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如何应对心里的难

  • 定价: ¥48
  • ISBN:978754555966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天地
  • 页数:314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如何应对心里的难》带你走出内心的困境,时刻谨记:觉得难,是因为在错误的路上走得太努力了。资深心理咨询师于德志写给千万心处困境之中的朋友的解忧之书!他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场景化再现心理治愈全过程,揭开内心撕裂的真相,终结自我的冲突与对抗。

内容提要

  

    本书是资深心理咨询师于德志老师倾力之作,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心理受困的根源,以真实的情境记录,教你如何一步步走出心理困境。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观察,了解心理世界的运行规则,进而在这种清晰的了解基础上,自动远离一切有害的反应模式,开始热情的生活。希望能引导每一位读者在认真观察自己生活的基础上,自己体验并发现心理世界运行的规律。无论是想要帮助陷入心理困境的家人,还是想处理个人的心理困境,这本书都是同样有效的。书中有理论介绍、有案例分析,通俗易懂,可以有效指导心理受困的朋友一步步走出困境、奔向自由放松的生活。

作者简介

    于德志,心理服务行业破壁人。
    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并投身心理服务近10年。26岁开始自主创业,曾为中兴通讯、海尔、阿里巴巴、长城汽车等品牌提供多年公众沟通服务。倡导以提高个人心理灵活性来有效处理各种心理困境,针对中重度抑郁康复、失眠、焦虑处理,以及亲子教育、青春期叛逆、夫妻关系处理等,推出了多套训练课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目录

Part 1 了解自我
  “心里难”的背后是个人多样化的需要
  01/倾听的核心并非语言
  02/感知自我,感知世界
  03/追逐生命的安全与舒适
  04/构建并维护自我
  05/生命的发展与价值
Part 2 了解痛苦
  “心里难”背后的统一模式
  01/心理痛苦的六种真相
  02/自由是个伪概念,我们没有行动的自由
  03/无序的反应必然会加剧混乱和冲突
  04/“心里难”背后潜藏着个人需要的失衡
  05/一切心理痛苦,皆源于注意力的转移
  06/心理世界,思维的实质就是二元冲突
  07/心理痛苦的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Part 3 有效行动
  走出“心里难”需要直接的行动
  01/人类对自由行动的探索
  02/自由之路:生活的冥想
  03/实践应用之生活的冥想
Part 4 实践检验
  借用生活的冥想走向重生
  4月17日~4月23日/寻根:在痛苦中开始自救
  4月27日~5月25日/沉浸:在崩溃中体验收获与希望
  5月26日~6月1日/自愈:开始将冥想融入日常生活
  6月2日~6月10日/重生:生命逐渐展开,走向独立与绽放
  过去不是问题的核心,此时此刻的行为才是
后记  愿所有人都能走向真实与自由

前言

  

    唤醒生命的热情
    在心理服务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自以为遇到了人生的坎儿,无论做什么都迈不过去的人。
    在他们身上,每天我最常见到的就是疲劳、悲伤、烦躁、自责、无力、无助甚至绝望等种种不安的情绪。
    他们告诉我,自己已看不到一点儿希望,每天体验到的只是无尽的挫折和痛苦,所以不想再努力,也不想再受伤了!
    对他们而言,生活就是痛苦的根源。为了远离痛苦,他们开始躲到一个个精心营造的小天地中以获得片刻的安宁。但这种短暂的安宁,往往会以更强烈、更持久的痛苦为代价。结果,在痛苦无尽的循环中,他们一步步后退,以致在自己或父母看来,仿佛真的丧失了生命的热情。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真的无法在困境中找回生命的热情吗?那些心里的难题真的无法解决吗?
    幸运的是,生命的真相与我们大脑自动讲述的故事,往往相去甚远。
    在心理灵活性训练中,我向来访者传递的第一条信息通常是:“我们之所以陷入困境,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恰恰相反,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太努力,只是走错了方向。所以,要想走出困境,解决掉心里的难题,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自己究竟遭遇了什么。”
    在如何唤醒生命热情的问题上,也是如此:要想唤醒生命的热情,我们就要先了解热情运作的机制。
    这里,我想分享一段我个人的成长故事。
    在这段经历中,从一开始的困惑、迷信和依赖权威,到逐渐走向独自探寻,向孤独与苦难寻找答案,再到平静中答案自然浮现,我先后体验了来自四种不同力量的热情。了解了这四种热情,你就会清晰地了解一个全新的事实:无论陷入何种心理困境,只要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我们就可以从熟知的好奇、愤怒、悲伤、平静等情绪中重新唤醒久违的热情。换句话说,热情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它就蕴含在生命的每一刻中。
    早在二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中,心理学类书籍就是我的挚爱。但是,一直到2014年,为了解决个人所遭遇的现实困扰,我才正式进入心理服务领域。为了帮助自己,也为了帮助更多像我一样受苦的普通人,我急切地想要寻找一条有效的心理脱困路径。这种源自无助感的好奇,为我的生命带来了一股巨大的热情。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我广泛涉猎各种心理学、哲学著作,拜访心理学领域的知名专家,聆听他们智慧的声音……
    这是我体验到的第一种热情:无助与好奇的热情。
    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即使心理服务行业已经在全球顺利发展了近百年,可面对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心理困境的现实,很多专家也和普通人一样束手无策。虽然各种理论层出不穷,虽然更多的药物被推向市场,虽然医疗与心理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陷入心理困境的人群规模在逐年扩大。
    我接触到的越来越多的在困境中常年挣扎的来访者,虽然已经消耗了数年甚至十几年的宝贵时间,但他们依然活在艰难之中,依然找不到摆脱困境的有效路径!这让我体验到巨大的失望。
    这种失望的体验,最终让我感受到巨大的愤怒。我想为困境中的求助者提供一套基于实证研究支撑、可便捷应用的行动脱困指南。于是,这种愤怒感演化为另一种行动的热情,它支撑着我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的困扰,历时两年推出了一本以呈现行动和解决方案为核心的著作《反内耗》。
    这是我体验到的第二种热情:失望与愤怒的热情。
    愤怒引发的热情,虽然猛烈,却很容易滋生疲倦。所以,《反内耗》出版后,我一度认为自己不能再输出新的内容。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与我互动,同我分享他们读书和练习的体验,我发现,《反内耗》依然不足以支撑一个读者自动做出改变。于是,我开始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开始追问新的“为什么”。这种追问,让我忽然领悟到另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第一时间追问“为什么”,并在获知“为什么”后以此为基础指导自己未来的行动。这是一个探知并发现事实的过程。
    在很多来访者身上,我都能观察到他们对心理困境的误读。比如一个家暴实施者会说自己的攻击行为是被对方逼的,一个心境恶劣的孩子会说自己情绪糟糕都源于父母的错误,一个患有焦虑症的来访者会说焦虑源于生活充满的不确定性……
    当他们无法了解与心理困境有关的真正的事实,无法了解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并因此而始终抱持着“一切心理困境都源于外部困扰”,或者“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能力太差/不够努力”等错误理念时,他们就不可能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有效行动。
    所以,我逐渐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并不在各种现成的解决方案中。那些解决方案,要么会让读者开始模仿、依赖,并继续在生活中强迫自己;要么会让读者感觉委屈甚至愤怒—为什么是我改变而不是他人、环境做出改变?
    长久以来,我一直忽略了这样的事实。
    看到这一点,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悲伤,为自己,也为我的读者,以及日日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却难见希望的每一个人。这种悲伤以及由此引发的无力感,持续笼罩着我。我觉得自己必须再做点儿什么来改变这一切。
    于是,这种悲伤与无力悄然转化成一种新的巨大的热情,它让我在继续了解心理科学、脑神经科学等实证研究的同时,开始关注人类生命自身的事实。比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持续的冲突中—或者与自己冲突,或者与他人冲突,或者与社会冲突;我们试图解决冲突的手段,其实际效果往往是加剧原有的冲突甚至引发新的冲突……
    为了改变这一切,为了真的能帮到每一个面临心理困境的来访者,我完成了这本全新的心理学作品《如何应对心里的难》。与《反内耗》不同,《如何应对心里的难》不仅依托于心理学、生物学等实证研究成果,它同时还建立于发现自己生活的事实,以及远离一切虚假、远离一切冲突、远离一切内耗的行动之上。在我看来,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透彻地了解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活在真实而没有冲突”的每一刻中。
    虽然我将呈现的更多是建立于对生活事实的观察而非严谨的科研过程之上,但在实践中,它正在展现巨大的价值:在线下训练中,很多父母成功改变了亲子互动的模式,开始真正地支持孩子而非伤害孩子;很多深陷困境的来访者(无论被诊断为抑郁、双相、焦虑、强迫或其他什么病症),都成功转变了行动模式,进而开启了全新的生命旅程。
    这是我体验到的第三种热情:悲伤与无力的热情。
    现在,随着我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处理越来越快,愤怒、悲伤等情绪对我的影响时间越来越短,影响力越来越小。慢慢地,平静成为我生活的新常态。在这种平静中,我发现身心资源已很少被内外冲突损耗,无论我想做什么事,都开始拥有巨大的力量。于是,我又体验到平静所蕴含的巨大热情。
    这就是我体验到的第四种热情:在终结了一切内外冲突之后,平静的生命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热情。
    所以,当你长期陷入某种心理困境却持续看不到脱困的希望时,要懂得如何去做才能重新点燃生命的热情。
    我的全新答案是:“更清晰地了解感受、思维与自我的关系,了解心理痛苦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消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用全新的适用性行动终结一切心理痛苦,进而找到生命发展真正的方向,并向着全新的方向持续行动!”一旦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快乐、好奇、平静等我们喜欢的情绪,还是愤怒、悲伤、无力等我们厌恶的情绪,都可以成为生命热情的源泉。
    也许你暂时难以体验到平静的力量,但失望、愤怒、悲伤、无力等千百年来一直在困扰人类的不良情绪,我们的生命中从来不会缺少。因此,只要善用它们,我们的生命就绝对不会缺少热情。
    希望这本书能帮每一位读者唤醒内心的希望,并让你们释放充满希望的巨大生命热情!

后记

  

    愿所有人都能走向真实与自由
    在本书的开始,我曾经讲过,愤怒与悲伤,都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命热情。在席卷而来的愤怒与悲伤中,我能感受到内在不满与热情的集聚,我能感受到内心一个巨大的如空谷钟鸣般响亮的声音:去行动,去真的帮助每一个人,让他们跟你一样学习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了解心理世界运作的规律,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了解心理痛苦真正的根源,进而有能力靠自己改变生命的走向。
    这是我正在做的,但我知道,这很难。
    作为独立的个体,要想摆脱心理世界的折磨,每个人都只能依靠自己而无法依赖他人。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想体验这种孤独无依、自行前进的艰难之旅,我们只想要舒服,只想依赖某些专家、权威或机构、组织来指导自己、认可自己,只希望别人能带领自己轻松地走出困境。但我们已经在生命中观察到一个事实:任何时候,只要有依赖,就一定会有对丧失的恐惧,因此,解决不安的努力,只会成为新的不安的根源。
    在练习中,曾有一个年轻的来访者在鼓足了全身勇气后紧张地问我:“于老师,请问你如何看待像我们这样的人?”当时,我给她的答案是:“多年来,你们身上可能已被标记了多种标签。但在我看来,这些标签毫无意义。对我而言,你们之所以深陷心理困境,核心根源之一,在于不知道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核心根源之二,在于你们不了解心理世界独特的运行规律;核心根源之三,在于你们一直努力行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因此,任何时候,只要你们有意愿了解自己,了解心理世界的规律,并愿意补足相应的行动技能,就可以终结任何心理困境。” 到这里,本书的探讨真正达到了终点。最后,我还想表达一次致敬,一个祈愿,一条宣言。 我想致敬的,是鲁迅先生。在前面关于自由的探讨中,我刻意忽略了鲁迅先生,实际上,他是人类走向心理自由道路上真正的旗手之一:面对民众麻木的灵魂,他以笔为矛,生动描画、揭示出两干年的文化沉积对个人行为的束缚和心理活力的伤害。在鲁迅先生看来,揭示真相,是唤醒国民、实现转变的有效路径。与鲁迅先生的观点相同,《如何应对心里的难》的核心思路,也是揭示心理世界运作的规律,揭示每个人生命中真正的现实。在我看来,如果不了解真相,改变就无从谈起。 我想祈愿的,是有缘接触到本书的每一位读者: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希望你能暂时放下过往记忆形成的结论、态度,用全新的、好奇的眼光来阅读本书。愿这种毫无抵抗倾听式的阅读,能帮助我们每个人更清晰地了解心理痛苦的真相,了解它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愿这种了解,能帮你更好地避免被动反应,从而远离反应中的陷阱;愿一切远离陷阱的主动行动,能更好地带你终结内在的恐惧不安与外在的依赖迷信;愿这种终结,能带每位读者真正开启一段充满自由、活力与无限热情的全新生命之旅。 我想宣告的,建立于个人体验以及练习实践之中:无论生命的现状如何灰暗,只要我们有意愿踏上这条自我了解之路,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终结一切心理痛苦。 当然,这条路必须由每个人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