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作品集

红高粱西行(精)/副刊文丛

  • 定价: ¥45
  • ISBN:978757110332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大象
  • 页数:274页
  • 作者:李彤|责编:曲静|...
  • 立即节省:
  • 2020-09-01 第1版
  • 2020-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按内容分为四部分。“影坛流云”有关电影界,要点是1988年的《红高粱》和《孩子王》,作者与张艺谋、陈凯歌曾有亲密关系,并亲临采访戛纳电影节。莫言曾多次提及《<红高粱>西行》一文。“文海逝波”包括大文化范围的报道,和文学作品评论。“红楼偶得”是有关《红楼梦》的文字,包括对87版电视剧的评论,和有关红学版本的几篇书评。“拙笔留痕”是很幼稚的几首诗,其中1977年高考一篇可归为史料。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是作者上世纪80年代,在人民日报和其它报刊的副刊上发表的报道、杂文、评论和报告文学、诗歌等,兼及少量前后期作品。

目录

历史身影,一一呈现——李彤《(红高粱)西行》序
影坛流云
  活得舒展些。拍得洒脱些
  ——访张艺谋
  《红高粱》:自己种的高梁
  《红高梁》西行
  我写《(红高粱)西行》
  从《末代皇帝》说到《红高粱》
  戛纳晴雨
  戛纳,尽管不是凯歌
  ——《孩子王》西行追记
  在法国,我见到的潘虹
  ——戛纳电影节采访归来
  谁道是天无二日
  ——影、视《末代皇帝》之比较
  民族性与走向世界
  ——访美籍华裔影星卢燕
  西影蒙太奇
  漫说中国电影的“第五代”
  没有“上帝”
  电影:可以使地球更小些
  ——访吴子牛
  看《霸王别姬》怀陈凯歌
文海逝波
  《鬈毛》试疏
  ——致陈建功
  《鬈毛》闲篇
  —一致李彤
  残损的手掌与书的青山
  话说“书城”
  ——访北京图书馆新馆总建筑师杨芸
  工艺美术:神奇而又亲近
  北京图书馆采访札记
  嗓门远不如诚挚重要
  ——《人民日报》文艺部首次“文化沙龙”小记
  侨心百年
红楼偶得
  当你站在巨人肩头……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观感三题
  书影功成慰雪芹
  ——读影印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
  拘谨之憾与超脱之途
  ——电视剧《红楼梦》琐议(上)
  续作之难与观赏习惯
  ——电视剧《红楼梦》琐议(下)
  喜见奇书传新影
  ——影印《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评介
  为红学筑一块基石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首卷读后
  《红楼梦》价值几何?
拙笔留痕
  在走进考场之前
  礼花,开在坚窦的地面
  爆竹,在今夜点燃
后记

前言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问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便于日后人们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  (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