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精)

  • 定价: ¥68
  • ISBN:9787214254689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人民
  • 页数:499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个世纪的跌宕历程,一座村庄的百年史诗。
    本书是章剑华先生的最新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地处江南一隅却因费孝通《江村经济》一书蜚声国际的开弦弓村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为切口,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小康之路上的百年探索。本书视角宏大又不乏细微的描摹,更通过生动的语言塑造出丰富的人物群像,折射了中国近现代以来乡村工业萌芽、土地改革、乡村振兴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历史。

内容提要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笔法,聚焦大变局中的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即费孝通《江村经济》中的江村),以费达生、费孝通姐弟在开弦弓村所进行的社会观察和改革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现了开弦弓村几代人为实现小康理想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和进行的顽强拼搏,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农村的历史逻辑。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简介

    章剑华,江苏宜兴人,文学博士,现任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有《想法》《文化时空》《微思录》《大江之上》等专著十余部,其中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获中国徐迟报告文学奖,《世纪江村》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政府曾为章剑华记个人一等功,授予紫金文化奖章。

目录

序章:江南与江村
上部  汔可小康
  第1章  悲从何来
  第2章  时局维艰
  第3章  君子之约
  第4章  波澜乍起
  第5章  鉴古论今
  第6章  新硎初试
  第7章  疑虑重重
  第8章  同心手印
  第9章  铁种蚁蚕
  第10章  风波骤起
  第11章  破解难题
  第12章  拉开帷幕
  第13章  逼上梁山
  第14章  关键一步
  第15章  历史时刻
  第16章  岌岌可危
  第17章  瑶山悲剧
  第18章  江村由来
  第19章  江村经济
  第20章  不测风云
中部  上下求索
  第21章  换了人间
  第22章  再燃希望
  第23章  联心道义
  第24章  耕者有田
  第25章  喜忧参半
  第26章  曲折而行
  第27章  重访江村
  第28章  解剖麻雀
  第29章  普遍问题
  第30章  针锋相对
  第31章  浮夸风起
  第32章  寻求生路
  第33章  风暴袭来
  第34章  忍辱负重
  第35章  喜从天降
  第36章  巧施绝招
  第37章  二次创业
  第38章  蚕老丝尽
  第39章  强行划转
  第40章  平地惊雷
下部  百年梦圆
  第41章  又绿江南
  第42章  农村改革
  第43章  龟兔赛跑
  第44章  三次创业
  第45章  再次崛起
  第46章  焕发生机
  第47章  所见所闻
  第48章  三访江村
  第49章  精彩演讲
  第50章  路在脚下
  第51章  康庄大道
  第52章  小康构想
  第53章  千辛万苦
  第54章  退思而进
  第55章  桑榆未晚
  第56章  再遇挫折
  第57章  泽及桑梓
  第58章  强富美高
  第59章  时代样本
  第60章  新的启航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序章:江南与江村
    时空又轮回,岁月多沧桑。今年是21世纪20年代的第一年。
    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将以里程碑的意义载入史册。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康,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国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实的追求和愿望。早在古代,人们呼唤着“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理想社会状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和长期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日,就是见证中国奇迹之时。中国人民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真正过上了殷实宽裕的小康生活。这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之大变局、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在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有一块热土成为先行区、试验区和样板区。那就是——江南。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漫长河流,它的名字叫长江。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广袤而连绵的长江两岸,享灌溉之利,得舟楫之便,奔走劳作,繁衍生息。而江南,更因长江而成为美丽富庶的鱼米之乡,闻达于海内外。
    江南,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而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具有伸缩性、变动性的地域概念。古时一般指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如今则包括上海和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
    江南,既是地理的概念,更是历史文化的概念。在华夏民族的生息区域,江南是一片神奇的板块和文化的沃土。长江是江南文化的自然之源,中原是江南文化的人文之源。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体与主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而江南文化是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它晚于中原文化,而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国的“吴”字,从“鱼”字演变而来。江南文化就是水文化。水最温柔,也最有力量。正所谓“温柔似水”“水滴石穿”,在水的孕育下,江南人的性格,江南文化的性格,就是刚柔相济、能文能武、吴韵汉风。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四次重大的南北文化交融:第一次是周朝的“泰伯奔吴”,第二次是晋代的“永嘉之乱”,第三次是唐代的“安史之乱”,第四次是两宋之交的“靖康之变”。历史上每逢大动乱,部分北方人便往南方跑,带去北方的文化。南北文化的交融,凸显江南文化独具特色。江南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本身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即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个传统,就是重农抑商。而江南的文化中却有“义利相容、经商求富”的精神。历史上江南工商业一直比较发达。古代范蠡称为“商圣”,他在协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带着西施泛舟太湖,在江南一带经商成为巨富,并留下工商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使江南成为近现代中国工商业的发源地。
    当代人盛赞江南。历史学家说她“悠久”,地理学家说她“温润”,语言学家界定她的关键词是“吴语”,气象学家总结她的气候特征叫“梅雨”,而美学家们对她的评价是“诗性”。在经济学家看来,她是“富庶”与“繁华”的代名词,而在文学家、艺术家们的眼里,她就是诗词歌赋,就是画山绣水,就是说不完也道不尽的风花雪月。在历代统治者眼里,她是朝廷取之不尽的财富来源,是“苏湖熟,天下足”的大粮仓,而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她则是人世间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宜居“天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许是人们给予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的最高褒奖。一首关于江南的歌这样唱道:
    如果你来江南,请你带上一把伞,那吴侬软语会化成雨,淋湿你的心,不肯说再见。有一首绿雨中的诗,低吟那小桥流水、碧螺春讯、二泉映月、台城柳烟。啊,江南,永远的江南。让你的一片云,飘过天目湖、洞庭山、果林茶园。如果你来江南,请你千万别乘船,那清渠如网会织成湖,缠住你的心,让你永流连。有一支划过千年的桨,带你去周庄古镇、华西新村……
    而我却要带你去江南的另一个村庄——开弦弓村。
    开弦弓村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东南岸。作为自然村落,它傍依一条东西向、弯弓形的小清河西侧,如从高空俯瞰,南侧像一面张开的弓,北侧像搭在小清河上的一支箭,故名开弦弓村。
    开弦弓村,古代属于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地域。据出土文物考证,距今有5000年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开弦弓村地处吴越交界的“吴头越尾”,且为吴越两国交战之地,故旧称“吴越战村”。
    作为太湖之滨的古村落,开弦弓村深深地刻上了江南的历史、经济、文化的烙印,堪称江南经济文化的缩影。该村阡陌纵横,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村民世代湖中张网捕鱼,地上栽桑养蚕,田里植稻种菜。这里,春天菜花澄黄,秋来稻谷飘香,无愧为桑蚕之村、鱼米之乡。
    “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一诗句,正是描述了开弦弓村一带先民经济、劳作和生活的景象。
    曾几何时,开弦弓村又名江村,且名扬天下。
    她,靠湖而不靠江,缘何以江村名之?
    江村的故事,小康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后记

  

    我的第三部“三部曲”——《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即将付印了。每次完成一个长篇作品,总要写个后记,而后记不外乎写这样三点:
    一是创作动机。千年变局,百年梦圆。显而易见,我是为今年中国实现全面小康这个历史大事件而写这本书的。这是主题创作,但不是奉命之作。如同前两部“三部曲”  (“故宫三部曲”  “大桥三部曲)一样,是我自主确定的主题与题材,尽管这本书被列为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我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喜欢写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纵深感,既宏大开阔又以小见大,既有重要人物又有生动故事,既与江苏有关又不局限于江苏的题材。开弦弓村的小康发展历程正符合我这样的选题要求。
    二是创作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三部曲”:收集资料、调研采访、写作修改。我在去年完成“大桥三部曲”的创作之后,就开始酝酿准备写这本书。去年底到苏州吴江区收集资料和召开座谈会,接着就到开弦弓村进行采访,先后“五访江村”。写作期间,恰逢发生新冠疫情,什么地方也去不了,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只得闭门在家,埋头写作,用了10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初稿。这100天,与以往的创作一样,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每天写3000字左右,连续作战,从不间断。每次记者采访我,总会问我怎么会有时间来进行创作。这里我再说一下,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也是坚持出来的。越忙的人越有时间,越闲的人越没有时间: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在于时间的把控与运用。 三是感恩感谢。每当完成创作,我最感恩于我书中写到的那些人物,是他们创造的历史、留下的故事、形成的思想,为我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他们是本书真正的创作者。当然,我还要感谢为我创作与出版提供帮助的人,有协助收集资料的,有安排和接受采访的,有提出意见与建议的,有打印校对的,有封面设计的,有审读修改的,有编辑摄影的,有宣传报道的,等等。本来我是要把这些人的名字一一列出,但我吸取以往的教学,以免挂一漏万,也就不在这里写出他们的尊姓大名,而在心里脊柱他们,并真诚地感谢他们。 章剑华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