛罗》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詹姆斯·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
弗朗茨·卡夫卡:《变形记》
但丁·阿利吉耶里:《神曲》
查尔斯·M.舒尔茨:《花生》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化身博士》、《金银岛》
雷蒙德·钱德勒:《长眠不醒》
苏斯博士:《绿鸡蛋和火腿》
乔纳森·斯威夫特:《一个小小的建议》
诺查丹玛斯:《百诗集》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抄写员巴托比》
居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萨福:《诗集》
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记》
乔治·西默农:《全集》
格雷厄姆·格林:《哈瓦那特派员》
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查尔斯·布考斯基:《样样干》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亨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格林童话》
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
上帝:《圣经》

前言

  

    亲爱的作者,我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大作。我笑个不停。
    看到这封邮件的开头,我觉得很有希望。我曾向一家出版商投稿(正是你们手中这本书的稿子),这是他们回复我的邮件,激动人心啊。
    我觉得这书棒极了。
    哇!接着看。
    虽说爱不释手,但我不确定出版成书效果如何。
    唰?
    稿子十分精彩,可遗憾的是,我们认为这种东西还是更接近于大量转发的网文,印成纸质书人们不见得会砸15美元买回家。
    哦。我猜这是被拒了?
    但我衷心希望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我发誓这不是编的。荒唐吧?差不多是在说“我喜欢这本书,但不会出版它”。这听起来似乎很离谱。因新冠肺炎疫情,社交受到限制,我的大脑可能被憋坏了吧,总之怎么都想不明白。先不提这封信了。
    首先,本书能博读者一笑(想象当今的编辑们会怎样——乖戾地——拒绝那些不朽的文学经典)。有些人也许会觉得内容“好笑,但也不至于让人哈哈大笑”——这是另一位编辑在回信中告诉我的(他这么说真是大错特错,你读了就会明白),但我保证它一定很好笑。我是作者,有谁能比我更清楚呢?
    不过,书中同样探讨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严肃话题,呈现了出版界的现状——至少可以说,描摹这番图景是我的心愿。下面我将逐一列举(如有遗漏,请自行补充):
    营销相关问题:“这书不错,但好卖吗?”这显然是主导因素,其危险在于直逼商业犬儒主义。
    政治正确相关问题:“(请自行填人形容词)社群/团体/少数族裔……将会作何反应?”
    对一切新类型充满恐惧:“我们的读者还接受不了这种。准确地说,没有谁能接受。”
    粗暴地低估读者的智商:“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但读者肯定理解不了。”
    纯属愚钝:“我没读懂。如果我不懂,别人肯定也不懂。”
    此外,由于或多或少受到上述因素恐吓,作家们有时还会遭遇自我审查的困扰:“我有个好想法,不过还是别写了,肯定出版不了。”
    以上是我关于欧美出版界的拙见。我不知道中国是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还须提及,本书中并没有讨论中国作家,我在此深表歉意。我对中文作品的确一无所知。我生活在西方国家,是个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始终沉浸在西方文化中。我可以做的就是想象一下,如果一位西方编辑(愚钝型)收到了一部中文杰作会怎样回信:
    哦不,这是用一种莫名其妙的荒唐符号瞎写的。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字?这年头,人人都用简单明了的拉丁字母,老天啊!
    然而,并非人人都用。
    里卡尔多·博齐
    2020年4月22日
    于意大利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