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社会学

异常的正常家庭

  • 定价: ¥45
  • ISBN:978752071700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267页
  • 作者:(韩)金熹暻|责编:...
  • 立即节省:
  • 2020-11-01 第1版
  • 2020-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在每隔几天就有儿童遭受家暴的新闻冲上热搜榜时,是时候该思考体罚和家暴的界限在哪里,儿童对于家长来说,是什么样的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儿童是社会中最弱小的一个群体,也是社会的一个痛点!本书是韩国《熔炉》式警醒之作,出版后在韩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韩国总统文在寅读后亲笔写信致谢作者。韩国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素媛》《熔炉》《小委托人》,并切实推荐了法制进程。那么,切实避免儿童遭受家暴或其他侵害的中国法制之光何时出现呢?
    一个社会的灵魂,在其对待儿童的方式。关注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关注儿童人权的发展,关注原生家庭对儿童一生的影响,期待我们这个社会的灵魂越来越纯净。

内容提要

  

    本书重新剖析一般人眼中,由父母与子女组成的所谓“正常”家庭,以及亚洲社会最重视的传统家庭观,看见家庭内隐形的权力如何压迫、影响孩子的权益与成长,提醒我们——单由一方所建立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暴力。
    作者金熹暻以多年在儿童人权组织工作的经验,写下所谓“正常”家庭形态以外的家庭,在社会上遭受的歧视;以及当家庭内的暗影蔓延到职场、学校、社会时可能产生的悲剧。
    究竟是谁定义了“正常”与“异常”?父母与家庭、社会与国家又该做出什么改变?本书试图提出消弭偏见、扭转观念的解决之道。

媒体推荐

    偏向一方的关系只是名义上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暴力。金熹瞟认为关系的界线本身就不同,她通过同孩子的关系,对我们所错失的关系本质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究。她的文字让我们认识到在同孩子的关系当中,大多数的成人都是施暴者。她像解剖学家细致叉执着,又像社会学家宽广又深入,还像纪实记者那样迅速切中要害,所有这些都是金熹瞟的工作,也是她对生活的态度。
    郑惠申 精神心理科医生、  “治愈空间一邻居”心理医生
    本书生动地展现了儿童的人权如何在家庭的名义下被践踏,还论证了家庭的问题为何不能仅靠家庭来解决,让人信服。个人非常推荐本书,列为“今年的新发现”。
    金弦京 人类学者、《人,场所,款待》作者
    书中提到的问题,中国每一个家庭一样要面对,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见识:每次儿童权益被侵犯,反映的都是社会的病态。
    六百击 读者

目录

前言
  小小的身躯,大大的权利
第一章
家庭是一道护城墙?
家庭内,子女是我们的所有物
  “你是我的”——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和体罚
    体罚与虐待之间的距离
    对成人施暴说“不”,而对儿童施暴就“准许”?
    母亲的藤条或“爱的棍棒”
    我做了该打的事
    詈与暴力
  对待孩子的态度,反映社会的面貌
    孩子不是管教对象,而是人权主体
    韩国法律中的“似有实无”
    国家介入的界限在哪里?
  过度保护或忽视,源自将子女视为所有物
    “非正常”的弱势家庭才会忽视孩子?
    樱花的花语是“期中考试”
    过度保护的负面影响
    玩耍的权利被剥夺
  论“家人结伴自杀”的不可能性
    由来已久的悲剧
    亲手了结子女性命的心理
    儒家文化圈特有的家庭主义?
  亲权不是权利
    继母更常虐待孩子吗?
    过于强势的亲权
    对亲权的不同看法
    亲权并非父母的权利,而是义务
第二章
韩国的“不正常家庭”
家庭外,唯有“正常”才是自己人
  为什么只有未婚妈妈,没有未婚爸爸?
    被“正常家庭”逐出家门的未婚妈妈
    家人的冷眼相待与未婚爸爸的“失踪”
    社会对未婚妈妈的歧视
    未婚妈妈的权利即儿童的人权
  收养,被输出到“正常家庭”的孩子
    涉外送养历史最长、数量最多的国家
    由民间负责的收养程序
    草率的程序与后续管理
    真正应该感到抱歉的人
  在韩国,其他肤色人种家庭代表的意义
    韩国是个“种族歧视共和国”
    憎恶他人的表露
第三章
谁定义了正常和不正常家庭?
被塑造的信念——能信任的只有家人
  在韩国,家庭为何变得如比重要?
    压缩式现代化的问题终结者:家庭
    国家助长的家庭主义
    家庭主义的制度化与两极化
  以家庭为单位,向上流动的社会
    “别人也这样……”——补习过热带来的不安
    家庭的战争并非个人
    世代相承的家庭主义本质
  为什么家庭主义会扩散到职场、学校和社会
    公司、学校和社会的家庭主义
    较低的社会信任度与排他的家庭主义
第四章
当家庭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共存,我们该怎么做?
  父母体罚禁止法如何改变社会?
    禁止体罚前
    “找不到树枝,请用石头砸我吧”
    世界上首次禁止父母体罚
    儿童权利优先的政策
  生活回归个人,解决问题要靠集体
    集体性的解决方法和“冷信任”
    与众不同的低生育率应对方式
    育儿假和育儿支持政策
    生活回归个人,解决问题要靠集体
  共同生活,将家庭的重担交给社会
    将家庭的重担转移给社会
    实施普遍性的育儿津贴
    公权力的介入是为了给孩子“最好的”
    同理心的制度化——实现“共同生活”
结语
  勾勒自主的个人与开放的共同体
    共同体的尴尬处境
    强化公权力与开放的共同体
  延伸阅读书单
    关于成人、人权与童年
    关于现代化、家庭问题
    关于歧视、共情与同理心


前言

  

    小小的身躯,大大的权利
    “对待儿童的方式,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灵魂。”
    2014年3月的某天,偶然接触到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mdela)的这句名言。当时,我刚完成蔚山虐童致死事件的调查报告,正要着手调查韩籍儿童在美国遭养父虐死的事件。
    在这之前,本人一直负责救助儿童会权利维护部的工作,这是该国际儿童救助发展组织在2010年10月新设的部门。虽说有很多社会福利组织帮助处于困境的儿童,但是旨在改善国内儿童人权制度与认知而设立倡导部门尚属首次。
    然而,新鲜劲头没持续多久,我就经常陷入混乱之中:明明各种儿童受虐事件层出不穷,为什么大家还是各自为战,没能形成儿童人权这样的社会议题?关注虐童问题的社会团体对被国外公民收养的韩国儿童的死亡事件置若罔闻,而关注韩国儿童问题的社会团体对外籍劳工、难民申请者的子女所遭受的歧视又表现得消极懈怠,这恐怕是因为我们更容易把这些儿童的痛苦看作福利问题,而不是人权问题。
    各种支离破碎的事件不断地浮现在眼前,我的疑惑也越来越深,这时候我突然在某篇联合国机构的文书中读到了曼德拉的这句话,心中顿时豁然开朗。我们要更深入地了解对女性的暴力,就要从整体上考察女性在家庭、职场、街头等场所所遭受的暴力和歧视,儿童的问题同样如此。虐待、涉外送养、过多的课外补习及移居儿童等,儿童人权被侵害的广度和深度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严重得多。当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这些事件,而是把它们联系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时,从中体现出的我们社会的灵魂又是什么样子的?只有我们看到了整体,事情的轮廓才会变得清晰。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作为参与者,同时也作为观察者,对自己所接触的“事件”,我都努力地想揭开它们的内幕。
    在那里工作的六年多时间里,我接触了各种儿童受虐事件,从中确认了韩国社会暴力性的真面目,并深感遗憾。而这种暴力在对孩子们成长来说最重要的家庭中就存在了。在追溯被虐致死儿童的成长轨迹,还原事件真相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大部分虐童事件始于家庭内部的体罚,同时我也了解到,韩国的父母可以任意操控子女,韩国人对亲权的重视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独树一帜;而在儿童保护和养育领域,所谓的公权力如此缺失,也世所罕见。
    之后,我又接触到一些被收养至海外的儿童被虐死的事件,以及未婚妈妈及其子女的人权、对移居儿童歧视的问题等,我目睹了制度上和社会上对“正常家庭”以外的妈妈和儿童的歧视有多么严重。至少通过我经历的这些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儿童所遭受的待遇来看,韩国社会的灵魂正因为欺压和歧视而变得扭曲。我的意思是,从所有人“最初的社会化机构”,也就是从对处于人生初期的儿童至关重要的家庭开始,就已经发生扭曲了。
    现在的状况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以下仅是与儿童有关的几份统计资料,以供参考。
    ……路,从中滋生的家庭主义又束缚家庭成员,是否有一天也会成为历史呢?
    期望人的个性最先被父母或养育者认同,而人权的两大支柱——“自主”和“同理心”——能够在这种关系中扎根生长,将孩子视为所有物的行为及歧视“正常”范畴之外者的态度能够消失;抑或期望所有孩子都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成为具有同理心的公民,这些期望又是否过于理想主义?
    在新的气象与过去的记忆交织碰撞之时,倘若希冀广场上的热情能够转化为民主主义,那么我们不仅需要对权力与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民主化——摒弃等级秩序,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培养同理心等。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隅都必须有更广泛、更细微的民主主义扎根生长。从这个层面来看,1958年纪念《世界人权宣言》颁布10周年时,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的演讲至今依旧能引发共鸣:
    普遍的人权始于何处?始于细微之处,近在咫尺之处。那个地方离我们非常近,而其本身又非常小,所以在任何世界地图上都遍寻不着。尽管如此,它是每个人的世界……倘若大家都不从小地方努力守护人权,那么更大世界的发展也将成为空谈。
    如果连家庭内最脆弱成员的最微小权利都无法保障,那么努力在更大的世界求得发展,终究不过是徒劳的。本书试图从儿童人权的观点出发,思考家庭与公权力之间的关系,仅希望能够启发大家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的改变做起。
    众人拾柴火焰高,撰写本书也并非依赖一人之力。在此特别感谢曾在救助儿童会权利维护部工作及至今仍在那里工作的金恩静、金贤珠、徐如静、林世涡、齐忠满、刘熙正、金振、高宇贤、李夏铃、朴仙花、金仁英、吴仙英、柳贤等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本书不会有机会付梓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