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交通运输 > 交通运输 > 铁路、公路、水路运输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

  • 定价: ¥88
  • ISBN:978752071180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443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北京地铁站名掌故的著作。全书介绍了北京到目前为止已开发的地铁线路、数百座地铁站名,包括站点由来、历史沿革、景观风物、地域文化,趣闻轶事等。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堪称一部熟知北京地铁站名掌故兼及了解北京人文历史的简明读本。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北京地铁站名掌故的著作。全书按线路顺序排列,从一号线开始到机场线结束,节奏明快,史料扎实,语言生动,便于阅读。同时,书中还配有老照片,帮助读者更直观的领略各个地铁站建设之前的历史原貌。

作者简介

    户力平,北京人,1980年开始搜集整理北京地区民间文学百余篇,刊发于各种报刊。2004年主编出版《北京老故事》丛书。近十余年来从事北京文史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发稿500余篇,百余万字,同时参与多部乡志、校志、村史等文史书籍的策划和编写。

目录

前言
编写说明
1号线
2号线
4号线·大兴线
5号线
6号线
7号线
8号线
9号线
10号线
13号线
14号线
15号线
16号线
八通线
亦庄线
燕房线
房山线
昌平线
S1线
西郊线
首都机场线
大兴机场线
附录:北京地铁史话
参考资料
后记

前言

  

    1969年10月1日,北京首条地下铁道竣工通车,1971年1月15日投入运营,从此,北京有了地铁,这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北京的轨道交通线路可谓四通八达。截至2019年底,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达22条(含磁悬浮S1线和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总长度近700公里,线路覆盖北京市12个市辖区,日均客运量达上千万人次,地铁已成为人们出行最为快速、便捷、环保和安全的交通工具。
    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都,而作为标志性称谓的地名,则伴随着北京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北京的地名不但由来已久,且涵盖范围广泛,独具地方特色。地铁车站的命名可以说是北京地名文化的延续,是地铁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每一座车站的命名都是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及《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相关规定,遵从“符合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命名原则,并注重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由此,命名车站很大限度地采用了许多老地名,甚至是几近消失的地名。有些地名听起来不够文雅,甚至显得俗气,如“公主坟”“褡裢坡”“白堆子”“泥洼”“大井”“土桥”“九棵树”“稻田”“大瓦窑”等,但却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地名。它们是历史,也是文化,既通俗,又易记,是老北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历史符号。
    可以说以老地名命名地铁站名,是北京地铁站名的一大特色,也是“记住乡愁”的一种形式,而“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北京的许多地名已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尽管许多景观与风物几近消失,但人们对它们依旧眷恋,那挥之不去的乡愁镌刻在记忆之中。如今,北京的许多地名以“地铁站名”的方式被保留下来,既是留住了“根”,也是北京文化的传承。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不是地方志,而是一本以北京人的眼光介绍北京地铁站名的读物,只求简要,不求周全。对每个站名的介绍只是将其渊源“广而告之”,使人们乘坐地铁时,对车站名称有所了解,为乘行添几分情趣。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以车站坐标为点,简要介绍每个站点的由来、历史沿革、景观风物、地域文化、逸事趣闻等。在记述时,不只局限于某一种说法,尽量从多角度、全方位记述,由此丰富了地铁站名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知识性、实用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编写的难度在于史料的收集。许多站名的历史沿革因缺少翔实的史料记载,难以查寻其真正的发展历史,即使在各行政区所编纂的“地名志”和地方志中,有些地名的记述也是极少的,即使有也多是极为简单的描述。而近二十年来出现的新地名,如“天通苑”“育新”“林萃桥”“科怡路”“万源街”“经海路”“园博园”“星城”等,均没有记载,难以考据。
    为探寻地铁站名的历史渊源,自2008 年以来,编者集中精力寻找和查阅了大量史籍,收集了与地铁站名有关的资料,并寻访了每一座车站及周边景观,广泛采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收集、采录的文史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整合,编写成文。
    目前国内已有3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线路,但尚无一个城市能从文史角度系统而全面地将地铁站名的历史与掌故汇编成集,公开出版。《北京地铁站名掌故》可视为介绍北京地铁站名历史与人文的一个“简明读本”,虽然只有20余万字,但从一个侧面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北京地铁站名的历史渊源。
    地铁站名作为地域名称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是地铁车站的称谓,也是北京的地理文化符号,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加以保护与传承。只有了解地铁站名,才能品味地铁站名,从而唤起对历史的追溯和记忆。

后记

  

    多来年,我业余研究北京文史,尤其是与北京地名有关的内容,如地名的渊源、沿革及与其相关的景观、风物、民俗、掌故等。查阅史籍,实地寻访,拙成短文,刊于报端,与读者分享。
    乘坐地铁时,时而听到有乘客问:“公主坟埋的是哪位公主?”“八宝山到底有哪八宝?”“虎坊桥有过虎吗?”“石榴庄何时种过石榴?”“前门楼子是不是九丈九?”由此想到自己收集到的许多与北京地名有关的史料,地铁站名实为地名。当时《北京娱乐信报》作为“地铁报”在地铁车站免费派送,于是我想何不借助这个平台向乘客介绍一些地铁站名掌故,以解乘客对站名由来之惑。
    2008年4月8日我以“地铁站名掌故”为题,将编写的《公主坟葬的哪位公主》《“礼士路”的由来》《源说“望京”》三篇介绍地铁站名的稿子发给了《北京娱乐信报》。没想到只隔了两天,其中的《公主坟葬的哪位公主》就刊发了,另外两篇也相继刊发。随后编辑给我发来邮件,说接到不少读者电话,很喜欢“地铁站名掌故”这个栏目,希望多写一些,于是我继续编写,先后在《北京娱乐信报》介绍了800多个地铁站名(当时北京只有900多个地铁站)。此后,每有地铁新线路开通,我都会在第一时间编写与之有关的地铁站名掌故,刊发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多年来已成“惯例”。
    荣幸的是我所编写的北京地铁站名掌故,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与青睐,且有“好事者”将这些站名掌故按地铁线路顺序汇编成《北京地铁站名的由来》,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任何一个地方的命名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地铁站名也一样,只是由于缺少全面而细致的文献记载,一些站名的渊源已难于追索。特别是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名因地形、地貌的变化,逐渐“名存实无”。我在编写《北京地铁站名掌故》时,着重从站名的起源和沿革进行发掘,在查阅大量文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走访,广泛收集史料。同时注重老地名的发掘、发现与溯源,通过新站名与老地名的融合,由表及里地增加地铁站名的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特色。 对地名的研究,历来争议很多。同一个地名的来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会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地方志和史料中的记载也不尽相同。我在编写时博采各家观点,并进行综合分析,力争把更多与北京地铁站名有关的掌故、趣闻、逸事呈现给读者。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只是介绍北京地铁站名的一个“通俗读本”,然而将一个城市的地铁站名系统地收集起来,寻根探源,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在国内还是没有过的,这算是一个尝试。 由于最初给媒体写稿时受版面限制,每个车站只有2000余字,有的甚至百余字,过于简单,所以我在编写《北京地铁站名掌故》时,进行了大量的史料补充,同时对体例进行了统一,对一些文字做了删改,内容更加系统丰富。初稿确定后,得到《中国电视报》“京华杂谈”版编辑的青睐,即设专栏连载至今。 感谢《北京晚报》骆玉兰、满岩、白杏珏,《北京日报》彭俐、刘扬,《北京娱乐信报》杨小丹、张金萍、舒志娟,《中国电视报》赵爱宁、王婧、陈英等媒体编辑给我提供这些优质的平台,使我编写的《北京地铁站名掌故》首先与读者见面,并得到读者的认可。 感谢杜泽宁、刘秋生、严宽、常华、梁欣立、勾超、樊志斌及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和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多位朋友的鼎力支持。 特别感谢陈卓先生为本书出版付出的所有努力。 ((jE京地铁站名掌故》从最初的资料收集、实地寻访到编写成册,已有十余年。尽管在写作上付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水平有限,且非专业,所以无论在篇章结构还是史料应用上,难免有不少讹误,希望得到史地专家与读者的批评指正。 户力平 2020年9月18日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