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笑翻了人类学的高头讲章,和盘托出血肉模糊的田野真相,令人捧腹、不可思议、欲罢不能,糅合幽默感与洞察力的清新之作。
这本趣味十足的书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学术作品罕见的软性触角。作者融合专业知识和慈悲心,以兼具幽默辛辣的笔法清晰勾勒出“原始”与“现代”的碰撞。
内容提要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媒体推荐
这本趣味十足的书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学术作品罕见的软性触角。
——《星期日电讯报》
具有清新正直洞察力的田野之作。在可读性、幽默感与娱乐性之下,巴利展现了在非洲生活与工作的实况。这本书里隐含的信息都是人类学者从事工作会遇到的点滴,其价值值得所有人类学的学习者慢慢品尝。
——人类学教授 Mark Huddleston
向奈吉尔·巴利致敬!这本书是他赠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最好礼物之一,尽管在人类学的知识殿堂中,它可能永远也进不了经典著作的书架,但这显然是最用心、最有心的人类学作品之一……即使没有人类学专业知识的读者也不会遇到任何阅读障碍,但愿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人类学家一直倡导的文化宽容之心。
——赵丙祥,人类学学者
目录
第一部 小泥屋笔记
第一章 原因何在
第二章 准备
第三章 上山
第四章 可耻的马林诺夫斯基
第五章 带我去见你们的首领
第六章 你的天空清朗吗?
第七章 啊,喀麦隆:祖先的摇篮
第八章 跌到谷底
第九章 非洲总有新把戏
第十章 仪式与错误
第十一章 雨季与干季
第十二章 第一批与最后一批收成
第十三章 英国异乡人
第二部 重返多瓦悠兰
第一章 再访杜阿拉
第二章 进入山区
第三章 恺撒的归恺撒……
第四章 再度独当难局
第五章 失落的乳房切除术
第六章 我来,我见,签证
第七章 类人猿与电影
第八章 凡有疑虑——进攻!
第九章 光与影
第十章 追逐的刺激
第十一章 黑白人
第十二章 一场不寻常的黑色毛毛虫瘟疫
第十三章 结束与开始
前言

疯子、捣蛋鬼与人类学家
赵丙祥
很多人都看过一部能让人笑到抽筋的老片子《上帝也疯狂》,那位布须曼土人尼苏(N!xau)精湛而自然的本色演技实在让人惊叹。实际上,在人类学界内部,布须曼人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群。人类学家显然参与了这部电影的构思和拍摄。影片开始的那些经典镜头,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展现出现代文明的荒诞之处——一个由时钟控制的“朝九晚五”制度。相比之下,布须曼人没有这样一个严厉的“时间”上帝,他们生活在一种自由而散漫的“原始共产主义”之中。最让人惊叹的,当然是他们拥有的无与伦比的自然知识,如动物、植物、水等等。
这副形象之由来也久矣,虽然它本身遵循着一贯的好莱坞模式,但也很符合传统人类学家笔下的土著人意象:他们虽然在物质上几乎是家徒四壁,却享有一种柏拉图精神恋爱式的自由与丰满。卢梭用了一个后来被广泛引用的称呼——“高贵的野蛮人”,无独有偶,结构人类学的教父列维一施特劳斯也把卢梭视为这个行当真正的祖师爷:卢梭在写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时,为了体验“原始人”的生活和观念,于是跑到乡下隐居起来,“体验生活”。在列维一施特劳斯看来,卢梭第一次发明并践行了后辈人类学家的看家本领,“田野工作”(fieldworlk),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在“乡野”(field)中干他的“活计”(work)。
这种关于“原始人”和“人类学家”形象的温馨想象原本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可是,哦,不!一部该死的著作发表了,而它的作者恰好又是另一位更早的人类学教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中国的人类学家与这位教父也颇有渊源,他有一位有名的中国弟子,名叫费孝通。在马林诺夫斯基去世之后,他的遗孀在1967年出版了他的私人日记(《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日记》[A Dairy in the StrictSense of the Term])。一经出版,就在整个社会科学界掀起了滔天巨浪,不但马林诺夫斯基本人几乎遭到了“鞭尸”,他的遗孀更是触犯了人类学共同体的众怒,尤其是马氏本人的及门弟子。
何以如此呢?马林诺夫斯基在这本日记中的行径和他在那部开山经典《南海舡人》(又译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书中的形象简直是天差地别。在《南海舡人》中,马氏孤身闯入原始丛林,与土著人建立起笃厚的交情,那些土著人即使称不上是无私和文雅,也绝对不是自私和粗俗,而马氏最终也满载而归,在伦敦出版《南海舡人》,一朝成名天下闻。但在日记中呢?马林诺夫斯基不但在精神上极为苦闷,有时甚至想跑到海滩上恸哭一场,他大骂特罗布里恩岛人是“黑鬼”,还曾挥拳打落了他雇用的土著“孩子”的牙齿,恨不得杀了他。他们不但总是试图勒索他,甚至还背信弃义,本来答应他可以随船队远征的——当然,实际上出尔反尔的正是马林诺夫斯基本人,因为他不肯从口袋里掏出当初答应付给土人的足额英镑(作为随同出征之报酬)。
他妈的,它根本不该发表!很多人类学家肯定在心中这样咒骂,这是自掘坟墓!在乔治-史陀京等人的猛烈炮火下,即便马氏及门弟子们的辩护最终也显得苍白无力,比如说马氏本人其实在内心里是很尊重土人的,可这样的辩护辞在根本上并不足以维护人类学家正在失去的清誉。直到克利福德·格尔茨在这桩公案过去之后,才真正为马氏(以及人类学家)挽回了一些颜面,在一种明贬暗褒的策略下,格尔茨将马氏的分裂症解读为一种知识论的困境,即我们无法直接面对土人的世界,而是隔着多重象征的面纱,宛如雾中观花,我们亲眼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土著人用各种符号装饰过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马氏如果泉下有知,则不必为他当初的做法苦恼了,安息吧,这不仅仅是老前辈你个人的事儿,而是所有人类学家(以及知识人)的困境和悖论。
……
福柯曾经描述过他的一次阅读经历,他从博尔赫斯的小说中读到了一本不知哪个年代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或许就是博尔赫斯杜撰的一个书名,这个分类体系在我们看来都十分荒唐),其中充满了令人奇怪的分类,如皇帝所有的、有香味的、乳猪、刚打碎瓦罐的,等等,他顿时放声大笑,声振屋瓦,在笑过之后,他突然意识到,只有在一种看似荒诞的思想及其“分类”面前,另一种思想的“边界”才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知识捣蛋鬼的价值和意义。
向奈吉尔·巴利致敬!这本书是他赠予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最好礼物之一,尽管在人类学的知识殿堂中,它可能永远也进不了经典著作的书架,但这显然是最用心、最有心的人类学作品之一。它丝毫也不输于保罗·拉比诺的那本《摩洛哥田野工作之反思》,在某种程度上,它更真诚、更实在。同样,它也不是一本猎奇之作,当然,即使没有人类学专业知识的读者也不会遇到任何阅读障碍,但愿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人类学家一直倡导的文化包容之心。虽说我们已经明白,这个世界足够复杂,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常怀无力之感,但在一片含泪的微笑中,在打破一些幻象的同时,还能让我们保留一些苦涩而甜蜜的想象,而它并不是虚妄的。感谢何颖怡女士,不用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汉语译文之一。
2011年5月北京海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