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川味人间

  • 定价: ¥49
  • ISBN:978751423064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化发展
  • 页数:233页
  • 作者:曾颖|责编:刘淑婧
  • 立即节省:
  • 2020-11-01 第1版
  • 2020-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大型美食纪录片《川味》顾问曾颖最新力作。
    曹杂的生计奔波中,能够对抗心中那些不快、焦虑、不安情绪的唯有记忆中家乡或是旧时的美味。作者笔下的“吃”,不只是舌尖上的味道,朴素的文字和插画记录了那些温存的岁月,字里行间飘散的是人间烟火,旧时的那些味道,仿佛穿过时光,带着乡愁和忆旧。

内容提要

  

    追逐了多年的珍馐美味与仪式感,蓦然回首,所求的只是故乡的味道和那一丝温情。
    每一道菜、每一个味道,都有一段关于友情或家庭或旅行或童年的故事。
    这是一部与食物和乡愁有关的随笔集,辑录了作者近两年来采访写作的与美食有关的随笔作品54篇,配以作者本人自画的插图三十幅。作者用小桥流水式的文字,既有鲜活的故事情节,又有生动绚烂的美食与民俗,记录了大量来源于生活的喜怒哀乐,且有挥之不去的深情与乡愁感。是一部谈美食,又不止于美食的领悟人生的随笔集。

作者简介

    曾颖,1969年出生于四川什邡,作家、编剧。曾在天涯社区、《成都晚报》等媒体任职。在《南方周末》《读者》《意林》《新京报》等数十家报刊开设过专栏。曾获“夏衍杯”电影剧本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和“最受读者欢迎的小小说奖”等多种荣誉。有众多篇作品人选各级教材和选本,多篇文章被各级学校试卷列为阅读题。被教育部特聘为写作课题专家,《读者》《意林》签约作家,《意林·作文素材》特聘导师。已出版《人生是一场无人相伴到底的旅行》《别不相信微笑可以救你的命》《爸爸妈妈的青春》等作品集十余本。大型纪录片《川味》艺术顾问。

目录

自序
1977年的那顿回锅肉
白水火锅
白水煮鸡蛋
唱歌鸭肠
点菜就像选美女
堵在妈妈胸口半个世纪的猪蹄
夺命羊肉汤
蕃茄鱼汤和藿香鲫鱼的战争
疯妈妈的饭盒
盒饭公主与排骨汤的故事
黑鼻子的红糖月饼
红豆腐
红糖锅魁
红糖醪糟
怀念食物
黄瓜面疙瘩
急胡豆
苦涩的米花糖
连肝肉
凉粉救命
萝卜饭里的外公外婆
妈妈牌豆瓣
妈妈不教拿手菜
卖半天
馒头皮粘走的人情
馒头与蛋包饭的爱情
面对一碗汤圆的羞愧
暖心豆浆
泡菜坛里的父爱
青春镶火锅
青椒苦瓜
杀人锅巴
山楂酒
善良午餐肉
上海泡泡糖
烧腊鸭曾是我的人生理想
手提火锅
水巴子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岁月那头的洋芋面
糖油果子
苕墙
莴笋烧排骨中的爱情
我的“第一次”给了土豆
曾经的川菜馆,有一道菜叫洗锅汤
洗澡莴笋
香糟猪蹄
幸运的卤猪头和烧酒
养元粉
一颗瓜籽吃了三小时
一碗饭换走一辈子坏运气
油渣白菜
詹妈月饼
治愈系钵钵鸡
猪头的美味记忆

前言

  

    有些人记事,用的是胃,比如我母亲,她讲过的很多故事都能毫无违和感地跟食物扯上关系,比如我幼年时她每天从自己碗里原本就不多的米里捻出一小撮来,到月底家里无米下锅时拿来熬一锅粥让全家渡过难关;比如她觉得自己这辈子最愧疚的事,就是在贪吃的邻居引诱下瞒着家人在外面偷吃了一口卤猪蹄……
    像母亲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我的老友赵静,每一次吃糖油果子,就会想起她的奶奶——那位身世神秘过世也没人知道她的故乡在哪,是否有什么亲人,来成都之前经历过什么的老人。奶奶每次面对糖油果子时,时常眼含泪光地闪过一丝笑意……
    我多年前的一位老同事旭华,坚决不吃莴笋,一吃莴笋,就会想起少年时父亲去世母亲背负着一家人,长达一两月以莴笋为主食的岁月。跟他相同境遇的还有我的岳父和朋友老杜,他们不吃红薯,或者南瓜……
    我的老友老廖,一个在成都打拼多年的重庆妹子,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菊花火锅,菊花火锅是妈妈给她留下最多的记忆——那个时候,妈妈还是个小女孩,一大家子住在一个温暖的大宅子里,大门口是一大片菊花田,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还在……
    茶友晃哥,早年当过知青,他对那段峥嵘岁月里记忆,都与食物有关,如何用细粮去换粗粮?如何用苦肉计搞伤自己然后到公社屠宰场买病号无票肉,又如何将它与萝卜一起用洗脸盆炖上一大盆,关上灯摸黑吃……
    小丁是我在贵州做公益活动时认识的一个留守儿童,他说起油茶,咬牙切齿,这可是他们家乡少有的美食,没有小孩子不喜欢。后来我才知道,他在城里打工的妈妈,每隔几个月回家,都会给他做油茶,直到一年前,妈妈回来,若无其事地含着泪给她炒了一锅油茶,却再也没回来……
    食物,在这个时候已不是物质本身,而变成了一种情感,一种精神状态,甚至一种象征。幼年时铁匠外公手里捏着的锅巴团子,少年时代外婆每天守在我上学路上往我书包里塞的零食,初恋时跑到心仪的女孩家里去炒菜,惊得对方的爸爸一脸惶恐。还有读书时代与同学们一起从火锅,刚结婚时每天和妻子一起啃鸡脚烧豆,女儿出生后一路给她做蛋烘糕土豆面双皮奶,让她的成长史,成为一部爸爸学厨史。食物因为贯入了浓浓厚厚的情感,而变得不那么单纯和简单。
    我的一位厨师朋友林六六说:肚子其实比脑子聪明。一个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体现在胃口上。喜欢一个人和讨厌一个人,可以从味觉和胃口体现出来。例如愿不愿意与他一起吃饭。而很多人至今还相信,拴住一个人的心,从拴住他的胃开始。
    哪怕有一些主观的偏见,但我仍愿意认可这种说法。因为多年来,我看到听到了太多与食物有关的场景和故事,特别是最近几年,通过参与大型美食纪录片《川味》的制作,认识了更多的人和食物,以及由他们碰撞和演绎出来的故事,这些故事,使我更坚定地相信,所谓的乡愁,其实就是一段又一段久远的回不去的美好记忆,那些沉浸在岁月深处的炊烟和田园牧歌,那些消融于光阴之中的人和风景,因为他们的不可挽留,而变得更加珍贵。
    这也许就是我们偶尔在吃到某种食物时,眼里突然涨满眼泪的原因。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决定将这些故事写下来。因为事先没有做太周密的写作规划,所以文本和体例都比较随意,大致是听到什么有趣,就记录下来,因此,它显得既朴实简单,又随性随意。
    这些文字,得到了《读者·原创》主编王飞先生和文钻图书傅兴文先生的欣赏和支持,《意林》《青年文摘》《共同关注》等杂志,也陆续做了一些转载和推荐。我在写作过程中,凭着当时的直觉,画了一些插图,希望这些随性的图画,也能够跟这些与美食有关的故事一起,唤起你的乡愁。
    在我心中最美的场景,是老屋瓜藤下,有一处石桌子,上面放着刚刚出锅的美食,至亲至爱的人们都在,一边聊着天,一边准备着餐食,不远处的桃花树下j竹蒸笼里的包子和扣肉正冒着白烟,坛里的酒正吐着香气,天上的月亮,也仿佛陶醉了一般,傻呵呵地咧着嘴笑着。
    那是我永远怀念,却再也回不去的乡愁。也是我写这本小书的原因。
    曾颖
    2020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