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中国地理、旅游

故宫观止/中读文丛

  • 定价: ¥98
  • ISBN:978751438800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现代
  • 页数:308页
  • 作者:编者:丘濂//曾焱/...
  • 立即节省:
  • 2020-10-01 第1版
  • 2020-12-04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三联生活周刊》重磅精品,600年故宫文化底蕴,一场故宫文博视觉盛宴,探寻中国历史的文化根脉与现实的人文交感。
    一部全面展示,又在细节深掘故宫文化百科全书式作品。
    四色全彩精装,护封以漆器文物纹理作底,古朴大气。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多年对故宫文化观察与研究的集成之作。内容涵盖对故宫文化价值的重新解读,记录故宫文物南迁、西迁记及对故宫文物的守护与传承,对故宫藏宝的文化密码进行解密,对故宫文物修缮与鉴定大师们的匠心匠艺进行观察与品读,对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与运营也有详尽的解说。全方面展示六百年故宫文化底蕴,邀读者进入一场故宫文博视觉盛宴,从中探寻中国历史的文化根脉与现实的人文交感、传承。

目录

第一篇\历史与价值
  1  重新发现故宫的文化价值
    《石渠宝笈》特展
    被遮蔽的国宝
    展览陈列的开启民智作用
    互联网+故宫
  2  盘点:接力完成的藏品总目
    藏品多少的纠结
    从“天字第一号”到“故00000001”
    作为整体的故宫
  3  回顾:故宮文物南迁、西迁记
  4  你所不知道的故宮
    故宫的家底
    皇宫还是博物馆:保护和展示的两难
    故宫文物收购:在无价和有价中取舍
第二篇\藏宝
  1  赵孟頫:时代迭变与他的书画
    马画与逸民出仕
    江南文人圈、眼界与文人画
    “古意”说与“书画同源”
    《洛神赋图》卷与行书《千字文》:故宫中的两幅精品
  2  张伯驹与孤品《游春图》的曲折命运
    疑义
    流传
    价值
  3  《伯远帖》:江左风华与聚散离合
    真伪之辨
    晋人之风
    离合之缘
  4  “十全”乾隆的书画情怀
    反差:一个观展的背景
    先皇遗风与书法启蒙
    收藏、创作与鉴赏
    “十全”乾隆:艺术与政治
  5  《清明上河图》:繁华背后的忧思
    风俗长卷
    超越界画
    盛世之忧
  6  故宫珍藏世纪旧影
    宫禁内外
    晚清工业和军务
    故宫里的皇家天文馆
    康熙盛世与西方科技
    故宫天文收藏精选
第三篇\守护与传承
  1  守护者:故宫博物院
  2  易培基:莫辩清白的风雨人生
  3  吴瀛:十载故宮尘梦
  4  传承者: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
    入我眼者非我有
    从学徒到陶瓷鉴赏大师:耿宝昌“养心”故宫50年
    故宫第一代学院派:书画鉴赏专家单国强
    吕成龙:从传统到高科技的融合
第四篇\修缮与鉴定
  1  百年大修
    营造之美
    故宫西路:被遗忘的宫殿
    重修建福宫花园——故宫最大的伤疤
    故宫非开放区的概念将长期存在
  2  孪永革:修故宫的人
    第三代工匠
    木建筑的门道
    修复太和殿
    传承之忧
  3  最后的工匠
    断代的传承
    “储上木以待良工”
    “金砖”传说与旧瓦新釉
    彩画行“先生”
  4  故宫里的钟表师徒
  5  摹画室里的那些绝活
    初进故宮文物修复厂学艺
    摹画室里那些有绝活的老人
    复制了几千方故宫珍藏印章
第五篇\台北故宫博物院
  1  台北故宮博物院精品
    院选“十大珍宝”
    民选“十大珍宝”
  2  周功鑫:台北故宫博物院女掌门
    合璧之展
    两岸交流
    “合格的博物馆员”
    新价值
  3  人文精神与缠绵乡愁:台北故宮博物院揭秘
  4  让台北故宫博物院充满人情味儿

前言

  

    杂志的极限何在?
    这不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是杂志需要不断拓展的边界。
    中国媒体快速发展20余年之后,网络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媒体有了新旧之别,也有了转型与融合。这个时候,传统媒体《三联生活周刊》需要检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研究它如何持续发展。
    这本杂志的极限,其实也是“他”的日常,是记者完成了90%以上的内容生产。这有多不易,我们的同行,现在与未来,都可各自掂量。
    这些日益成熟的创造力,下一个有待突破的边界在哪里?
    新的方向,在两个方面展开:
    其一,作为杂志,能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提出什么样的真问题。
    有文化属性与思想含量的杂志,重要的价值,是“他”的时代感与问题意识。在此导向之下,记者将他们各自寻找的答案,创造出一篇一篇文章,刊发于杂志。
    其二,设立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记者创造的内容。
    杂志刊发,是一个结果,这个过程的指向,《三联生活周刊》期待那些被生产出来的内容,能够称为知识。以此而论,杂志的发表不是终点,这些文章,能否发展成一本一本的图书,才是检验。新的极限在此!挑战在此!
    图书才是杂志记者内容生产的归属,源自《三联生活周刊》一次自我发现。2005年,周刊的抗战胜利系列封面报道获得广泛关注,我们发现,《三联生活周刊》所擅不是速度,而是深度。这本杂志的基因是学术与出版,而非传媒。速度与深度,是两条不同的赛道,深度追求,最终必将导向知识的生产。当然,这不是一个自发的结果,而是意识与使命的自我建构,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
    生产知识,对于一本有着学术基因,同时内容主要由自己的记者创造的杂志来说,似乎自然。我们需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率的杂志内容选择、编辑的出版转换系统。但是,新媒体来临,杂志正在发生的蜕变与升级,能够持续,并匹配这个新时代吗?
    我们的“中读”App,选择在内容升级的轨道上,研发出第一款音频产品——“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这是一条由杂志封面故事、图书、音频节目、再结集成书、视频的系列产品链,也是一条艰难的创新道路,所幸,我们走通了。此后,我们的音频课,基本遵循音频一图书联合产品的生产之道。很显然,所谓新媒体,不会也不应当拒绝升级的内容。由此,杂志自身的发展与演化,自然而协调地延伸至新媒体产品生产。这一过程,结出的果实,便是我们的“三联生活周刊”与“中读”文丛。
    杂志还有“中读”的内容,变成了一本又一本图书,它们是否就等同创造了知识?
    这需要时间,以及更多的人来验证,答案在未来……
    李鸿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