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社会学

人间康城(理想的老年生活)

  • 定价: ¥58
  • ISBN:978752052293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史
  • 页数:230页
  • 作者:庞门//禾一|责编:...
  • 立即节省:
  • 2021-01-01 第1版
  • 2021-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所尝试解决的不再是某一个具体的养生保健问题,而是整个老年生态系统的问题。
    通过本书,我们尝试着用一种更长远的视角、更超前的设计,甚至是完全理想化的建构来思考全新的未来的老年人生,为了今天的老人,更为了人们的未来。
    本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养老思考,不是一个养老院,不是一个养老举措,甚至不是一个养老产业,而是整个养老的基础环节——人间康城,及其之上的康城老人、泛康城模式等。

内容提要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人生这最后20多年的活法是决定人的一生是否精彩的关键所在。
    本书作者用全新的角度讲述不一样的老年生活,既有对现实的考量,又有理想的老年城邦构思。通过这样一个模式,给老年朋友们打造了一个精彩的晚年生活场景。

目录

第一部分  一场头脑风暴——“理想的老年生活”公益讨论会
  一、背景介绍
  二、时间地点
  三、参会嘉宾(以姓氏拼音排序)
  四、讨论会发言记录
第二部分  三段式人生——退休生活的痛苦根源
  一、何为三段式人生?
  二、聚焦三段式人生的老年生活
  三、痛苦的根源
第三部分  四段式人生——二次生命的起点
  一、何为四段式人生?
  二、庞氏循环上四段式人生的目标
  三、庞氏循环四段式人生的重建途径和形式
第四部分  人间康城——理想的老年城邦
  一、理想的退休生活什么样子?
  二、理想的老年城邦——人间康城
  三、人间康城的体系框架
  四、人间康城内的生活方式
第五部分  泛康城模式——尝试影响每位老人
  一、泛康城模式
  二、泛康城模式下,老年人怎样主动重建二次生命
第六部分  泛康城时代——年轻人应早做打算
  一、康城模式下,年轻人怎样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庞氏循环下,年轻人要扮演的角色
  三、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后记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附录  中国养老产业实况
  一、不断提速的中国老龄化
  二、老年人口结构分布现状
  三、快速进入老龄社会的原因
  四、养老政策
  五、养老模式
  六、养老运营模式
  七、养老经费筹措方式
  八、养老产业问题及现状
特别致谢

前言

  

    带着问题出发
    大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突然被抛人养老这件事的吧。一开始是见习父母的养老,后来是直面自己的养老,仿佛走着走着就到了,完全忘了准备,也来不及做好准备,更不清楚究竟该准备什么。
    当我的父母开始逐日面对老去的时候,我还整日乐此不疲地忙着赚钱养家走上人生巅峰,完全不知道他们将要面临人生最大的一次转折,而那转折也同样在前面等着我。我将要成为这场转折的见习者和参与者,我们谁也做不了逃兵。
    他们好像是我们永远的先驱者,可我们好像永远都不知道他们也是第一次面对这些,也是个孩子。他们将要面对的究竟是什么?除了钱,他们究竟该为此准备什么?他们会不会害怕?会不会像个6岁的小宝宝一样迷茫和惊慌失措?
    如果他们就是我们,我们用20多年的学习才学会怎样面对人世,那么我们该从哪里、花多少时间去学习如何面对这一次转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5年前,在设计一个项目的时候,偶然接触到养老的话题,我开始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其中最主要的是关注我父母的生活。当时我的父母60岁左右,刚刚进入养老阶段。
    我的父母是农民,60岁之前一直在大巴山深处的农村老家。快到60岁的时候,我父亲说不想干活儿了,想要退休了。我们觉得很诧异,中国的农民是没有退休一说的,尤其是我们老家地处偏远,没有企业愿意到大山里投资农业,更没有成型的农业产业,所以老家的农民是正儿八经的农民,不是欧美发达国家每天有上下班保障的产业农民。不过,我们家四兄妹都不在农村生活了,两个哥哥和妹妹都在重庆安了家,工作比较稳定,我也在阆中古城一所学校当老师。所以,父母说是退休,更像是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要求并不过分,大家一合计,决定请父母搬迁到重庆生活。当时搬走得很决绝,连老家的老房子都卖掉了,户口也全部迁移到重庆。这似乎是最正确的决定,带着对父母的敬孝之意,大家热情高涨地完成了这次搬迁。在这场忙忙碌碌当中,我们好像都忘了这是将父母这两株参天大树从大巴山湿润的土壤中连根拔起,移植到重庆火热的山石之上。这将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而他们能适应吗?该怎么适应呢?
    那一年,我父亲56岁。为了兑现他60岁退休的诺言,到了重庆之后,他居然还真去找了工作,一直坚持到60岁才真正结束上班。那时候,我母亲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两个哥哥和妹妹照看孩子,其实在那之前,两个哥哥的孩子一直都是送回老家去,在乡下由我母亲代为照看的。我们这一代人,爷爷奶奶照看孙子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子女进城打拼,压力很大,大部分孩子都是送回老家让父母带大的。我的父母就这样在离开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后,做了重庆这个城市的新移民,要在一个气候、地貌、人际、饮食、节奏都完全不同的地方重新扎根生活。没有人能真正帮他们承受这次转折,甚至没有人真正去想象这个并不容易的扎根过程。而他们,这两株繁茂的大树,看似在退休养老,实际上却继续伸展着他们宽厚的怀抱,护佑子孙。
    普通人的日子仿佛就是这样按部就班地往前走的,我们之中,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过这代老年人养老的事情(当然主要是指如我父母这样投靠子女进城的人群,在城市化运动超前发达的中国,这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甚至连老年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养老。我们就这样各自安顿下来,然后在各自的忙碌奔波中,任由父母的养老生活如野草一样正式开始。
    没有人教习,也没有教材可参考,我的父亲开始自己摸索着关注这个问题。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居然还是生存,一种并不等着子女给钱、并不给子女增添太多负担的独立的生存。到重庆后,父亲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办法弄到了普惠性的“低保”,一个月有80块钱。在60岁退休后,我父亲找到一个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生财的门道,那就是开办老人广场舞场。我父亲一直喜欢音乐,在重庆很快学会了跳广场舞,而且开始自己制作跳广场舞的舞曲光盘。他播放的舞曲节奏感特别强,很多老年人都愿意到他的舞场去跳舞。每人每月收费5元,除掉电费,一个月还能挣到500元钱,再加上教别人跳舞,收些学费,生活费就够了。我母亲在不再带孙子的时候,开始在居住地附近的拆迁空地种蔬菜。我母亲非常勤快,所有蔬菜的肥料都是她亲自去收集树叶等材料进行堆肥,坚决不用农药,有虫子都是她亲自捉了去,所以我母亲种的蔬菜即使在对蔬菜比较挑剔的人们眼里也都是抢手货,常常是去菜市场的路上就被抢光了。我母亲靠她勤劳的双手,每年卖菜居然能存到几万块钱呢。后来,我们的父母几乎都不用我们子女给生活费,他们靠自己就能养活自己。
    ……
    生命路上永恒的先驱者
    一直以来,“被诅咒的60岁”就像有某种不知名的魔力,可以瞬间让一个人的生活垮塌下来。就像宣判,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你毫无招架之力地就被某个无形的裁判判出人生的大舞台,从此只有一个灰黑的角落留给你孤独地守望。被抛弃、被边缘、被无用,以“奉养”之名被罚掉了人的基本权利——生产力,也就是被罚掉了人长久以来养成的价值感。“明明昨天还觉得自己是个小伙子,怎么今天就变成了老人呢?”这奇怪的感觉也没人能解释,但身体很配合地开始迅速衰老起来,疼痛不问歇地开始冒头,时代又发展得超级快,各种便利于年轻人的智能化都显示出对你的不友好。“唉,真是糟糕极了!”其实你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更糟糕,反正一切都让你感觉各种不便。60岁,真的成了一件讨厌的年龄了。
    60岁不仅对60岁的人不友好,似乎对谁都不怎么友好,有的人在它来临之前惴惴不安,有的人仓皇四顾,有的人雄心疯涨,有的人懈怠颓丧。这让50岁的最后几年成了人生崛起与证明的最后疯狂,这让40岁的人忍不住为体检表上的红字唏嘘,这让30岁的人既心疼又无奈所爱双亲的逐渐老旧固执,这让20岁的人必须反抗倚老卖老的老人味,这让lO岁的人绝不会去想自己60岁的皱纹,这让0岁的人从出生第一次见到死神的可怕。这样说来,60岁真的成了人类无法容忍的罪恶与责罚。
    可是,向这样的60岁认输,我们就能幸福吗?
    不,不能。
    生命的尊严不在于衰老的残忍,而在于我们面对残忍时的慈悲;老的尊严不在于老去的衰败,而在于岁月增长中的智慧结晶。
    当我们以幸福为目标的时候,60岁也许是最适合思考幸福的时候,也是最能体验幸福、建设幸福的时候,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生存的服役结束,我们被奖以真正的自由。我们将永远以时代先驱的身份去反思过去的时代、去尝试新的生活,再没有任何价值能高于人类在生命路上的先驱者!
    这才是60岁的尊严!是我们尊老爱老的初心!
    我很感谢15年前那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开始从我父母的故事观照当下的老人和人们的未来。我实在想要我的父母能再拥有一个不为儿女家人所累、不为生存杂事奔波的黄金时期,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的真正的黄金时期,让他们重新焕发生机,快快乐乐地再活一次。我想要他们幸福,也想要60岁的我们能过上真正幸福的黄金岁月,还有我们的孩子们……
    庞门
    2020年4月于阆中古城庞门学院

后记

  

    摩西奶奶,原名安娜·玛丽·罗伯逊·摩西,1860年9月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一个贫穷农夫家庭。1887年,27岁的她嫁给了农场的工人,此后半生都在农场度过。后来重回纽约州,在离出生地不远处生活了将近20年,以刺绣乡村景色为乐。由于要抚养10个孩子,生活变得非常艰辛,她的双手被擦地板、挤牛奶、装蔬菜罐头等琐事所占有。直到76岁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她又勇敢地拿起了画笔开始绘画。她的画会在当地展览,也会被女儿拿到镇上杂货铺。后来,陈列在杂货店橱窗中的作品引起了艺术收藏家Louis J.Cal—dor的兴趣,他想帮助摩西,遂将其作品带到纽约的画廊,使摩西引起画商Otto Kallir的注意。摩西的画被挂到Kallir的画廊里,Kallir将摩西介绍到艺术界。摩西奶奶在她80岁时(1940年)终于在纽约举办个展,引起轰动。随后,“莫泽斯老奶奶画家”的名号传遍了纽约,她的作品被刊载在各大报刊上。不久,莫泽斯的作品流传到了法国,卢浮宫近代美术馆出资100万美元收购了她的一幅作品。在普希金美术馆举办莫泽斯的作品展时,排队参观的人竟然高达11万。此后,她的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中的热卖点,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上百万张的问候卡纷至沓来。
    王德顺,1936年出生于沈阳,24岁成为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的演员,复员后被分配到长春话剧院。40岁学英语,49岁来到北京,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北漂”,开始研究形体哑剧。50岁开始健身,并在5l岁首次将中国哑剧带到世界哑剧的舞台。57岁创造了“活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北京首演引起轰动。65岁学骑马,70岁练成腹肌,78岁为了拍摄电影《重返20岁》第一次学会骑摩托。79岁的一次机缘巧合让他走上了T台,“最潮大爷”的名号从此传遍全国。2016年,王德顺已经80岁了,但他仍然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走上大荧幕,从电影《冬》的拍摄宣传,到《大鱼海棠》中人物的配音……王德顺用行动诠释了——只要努力,一切都不会太晚,只要你还在路上,你就离成功不会太远! 薛敏,1936年出生。2014年春,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部报名处,进来一位头花斑白的老奶奶。尽管人学时她已经77岁,但她每天都是凌晨5点起床,先打开电脑学习一会儿,然后再洗漱、吃早点,白天没事的时候,她就学习。有时候是在家里,有时候也会去公园。她不欢迎别人去她家里,因为家里堆满了“破书废纸”;她去公园怕被围观,不能带电脑,只能带本书,被围观时她就装“耳背”。她家里的电视已经四年不开机,她说她不看电视剧,因为看连续剧每天就浪费几个小时不能学习。因为网络学习的特点,平时作业可以通过“刷题”的方式得到好成绩,她基本是不刷到100分誓不罢休,有一次为了做对一道题,她甚至刷了70多次考题。不仅学习努力,她对老师还非常恭敬。去学习中心找老师问问题,她都坚持站着。因为努力,她获得了2014_2015年度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之星”。最终,“学霸奶奶”薛敏在81岁的时候拿到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本科毕业证书。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时,她说:“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己、完善自己,所以我要感谢天津大学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把年少时未完成的梦想变成事实。” 李启君,1945年出生,是成都铁路局退休职工。2015年4月,时年70岁的李启君在儿女和老伴的支持下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大学自考考试,踏上了自考大学的征程。李启君自小就非常热爱文学,但因高三时生了一场病,遂与高考失之交臂。这一经历成为李启君一生的遗憾。为了实现大学梦,李启君一直坚持学习,即便是记忆力和学习力越来越差,即便是戴着眼镜还得借助放大镜看书,她也没有产生丝毫放弃的念头。从2015年4月报名大学自考考试至今,现年75岁的李启君已经通过了汉语言文学专业12门考试中的9门。李启君奶奶说,自己每天都有计划地看书,每天计划看好多章,好多节。每日计划完成后,李启君奶奶也并不会闲着,她还会阅读一些文学书籍轻松下头脑。她说:“人的一生是非常有限的。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韩中明,1948年出生,今年73岁,他是山东整个跑步圈的骄傲。从教师岗位退休后,韩中明会做零工补贴家用,此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健身锻炼,跑步、打太极拳、玩双杠都是他的所爱。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韩中明在70岁高龄报名参加了日照半程马拉松,成为参赛选手中年纪最大的跑者,并结交了许多跑友。马拉松打开了韩中明另一扇“健身大门”。镇江的马拉松、海口的马拉松、张家口的马拉松、菏泽的马拉松、千人戈壁赛等,三年来,韩中明参加了几十场国际马拉松赛。没有比赛的日子里,韩中明坚持每天5点起床,跑步10公里。即便跑步过程有受伤,他也只会笑着说:“这都不算啥,我比较皮实。”长久的锻炼让他身材精瘦,肌肉与皮肤却十分紧实,心态年轻,看起来完全不像73岁的老人。韩中明说:“我喜欢跑步,和年轻人在一起感觉自己充满活力,希望自己能跑到80岁。”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相信有一天,这里面也会有你的身影、你的故事、你的未来。 “嘿,60岁,我的生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