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电影电视艺术

好莱坞类型电影

  • 定价: ¥60
  • ISBN:978722011826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355页
  • 作者:(美)托马斯·沙茨...
  • 立即节省:
  • 2020-08-01 第1版
  • 2020-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电影怎么拍,到底谁说了算?
    商业片一定要迎合观众吗?
    为什么某些特定情节特定套路会一再出现?
    类型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也能说是一种「类型」?
    艺术能脱离流行文化而存在吗?
    电影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吗?
    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流传下来?
    为什么说类型电影是当代神话?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好莱坞类型电影》问世近40年来,一直是全球各影视院校专业必备书,类型研究必读参考,书中探讨的话题在今天依然能触动痛点。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类型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建立了其历史与理论基础。本书立足于形式美学、文化研究、产业分析、符号学方法,把电影创作视为工业体系与观众互动的动态过程,探讨类型如何应对人类基本的文化冲突、表达社会共同理想,并随着时代变化而演进。作者将目光集中在好莱坞黄金年代的西部片、黑帮片、硬汉侦探片、神经喜剧、歌舞片、家庭情节剧六大重要类型,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层层剥开艺术家、资本、观众三股力量间复杂的博弈,揭示特定故事被大众认可、被创作者不断重复或再造的深层机制。书中的经典论断已在影史中得到了验证,对我们认识当今的类型创作与文化也深具启发。

媒体推荐

    在沙茨看来,好莱坞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的管理结构,能让创作者们的不同思想相互滋养。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好莱坞类型电影》针对类型电影问题提供了可读性强、有说服力的介绍,书中蕴含大量精辟的评论,这让它在同时代著作中脱颖而出。
    ——《电影季刊》(Film Quarterly)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体系的精妙之处
  1.1 制片厂制度
  1.2 类型电影和类型导演
    作者论
    类型和叙事惯例
    作为社会力量的类型电影
第二章 电影类型和类型电影
  2.1 作为体系的类型片
  2.2 语言学类比
  2.3 电影类型的语法逐渐形成
    意象:影像和意义
    人物和场景:冲突中的社群
    情节结构:从冲突走向和解
    叙事策略和社会功能:矛盾,大团圆结局和现状
    类型演变:自觉意识的提升

第二部分
第三章 西部片
  3.1 作为类型的西部片
    早期电影
    西部风貌
    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
    变化的西部前景
    《关山飞渡》和《神枪手》
    《原野奇侠》:成长中的英雄接班人和对立双方的融合
    变化着的主角形象:“心理”西部片和“职业”西部片
    西部片:我们理想中的过去
  3.2 约翰·福特与西部片的演变
    福特对西部创作程式的润饰
    超前的类型片《关山飞渡》
    《侠骨柔情》:乌托邦式的西部
    福特的战后西部片
    福特的杰作:《搜索者》
    福特献给西部英雄的挽歌
第四章 黑帮片
  4.1 古典黑帮片
    黑帮首领/主角和城市环境
    黑帮片原型:《小凯撒》与《国民公敌》
    完美的黑帮传奇:霍华德·霍克斯的《疤面人》
    黑帮分子与观众
  4.2 《电影制作守则》和古典黑帮的消亡
    行业审查的模式
    重铸黑帮分子
    20世纪30年代末的类型变体
    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强盗片
    《盖世枭雄》和《歼匪喋血战》:黑帮的墓志铭
第五章 硬汉侦探片
  5.1 黑色电影、《公民凯恩》和美国表现主义的兴起
    黑色电影的出现
    黑色电影与美国梦
    《公民凯恩》中的黑色技巧
    作为侦探电影的《公民凯恩》
    表现主义的诞生与好莱坞之死
  5.2 硬汉侦探类型
    硬汉侦探片的典型:休斯顿执导的《马耳他之鹰》
    黑色风格的影响:《爱人谋杀》与《双重赔偿》
    类型的战后发展
    警察—侦探变体
    新好莱坞时代黑色电影的重生
第六章 神经喜剧
  6.1 神经喜剧概况
    原型:《一夜风流》
    神经喜剧的困境:弥合阶级差异
    高德弗里、迪兹先生和其他质朴的贵族
    对立与拥抱:叙事逻辑与叙事断裂
    离婚—再婚的变体
    神经喜剧渐露颓势:《星期五女郎》和《约翰· 多伊》
    神经喜剧的颠覆:普莱斯顿· 斯特奇斯的影片
    战后发展:神经喜剧式微
  6.2 弗兰克·卡普拉与罗伯特·里斯金:“卡普里斯金式风格”
    合作双方
    1934—1941年的电影
    迪兹—史密斯—多伊三部曲
第七章 歌舞片
  7.1 歌舞片概况
    歌舞片诞生期:《第四十二街》和《1933年淘金女郎》
    弗雷德·阿斯泰尔和整合式歌舞片的兴起
    内在逻辑和幻觉氛围
    作为恋爱仪式的歌舞片
  7.2 米高梅的弗里德工作组:作为作者的制片厂
    整合式浪漫喜剧和乌托邦承诺
    歌舞主角形象的演变:弗雷德·阿斯泰尔和吉恩·凯利
    20世纪50年代早期凯利的银幕人格
    《雨中曲》和《篷车队》:职业演员趋向自然
    角色、演员和身份认同危机
    整合的仪式/娱乐的仪式
第八章 家庭情节剧
  8.1 家庭情节剧概况
    作为一种风格和类型的情节剧
    20世纪50年代的情节剧:类型得以充分发展
    作为叙事中心的家庭
    《一曲情歌三代缘》和《野餐》:女性世界中的男性入侵者和拯救者
    家庭情节剧中的寡妇剧
    贵族家庭变体
    尼古拉斯·雷、文森特·明奈利和男性催泪电影
    风格化、社会现实以及批评价值
  8.2 道格拉斯· 瑟克和家庭情节剧的巴洛克时期
    风格化的大师瑟克
    《深锁春光一院愁》
    《苦雨恋春风》
    《春风秋雨》
  结语 好莱坞电影制作与美国神话制造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前言

  

    本书的核心论点为:类型(genre)研究是理解、分析和欣赏好莱坞电影的最有效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考量了电影的形式和美学层面,还涵盖了许多文化层面的东西,将电影制作看成是电影工业和观众互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内嵌于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并通过类型得以延续。类型指的是那些流行的叙事程式(narrative formula),比如西部片(Western)、歌舞片(musical),以及黑帮片(gangster),近百年来它一直主导着银幕艺术。
    当然,电影评论家和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这些程式有多么普遍和流行,但一直以来,类型研究都被更“文学”的评论方法掩藏了光芒,尤其是那些强调电影作者(一般情况下指导演)并认为电影是单一且孤立文本的方法。这无疑是必要的,也值得赞赏,但我们对商业电影制作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看到这种方法的局限。因为电影并不是靠孤立的创意或文化生产出来的,也不以这样的方式被消费。一部电影可能会以多种方式对不同的人产生巨大影响,但本质上它们都是集体生产体系的产物,这个体系为大众市场而设,十分尊重特定的叙事传统或曰惯例(convention)。因此,在没有建立起评论和理论的框架,没有充分认识到影片的生产—消费过程和电影故事片制作的基本惯例以前,我们是无法真正审视某一部电影的。
    而类型研究正是要建立这样的框架,因为:(1)它将电影制作预设为商业艺术,因此其创作者依赖已经商业化和体系化的既定程式;(2)它认识到电影和观众的密切联系,因为观众会对每部电影做出反应,而这会逐渐影响故事程式和生产实践的标准模式;(3)它从根本上将电影视为叙事(讲故事)的媒介,故事包含戏剧冲突,而这些戏剧冲突以当下的文化冲突为基础;(4)它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语境,在此语境中,电影艺术(cinematic artistry)的价值取决于电影创作者重构形式和叙事惯例的能力。
    本书集中探讨的是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黄金年代”(classic era),大致从1930年到1960年。其后,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的类型制作,都再次说明更系统和深入地探究这种制度的本质和作用是多么必要。本书希望在美国银幕艺术领域为类型研究建立历史和理论基础,不仅是从文学上和电影上进行考量,还涉及文化、社会经济、产业、政治,甚至是人类学方面的内容。
    《好莱坞类型电影》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性的,对类型片制作的本质属性和文化角色作宏观考量。这个部分并不涉及具体的类型或者电影,而是着重讨论一个概念,在此我们不妨称之为“类型性”(genreness)——也就是所有类型影片共有的形式和叙事特征,以及它们和文化整体的关系。
    第二部分由六章构成,每一章都将细致分析一种主流好莱坞类型:西部片、黑帮片、硬汉侦探片(hardboiled detective)、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歌舞片以及家庭情节剧(family melodrama)。而每一章又分为两个部分:对类型的历史发展综述以及对其代表影片的评论分析。“西部片”一章里还包括了对类型的演化过程分析,使得类型纵览更加完整,并从约翰·福特(John Ford)四十年拍摄生涯中每十年选取一部进行了细致分析。“黑帮片”一章则着重讨论了《电影制作守则》(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Code,一种行业审查制度)对其产生的影响。为“硬汉侦探片”一章拉开序幕的是对某一特定风格的影片——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分析,这一章还着重探究了《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这部对整个类型发展影响深远的影片。“神经喜剧”一章则收录了一篇讨论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和编剧罗伯特·里斯金(Robert Riskin)之合作的论文。“歌舞片”综述直接进入对这一类型“黄金年代”的探究,主要探讨米高梅制片人阿瑟·弗里德(Arthur Freed)的制作。“家庭情节剧”一章则以对三部影片的分析为全书收尾,而三部影片的导演皆为此类型的集大成者道格拉斯·瑟克(Douglas Sirk)。
    显然这六种创作程式只反映了有限的几个好莱坞电影类型,但我认为它们确实已经囊括了好莱坞电影最重要的流行形式。同时,它们也恰好形成了一个适当的历史“序列”,通过在同一文本中概述这些类型,我可以对好莱坞的古典时期做一个历史评论性概览。黑帮片研究着重在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神经喜剧多见于30年代中后期,硬汉侦探片在40年代走红,歌舞片集中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家庭情节剧则集中于50年代中后期,而西部片贯穿整个制片厂时代。
    我要感谢很多人,他们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尽管这会让我听起来像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激动发言的获奖者。
    我对美国电影和类型研究的兴趣首先归功于我在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的导师们,里克·(查尔斯·F.)奥尔特曼[Rick(Charles F.)Altman]、富兰克林·米勒(Franklin Miller)、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理查德·戴尔·麦卡恩(Richard Dyer MacCann),以及萨姆·贝克尔(Sam Becker)。同时我还应该感谢我的研究生们,尤其是简·福伊尔(Jane Feuer)、乔·霍伊曼(Joe Heumann)、鲍比·艾伦(Bobby Allen)、迈克尔·巴德(Michael Budd)、菲尔·罗森(Phil Rosen),以及鲍勃·瓦斯拉克(Bob Vasilak)。尽管当时没有意识到此事,但我最初遇到的几位教授也对本书做出了贡献,我尤其要感谢詹姆斯·伯彻尔(James Burtchaell),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卡维尔·科林斯(Carvel Collins)以及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的琼·莱文(June Levine)和李·莱蒙(Lee Lemon)。
    直到我开始在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任教时本书才逐渐成形,我非常感谢鲍勃·戴维斯(Bob Davis)和其他同事在过去几年中给我的支持。我还要感谢我在德州大学所有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已经毕业了的,无论是作为学生、评论人、编辑还是朋友,他们都对这个项目贡献良多。特别要感谢格雷格·比尔(Greg Beal)、大卫·罗德里克(David Rodowick)、迈克·塞利格(Mike Selig)、卡罗尔·赫夫纳(Karol Hoeffner)、路易斯·布莱克(Louis Black)、杰基·拜厄斯(Jackie Byars)、埃德·劳里(Ed Lowry),以及斯蒂芬妮·塞缪尔(Stephanie Samuel)和大卫·布朗(David Brown)给我的建议和鼓励。
    最后,我想感谢我的编辑和审读人,是他们让这本书终能出版。我的组稿编辑理查德·加勒森(Richard Garretson)和制作编辑玛丽莲·米勒(Marilyn Miller)给予了无法估量的帮助,监督了文本的修改并将我的学术语言润色成我希望的通俗易懂的平实文字。感谢本领域内的优秀审读人,他们阅读了我的原稿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批评,尤其是约翰·卡威尔第(John Cawelti)、弗兰克·麦康奈尔(Frank McConnell)和里克·奥尔特曼(Rick Altman)。
    托马斯·沙茨
    1980年8月于奥斯汀

后记

  

    《好莱坞类型电影》是电影类型研究领域绕不过去的重要著作。
    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对类型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单个作者和孤立文本,应该重视生产制度和大众市场的作用。如果没有建立起理论框架,不了解电影工业体系和创作惯例,就无法真正审视一部电影。因此,《好莱坞类型电影》综合了电影文本、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及历史等多个维度,构建起复合型的分析框架,将单个类型和具体影片置于其中进行探讨。作者强调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制片厂和观众在“生产-反馈-惯例化”这一核心过程中的互动、叙事惯例的形成和演化,力求展现类型长期流行背后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土壤。这种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视角贯穿全书,充分揭示了类型电影这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本书将视线对准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好莱坞,但书中对电影产业的犀利洞察却历久弥新。这套成熟的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照样本。无论从生产还是消费角度来看,好莱坞类型电影都是集体性的产物,是投资方、电影导演、明星、观众、行业审查等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书中探讨的许多话题,如艺术家与商人之间既相互对抗又彼此依赖的关系、经济文化环境对类型发展周期的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等,即使在今天依然能触动痛点。
    《好莱坞类型电影》初版于1981年,作者托马斯·沙茨是电影类型研究领域的重量级学者,这部著作在中国电影学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类型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的多维度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书中对制片厂时代各类型演变历程的梳理,也与之后的新好莱坞时期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对电影创作者来说,了解经典类型的源与流,是进行创新之前不可或缺的功课;把握特定时期的产业运行规律、正确认识观众在商业电影的生产和消费中的作用,才不至于在这个网络发达、粉丝文化盛行的年代迷失方向。 尽管《好莱坞类型电影》是一部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著作,但其语言平实易懂,评论精准到位,常常能一针见血地点明问题的关键。本书也可作为一份观影指南,影迷不妨按图索骥,在它的陪伴下重游好莱坞那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时期。 为了开拓一个与读者朋友们进行更多交流的空间,分享关于后浪剧场、后浪电影学院系列图书的“衍生内容”“番外故事”,我们推出了“后浪剧场”这个播客节目,邀请业内嘉宾畅聊与书本有关的话题,以及他们的创作与生活。敬请关注该节目的微信公众号(参见本书后勒口的二维码),或者在微信搜索栏搜索“houlangjuchang”来获取收听途径。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电影学院”编辑部 拍电影网(www.pmovie.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