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社会学

第二座山

  • 定价: ¥88
  • ISBN:978752171766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61页
  • 作者:(美)戴维·布鲁克...
  • 立即节省:
  • 2020-11-01 第1版
  • 2020-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在当今这个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个人意识多强调自己的部分,而忽略与他人之间的关联。
    作者在自身思想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本书,让人们摆脱当今社会困局,打破自身狭窄格局。作者试图通过本书鼓舞人们提高生活追求,具有正面导向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是戴维·布鲁克斯继《社会动物》《品格之路》之后的新著,旨在对生命的意义发起更深层次的探索。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遇到一些散发着喜悦和幸福感的人。他们似乎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他们身上闪耀着令人愉悦的光芒。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往往遵循着我们可能认为的“双峰模式”。他们走出学校,开始各自的职业生涯,开始攀登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攀登的山。他们在第一座山上的目标是文化认可的目标:成功,留下自己的印记,体验个人的幸福。但是,当他们到达山顶时,他们环顾四周,发现风景并不令人满意。他们意识到:原来,这不是他们想要抵达的山。还有另一座更大更高的山,那才是属于他们的山。于是,他们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
    在第二座山上,生活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他人为中心。他们开始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而不是别人让他们去追求的东西。他们相互拥抱,携手同行。
    在《第二座山》中,戴维·布鲁克斯探讨了定义人生意义和目标的四大承诺:对配偶和家庭的承诺、对职业的承诺、对哲学和信仰的承诺以及对社区的承诺。我们个人的成就,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和履行这些承诺。布鲁克斯汇集了他们的智慧,包括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履行承诺,如何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愿我们都能站在自己向往的山上,看见想看的风景。

媒体推荐

    读者对作者所说的“第二座山”或有不同理解。但是,在一个世俗成功和自我享受的世界之外,一定还有另一个值得攀登的精神高地。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我们从代表着金钱、地位、声望等世俗成功的第一座山上跌落谷底时,我们能否爬上代表着责任、奉献、友爱、信仰等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第二座山?作者在这本书中给出了引人入胜的阐释。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究竟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两座山需要攀登:第一座山是构建自我,获取成功;第二座山则是舍弃自我,奉献自己。我相信,阅读这本书会让更多人找到人生的意义!
    ——郑毓煌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无论你身处人生巅峰还是低谷,或是正在成就自我、奉献他人,我们都需要一个重要的品质——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是当今最要的品质之一,这本书不仅可以给你全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很好地觉察自己。
    ——张西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双峰”是人生的一个比喻:构建和定义自我,就是攀登“第一座山”;摆脱和舍弃自我,就是攀登“第二座山”。阅读布鲁克斯《第二座山》一书,令人心旷神怡,我将无我,不负平生。
    ——程广云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这本书强调的是个人的精神自我和社会的精神形态。可以说,这本书是登峰指南,也是登峰警示,提示我们该如何好好度过这一生。
    ——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第二座山,是从有我到无我的领悟,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第二座山”召唤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苏德超  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收获真切厚实的“大自在”,更是以操作手册的方式,为每个孤独的个体指明应当如何重拾生活的意义。
    ——王球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客座教授
    你在什么时候最快乐、最勇敢或最有力量?大约我们都有同一个答案:忘我的时候。在一个追求自我的时代,更高的那座山叫无我,这本书就是你的路书
    ——汪冰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积极心理推广者、书评人

作者简介

    戴维·布鲁克斯,美国知名作家和评论家,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著有畅销书《社会动物》《品格之路》《天堂里的波波族》《在天堂里行驶》等。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两座山
  第一章  道德生态学
  第二章  照片墙上的生活
  第三章  没有安全感的超常成功者
  第四章  山谷
  第五章  旷野
  第六章  心灵与灵魂
  第七章  承诺的生活
  第八章  第二座山
第二部分  职业
  第九章  职业的样貌
  第十章  传报时刻
  第十一章  导师的作用
  第十二章  吸血鬼问题
  第十三章  精通
第三部分  婚姻
  第十四章  无上的婚姻
  第十五章  亲密关系:阶段一
  第十六章  亲密关系:阶段二
  第十七章  婚姻抉择
  第十八章  婚姻:共建的学校
第四部分  哲学与信仰
  第十九章  智力的承诺
  第二十章  宗教的承诺
  第二十一章  意外的转折
  第二十二章  阶梯和墙壁
第五部分  社区
  第二十三章  社区建设:阶段一
  第二十四章  社区建设:阶段二
  第二十五章  结论:关系主义宣言
致谢
参考文献

前言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遇到一个洋溢着喜悦的人。这些人的内心似乎闪耀着光芒。他们善良、安静,喜欢小乐趣,心存大幸福。这些人并不完美,也会因承受巨大的压力而感到疲惫。他们也会误判,但他们为他人而活,而不仅仅为自己而活。他们对家庭、事业、社区或信仰做出了坚定的承诺。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并从他们的使命中获得深深的满足感。这些人的生活并不轻松。他们承担了别人的负担,但他们坚定决心,坦然以待。他们有兴趣与你结交,并以你的善行为乐,让你感到被珍视、被理解。
    当你遇到这类人时,你会意识到快乐不仅仅是一种内在感觉,它也可以是一种外在表现。在赢得一些胜利后,我们都会获得暂时的兴奋。然后,还会获得另一种持续的快乐,它会让人不再沉迷于自我,抛开束缚,变得鲜活起来。
    我经常发现,他们的生活中存在着我认为的“双峰模式”。走出校园,他们开始了各自的职业生涯或组建了家庭,并确定了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攀登的那座山:我要成为一名警察、一名医生、一名企业家等。在第一座山上,我们都必须履行一定的人生使命:建立身份,离开父母,培养自己,完善自己,努力在世界上留下印记。攀登第一座山的人们,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声誉管理。他们总是在打分:我怎样才能达到标准?我的排名是第几位?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霍利斯所言,“在这一阶段,我们倾向于这样的观点:世界说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
    第一座山上的目标,是我们的文化所认可的目标——取得成功,获得重视,进入合适的社交圈,体验个人幸福。漂亮的房子、温馨的家庭、愉快的假期、美味的食物、知心的朋友等,都是平常之物。
    然后,问题来了。
    有些人登上了第一座山的顶峰,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发现这并不令人满意。“就只是这些吗?”他们满腹狐疑。他们觉得,前方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有些人,则因为某些失败而从山上摔了下来。他们的事业、家庭,或者声誉发生了变化。突然之间,生活看起来并不像是在成功之山上稳步攀登;生活有着不同的、令人失望的形态。
    对另一些人来说,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他们猝不及防,比如孩子的夭折、对癌症的恐慌。这些改变生活的悲剧,都在他们的计划之外。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些人都已经不在“山上”了。他们跌入迷茫或痛苦的深渊。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从8岁到85岁,或者更老。从第一座山上跌落下来这件事,总是不期而至。
    这些痛苦的事情以某种方式暴露了我们的内心,并提醒我们:我们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个自我。山谷里的人都被震醒了。现实提醒他们,他们不仅仅是他们所展示的自我。他们忽略了隐秘的地方,那里有着最深的伤口和最强烈的渴望。
    面临这种苦难,有些人萎靡不振。他们似乎变得更加害怕,产生了更多怨恨。内心深处的恐惧令他们退缩。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卑微和孤独。或许我们都认识这样的永远怨天尤人的老人。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生活就是没完没了地发脾气,抱怨很久以前受过的委屈。
    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山谷恰恰是造就他们的场所。痛苦的时期让日常生活中肤浅的一面得以体现,因此,他们看到了更深层次的自我,并意识到,在内心深处,透过所有的脆弱,流淌出来的是一种爱的本能,是一种超越自我和关心他人的渴望。当遇到这种渴望时,他们就准备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了。他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他们终于能够“爱邻居如同爱自己”。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现实状态。他们现在的生活,是由他们对最不幸时刻的反应来定义的。
    那些因苦难而变得更强大的人,还要继续面临两场小型斗争。首先,他们要与自我理想抗争。当登上第一座山时,他们的自我对所追求的目标有了一些新的愿景——一些关于出类拔萃、快乐和成功的愿景。在山谷里时,他们对自我理想失去了兴趣。当然,之后他们仍然会察觉自己偶尔会屈服于自我的私欲。但是,总的来说,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他们在自己身上发现的深层区域,正如卢云神父所说:“他们比他们的自我理想要好得多。”
    ……
    你可能会认为,这种快乐的服务生活是很少见的。但在2018年春天,我在阿斯彭研究所启动了一个名为“编织:社会结构项目”的项目。这个项目旨在让人们关注那些正在做社区建设和关系修复的基层工作人员。在这项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几乎每天都被炽热的人包围着。
    来自休斯敦的斯蒂芬妮·鲁泽克与她的课后项目“家庭点”的孩子们盘腿坐在地板上,兴高采烈地重复绕口令:“快速说10遍‘独特的纽约’!”来自科罗拉多州的凯特·加文在遇到一名索马里难民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她正在帮助后者融入当地的学校系统。还有在北卡罗来纳州拥有一家汽车连锁店的唐·弗洛,他对自己在温斯顿一塞勒姆建设的社区中心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满足。还有房地产开发商哈兰·克罗,他似乎每时每刻都在致力于帮助周围的人,使他们过得更舒适。
    还有位于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的国际社区更新组织的创始人麦克·麦卡特。在我写这本书时,麦克已经年过七旬。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第一次走进咖啡店时,他询问每个人的名字,给他们讲一个笑话或故事。到了他第三次来咖啡店时,他已经是大家的老朋友了。到了他第五次来咖啡店时,大家都想让他主持他们的婚礼。人们只是想和他在一起,因为他洋溢着喜悦。
    我问这些人,是什么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欢乐。答案总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述——他们给另一个人带来欢乐的某个时刻。海伦·凯勒说:“忘我是一种快乐……所以,我试着让别人眼中的光芒成为我自己的阳光,让别人耳朵里的音乐成为我自己的交响乐,让别人嘴唇上的微笑成为我自己的幸福。”
    米罗斯拉夫·沃尔夫是耶鲁大学的一名教授,他把学习乐趣发展为自己的专长。他总结道,快乐不是一种自立的情绪,而是美好生活的王冠。“快乐不仅仅是美好生活的外在,也不仅仅是奶油蛋糕上的一片薄荷叶。相反,美好的生活表现于喜悦之中。快乐是生活顺利的情感层面,是对生活得到良好引导的积极情感反应。”
    幸福是登上第一座山的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幸福是伟大的,但是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我们不妨利用它来寻找更大的猎物:享受幸福,但要超越幸福并走向快乐。
    幸福往往是个人的,我们通过问“你幸福吗?”来衡量它。快乐往往是超越自我的。幸福是你追求的东西;快乐是意外出现并席卷你的东西。幸福来自成就,快乐来自赠人玫瑰。幸福会消退,我们会习惯于曾经让我们愉悦的东西;然而快乐不会褪色。活在快乐之中,就是活在惊奇、感激和希望之中。第二座山上的人们已然改变,他们对此深信不疑。爱的倾泻,已成为一股稳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