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风俗习惯

草木知礼仪

  • 定价: ¥69
  • ISBN:978756891885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重庆大学
  • 页数:323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草木知礼仪》为读者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植物所代表的寓意,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本书带领读者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植物,认识植物的形态用途、文学意象、节日象征和文化更迭等。
    翻阅《草木知礼仪》不仅开启了一段中国传统植物的科普之旅,也是一段妙趣横生的古典文学品味之旅。

内容提要

  

    本书以古代礼仪为纲,以传统文化为本,介绍了大约50种植物的形态、用途、文学意象、节日象征、文化更迭等,从吉礼(祭祀)、嘉礼(社交)、宾礼(外交)、凶礼(丧葬)、洁身、服饰、节日等方面,谈到古代学士的修身养性、切磋学问、琢磨品德,再说到古时君子的庄重旷达、威誉喧赫和风流雅致,以及其他与植物相关的礼仪细节、有趣故事和文学作品。

目录

第一章  蒲葵佳节初经雨——节日花木
  三月三,荠菜赛灵丹
  鸡屎藤“臭名远扬”
  上巳寒食清明菜—
  佛道两家的青精饭
  九节菖蒲秀端午
  凤仙花:俗染纤纤红指甲
  高冠红突似晨鸡
  茱萸:失落的辟邪翁
第二章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之物
  菜之美者,云梦之芹
  文藻托清流
  蒌蒿:于以采蘩
  菱角磨作鸡头
  春祀用枣油
  兰陵美酒郁金香
  茅草:微小见大义
  冬葵:百菜之主
第三章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嘉宾之礼
  “白苹洲”还是“白蓣洲”
  葛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风过芦苇,蒹葭苍苍
  荇菜人不识
  柞树:冰河世纪的幸存者
  乾隆南下,必吃莼菜
  板粟:千果之王
  凤凰非此木不栖
第四章  一抔净土掩风流——丧葬植物
  大麻:把酒话桑麻
  梓木:百木之长
  榛木为恶笄
  泡桐:佛像和墓俑
  香蒲:临事终须籍蒲席
  秦可卿何不敛以杉木
  桂枝镇邪
  秦始皇的“五大夫”
第五章  沐浴兰汤在今辰——礼仪洁身
  浴兰汤兮沐芳
  山有嘉木名肥皂
  石榴花堪作烟支
  白芷:慈禧太后的玉容散
  浓妆淡抹胭脂花
  益母草:女皇的“神仙玉女粉”
第六章  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染料礼仪
  茜纱窗下茜草红
  红花:急捣红蓝染玉酥
  柘黄袍天子所服
  紫草:朱紫尽公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乌桕渔火对愁眠
参考文献

前言

  

    在人类诞生的4亿年之前,植物就已经开始在陆地上繁生。人类驯化植物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其间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成果。然而,植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呢?现代考古发现,在内蒙古赤峰市的墓葬中,多数墓葬的底部都发现了桦树皮,这和《周易-系辞下》中“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的说法一致。也就是说,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植物就被用在丧葬礼仪之中。
    在古代,植物是人们必要的生活物资,同时也是礼仪的重要载体,正如《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植物为人们提供食物、燃料、纺织品、建筑原料等,让人们果腹有食,寒可附火,布衣芒屏(jue)可蔽体,殿堂楼阁稳扎根。在植物满足温饱的基础上,人们要推动礼仪文化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植物提供的食材、礼物、文具、染料、祭品、葬具和清洁物品等。而在利用植物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赋予植物独特的文化内涵,并通过仪式化的活动来解读礼仪植物对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故此说,礼仪搭建起了植物和文化沟通的桥梁。
    本书以古代礼仪为纲,以传统文化为本,介绍了大约50种植物的形态、用途、文学意象、节日象征、文化更迭等,从吉礼(祭祀)、嘉礼(社交)、宾礼(外交)、凶礼(丧葬)、洁身、服饰、节日等方面,谈到古代学士的修身养性、切磋学问、琢磨品德,再说到古时君子的庄重旷达、威誉喧赫和风流雅致,以及其他与植物相关的礼仪细节、有趣故事和文学作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场合,礼仪植物可以一物多用,植物文化更是多姿多彩。比如,红枣不但可以用作祭祀先祖的供品、诸侯聘问的礼物、走亲访友的手信,而且在婚庆文化中,红枣和栗子可以寓意“早立子”。
    植物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而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根据台湾学者潘富俊先生对历代诗词歌赋中出现的植物的统计,历代诗词总集中含有植物的比例为43.9%~65.4%,其中《诗经》共有153篇出现植物,比例占50.2%。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文化的衍变,很多植物已经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历经沧桑。
    有的植物被剥夺了原有的名字,以致后人张冠李戴,误认植物。比如,我们常用“兰芷之室”来比喻芳草熏陶的高雅环境,而“蟾宫折桂”则用来祝贺学子学有所成,应考得中。但是,在古代,兰并不是兰花,桂也不是桂花,它们的原型是什么呢?唐代李白《客中作》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而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咏“负气冲星剑,倾心向日葵”。此处的郁金香和向日葵,也并非今天同名的植物,它们又是什么呢?答案暂不公布,但可以确定的是,植物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重要归属物。植物的延伸意义可以看作人们心理需求的折射与延伸,比如花语、果语,其实是其自身属性按照人们的期望而无限延伸。
    有的植物虽然在文学作品中生生不息,但是读者已经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了。比如,描写重阳节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谓尽人皆知,但是茱萸究竟是何植物,有何作用,就甚少有人能说出其中的所以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知道诗人夜泊秦淮,讽今刺史,也知道《玉树后庭花》是著名的乐曲,但却没人追问后庭花是何花草,有何风姿。但是,我们或许深有同感:一花一世界,草木非无情。柳绿桃红含羞作揖,满园芳草挥手致意,其中蕴含着多少千古的风雅与情思!正是植物诗意般的文化意蕴,以及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精神寄托,让我们推开了探索植物世界的大门。
    寻找古典文学中的礼仪植物,既是解读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理论结合实际的需要。但是,让人扼腕叹息的是,有的植物因为生态环境的丧失和退化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濒临灭绝。秦汉以前,梓树广泛分布于中原地带和四川地区。因为其用途广泛,人们刀斧无情,梓树的数量日益减少,时至今日在国内只有零星的分布。更令人唏嘘的是,龙潭善菜
    (荇菜)在2002年才被正式命名,但是因为鱼苗啃食、鱼塘填平等因素,一度在野外消失殆尽。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一些礼仪植物从地球上消失,这既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也是传统文化的遗憾。
    了解植物文化对理解古典文学作品具有重大的意义。《诗经·硕人》描写女子的美貌,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荑”其实就是初生的茅针,它又白又嫩,柔软可爱,用来形容少女的纤纤玉指再美不过了。如果我们连“柔荑”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在读“相见了、执柔荑,幽会处、偎香雪”(北宋·柳永《塞孤》)时,就无法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风雅情致。反之,只有了解古代学子和植物文化的交织,我们才会在壮志未酬之时,道一句“他日必为攀桂客,目前尚作采芹人”(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有了人间沧桑,有了悲欢离合,有了无数的爱恨情愁,植物便脱离了生物的范畴,甚至超越了植物学的意义,而成为一个文化和礼仪符号,乃至情感和情绪的表征。植物为礼仪文化提供了基础,也为古典文学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色,假如没有植物,那些委婉的赞美、含蓄的传情、柔腻的情致、高贵的气节,都显得苍白无力。植物文化的衍变本身就是中国古典文学背后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待我们去倾听和解读。
    天地之大,草木之微,礼仪深含人类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植物也因此上升到精神层面,和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也许不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而是植物驯化了人类。但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和敬畏植物的客观存在,努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让植物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书写新的精彩故事!
    邹桂萍
    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