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低幼读物 > 智力开发

给孩子的时间管理课/中国科学家爸爸思维训练丛书

  • 定价: ¥59.8
  • ISBN:978751271885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妇女
  • 页数:211页
  • 作者:熊辉|责编:陈经慧
  • 立即节省:
  • 2020-10-01 第1版
  • 2020-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时间管理大师!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规律作息,告别拖拉和磨蹭;
    3大时间管理妙招,系统建立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3大方法轻松转换临界点,教你做事有条理;
    2大解决作业拖拉问题的技巧,提升效率;
    21天时间管理训练,循序渐进养成好习惯,成为时间的主人。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近年来通过对小学生大量实例的观察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儿童时间管理的心理模型,提出了时间管理中的“临界点转换”理论,以及时间管理的SCNW模型和工具,并通过分析案例,将这些理论和工具一一运用于家庭日常教育场景中,为普通家长带来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方案。同时,书中附有的儿童时间管理训练表及21天时间管理训练营,让孩子通过可操性强的时间管理训练,真正实现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

媒体推荐

    在孩子的成长中,拖拉、磨蹭总是魔咒般的存在。家长们总在时间所呈现的节奏里焦虑挣扎、疲惫不堪。《给孩子的时间管理课》融合了作者的专业理论和生活实践经验,让读者了解时间中的临界点观念,理解时间管理模型,学会运用时间管理工具,并且结合各种现实案例,学会临界点转换,协助孩子管理好时间,帮助孩子“快”起来。
    中国分析心理学派的领军人物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高岚

作者简介

    熊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数学专业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访问学者,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8年度(遴选)骨干青年教师;国际表达性艺术分析学会副会长。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涉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图像处理、哲学、心理学、历史、中国文化等领域;以独立作者身份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2部。长期注重儿童的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也从事儿童心理咨询的临床工作,业余时间打理公众号“熊博士快乐育儿”与“临观山水”,其中原创内容超过200万字。

目录

一  战胜磨蹭和拖延,做时问管理小达人
    与时间做朋友
    不吼不叫。让孩子更有效地管理时间
    时间管理第一妙招:临界点转换
    时间管理第二妙招:时间管理模型
    时间管理第三妙招:时间管理工具
    总结
二  做好活动临界点转换,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临界点转换,教你做事有条理
    用好这三招,做好临界点转换
    不同年龄段孩子转换临界点需要的支持
    总结
三  用对的方法做对的事,时间管理达人都在用的“SCNW”工具
    “S”教你做好日程规划
    “C”教你做事集中注意力
    “N”教你学会清晰地叙述
    “W”教你塑造坚强的意志力
    不同年龄段孩子“SCNW”模型应用建议
    总结
皿  巧用“参照系”,专治小磨蹭
    用参照系来定义磨蹭行为
    家长与孩子的心理类型是否匹配
    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磨蹭
    孩子起床磨蹭怎么办
    总结
五  两招轻松解决做作业拖拉的问题
    孩子做作业为什么会拖拉
    运用临界点转换,帮慢性子孩子解决作业拖拉问题
    运用SCNW模型,帮注意力差的孩子解决作业拖拉问题
    总结
六  放下电子产品,高效利用时间
    沉迷电子产品的危害和影响
    孩子对电子产品沉迷的原因
    高质量陪伴,帮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总结
七  21天时间管理训练,养成好习惯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总结

前言

  

    说起我的时间管理,可能要追溯到儿童时代。
    读小学时,我每天的时间大概是这样安排的:
    早上6点多起床,在大路边放牛,那时候没有手表等计时器,所以我固定以某位同学为参照,只要放牛路上遇到这位同学,我就牵着牛往回走,回到家一看摆钟,大概7点半过一些,于是匆匆吃早饭,然后一路狂奔去上学。这中间的时间我必须拿捏好,才能保证从不迟到。
    中午放学回到家,我必须在5分钟内把上午学习的语文课和数学课的内容讲给我爷爷听一一爷爷是乡村退休老教师,对我的学习一直很重视。这个习惯锻炼了我的高度概括能力,也培养了我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或思考的习惯。
    下午放学后,我照例是先在10分钟内完成作业——不是作业少,而是在课间我就已经完成一部分了;接着去放牛,看到牛后背两侧鼓起来了就表示可以回家了;然后我去钓蛤蟆或钓鱼,有时还会挖泥鳅,一旦看到家里炊烟袅袅,就立马回家。看起来我每天都在按部就班,但正是这种长年累月的坚持,造就了我合理规划时间和安排事情的能力。
    具体到每件事情的执行,我都会做好统筹安排。小学高年级以后,我开始帮家里做饭。农忙的时候,我要在大人收工前半小时赶回家做饭。在这半小时内,从准备到炒好4个菜,还要把饭蒸好——那时候乡下还没有电饭煲,需要看着火来蒸。这半小时里面其实涉及很多跟时间管理有关的学问,比如说每个菜要炒多久,炒什么菜的时候可以同时洗别的菜,先炒哪个菜再炒哪个菜可以不用洗锅等。
    上中学后,学校要上早读课和晚自习,早读的内容是学校固定的,但晚自习的内容是自己安排的。刚开始的时候,晚自习只有2节,到毕业班阶段增加到3节。晚自习时,先看什么书,做哪一科作业,每项任务占用多少时间,每天都要规划好,并做好衔接,一到时间临界点,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转换,而不会陷入选择困难或盲目慌乱之中。现在很多孩子时间管理困难,主要就是临界点的转换不成功,比如到了约定转换活动的时间,孩子会说:“我琴弹得好好的,还不想做作业。”
    从一天的时间安排来说,早读之前我会先晨练半小时(一般是跑步和单双杠),然后去开教室的门(钥匙在我这儿),整个高中三年,几乎没有出现过让同学等我开门的情况;接下来又去操场做集体早操,这时候是6:15;然后是早读,6:30—7:15;早读结束后是早餐时间,早餐后我一般做一些数理化练习;8:00__12:00是上午的学习课和课间操;午饭后休息40分钟左右,保证下午有精神上完3节课,上课前再做一会儿练习;下午放学后,在操场锻炼1节课的时间,吃完晚饭,就回教室上晚自习了。
    晚自习结束后,学校教室会在2分钟内熄灯,所以只能回寝室。回到寝室也只有半小时的灯亮时间,等洗漱完毕,基本上都要摸黑上床,跟同学神聊一阵后睡觉(到了高三通常会打着手电筒看书)。那时候不管春夏秋冬,我每天早上都会5:30起床,虽然我们的床铺是摇摇晃晃的,但我下铺的同学永远不知道我清晨是什么时候离开寝室的。
    今天回过头来看看那段经历,我发现,这种时间管理习惯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从一个落后的革命老区的放牛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再到大学教授,都得益于这一点。另外,我始终对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点,就是我不愿意浪费任何碎片时间,哪!、白是在银行排队,我也会把《蜀道难》《滕王阁序》《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诗词复习一遍。
    我博士毕业后就在大学教专业数学,教了十来年,然后转行从事心理学研究。为什么会转行?可能得从我女儿小时候讲起。因为我是大学专职教师,没有行政任务,所以孩子小时候我带得比较多——现在是妈妈带得多。当年在教师村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带着小孩一起玩,大家诉说着各种各样的育儿故事和经验,多数是负面的,比如说孩子吃饭难喂、晚上哭闹难带、老人家和年轻一代的教养理念不一致等。我当时就好奇,因为我家女儿好像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闹折腾。我当时想,这难道是爸爸带女儿的优势吗?
    从此,我开始转向普及育儿知识和儿童心理学研究,而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是本书得以出版的前提。这本书既兼顾了时间管理的研究理论,也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想要解决某个问题,首先要找到其根源,所以在本书的开头,先引入了时间管理的心理学模型,接着分析了孩子时间观念不强或做事拖拉磨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了解了孩子磨蹭的原因后,我用独创的三大妙招——临界点转换、时间管理模型和时间管理工具,来帮助孩子“快”起来。
    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将结合实际,帮助大家理解临界点转换和时间管理模型这两个我独创的概念,告诉大家怎么活学活用。
    我还针对平时收到的家长最为关心,也是最头痛的儿童时间管理问题,与大家分享解决办法,例如,孩子磨磨蹭蹭怎么办,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怎么办。相信看到这里,家长们烦心的时间管理问题可以解决掉大部分了。
    好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许多家长让孩子尝试过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却总是半途而废。究其原因,除了意志力欠缺的因素外,还可能是因为没有好的时间方案来训练自己,不能使自己固化、延续下去。所以在本书的最后,我设置了21天的时间管理训练营。说是训练营,其实也是好玩儿的亲子游戏,每天花半小时的时间,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做游戏,通过游戏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时间管理变成孩子的一种好习惯。
    希望读完本书后,家长会和孩子一起成为时间管理达人,在工作、学习中变得游刃有余!
    欢迎大家跟我一起,进入奇妙的时间管理之旅!

后记

  

    可能家长们看完这些小游戏,觉得都是很简单的设置。确实,时间管理这项活动,内容本来就不难,难在坚持,也贵在坚持。
    儿童时间管理训练营的设置虽然只有21天,但时间管理是一件需要长期陪孩子坚持的事情。这些小游戏,在21天后可以继续和孩子一起进行。
    当然,如果家长和孩子的执行能力强,活动可以不局限于我上面所列的这些游戏。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的接受能力也在增强,家长应随时变换游戏的方式,这样才能一直让孩子获得掌控时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