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听罢溪声数落梅

  • 定价: ¥45
  • ISBN:978702016200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40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除学术上之杰异而外,先生在旧体诗词、散文创作与书法诸方面,均不愧高手。如其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长诗《彩云曲》《故宫行》,甫一问世便被誉‘有元白遗风’;其书法从北碑入,‘雅而逸’、格殊高,而‘极具大家之风范’;至于先生散文之高致、‘别具光彩’而足以卓尔名家者,则有此《听罢溪声数落梅》一书为明证。
    《听罢溪声数落梅》所收文章时间跨度越60年,最早一篇写于1936年2月,最晚一篇即1997年7月给笔者夫妇的信函,其间每个年代均有作品入选。这次主要新增了书信一辑,因为书信是最真诚的散文。

内容提要

  

    该书是著名学者汤炳正的作品集。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为自述成长、治学、游历履历。其中关于师从章太炎的回忆,关于屈原和楚辞的治学经过,关于个人成长和对书的感情等篇章,非常有名。
    第二辑为序跋集,间有关于语言学、散文创作和治学态度的精妙议论。
    第三辑为书信集。全书以作者生平为暗线编排,堪称散文中的口述史、文零散文字间的传记。从中亦能看出时代发展变迁,以及中国现当代学者随社会、境遇而转变的治学历程。

作者简介

    汤炳正(1910-1998)先生,字景麟,室名渊研楼,山东荣成石岛张家村人。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楚辞学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受业於太炎先生,被许为“承继绝学惟一一有望之人”,又有“章门孔广森”之誉。章先生既没,先生被推举为弟子中的唯一代表在追悼会上表态,要“发扬光大先师的学术传统”,并受聘为“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的主讲教席,后又任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私立川北文学院教授。1950年7月以还,历任公立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重要着作有《语言之起源》《屈赋新探》《楚辞类稿》。

目录

代序
第一辑
  失落的童心
  海滨拾趣
  关于“书”的故事
  我写《彩云曲》的前后
  忆太炎先生
  章太炎先生之日常生活
  “孤岛”三五事
  从鲁迅先生的“像”说起
  海岳烟尘记
  重过双石铺
  伍非百先生传并附记
  追记“花溪小憩”
  狮子山的初一瞥
  “劳改犯”的自白
  万里桥畔养疴记
  屈里寻踪
  无名书屋话沧桑
  龙泉驿看花所想到的
  记姜亮夫教授
  学术与友谊
  屈原
  我与《楚辞》
  治学曝言
  自述治学之甘苦
  自述治学之经过
第二辑
  《东庐诗钞》序
  《古韵学管见》前言
  “太炎先生遗照”跋
  《文字之初不本音说》跋
  《论章太炎》序
  “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书怀并序
  《语言之起源》自序
  《渊研楼酬唱集》序
  《湘西民歌集》序
  《自在》序
  《千家诗新编》序
  《渊研楼屈学存稿》自序
  题《刘伯骏先生绘画册》
  旧校本《顾亭林诗文集》跋
  “”和“针”
  《〈成均图〉与太炎先生对音学理论的建树》结语
第三辑
  致李恭(三通)
  致汤国梨(四通)
  致姚奠中(四通)
  致王焕镳(一通)
  致汤浩正(二通)
  致姜亮夫(二通)
  致金德建(一通)
  致饶宗颐(一通)
  致郭在贻(二通)
  致郑文(一通)
  致汤棣正(三通)
  致章念驰(二通)
  致赵逵夫(二通)
  致黄中模(二通)
  致朱季海(一通)
  致汤序波(五通)
  致毕庶春(一通)
  致崔富章(二通)
  致杨乃乔(一通)
  致竹治贞夫(三通)
  致敏泽(一通)
  致汤序波、孟骞(五通)
  致陈怡良(二通)
  致力之(二通)
  致张中一(一通)
编后记

前言

  

    代序
    暮春的飞花,晚秋的落叶,如任凭造物者的惯例去安排,则只不过为大地增添了几许泥土而已。但如果由于气流的变化,则一阵微风,飞花往往会连成色彩缤纷的飘带;一股狂飙,落叶往往会旋成拔地而起的尖尖塔。这,都是气的造化,力的旋律。
    记得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八年的春节前夕,在清理旧书时,我发现了“文化大”之后幸存的两部线装书:一部是《说文解字》,一部是《楚辞章句》。封面都留有旧时的短短题记,前者是购于日机袭击西安之际,后者是购于执教贵州大学之时。由于一九八八年学术界早已解冻,人们的思想也有了活动的空间。当时我抚摩着这两本旧得发黄的书,浮想联翩,回忆起不少往事,也连及种种现实,于是执笔写下我的篇散文回忆录《无名书屋话沧桑》。写完之后,好像内心深处有说不出的舒畅。
    当时我执笔的动机,除了自我抒怀,并无其他任何念头。适孙儿序波由黔来蜀,读之大喜,几次劝我投给刊物发表。序波的心情我是懂得的,他爱读散文成癖,也发表过一些小品。这时他发现年复一年板着面孔写学术论文的爷爷,竟也写起了散文,不仅有引为同道的亲切之感,也有奉劝我换换空气、松松脑筋的关怀之情;当然我一生的坎坷经历,作为孙儿,也很想要我留下一点痕迹,作为后辈的纪念。总之,孙儿的想法有孙儿的道理,这是很自然的。但我作为长辈,不知怎的,竟也接受了晚辈的提示,并由此引出了我生平的另外一种生活情趣。这也算是学术界的一段韵事吧。世人都说,长辈应为晚辈引路,我看未必尽然,晚辈也未必不是长辈的先行。此后,孙儿序波的那张瘦削的面孔,经常在我眼前浮动;然而他却永远是那样谦逊而沉着,没有丝毫自以为是的味儿。
    所谓篇散文,我终于在序波已回贵阳之后,把它投给了天津的《散文》。序波不知此情,竟同时也从贵阳把副本投给了北京的《散文世界》,结果两刊都发表了。一稿两投,理不应当,但事出有因,造成错失,我内心一直歉然!好在他们两家也都未见责怪,而且《散文世界》的“编前小语”中竟说:“有味的是老学者汤炳正先生所撰《无名书屋话沧桑》一文,其甘苦难分的沧桑感,正是岁月沉积的结果;通过作者的睿智与豁达的滤炼,更别具光彩。”这无疑又是对我这个初学散文的小学生的有力鼓舞。
    正由于有上述那一股又一股的消冰解冻的大气流作催化剂,才使我脑海中行将消失的旧事,逐渐连接成一些断章残篇,并辑成这本小集子。
    集子的内容很杂,有的曾散见于海内的一些刊物上。但说它是学术回忆录吧,生活琐事又太多;说它是生活回忆录吧,学术气味又太浓。归类非常困难,似乎没有它的立足之地了,这不免使我有点失悔!尤其是在提起“学术”二字就令人、令人感到寒酸的,下笔时如果舍得把内心的陈旧积习净化一下,把个人的曲折经历抛却几分,从而把带有诗意的浪漫主义想象做些渲染,不也会使文章略增光彩吗?但我却做不到。这也许是自己那不可救药的个性在作怪吧?然而我那布满荆棘的人生道路,饱经风霜的清癯面孔,也许被勾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这也是颇堪引以自慰的!
    就是这样一本写生簿式的小册子,在还没有出版之前,竟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与帮助。版式筹划,由李大明同志负责;参加抄写与校对的,又有我的老伴潘芷云,学生李诚、熊良智,孙儿汤序波等。所有这些,我将永矢弗忘!
    汤炳正
    一九九六年三月廿一日
    写于渊研楼,时年八十有六

后记

  

    先祖父景麟先生(191O一1 998)是现当代著名学者,曾被太炎先生嘉许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然他亦是一位词章家,散文尤其出色。他晚年在我们的鼓动下,写了十余篇“回忆录式的散文”,“内容涉及生平学术活动、学术交往、学术经验以及生活琐事”。最初的几篇也是经我们之手投出去的,在《散文》《散文世界》等杂志刊出后反响还好。如《散文世界》1989年第11期的“编前小语”有云:
    有味的是老学者汤炳正先生所撰《无名书屋话沧桑》一文,其甘苦难分的沧桑感,正是岁月沉积的结果;通过作者的睿智与豁达的滤炼,更别具光彩。
    先祖父作文重文采,标题的制作亦别具匠心。如他写自己在北京求学的经历,题为《我写(彩云曲)前后》;回忆自己在四川师范大学教书与治学的岁月,题为《狮子山的最初一瞥》。文章结集为《剑南忆旧》,出版后甚获好评,先后印了两版。戴明贤先生说:“汤老的《剑南忆旧》一书,我屡读不倦。大学者以余力作随笔小品,多有见解精湛、理性清明、信息丰富、文字简练的优势,读来最为惬意。”并谓《忆太炎先生》一篇,睛景宛然,似读《世说新语》中的文字”。力之先生亦说:“先生之文,得五柳之自然,有归震川之深至,而略带书卷气,别具高格。”旧年我选了其中《狮子山的最初一瞥》《万里桥畔养疴记》两篇给“行脚成都”公众号,推送后阅读量竟达到这冢公众号的最高。我在回主编朱晓剑兄的微信中说:“两篇文章的反响,颇出我意料。原因或有二:一是万里桥、狮子、lf许多人有兴趣;二是先祖父文笔还传神。”现选几条留言放在这里:“再次感受汤老师优雅温润淡然而内蕴深意的行寺“我现在的家就在万里桥至薛涛墓之间,且常去薛涛墓周围赏竹。汤老先生文中‘竹林之深之高。真是万竿琳琅,千重翡翠。日行天而不知,风拂面而生爽’,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常常身处这些竹林中,思古品幽,心情激动,不能自已。汤老先生在楚辞研究上学术地位很高,今首读其散文,如饮甘醇香茗,使人思绪良久”;“汤老先生描述得相当贴切,望江楼的竹子确实带有傲气与豪情,虽然现在是在城中,但进入院内却又别有一番天地”;“汤先生学问做得好,散文也写得好。《万里桥畔养疴记》收入汤先生的散文集《剑南忆旧》,此书有汤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在人生困厄之际的斗争与思索;有对恩师、益友的追忆,其中对其师章太炎先生从‘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之角度进行了缅怀与追思;收录的序跋文章,可见其学术道路上的探索与追求”;“读罢汤炳正先生三十年前旧作的唯一感受是,他不仅精通楚辞屈赋,散文记叙文也写得上乘。文中几处成都地名考也说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读先生的文章,更觉成都的诗情画意确实是深入到人们的骨子里了。无论乌云笼罩,还是晴空万里,生活在成都的俗人或高人皆能获得一个安静而随和的心态。当年的杜甫境遇那般不堪,仍能与浣花顽童追逐嬉笑洒洒洋洋留下千篇著名诗文。锦江锦城锦绣文,劫后余生忆黄喾。万里桥身今安在?空留诗文无处寻”;“汤老师的此文实写成都南河锦江地名风物,从万里桥说到上游草堂,百花潭,碧鸡坊,薛涛井,还说药市玉局观,最后说下游东南的今薛涛井等。实则是考证地名由来变迁,很有嚼头,很好的一篇锦江风物”。类似的留言尚多,余不赘焉。著名出版人常振国先生看到这两篇散文后,发微信给我说:“汤先生功底深厚,为学严谨,一字一句都令人回味。”即向人民文学出版社臧永清社长推荐,臧社长看后说:“汤先生的文字非常好,请序波先生和我联系。”并安排编辑部主任付如初编审为责编,付先生曾获“中国出版集团十大优秀编辑”。她在给我的微信中说:“全书拜读完毕。 深感尊祖父汤先生治学之精研质实,为人之宽厚雅美。”“我把这本书看成汤先生从学术小圈子走进较多读书人大视野的关键的一本书。”接手后付先生尽责尽职,积极开展工作,总是推着我们往前走。凡此种种,我们真是感谢莫名。 本书所收文章时间跨度越60年,最早一篇写于1936年2月,最晚一篇即1997年7月给笔者夫妇的信函,其间每个年代均有作品入选。这次主要新增了书信一辑,因为书信是最真诚的散文。 我们幼年即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物,它们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优质精神食粮。今次先祖父的散文作品能在这家享誉盛名的出版社出版,我们后人感到无上荣耀,相信先祖父这些作品也会因之传之更远。 汤序波  孟骞 匆匆写于2020年父亲节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