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工业经济

东北振兴与传统工人生活区的治理转型/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研究智库丛书

  • 定价: ¥98
  • ISBN:978752017284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页数:23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以一个国有汽车厂的职工居民生活场域为田野地点,阐释了在当下的市场经济转型中,东北老工业国企生活区“后单位社会”中的“文化遗留物”,即人们对“家园感”的留恋,这种文化特质能够促进企业“社会事业管理”方面的升级和当地基层社会的治理创新。
    作者认为,通过对汽车厂生活区田野资料进行的分析与总结,我们能将这一微观的民族志经验拓展成可称之为“单位社区”的“理想类型”,并从中发现对此进行良性治理的创新逻辑。

内容提要

  

    本书以我国东北地区汽车城的汽车厂工人生活区为例,从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工人生活区治理实践的发展和转型历程。本书认为,应当在梳理田野资料的基础上,对汽车厂工人生活区治理实践的民族志经验进行总结,并将这一典型案例拓展为单位社区治理的类型性分析,从中发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逻辑,即新时代的单位社区治理正在走向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合力治理。

作者简介

    杜实,汉族,1987年生于吉林长春,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教于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方向为社会理论、文化人类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春晖计划”重点科研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并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架构
第二章  田野与学理聚焦
  一  田野定位
  二  概念探讨
  三  理论思考
  四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汽车城中的汽车厂
  一  汽车厂的创业史
  二  自力更生中的成长
  三  技术升级的换型攻坚
  四  市场转型与结构调整
  五  现代管理方式的应用
  六  自主品牌战略的实施
  七  汽车厂老厂区的今天
第四章  汽车厂的工人生活区
  一  走进汽车厂工人生活区
  二  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宿舍大院
  三  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城市景观
  四  汽车厂职工居民的日常活动
第五章  “单位办社会”时期的集体记忆
  一  一户多家的居住记忆
  二  职工居民的生活记忆
  三  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居委会
  四  “单位办社会”的集体主义生活
第六章  国企改制背景下的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结构转型
  一  易被忽视的社会转型
  二  政企合力推动社会转型
  三  工人宿舍的产权变迁
  四  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社区建设运动
  五  汽车厂离退休工作站的建立
第七章  “后单位时代”来临:汽车厂工人生活区文化的当代发展
  一  汽车厂工人生活区当下的城市景观
  二  从福利到市场:生活服务的深化改革
  三  “后单位时代”的居住图景及其社会问题
  四  现代化的动力:传统单位社区的当代发展
  五  传统单位文化的惯性:无法割舍的家园感
第八章  田野的提炼与拓展:东北老工业城市的单位社区治理
  一  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发现
  二  单位社区治理转型的理想型走向
  三  东北传统单位社区的新时代治理逻辑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一  本书的分析脉络
  二  国家主体指引下的多元合力治理
  三  以文化为基底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序言
    在我指导过的众多博士当中,杜实是表现非常优秀的一位。他来自东北,个子中等,外表斯文,性格较为沉静内敛,做事细致踏实,是个让老师省心和放心的好学生。一直记得,在持续时间很长的博士生面试结束后,我来到教学楼下,发现杜实仍在等待,他虽然略带紧张又有些腼腆,但还是鼓起勇气向我诉说着自己对人类学的热爱和求学的坚定决心。在三年博士学习期间,杜实践行了他求学时的话语——学业上专心一意,不受外界干扰,每天往返于拥挤的寝室、图书馆、教室和饭堂,简单生活,认真读书,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杜实朴实善良、待人热诚,他很少说漂亮话,但事情件件做得妥帖。记得当时我遇到了父亲卧病住院而爱人常住国外的情况,一个人要跑医院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心理压力很大,杜实和他的同学王皓田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主动地伸出援手。两位年轻人虽然没有什么相关经验,但他们耐心地协助我处理购置医用品等细碎事务。有时我不得不因事离京,他们还会轮班到医院代为探视,并给我打电话详细告知情况,让我放心和宽心。“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正是在人生曲折与困难的时刻,我深深地体悟到了人心良善与温暖关爱的力量!
    杜实博士论文选题的确定,没有太多的犹豫与抉择。他来自长春,一个著名的老工业城市,他的家庭成员也基本上都在老牌国企工作。因此,从儿时起杜实就非常熟悉传统的工厂文化与职工居民的日常生活。在读博之前,杜实是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受过较为系统的质性研究和民族志撰写训练。从2013年起,他开始跟我攻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因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人类学,在讨论他的博士论文写作方向时,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聚焦到“汽车工业”“工业国企”“工厂社区”等关键词上。2014年夏,我和杜实、王皓田一行专门到文中的“汽车厂”调研,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料,参与观察了汽车厂区、车间、流水线、厂史馆、工厂期刊社和家属生活区,访谈了各部门领导、宣传工作人员、车间主任、社区志愿者、普通青年工人和工人家属等。通过这次重要的预调查,汽车工厂和“汽车人”的生活场景在我们头脑中丰满鲜活起来,而杜实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和思路亦获得了进一步厘清。因此,经过多番讨论,他最终确定了选择这处“时空中陌生,认知上熟悉”的田野地点——汽车厂的老工业社区。在展开博士论文写作前,杜实曾无数次路过这里,但却从未想过要进入调研,所以该田野地点对他而言仍具有陌生化效果;同时,又因为他自幼生长于当地同类型社区中,已经拥有的丰富“地方性知识”与“近似体验”,非常有利于他对各种复杂现象和事件的理解与阐释。
    自20世纪中叶人类学出现“反殖民主义”倾向以来,西方人类学家开始将研究视角投射到现代社会,进行大量“本土”的“异文化”研究,开阔了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在相同语境下,当代经济人类学也蓬勃发展,作为一门典型的新兴交叉学科,经济人类学具有“人类学”、“经济学”和“民族志”的多种特质。其中,人类学的指向主要是关注不同区域人们形态各异的具体文化,经济方面则可以细分出原始狩猎采集、游牧、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等众多经济类型,以及手工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行业分类。近年来,传统上以研究“原始经济”闻名的经济人类学,逐渐向广义方向发展,进一步催生出工业人类学、企业人类学、工商人类学等众多亚分支学科,以及市场民族志、工业民族志等新型调查和书写文本。相比于国际上经济人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快速发展,国内相关领域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较为缺乏工业领域的田野调查与典型案例积累。
    杜实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聚焦于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所催生出的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居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并将其与当代社会治理创新问题链接起来进行整体分析。这一问题在社会学领域通常被归类到“单位社区治理”中,迄今国内学界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在我看来,叠加经济人类学的新视角对此问题展开探索,仍有独特价值与创新性,即立足扎实的田野工作,充分运用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微距”式的考察,开展多层次的“企业-社区”复合型研究。这种新探索不仅可以增加目前所缺少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人类学典型案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对已有的社会学宏观与中观视野的相关研究进行补充,同时借由人类学理论对上述“复合型”现象进行分析,使人类学与社会学能够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实现学科间的对话。不仅如此,此类新探索也非常契合我国国情的实际需要,诚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当代中国应当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里的三个“共”字说明社会治理方式应该是多元互动、类型多样的,因此更加需要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与针对特定类型社区的“深描”,才有可能提炼出新的治理理念、发现多种社区发展模式。我认为杜实博士毕业论文的优点和特点主要体现于此。
    杜实在博士论文中讲述的“转型故事”,较细腻地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社会结构层面发生了转型,还进一步引发了职工居民生活文化层面的转型。文中指出,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基本转型走向本应从“单位办社会”过渡到社区建设与发展模式,但多年的转型实践却体现出多方合力完成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这恰恰是国家、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的结果。中间组织的激活有助于增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纽带性作用,新居民群体的认同与自治思维的培育则有助于社会治理的良性运行。全文关键的理论思考最终汇聚到关于“东北地区传统单位社区的新公共性”的讨论上,即如何让人们在刚性的制度变迁中仍能够体验到柔性的人文关怀,从而复合出东北老工业社区新的社区公共性,并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运行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和精神动力,这种思考亦反映出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旨趣。
    2016年,杜实博士毕业时,因成绩优秀本有较好的留京发展机会,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家乡的高校工作。老师和同学们虽感到不舍,但非常理解他的决定。毕业后,杜实不仅继续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工业田野”,而且进入了“企业社会工作”等新领域。像在读博期间一样,他踏踏实实积累资料,认认真真修改完善博士论文,最终形成了本书。捧稿细读,我感到本书较三年前又有了明显提升,理论视野更为宽阔且逻辑性加强,案例资料进一步丰富翔实,文句表达清新流畅,在尝试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开展综合性研究方面富有新意。
    当下,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日益呈现一种动态开放的特点,我认为,这种开放不应是简单地“向外开放”,即吸纳借鉴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应该“向内开放”,努力将学科理论与中国本土实际经验结合,使其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的沃土之中。正因如此,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杜实的博士毕业论文付梓,也衷心希望他不忘初心,一直保有对学术的热忱,在东北家乡努力开拓工业人类学、企业民族志等园地,为中国经济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施琳
    于中央民族大学寓所
    2019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