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

罗布泊腹地的旅人(72天科考随记)

  • 定价: ¥68.8
  • ISBN:9787520171694
  • 开 本:20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页数:178页
  • 作者:魏东|责编:陈凤玲
  • 立即节省:
  • 2020-08-01 第1版
  • 2020-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以科考历程为主线,通过大量照片和文字,记录了作者在罗布泊参加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经历。其中不仅包括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及意义的描述,也包括对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地区自然风貌、历史地理变迁的记述和感悟。作者遴选了多张在工作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包括了在楼兰古城、楼兰东古墓群等重要历史遗迹工作的场景,用影像的形式为读者带来亲历感。同时,结合文字的记述和对前人工作的必要性介绍,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然和人文交织的历史画卷。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也是一本很厚的书。正如序中所说,这本书用平实而又细腻的言语,基于大量真实的照片,描述了整个科考过程中值得记忆的内容,包括装备的准备,“死亡之海”罗布泊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变迁,考察过程中的收获、通到的困难,工作中的点滴,不同特点的同伴,让人跟随着作者经历了整个科考,感受着作者的感受,体悟着作者的心情。作序的秦小光老师写道,这本书“唤起了我的记忆,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脑子里依然是罗布泊野外浩瀚无垠、寂寞荒凉的留影”。作者写道“在一些特殊的时刻,那些记忆会被一些画面触动,被一些声音触动,被一些文学触动,甚至被某种气味触动。之后,就像一台按下了播放键的老式幻灯机一样,考察的画面张张开始在眼前播放——定格——播放。记忆中的点点光亮,会伴着那些本不存在的咔哒咔哒的换片声,如同那些从罗布荒原中一直向我走来的,身着红色科考服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醒目。”
    这本书,对所经历的一切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如何寻找有价值的遗物等丰富又新鲜的考古知识,而且用亲身体验说明了在荒原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用什么样的帐篷和睡袋更适合,还描述了不同情境下的心情以及自己和队友的反应,如星光下的惬意、某日的狂躁、些许的唏嘘以及时常的感动,等等。

作者简介

    魏东,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现任职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人类学,代表性学术著作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1996年起参加考古发掘、民族学调查等田野工作,曾在重庆、湖北、河北、浙江等地负责古代墓葬群、城址、窑址的发掘工作,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参与过考古发掘。自2013年起,连续五年参加科技部科技基础性专项重点项目“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的考察工作。

目录

壹/我和这个世界不熟——做好准备,我们出发
贰/旧时代的骑士——每一个为了平凡工作默默奉献的人,都是旧时代的骑士
叁/重建一座城市——楼兰古城的记忆
肆/寻找生命的湖——罗布泊里的生命迹象
伍/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在荒原的踏查
陆/一颗星星刹住车——在营地的夜晚
柒/关于逝者的记忆——在古墓群的工作经历
捌/风掀起夜的一角——沙暴的记忆
玖/离别的意义
拾/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
跋一/此会诚难忘(邵会秋)
跋二/Last Dance(王春雪)

前言

  

    魏东去年就告诉我,他写了一本记录我们五年罗布泊综合科考点滴的书,想请我作序,现在终于看到了。书中平实而又细腻的言语,唤起了我的记忆,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脑子里依然是罗布泊野外浩瀚无垠、寂寞荒凉的留影。在平时熟悉的学术论文中我们无法把科考中的很多体悟写出来,也很难记录科考工作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魏东这本书很好地将科学与文学结合起来,把科考中的“遇见”和体悟与科学考察的目的和发现真实地记录、表达出来,既像读散文、游记,又让人从中获得了知识,了解了楼兰。作为综合科考的组织者和亲历者,阅读此书,我倍感亲切。
    这次综合科考虽然经费不算多,却是罗布泊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持续时间最长的综合科学考察。因为吉林大学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团队和古代DNA研究团队,在研究我国的古代人群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在本次综合科考中这两个团队派出人员组成吉林大学科考团队,他们的任务就是考察研究罗布泊不同时期古人之间乃至与现代人之间的传承关系。朱泓老师派来了魏东、春雪、会秋三位年轻干将。本来还有好几位老教授也是项目团队的成员,但罗布泊无人区艰苦的条件实在不适合他们参与野外科考工作,因为那里真是一个一旦有人有个病痛,很难送出来救治的地方,我们不希望出现彭加木、余纯顺那样的意外。即使是魏东、春雪、会秋三位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在罗布泊荒原也遭遇了多次险境。
    根据综合科考的任务,在五年里的多次科考中,吉林大学科考团队多数时间是围绕楼兰地区的古墓开展工作。这些古墓都被盗掘过,在地表留下的盗坑是我们在遥感图像上寻找、定位的主要线索。每次我们到了古墓,把魏东团队几人放下后,我就带其他人离开去做面上的考察。对我个人而言,我对古墓里的人体骸骨很怵,不像魏东能够拿着骨头研究测量半天,还可以从骸骨上的各种特征推测出各种可能。比如他发现很多骸骨有关节炎的特点,还发现有人腿骨折断后没有很好地愈合,导致腿骨完全变形,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我们分析楼兰当时的医疗状况和环境特点。
    每次结束古墓考察后,吉林大学科考团队都会参与整个科考团队的扫面考察。一天,科考团队分成多个由2~4人组成的小组,对一个区块进行考察。下午,我和学生李康康一组正在考察一处炉渣和陶片密集点,突然从对讲机里传来魏东和张磊激动的呼叫声:“队长,队长,赶紧过来,有重大发现!”问清他们的方位后,我们连忙赶过去,一到那里,顿时惊呆了,遍地的陶片,比楼兰古城里还多,范围规模也不亚于楼兰古城。这无疑是一处大型遗址,是过去未见报道的全新发现,很可能在古楼兰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处必须列出最先发现这个遗址的四个人,他们是魏东、张磊、王春雪和田小红。随后其他科考队员也都来到了这里,惊叹之余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给这个遗址命名,魏东建议用他们四个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可却发现“魏王张田遗址”这个名字实在太长,不够简明易记,鉴于遗址地处两条河流之间,大家最后取名为“双河遗址”。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魏东心里对此一直甚为遗憾。
    魏东长期做田野考古工作,有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每次野外扎营,他的团队都偏离大队营区,离有发电机供电的大帐篷很远,大帐篷旁边的灯光也照不到他们。一开始我还奇怪他们为啥不合群,后来发现他们在“用”卫生巾!原来他们每天出发前把卫生巾垫在鞋里,这样在雅丹区跋涉时,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保护脚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吸汗去味,在无法洗脸洗脚的无人区,晚上睡觉时可以减少帐篷和睡袋里的异味。这应该是他们在长期田野考古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大概是怕我们嘲笑他们几个大小伙子“使用”卫生巾,所以才会选择营地边缘安置帐篷。
    不过人高马大的魏东在田野考古时也有他的短板,这一点在一次我们去考察若羌城南若羌河出山口的一个唐朝戍堡时得到了体现。这个戍堡坐落在山口外的一座石山山顶上,非常险峻,只有北边一条山脊可以上山。因为上面的平台是用石块垒砌而成的,被称为石头城,后来若羌文物局立的碑上写作“若羌南遗址”。山顶平台的南侧是陡崖,北侧则有防卫的石墙,易守难攻。根据炭坑中炭屑的碳十四测算,这是一个唐朝时期的戍堡,是为了警戒沿若羌河从阿尔金山南高原下来的入侵者而设立的,具有明显的烽燧报警性质。那天,魏东、吴勇、许冰等人上去考察,我因为以前上去考察过,就没再上,留在北侧平台上等他们。几个小时后,他们下山时,我用手机记录到了极有喜感的画面,在陡峻的下山路上,魏东战战兢兢、四肢并用,一点一点往下蹭,人高马大的身材在险峻的山路上成了劣势。这段经历在这本书中也记录了,看来魏东对此确实印象深刻。
    五年综合科考结束,吉林大学科考团队通过他们对众多古墓的考察研究,为整个科考提供了重要的罗布泊古代人类学信息。我们首次知道小河人与楼兰人之间并没有传承关系,首次发现楼兰人群内部的差异性远大于共性,这些重要发现从人类学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罗布泊地区在古代东西方交流、族群融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地位的关键信息。
    五年罗布泊无人区综合科考结束了,这段经历给所有参与这项综合科考的队员留下的不仅有大量的材料、照片和数据,还有难忘的经历,以及对人生的体悟和对自然的敬畏,把这些珍贵的感想、认识和体悟与更多的人分享正是魏东这本小书的目的,我觉得这个目的达到了。
    五年的综合科考虽然成果丰硕,破解了罗布泊的很多未解之谜,但也留下了更多的谜团,期待着后来之人再次进入,用更先进的思维和方法,从更广博的角度,为我们扫清笼罩在罗布泊过去历史上的“雾霾”,更为我们照亮“21世纪丝绸之路”的方向。
    以此为本书序。

后记

  

    跋一/此会诚难忘
    邵会秋
    从我第一次踏入罗布泊至今已逾15载,在这期间为考古发掘和调查四进罗布泊荒原,每次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作为一个在高校工作的考古人,已经习惯了不断从城市到田间、从田问到课堂的转变,也很快就能适应每次不同的野外生活。在过去的经历中,始终能够留在记忆深处的就是这些野外的发掘和调查,它们构成了一个个时间节点,可以让我轻易地记起。正是有这些精彩而难忘的经历,平淡的人生才显得那么不一样。
    在这些时间节点中,在罗布泊的经历与众不同。那里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嘈杂的人群,更没有杂事纷扰。一望无际的荒漠、肆虐的沙尘和枯死的胡杨林让我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威严和荒原的独特魅力。在罗布泊,土地是如此干旱贫瘠,以至于寸草不生。在罗布泊,荒原又那么富有,几千年的文明就藏匿在那里。而行走在罗布泊中,留下的是诸多的难忘——
    难忘库尔勒到若羌路边的百里胡杨,红黄相问的人问美景!
    难忘那硬得都能当凶器,敲在车轮毂上还能奏响打击乐的馕!
    难忘荒漠中的苍凉,还有那早已枯死却屹立不倒的胡杨树!
    难忘在荒漠上的雅丹中穿行,稍不留意就找不到回去的路!
    难忘楼兰古城那三间房和佛塔,虽残破不堪,但闻名于世!
    难忘三个伙伴在沙暴中各坐在帐篷一角,灰头土脸地压着帐篷时那种绝望的感觉! 难忘烈日当空、炎热难耐的考察途中,躲在雅丹下午休,只有上半身在阴影中! 难忘罗布泊梦幻般的星空,仰望它可以让人忘掉整日的疲惫! 难忘楼兰文物工作站高高的嘹望塔和那两排“星级宾馆”,还有那只蜇了W老师的蝎子! 难忘在夜晚几个伙伴围绕着篝火,边吃着烤熟的土豆,边吹着牛! 难忘沙尘袭来,饥肠辘辘,颠簸十几个小时撤出罗布泊的狼狈场景! 难忘傍晚归来,迎着夕阳,卸掉疲惫,坐在帐篷边,奢侈地喝上一壶绿茶! 难忘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早晨,水已经结冰,烤着篝火,喝着粥! 难忘发现遗址的喜悦,那一片片的细石器,犹如镶嵌在地上的珍珠! 难忘考察中一路随行、生活中互相帮助、同甘共苦的兄弟! 罗布泊科考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每当我重新翻看书中这些照片时,思绪便会飘回那遥远的地方,回到那片神秘而让人难以忘却的土地,那个地方叫罗布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