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选配近千张彩图与珍贵文物照片,经过严谨考据,加上写实技法表现历史事件与人物装扮,让孩子身历其境,借以传达正确的历史常识,更可丰富孩子的美感经验。
以孩子能懂的经验、语言,讲中国历史上影响后代最深远的人、事、时、地、物,让原本抽象难懂的观念或复杂背景,变得生动活泼、逸趣横生,给孩子一个清晰的中国正史概念。
以99个单元、上千幅插画串连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为儿童描绘一个完整具体的轮廓,将中国历史中原本僵硬的年代、人物、事件,做有生命且系统性的呈现。
通过多元化观点的叙述,启发孩子以多元角度看历史,并学会思考历史,得到有益于己的智慧。
设计“说来听听”鼓励读者发想、发表的专栏,拓展儿童的思考深度与广度,有系统地统整历史与生活,达成有效率的学习与思考。针对历史人物、专有名词、文物、事件、成语等,特设更深入详细的介绍与注释小专栏,增进孩子的历史深度与知识。并于第14册书后附中国历代大事年表,展开整个中国历史线索即在目前。
内容提要

一部合乎现代儿童需要的中国历史,应该是生动有趣的,是重现历史场景的,是简洁而又因果相续的,是鼓励个人观点的,是多元叙述的。这样,方能让历史的影响在孩子心中潜移默化、悄悄扎根,在掌握历史变迁的脉络的同时,也能从多元的角度去获得做人处世的借镜。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全套近100篇精彩故事,上千幅写实插画贯穿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为儿童描绘一个完整具体轮廓,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历史因果相结合,唤起儿童对历史的兴趣。精彩趣味的故事不仅带给孩子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更给他们思考与判断的智慧,是一部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历史、习得智慧的经典巨作。
作者简介
陈卫平,台湾政冶大学哲学系毕业,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于1986年成立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专门出版少年儿童图书,现任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及小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
作品有《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写给儿童的人文小百科》《谁需要国王呢?》等。其中《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荣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
目录
第1册
开天辟地
发现老祖宗
文明的摇篮
炎黄子孙
尧圣人
最大方的人
大禹治水
第2册
家天下
相貌堂堂的坏国王
商汤和伊尹
“卜”,的一声
周文王和周武王
大宝塔
最早的学校
烽火戏诸侯
第3册
知心的朋友
霸主打擂台
狡兔死,走狗烹
老师中的老师
大家采竞赛
啄木鸟
严厉的大教练
第4册
唇枪舌剑
火牛阵
出外靠朋友
一个吃掉六个
世界最大的围墙
装有暗箭的坟墓
谁是大丈夫?
第5册
楚汉相争
没有作为的皇帝
匈奴王的崛起
皇帝与冒险家
骑马打仗
创造历史的人
由假皇帝到真皇帝
第6册
读书人的本领
东汉的发明家
神仙的道路
宁可对不起天下人
三分天下
八王与七贤
篱7册
盛大的排场
揉成一团
骄傲的公鸡
军士的头盔
节俭的父亲
唐人
第8册
阿弥陀佛的盛世
女皇帝
世界之都
美女惹的祸
最坏的一笔
黄袍加身
第9册
用钱买来的和平
新与旧
图画里的世界
小东西,大发明
灭亡国家的借口
两个十四年
远方的亲戚
第10册
文官打胜仗
宋朝人的成绩单
上帝之鞭
征服者的子孙
正气歌
大
欧洲人游中国
第11册
月饼的故事
癞痢头皇帝
怎么不见了
作文的规矩
黑暗的时代
海盗
另外一个世界
第12册
十三副铠甲
走到哪,吃到哪
留发不留头
绝不认输
康熙皇帝
冷酷的帝王
十全老人
第13册
绅士卖鸦片
太平天国
英法联军
俄法的侵略
发愤图强
一百天的革新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第14册
从新闻,看巨变
辛亥革命
袁世凯的皇帝梦
两场不一样的战争
民初中国
历史、现在、将来
附录:中国历代大事时间表
前言

这一篇“序”,是写给父母亲看的
我一直希望《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能够达成这样的理想:
让小朋友、大朋友都知道一些他们尚未出生之前,中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那些事情又为何与自己相关。并且透过这些叙述,能使读者在现实世界里体会出生存的意义。换句话说,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人、事、物,将融会凝聚成做人处世的伦理坐标,帮助我们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使好人出头,好事成功。
在历史故事中,所有的道德、智慧皆非抽象概念,它们都是有血有肉、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的现实;经过这番洗礼,孩子将学会理解自己,评价世界。
不过一部《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要完成这项目标并不容易,若是处理不当,就会像许多历史课本那样,既枯燥乏味,又没获致思想上的提升,因此我认为一部合乎今天小朋友需要的中国历史,它至少应该做到:
一、情意的导引。它必须是有趣的,无趣与学习是画不上等号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当在情意的沉潜与内敛中完成。为了狭隘的族群意识而操弄历史,固然谬误,然则为了价值中立而使历史的表情木讷,也是何其不幸。历史虽不是童话、小说,但把事实安排得生动活泼,让人印象深刻,文学的融入是必要的。它能使那些由年代、人物、事件堆积出来的僵硬记载,重新活出生命,产生思考与情感的动力。而历史场景的画面重现,亦有助读者进入想象时空。
二、系统的会通。大题小作是项艰巨的工作,将千年万载,众多繁杂的史实纪录,摘取、串联成简洁而又因果相续的结构,目的是希望读者能面对一个系统完整的中国历史,而非片断的人物故事。因为后者往往不能说明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与深刻意涵。比方说,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宋朝名臣,但彼此为何对立?谁才是好人?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这些人都想变法,为什么每个人下场不一?这些都不是单一故事能竟其功的,可是在脉络的叙事中,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开放的理解。一部好的历史读本不在给予答案,而在不断激发讨论,无论在取材、结构、叙述上,都有鼓励读者发表观点的空间和留白。当孩子从历史中得到的行为典范够丰沛时,自然便能用来检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反之亦能将积累的经验用来讨论、诠释历史,找出理据。我们深信,文本的诞生,不仅在于它的出版问世,更重要的是经由讨论所出现的思维场域。
四、人文的跃升。文明的脚步虽有蹉跎,然而它的方向与历程却彰显出奋力跃起的印记。这不独表现在政治的变迁上,同时也在一切艺术、文学、科技、军事、教育、学术之上绽放异彩。多元叙述的观点,可以避免传统局限于朝代更迭的单一视野里。而在汉族之外,举凡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满、藏等诸多民族的生活、文化、习俗上多有着墨,更意味着所谓中国不仅在于种族、地域,而且在于是不是有近悦远来、仁民爱物的王道思想。既然是以文化作为标准,那么中国历史的范畴,就应该以祖先活动的辽阔天地为领域。这种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互有杀伐,如今却又都称“中国”的吊诡中超拔出来的人文反省,终将点出人们对“国家”、“民族”的迷思,进而体会文化的真实价值。
我们深信,在孩子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能够弄清一些历史的关键脉络,那么,无论是在人生经验的参照上,思考的逻辑训练上,以及全幅生命情调的追求上,都会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力度。
历史的解释是与时俱进的,考据的新发现、新时代面对的新问题等等,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看法。历史的指标走到了二十一世纪,当中国走入国际,世界走进中国之际,没有人能忽略它曾经历过的迷惘、困顿、荣耀和沉淀下来的智慧。期望新一代的读者,也能从新的视角、身份来汲取历史的养分。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开天辟地
盘古分开天地,
女娲捏土造人,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翻开世界地图,你一定找得到太平洋,因为那是地球上最大的一片海洋,我们通常会把它涂上一大片蓝色。
在太平洋的西边,有一大块陆地,那叫做亚洲,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洲,从它的中间算起,一直向东延伸到太平洋的那块大地上,有个国家叫中国。
地图上,目前中国的模样有点像只大公鸡,它的尾巴,也就是靠近西边的地区,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和山脉,我们不妨把它画上青色的颜料。
它的冠部和头颈,则是东北的茂密森林区,我们可以将它抹成深绿色。
它的背部,靠近北方的地区,有着大片沙漠和草原,我们涂上黄色似乎比较恰当。
它的腹部,则是丘陵、田野、湖泊与河流,我们或许可以多用几种颜料丰富它。不过在稍北的地方,由西到东有条很长的河,它的名字叫黄河,你可别把它描绘成蓝绿色的河水呢,因为它的水色混浊如泥巴,是名副其实的黄河。
在稍南方,由西到东有条更长的河,它的名字叫长江,果真是条很长很长的江。
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目前居住着十几亿人口,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你能想象得出来,这么多的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们的祖先又是谁呢?
这问题很难回答,有人会告诉你说,人都是猴子变来的,中国人也不例外,你喜欢这样的答案吗?
一直到现在,没有谁能说得清楚,我们只能往上不断追问,猴子又是什么变来的?很久、很久,久到还没有猴子的时候,久到没有猫狗、没有恐龙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久到……嗯!甚至世界都还没出现……可是,任何故事总得有个开头才行吧!所以有人便想象,一定是有谁创造了“世界”,然后又创造了花草树木,创造了鸟兽鱼虫和人,然后才发生许多有关“人”的故事。
在从前,世界上每个民族多半都会有自己的神话与传说,例如西方人可能会告诉你,这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万能的上帝,花了六天时间来创造万物,第一天,创造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完成了天空;第三天,做了大地、海洋和草;第四天,让太阳、星星、月亮挂在天空;第五天,造出水族和飞禽;第六天,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以及别的动物出现了;第七天,世界上该有的都有了,上帝对自己的杰作感到很满足,于是就停下来休息了。
至于中国人过去又流传着什么看法呢?
从前中国人的老祖宗传说,一开始,天地是混在一块儿的,到处一片黑沉沉,混混沌沌的,宇宙好像是个大鸡蛋,而大鸡蛋的里面,睡了一个叫盘古的人,他睡呀、睡呀,也不知睡了多久,有一天,他忽然醒了过来,睁眼一看,四周黑暗混沌一片,什么也看不见。盘古生气了,他顺手摸到一把大斧头,用力一挥,就把这个大鸡蛋砍破了。只见一堆又轻又亮的东西,往上飘哇、飘哇,一直飘到很高、很高的地方,于是变成了天空。
一些沉重无比的东西,则向下沉哪、沉哪,最后变成了大地。
天地,就这样被盘古劈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再合拢,回到黑暗和混沌,所以就用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增厚一丈,盘古也每天长高一丈,就像一根大柱子撑在天地中间。这巍峨的巨人孤独地站着,不知过了多少年,一直等到天地都稳固的时候,盘古才累得倒了下来。
P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