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

南极考察回忆录

  • 定价: ¥78
  • ISBN:978703066162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科学
  • 页数:233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从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先后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海洋报、光明日报、中国中学生报等多家媒体,通过地理所离退休办公室联系和采访了作者关于早期南极考察的故事。于是,作者开始系统地介绍南极考察的故事。在媒体朋友和地理所同仁的启发、敦促与激励之下,作者才下定决心来完成此次写作任务。
    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已历经40年,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本书回顾了我国南极考察的初创历程和巨大进展,令读者进一步认识南极。

内容提要

  

    中国是南极考察的后来者,而张青松和董兆乾是中国南极考察的先行者。从他们1980年1月第一次访问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算起,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已历经40个年头,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本书的前三章,作者以自己曾4次参加南极考察的亲身经历,记述了中国南极考察初创阶段的历程:后四章则根据已有资料及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编撰,系统地介绍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地质、自然资源和南大洋生态系统。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考察者的坚韧毅力和巨大付出,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为广大读者认识南极了解南极考察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简介

    张青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18次赴青藏高原考察,4次参加南极考察,3次赴北极阿拉斯加地区考察。主要研究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环境影响、南极和北极地区晚第四纪环境变化。1980年1月赴南极考察,是最早登上南极大陆考察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之一;1981年在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参加越冬考察,是在南极大陆越冬的首位中国科学家;1984~1985年任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副队长、南极长城站副站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貌研究室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冰川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多次获得国家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励,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目录

序一  中国南极考察得益于改革开放
序二  我的四次南极考察
第一章  做南极考察第一人
  仓促上阵生死未卜
  飞往基督城试做南极人
  飞抵麦克默多:南极第一城
  南极博物馆——“斯科特棚”
  飞越南极横断山
  威尔克斯-凯西站植物园
  雪海燕、企鹅、象海豹
  冰雪世界
  越洋电话、写家书、包饺子
  上冰原,遇风暴
  不走运的渔夫,舂节好
  离别凯西站
  法国站升起自制的五星红旗
  要命的南纬50°
  终于回到霍巴特
  在墨尔本的收获
第二章  越冬考察收获良多
  义不容辞,舍我其谁
  —箱茅台酒
  “纳拉顿”号
  戴维斯站
  万塔那站长
  女医生霍利德
  同行皮卡特
  物理学家莫瑞斯
  累不死的夏季
  漫漫长夜
  快乐的仲冬节
  特殊的生曰礼物
  严防暴风雪
  外出要结伴
  火灾最危险
  通信很重要
  房屋很特殊
  用水很麻烦
  娱乐活动是“调节剂”
  美食不可少
  穿着很考究
  团结最重要
  初登南极国际学术讨论会
  莫纳什大学的苦与乐
第三章  修筑新的“长城”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
  “安安全全去,安安全全回”
  横渡太平洋
  世界的“尽头”——乌斯怀亚
  乔治王岛
  长城站选址
  80天建成长城站
  科考“战士”
  南极英雄秦大河
第四章  南极洲自然地理概况
  孤立的大陆
  海冰——南极大陆的屏障
  南极冰盖
  地球的冷极
  白色荒漠
  暴风的故乡
  冰架(陆缘冰)
  珍奇的绿洲
第五章  南极洲地质概况
  冈瓦纳古陆与南极洲
  南极洲矿产资源
  南极洲油气资源
第六章  南极地区生物
  南大洋食物链
  南极洲动物的代表企鹅
  南极海豹
  南极鲸
  南极磷虾
  南大洋的鱼类
  南极飞鸟
第七章  南极奇观
  埃里伯斯火山
  冰上机场
  南极光
  游移的南磁极
  天外来客——南极陨石
结语
致谢

前言

  

    我国是南极考察的后来者。从1882~1883年第一次国际极地年算起,至今,国外开展极地考察已近140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两次国际极地年(1882~1883年、1932~1933年)和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国际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之外。1980年1~3月,我和国家海洋局的董兆乾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
    1980至1989年期间,我曾4次赴南极考察。
    第一次是仓促上阵,我和董兆乾一起,访问澳大利亚凯西站,跟随澳大利亚南极局局长访问了3个南极考察站(美国、新西兰和法国考察站各一个)。1980年1月6日离京,3月21日返回,共计75天。因为毫无准备,又是第一次出国,对南极洲的了解甚少,但我们登上南极大陆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其意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了我国几代科学家的夙愿,开启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新篇章。
    第二次前往南极是我主动要求的,在澳大利亚南极戴维斯站参与越冬考察,一方面进行我的专业研究——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另一方面学习澳大利亚建设科考站和管理的经验。此行收获多多:采集各类标本样品8箱,运回北京后同我所在单位的谢又予、李元芳、金力等及外部专家李家英、蓝瑗、勾韵娴、朱之文、刘燕君等合作研究,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南极研究论文集——《南极维斯福尔德丘陵区晚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我的越冬考察报告汇集了戴维斯站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提出在南极半岛、拉斯曼丘陵和阿德雷德角等三个地点作为中国建设科考站的选择位置。这对日后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和管理都有帮助。令我欣慰的是,我国于1985年和1989年在乔治王岛和拉斯曼丘陵分别建成长城站和中山站,而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也将于2022年在罗斯海西北角恩克斯堡岛建成。
    第三次是去乔治王岛,参加兴建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作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的副队长,我十分努力,为选站址、协助指挥建站和科学考察工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工作中还折断了两根肋骨。
    第四次前往南极是为弥补“只建站无科考”的缺憾。1988年,我再去长城站进行冰缘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在李果队长和第5次南极考察队同志的帮助下,获得了全年测量数据,之后撰写出有意义的论文——《东南极大陆维斯福尔德丘陵与西南极乔治王岛冰缘地貌的比较研究》,1992年,该论文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6次南极地学讨论会上被宣读,获得好评,文中给出的石环发育过程和扩张数据是对定量研究极地冰缘地貌的一项贡献。
    离开南极考察第一线已经30年了,但我一直关注南极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我国南极考察取得了巨大进展,我为一代又一代参与南极考察的青年才俊所获得的成长而高兴,也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关注和热爱南极考察事业而眩奋。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大有希望,希望本回忆录能为广大读者认识南极、了辞南极考察提供一点帮助。
    张青松

后记

  

    本书付梓时,首先,我要向媒体朋友致谢。南极考察与改革开放“同步”,媒体在报道改革开放40年成就时,自然想到了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于是,从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先后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海洋报、光明日报、中国中学生报等多家媒体,通过地理所离退休办公室联系到我,采访我国早期南极考察的故事。与其零星接受访谈,为何不把所掌握的信息汇集起来,重新编写,系统地介绍南极考察的故事?在媒体朋友和地理所同仁的启发、敦促与激励之下,我才下决心来完成此次编写任务。
    其次,我要感谢宁建贞等同志为本书的资料整理、初稿审核等方面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再次,感谢地理所的葛全胜所长对本书出版的支持。这是一本科普读物,也体现地理所同仁对南极考察的深情与重视。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秦大河院士为本书作序,感谢科学出版社王亚萍编辑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