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国家温度

  • 定价: ¥39
  • ISBN:978752121088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作家
  • 页数:309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作者深入到陕西榆林、新疆和田、贵州铜仁以及上海帮扶的云南等地,宏观、概括地描述脱贫攻坚战给这些地方带来的巨大变化。作者借此书向全国扶贫干部和基层农村干部致以深深的敬意。因为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让一个个村庄和数以千万计的乡亲们脱贫了,意义更在于未来。他们留下的一行行饱含心血汗水的足印,就是一条条希望之路和梦想之路。

内容提要

  

    通过新闻报道,傻子屯的事情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有一年,他们派出一个国际专家团前来考察,那些老外看到育智班上一个哑巴傻孩当堂解出一道一元方程式数学题,有些怀疑。来自澳大利亚的贺特泽博士走上前,在黑板上又写出一道新的一元方程式,请那个傻孩解出答案。傻孩愣住了,呆呆瞧着黑板不动。在座的中方陪同人士包括许振忠、宁桂珍等都捏了一把汗。稍顷,那个傻孩想明白了,脸上显出很生气的样子。他拿起黑板擦,把博士写的潦草的字母X擦掉,又很规整地重写了一个,然后拿眼睛狠狠白了洋博士一眼。那意思是说,你怎么这样弱智?连X都不会写!接着他迅速做出这道题的正解。所有在场人都笑了,考察团团长说:“感谢宁桂珍女士以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修正了‘上帝的笔误’。”贺特泽博士惊叹:“中国的集贤村创造了智障教育的奇迹!”

作者简介

    蒋巍,满族,生于哈尔滨,现居北京。作家,书法家,国务院特别津贴专家,中国刑警学院、森林警院、铁道警院等6所警院客座教授。先后当选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志愿者协会理事。曾任哈尔滨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副社长,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主任等。
    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集等各类作品二十余部,曾获全国第二、三、四届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质文学奖,“建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优秀报告文学奖”等。

目录

前言 千年等一回              
序篇 阳光落地的声音如此宏大        
  一 被历史遗忘的深山“部落”        
  二 来自中南海的三个“!”          
  三 “石头硬不过骨头,山头高不过脚头”  
  四 “一、二、三”——前进、进!      
榆林篇 万里长城第一台            
  一 杨家沟巨变              
  二 倒车!一个犹豫的开始         
  三 好汉与山河一色            
  四 内动力:高高站起的梦想        
新疆篇 新疆,中国最大的花手帕        
  一 深情的访问              
  二 老兵,把军装的颜色留给了大漠     
  三 神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四 在359旅的旗帜下           
  五 新疆小伙的人生环行道         
  六 大爱援疆,举世无双          
铜仁篇 “太阳洗脸盆”            
  一 共产党“大请客”            
  二 响彻一生的军号            
  三 把人生写遍青山绿水          
上海篇 心很近,光芒很远           
  一 “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二 麻栗坡,热血激荡热泪的地方      
  三 天下没有远方,有爱就是故乡      
  四 新《菜根谭》:花菜“大跨越”     
  五 每个人都是历史结成的种子       
龙江篇 热血向南奔流             
  一 桦川一张犁              
  二 “天下第一傻”             
  三 哈尔滨,雪花里的火焰         
  四 马旭,走进本书的铿锵尾声       
感 言 比较与思考              
后 记 来自“五力”              
历史的进程再雄伟,也是靠人推的        

前言

  

    千年等一回
    1
    曙光初现,一张木犁静静伫立在东方地平线上。
    它以锋锐的犁铧——开始是石片、后来是青铜、再后是钢铁,在中华大地留下5000多年的年轮,裂纹中全是风尘、汗水与歌哭。它有着父亲般坚强的形象和母亲般美丽的曲线,所有涌向它的记忆都是一个民族的牵挂。每天朝阳穿它而过,喷出光芒万丈。
    犁,5000年中国的神圣图腾和伟大动力。历史由它而起,梦想由它而起,革命由它而起,改革由它而起,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由它而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它而起,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磅礴进军由它而起。它朴实得像一头躬身耕作的牛,始终奋力向前。它英勇得像一张巨大的弯弓,将中国人民的憧憬射向远方。无论多么现代的大机械代替了它,它永远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之弓!
    2
    贫困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毁灭性力量。它可以毁灭和平,毁灭文明,毁灭生态,毁灭家国,毁灭梦想,毁灭生命。故而,消除贫困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
    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大而精密的顶层设计和坚定决心,领导和指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大决战。目标是在2020年,全国各族人民一个不落,携手同步迈进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迄今已过去7年多,7年多的风霜雨雪,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别山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山山水水,刻印下人民领袖与村庄心心相连的深情足迹;走进贫困群众家中,嘘寒问暖,摸被看锅,细算民生账,探讨脱贫路,殷殷叮嘱当地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这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千年等一回的“人民战争”。7年多来,全国280万扶贫干部奔赴战场,近千名扶贫干部倒在冲锋路上。如今,这场举国总攻战的磅礴伟力和涓涓暖流,正在抵达大江南北每一条山路、每一间农舍。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正在从中华大地上一片片抹去。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即将到来。时针正在接近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3
    事实就是力量,事实就是温度。下面的数据就刻写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8亿多人口已实现脱贫。
    ——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人,连续6年每年减贫都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
    ——至2018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摘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
    ——进入2020年,全国扶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切行动,一切成果,一切意义,归于人民至上,归于人民共享。
    是偶然的巧合也是时代的必然。2018年12月18日10时许,我专程前往延安梁家河村,去寻找一颗年轻的崇高而激越的心,一条为乡亲们不息奋斗的山路,一盏照亮了很多夜晚和很多经典名著的油灯……与此同时,在北京,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正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的豪迈宣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4
    小康的梦想犹如一轮朝阳,已然升起在新时代的地平线上。
    能够成为这场伟大进军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书写者,是令人激动的。毕竟,我经历过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迷茫,经历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如今目睹大江南北的泥草房被扫荡一空,千百万贫困户的脸上荡起舒心的笑容,一座座美丽乡村拔地而起,我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力量和国家温度深感温暖和自豪。这是初心的温度,是誓言的温度,是热血的温度,是幸福的温度。
    为感受和传递这个温度,我出发了。整整10个月,我绕了中国一圈。
    5
    本书产生于广泛的田野调查,来自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贵州省、上海市和黑龙江省数百位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口述。因此我宁愿称它为报告而非文学。这些陈述全部是在村委会、农家炕头、田间地头或驻村干部的农家院完成的,其真实性无可置疑。中国扶贫大业的进程和成效,中国农村的现状与变化,广大扶贫干部的艰辛与努力,就在本书里。中国的国家温度,就在本书里。中国就这样,中国就在这儿。
    对于人类的创造力,历史的想象力是永远不够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世界的想象力是永远不够的。
    只要有梦想,一切不可阻挡。

后记

  

    来自“五力”
    从2019年9月开始,我从北京出发,先后到了陕西省榆林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和和田市、贵州省铜仁市、上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和哈尔滨市。到2020年6月,我用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基本绕了中国一圈。所到之处,深入诸多县、乡、村,翻山越岭,人组人户,访问那里的扶贫干部、驻村干部、结对干部和村民,聊聊村里家里的变化,听听他们的故事,看看新建的漂亮的移民新区、村庄和新办的产业、企业、学校、幼儿园等等,然后在当地埋头写作,稿子大体完成后再去下一站。累吗?有点累。苦吗?有点苦。快乐吗?很快乐。因为我每天都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新的故事,面对崇高与大爱、激情与感动,面对贫困乡亲们舒心的笑容,从中细细感受和体味党的温度、国家的温度、人民生活的温度。谁的生活有如此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信息含量呢?只有作家,而且必须是勤奋的作家,我就是。
    有一个小遗憾。在贵州铜仁,当地朋友送了我一小盆花草叫碰碰香,闻着很香,碰一碰更香,写作累了就碰一碰,很温慰。试想,孤独的我每天在孤独的房间里,面对孤独的电脑,不停地敲击键盘,有时一整天没人说话,只有这盆孤独的碰碰香陪伴着我,可以想见,我是怎样地喜爱它呀!后来我转战各地,坐汽车乘高铁搭飞机,都小心翼翼拎着它。太太得知,笑称它是我的“二姑娘”——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后来在上海,我把它放到宾馆外面的花坛上晒晒太阳,每天散步时都去看看它。三天后,它被偷走了,搞得我好些天有些凄伤。 2020年6月,本书终于完稿。党中央和中国作协提倡,要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出精品力作,我必须再加一个力——体力,才得以完成本书。它肯定是“力作”了——“五力”都使出来了还不算“力作”吗?至于算不算“精品”,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但不管怎样,本书记录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伟大、最广泛、最具实效的民生工程,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在我们这一代历史性地解决。这是中国政府的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伟大宗旨的生动体现,我为此感到骄傲。 感谢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作协给予我的信任,让我有幸参与了这个重大的写作项目,使我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得到一次洗礼。 感谢榆林市扶贫办的刘利虹,和田市扶贫办的胡旭东,铜仁市扶贫办的袁明,上海市扶贫办的张军,黑龙江省桦川县扶贫办的多位同志,哈尔滨市扶贫办的董绍涛,市文联的齐燕、唐飚、关景涛等同志,为我写作本书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 感谢作家出版社的史佳丽和颜慧女士,对我的采访写作一直给予热情的关注和支持。她们常常以非常温柔的方式问我在哪儿,其中的意思,我懂。 2020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