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思维科学、逻辑学

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精)

  • 定价: ¥65
  • ISBN:978755964418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83页
  • 作者:(美)奥赞·瓦罗尔...
  • 立即节省:
  • 2020-09-01 第1版
  • 2020-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借鉴火箭科学家的思维模式;大胆尝试没有先例的实践,避免因偏见造成的错误;NASA、SpaceX绝境逢生的幕后花絮;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赋予你改变世界的能力。
    这不仅仅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它充满了实用性的见解,并可能会改变你解决问题的方式。

内容提要

  

    这个世界正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变化发展,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复杂和陌生的问题。在没有明确指导方针且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那些能够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并去解决问题的人,无疑享有非凡优势。
    或许不能人人都成为火箭科学家,但人人都能掌握火箭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刨去艰涩的专业知识,隐藏在火箭科学这一难懂学科背后的,是足以改变我们生活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它将指引我们——
    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另辟蹊径,激发创意;
    对创意进行提炼和重构,并敲打测试它的可行性,以降低失败的风险;
    客观看待失败与成功,从成败的经验中激发更大的潜能。
    当你像火箭科学家那样处理日常问题,你将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质疑各种假设和陈规旧习,并树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当别人看到重重困难时,你看到的却是各种机遇,并且使现实服从你的意愿。你将理性地处理问题,制订创新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现状。你将开辟新的道路,找到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媒体推荐

    这本书颠覆认知,并赋予新知。看看火箭科学家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你能从中学会如何观察和描述问题,如何比较和归类,如何大胆假设并科学验证。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这些能力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它们会让你看得更清楚,思路更开阔。
    ——吴晓波  财经作家,890新商学、蓝狮子出版创始人
    平凡人之所以平凡,大抵在于喜爱规则,痴迷确定,但奥赞的这本书或许能让人打破平凡,像火箭科学家一样,在复杂和陌生事物面前,在紧急情况之下,也能大胆构想,并有序推进。或许不能人人都成为火箭科学家,但人人都能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
    ——罗振宇得到APP、罗辑思维创始人
    这本书不是教你怎么造火箭,而是让你借鉴火箭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瓦罗尔旁征博引了很多科学和商业的例子。他采访了很多一线的航天人,提供了内部的视角。但这本书并不是专讲NASA那些老一代的航天故事,它还提供了最新的案例,比如埃隆·马斯克的SpaceX的故事。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我们才明白世界不只有循规蹈矩的样子。
    ——万维钢  科学作家、知名科学科普博主
    人生是一场冒险。学习、求职、工作、婚姻、养育……我们无法准确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火箭科学家承担着几乎是世界上风险和试错成本最高的工作,他们应对未知的思考方式和做法,无疑会给我们很大启发。
    ——刘润  润米咨询、5分钟商学院剑始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
    这不仅仅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它充满了实用性的见解。奥赞·瓦罗尔的处女作令人眼前一亮,它可能会改变你解决问题的方式。
    ——亚当·格兰特  《离经叛道》《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作者
    你比你想象的更聪明。奥赞·瓦罗尔的这本绝佳作品,能够促使我们提升自我,实现过去不敢尝试的突破。
    ——赛斯·高汀  前雅虎营销副总裁,《紫牛》《这就是营销》作者

作者简介

    奥赞·瓦罗尔(Ozan Varol),前火箭科学家,美国俄勒冈州路易拉克大学法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畅销书作家亚当·格兰特眼中“最有趣的新人作家”。
    出生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后移居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2003年加入“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的运营小组,并参与了人类迄今为止发射规模、复杂程度zuigao的行星探测器任务——“卡西尼-惠更斯”计划。瓦罗尔的文章曾刊登在《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g Post)、《新闻周刊》(Newsweek)、《时代》(Time)杂志、《石板》(Slate)杂志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以及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等多家主流媒体上。
    同时,他也是一位备受欢迎的公众演讲人,曾多次接受电台和电视采访,并向大公司、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等大小群体发表主题演讲。

目录

序言
第一阶段  冲破枷锁,点燃你的创意
  第1章  与不确定性共舞
    对确定性的迷恋
    伟大的未知事物
    未知的已知事物
    不确定性鉴赏家
    万有理论
    这真有趣
    被降级
    高风险的躲猫猫游戏
    为什么冗余不是多余的
    安全边际
  第2章  第一性原理
    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别人就是这样做的
    回到第一性原理
    来自无形规则的阻力
    你为什么要去冒险
    破坏的艺术
    我像破碎球般闯入
    奥卡姆剃刀
  第3章  发挥你的想象力
    思想实验室
    好奇心杀死了薛定谔的猫
    终身幼儿园
    多做点无聊的事情
    把苹果和橘子进行比较
    关于孤独天才的谬论
    初心
  第4章  探月思维
    探月思维的力量
    接受不着边际的想法
    激荡大脑
    探月型企业
    挖洞公司
    回到未来
    猴子优先
第二阶段  创意推进,实现完美着陆
  第5章  重构问题
    先宣判,后裁决
    质疑问题
    分身
    战略与战术
    打破常规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
  第6章  反转的力量
    事实不会改变想法
    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实际情况与观点相悖
    多种假设
    漏了什么
    杀死你喜欢的假设
    光子箱
  第7章  实践与测试
    测试存在的问题
    极限点
    弗兰肯斯坦的缝合怪
    太空先锋
    舆论的火箭科学
    观察者效应
    多位测试者
第三阶段  自成败中,释放潜能
  第8章  失败是最大的成功
    过度害怕失败
    失败是可以选择的
    “快速失败”的问题所在
    要快速学习,而不是快速失败
    开局与结局
    输入比输出重要
    多么迷人啊!
    盲飞
    心理安全
    将失败经历公之于众
    如何体面地失败
  第9章  成功是最大的失败
    为何成功是一位不称职的老师
    永远未完成的作品
    间断式成功
    未遂事故
    无视结果
    事前验尸法
    原因背后的原因
    福兮祸所伏
后记  新世界
附加信息
鸣谢

前言

  

    1962年9月,美国的莱斯大学体育场内坐无虚席,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总统当众承诺:美国要在1970年之前将人类送上月球,并确保其安全返回地球——人类将首次向月球发射火箭。这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承诺。
    肯尼迪发表演讲之时,与登月相关的许多技术标准甚至还没有制定出来,美国宇航员从未在宇宙飞船外工作过,宇宙飞船也从未在太空中进行过对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Administration,简称NASA)不知道月球表面是否坚固到能够支撑着陆器,也不知道通信系统是否能在月球上正常工作。用NASA一名官员的话来说,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计算地球轨道,更别提登月火箭的发射轨道了”。
    光是进入绕月轨道就需要惊人的精确性,登陆月球就更不用说了。这好比将一支飞镖掷向一只8.5米外的桃子,只许触及桃子表面的绒毛,不能碰到桃子本身。另外,如果把月亮比作桃子的话,这只“桃子”还会在太空中快速移动。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时,还必须以正确的角度进入大气层,避免与大气剧烈摩擦而被烤焦,或是像石块打水漂那样从大气层表面滑过。进入大气层的过程相当于在一枚有180道丝齿的硬币上找出特定的一道。
    作为一名政治家,肯尼迪对未来所面临的挑战表现出惊人的坦率。他解释说,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巨型火箭将“由新型合金制成,其中一些合金材料尚未研发出来。火箭能经受高温和高压,其耐热性和耐压性比以往产品高好几倍,且装配的精密程度高于世界上最好的手表”,它将肩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使命,登上一个未知的天体”。
    没错,即使是制造火箭所需的金属,当时也还没被发明出来。
    我们一头扎进茫茫宇宙,希望能够在升空时长出翅膀。
    翅膀竟奇迹般地长了出来。1969年——肯尼迪宣布登月计划后不到7年,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为人类迈出了一大步。在莱特兄弟进行首次动力飞行的那一年(此次飞行持续了12秒钟,飞机行进了约36.6米),假如有个小孩的年纪是6岁,那么,当航天事业变得足够强大、能够将一个人送上月球并将其安全地送回地球时,这个小孩已经变成72岁的老人了。
    在人类的生命周期里,这种巨大的飞跃通常被誉为“科技的胜利”,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它是某种思维过程的伟大胜利。火箭科学家们借助这种思维过程,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们还借助同样的思维过程,乘坐超音速宇宙飞船在星际肆意遨游,让宇宙飞船飞行数百万英里,穿越外层空间,在目的地精确着陆。正是借助同样的思维过程,人类离开拓其他行星的目标越来越接近,成为一个星际物种。这种思维过程将把商业太空旅游变得经济实惠,使它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要像火箭科学家那样思考,就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火箭科学家们要想象那些无法想象的事情,解决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将失败转化为胜利,把束缚转化为优势;他们认为小事故只是可以解决的难题,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前进的动力不是盲目的信念,而是自我怀疑;他们的目标不是短期结果,而是长期突破;他们知道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已设定的东西可以更改,他们能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我将在这本书中与读者分享一些内涵深刻的理念,这些理念适用于任何一门科学。不过,这些理念在火箭科学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这门科学事关重大。每次发射火箭动辄耗费数亿美元,且载人航天有无数人员参与其中,无论是资金还是生命,都承受着巨大风险。
    从根本上说,火箭发射就是一颗小型核弹在受控情况下爆炸,其中“受控”是关键词。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火,规模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倘若某个步骤出错,或者某次计算失误,就有可能产生最坏的结果。“启动火箭引擎时,可能会发生上千件事情。”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推进动力部负责人汤姆·穆勒(Tom Mueller)解释道,“其中只有一件是好事。”
    无论实物还是认知,我们在地球上认为理所当然的所有事物,都会在太空中被颠覆。宇宙飞船由数以百万计的零部件和数百英里长的电线组成,所以当构造精密的宇宙飞船升空、高速穿行在无情的太空环境中时,存在着无数潜在的失败点。某些部件难免会出现故障,每逢这种情况出现,火箭科学家们必须将信号与噪音隔离开,并准确追溯问题的根源,而这些问题可能有数千个。更糟糕的是,这些问题发生时,宇宙飞船往往处于人力所不能及之处。你无法打开飞船的引擎盖,看看里面有什么问题。
    在现代,火箭科学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世界正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发展着,我们必须跟上步伐,不断地与它一起进步。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计算燃烧率系数或轨道轨迹线,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复杂和陌生的问题。在没有明确指导方针且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才会享有非凡优势。
    ……
    然后,我决定进入学术界。我想把我从火箭科学中获得的关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见解带到教育领域。我曾经对土耳其墨守成规的教育系统无比失望,受此启发,我希望能激励我的学生,让他们敢于怀揣远大的梦想,挑战各种假设,并积极塑造一个快速进化的世界。
    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上的影响力仅限于在读学生,于是发布了一个在线平台,与世界各地的其他人分享这些见解。每周,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能看到我写的文章,我在文中讲述如何挑战传统智慧和重新构思现状。
    事实上,直到这时候,我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何方。现在回想起来,我终于意识到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在我广泛的事业追求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且毫无例外地产生圆满结果。当我毫无目的地放弃火箭科学,开始学习法律,再转向写作和向不同的观众发表演讲,我的首要目标都是开发一套能够像火箭科学家那样思考的工具,从而与别人分享我学到的东西。把艰深的概念翻译成平实的语言,往往需要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这个旁观者知道火箭科学家如何思考,能够解剖他们的思维过程,但同时足够远离那个世界。
    现在,我发现自己介于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并发觉自己不经意间准备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写这本书。
    就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世人的分歧已经达到了极其激烈的程度。从火箭科学的角度来看,尽管世间存在这么多冲突,但促使我们团结的事物要多于分歧。当你从外太空观察地球时,会发现它是横亘在漆黑宇宙中的一颗蓝白色星球,地球上的所有边界都消失了。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都带有宇宙大爆炸的痕迹,正如罗马诗人卢克莱修(Lucretius)所写的那样:“我们都孕育自天上的种子。”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被重力固定在同一个直径12742千米的含水岩石上,以高速穿越太空,我们无法独自前行,只能共赴前程”。
    浩瀚宇宙将世人所关心的问题置于适当的环境中,它用一种共同的人类精神将我们团结起来。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抬头注视着同一片夜空,观察数万亿英里之外的星星,回首数千年前,提出同样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
    1977年,“旅行者-1”号(Voyager 1)宇宙飞船于地球起飞,为外太阳系绘制第一幅肖像,也就是给木星、土星和更远的星球拍摄照片。当它在太阳系边缘完成任务时,萨根提了一个想法,即把相机调转过来,指向地球,拍摄最后一张图像。这张被称为“暗淡蓝点”的标志性照片,把地球描绘成一个小像素。用萨根的话来说,这是一粒几乎无法觉察的、“悬浮在阳光中的尘埃”。
    我们往往将自己视为万物的中心。但是从外太空的角度来看,地球只是“包容一切的黑暗宇宙中的一个孤独斑点”。萨根对“暗淡蓝点”进行了更深层意义的思考,他说:“想想那些帝王将相征伐杀戮,血流成河,只是为了在光荣和胜利中成为一个斑点上一小部分区域的短暂主宰者;想想栖身于这点像素上某个角落的居民,他们对其他角落几乎毫无区别的居民,犯下无休止的残酷罪行。”
    火箭科学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作用有限,并提醒我们要更加善待彼此。我们的一生犹如转瞬即逝的闪光,人生苦短,让我们把短暂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吧。
    当你学会像火箭科学家那样思考时,你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你还将被赋予改变世界的能力。

后记

  

    新世界
    向上,向上,飞向那狂喜的、炽热的蓝色长空,
    以优雅之姿踏风而行,
    那是云雀和老鹰没有到过的地方。
    从未有人涉足的神圣太空,
    带着沉静的、悬着的心,
    伸出手去。触摸上帝的脸庞。
    ——约翰·马吉(John Magee)
    在《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某一集《深空荷马》(Deep 5pace Homer)中,荷马·辛普森随意变换着电视频道,这是他最喜欢的消遣活动。突然,他看到电视台正在现场直播航天飞机发射,两个无聊的评论员解释机组成员们将如何研究失重对小螺丝的影响。荷马顿时失去了兴趣,他想换个频道,但电池从遥控器上掉了出来。巴特顿时抓狂了,他开始尖叫道:“又是这种无聊的航天发射节目,不想看,换频道,换频道!”然后,镜头转向NASA总部,一位忧心忡忡的火箭科学家向一名管理者解释说,他们在火箭发射任务遇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直播发射的电视台收视率是有史以来最低的。
    1994年,当这一集动画片播出时,人类太空探索的全盛时期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从1903年莱特兄弟的第一次动力飞行到1969年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时间过去了66年。然而,在接下来的50多年里,我们不再仰视星空。我们在月球上插了一面旗帜,然后就回家了,如今我们更热衷于一次次地把人类送往位于低地轨道的国际空间站。很多人曾亲眼目睹“阿波罗”号宇航员勇敢地飞行了大约38.4万千米到达月球,对于他们而言,看到宇航员们前往300多千米外的国际空间站,那种“兴奋”心情简直就像“看到哥伦布航行到了西班牙的伊维萨岛”。 政客们利用太空飞行来达到政治目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把铡刀悬在NASA的头上。约翰·F.肯尼迪以其特有方式宣布了雄心勃勃的太空飞行计划,但该任务只持续了一届总统任期,就被下一任总统取消了。资金时多时少,完全取决于当时盛行什么样的政治风潮,因此,NASA缺乏清晰的长远目标。据说在2012年,也就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去世前不久,他引述了棒球界传奇人物尤吉·贝拉(Yogi Berra)的话来描述该机构遇到的困境:“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你可能就永远到达不了那里。” 我们不知道NASA航天飞机2011年退役之后的去向,它是我们到达国际空间站的唯一手段,没有任何替代措施。剩下的航天飞机被从发射台撤下,送进博物馆,美国宇航员只能乘坐俄罗斯的火箭去空间站,每位乘客的费用为8100万美元,比SpaceX发射一枚完整的“猎鹰9”号高出近200075美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击败俄罗斯人而成立的NASA却要依赖于俄罗斯人。2014年,美国借克里米亚事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负责俄罗斯太空计划、时任俄罗斯副总理的迪米特里·罗戈津(Dmitry Rogozin)扬言报复,建议“美国用蹦床把他们的宇航员送上空间站”。 NASA的设施真实体现了这种状况。2014年5月,NASA在推特上发布了宇航员在中性浮力实验室训练的照片,这些照片以它们没有显示的内容而闻名。照片没有拍到水池中一大片用警戒线封锁起来的地方,那里被出租给石油服务公司,用来给钻机工人进行生存训练。前一天晚上,还有一家公司在那里搞聚会,把水池用作聚会场地,照片同样也没拍出来。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是最具历史影响力的两座发射台之一,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火箭就是从那里发射并飞往月球的,但它最终也被荒废并租赁给了别人。原定于2019年3月举行的首次女性太空行走活动被取消了,原因竟是两名被选中参加太空行走的女性没有合身的宇航服。 在电影《阿波罗13号》中,一名议员问任务指挥官吉姆·洛维尔:“既然我们已经打败了俄罗斯人,登上了月球,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资助这个项目呢?”汉克斯饰演的洛维尔回答说:“想象一下,如果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新大陆回来,而没有人追随他的脚步去往新大陆,结果会怎样?” 和其他很多人一样,NASA是我爱上太空探索的原因。几十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英文缩写NASA成为火箭科学思维的标志。然而,在开辟出新世界的道路之后,NASA在很大程度上把载人航天的指挥棒交给了别人。2004年,尽管航天飞机在“哥伦比亚”号灾难发生后停飞,但伯特·鲁坦设计的“太空船1”号(SpaceShipOne)成为第一架私人资助的太空飞行器。后来,随着航天飞机正式退役,NASA和SpaceX与波音公司签署合同,由这两家公司建造火箭,搭载美国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SpaceX入驻39A发射台,并开始发射火箭,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蓝色起源公司正在用它的火箭打造自己的太空之路,这两枚火箭分别叫“新谢泼德”号和“新格伦”号(NewGlenn),以第一批美国太空先驱命名,即“水星”号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和约翰·格伦。该公司还在建造一台名为“蓝月亮”(Blue Moon)的月球登陆器,它能够向月球运送货物。尽管NASA也在研制一种将人类发射到地球轨道以外的飞行器,即所谓的“太空发射系统”(Space Launching System,简称SLS),但这项工程的资金严重不足,且落后于原定计划。因此,批评者将SLS称为“无处可去的火箭”。 在电影《绿野仙踪》(Wizard of Oz)的一个场景中,桃乐茜在黑白世界生活了很久之后,终于走出了她的房子,第一次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看到了鲜艳色彩之后,她再也无法忘记。对于她来说,再也不可能回到那个黑白世界了。 但世界不是这样运转的。我们的默认模式是退化,而不是进步。当我们让航天机构自生自灭时,它们便衰落了。作家会才思枯竭,演员会星光黯淡,互联网百万富翁在自尊重压下崩溃,斗志旺盛的年轻公司变成他们试图取代的那些臃肿的官僚机构。我们又回到了黑白世界。 任务一旦完成,旅行就无法结束,这是工作真正开始的时候。当成功带来自满时(我们告诉自己,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新世界,那就没有理由再去那里了),我们就变成了自己以前的影子。 杰夫.贝佐斯每年都要给亚马逊股东写一封信,而且每年都要重复一句有隐含意义的话:“保持第一天的心态。”这句口号重复了几十年之后,有人问贝佐斯:第二天会是什么样的?他回答说:“第二天是停滞期,随之而来的是落后潮流,再接着就是令人痛苦的衰退,最后是死亡。所以,我们要永远保持第一天的心态。” 火箭科学思维要求我们保持第一天的心态,不断向黑白世界中引入色彩。我们必须不断地设计思想实验,去“探月”,证明自己的错误,与不确定性共舞,重构问题,即飞即测,并回归第一性原理。 我们必须继续走在杳无人迹的道路上,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在狂野的天空中飞行。“无论这些闲散的商店多么温馨,无论这处住所多么便利,我们都不能留在这里。”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写道,“无论这个港口多么遮风挡雨,无论这些水域有多平静,我们都不能在这里停泊。” 最后,这世上没有秘笈,没有独家秘方。力量就在那儿,任凭我们攫取。一旦你学会了如何像火箭科学家那样思考,并从长远角度培养这种思维,你就可以把难以想象的事物变成可想象的事物,把科幻小说塑造成事实,并伸出双手,触摸上帝的脸庞。 再次引用惠特曼的话:伟大的戏码继续上演,而你或可贡献一行诗句。 一首新诗。 甚至一个全新的故事。 你的故事。 故事里讲的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