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张爱玲传

  • 定价: ¥58
  • ISBN:978757021726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长江文艺
  • 页数:571页
  • 作者:刘川鄂|责编:谈骁
  • 立即节省:
  • 2020-11-01 第1版
  • 2020-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张爱玲,20世纪孤寂的灵魂、传奇的作家、决绝的现代人。余秋雨、白先勇、贾平凹、蔡康永、李安、木心、林青霞等人倾心的奇女子。
    2.张爱玲研究专家刘川鄂积40年写就,40余万字,近600页,是详传,也是真传、全传,每一个观点、每一句形容都有史料支撑,真正写透张爱玲的夺目璀璨、决绝爱憎、哀矜孤寂。
    3.戴建业、陈子善、冯天瑜、李修文推荐,盛赞此书“研究之深、理解之彻、洞察之微”。

内容提要

  

    《张爱玲传》是张爱玲研究专家刘川鄂积40年之功写就的一部张爱玲的全传、真传。全书40余万字,以数百万言的张爱玲研究资料为依托,据实写来,力求全面、客观,追求资料之实、洞察之微、理解之彻。
    本书自张爱玲的祖父辈写起,对张爱玲的“贵族血统”(曾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和不幸童年,有充满了真知灼见的体察;对张爱玲的成长之路和文学之路,有联系文本的具体分析;对张爱玲名扬上海的璀璨夺目和恓惶孤寂的晚年,亦有全面的描摹和深刻的分析;对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爱及去国之后与赖斯的结合,也挖掘史料,力求全面体现。
    本书既写出了张爱玲的绚丽夺目,写出她何以是伟大的作家;也写出了张爱玲的孤寂,写出她何以是决绝的现代人。而写张爱玲之外,对张爱玲所处之时代与同时代人的着墨,亦可见作者开阔眼光与雄浑笔力。

媒体推荐

    刘川鄂是张爱玲研究里手,自1980年代以来有多种评张论著面世,卓见迭出,今次增订版《张爱玲传》集其大成。欲知文坛女杰坎坷人生经历、创作妙道,不可不览此传记也。
    ——冯天瑜
    川鄂的《张爱玲传》修订版要出版了,这是他近四十年张爱玲研究的新的总结。资料之详实、理解之深刻,是川鄂这部张爱玲传记的最大特色,也堪称现代作家传记写作的成功之作。此外,书中对张爱玲同时代人群像的描摹,对张爱玲所处时代的认识,也足见川鄂的研究之深,洞察之微。
    ——陈子善
    写张爱玲的传奇,则石破天惊,云海垂立;写张爱玲的落寞,则静寂无声,星垂平野。当然是极好的传记,更是极好的文字。
    ——戴建业
    胡兰成曾说,任何人来写张爱玲,一切装饰、美化、炫夸,都是一种降级、一种伤害。川鄂老师的文字,据实写出,’也像胡兰成所说的“于事物,于感觉,皆是老老实实”,只有这样的文字,才配得上张爱玲的一生。
    ——李修文

作者简介

    刘川鄂,祖籍重庆,生于鄂西。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张爱玲传》《小市民 名作家——池莉论》《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湖北文学通史·当代卷》《从现代到当代》等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文化散论及散文创作百余篇。

目录

上部(1920—1952)
第一章 华丽缘(贵族血统)
    一、祖父和祖母
    二、父亲和母亲
    三、诞生
    四、童年忧欢
第二章 心经(成长之路)
    五、无法维持的家
    六、上小学
    七、中学生活
    八、逃离父亲
第三章 烬余录(大学生活)
    九、观察世相
    十、密友
    十一、港战中
第四章 我的天才梦(文学之梦)
    十二、艺术准备 
    十三、“生来就会写小说”    
    十四、才女怪癖 
第五章 自己的文章(锋芒初试) 
    十五、“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十六、一个女作家呼之欲出    
    十七、小说创作尝试    
    十八、到处都是传奇    
第六章 传奇(小说世界)    
    十九、沉下去的时代    
    二十、“人性呱呱啼叫起来”    
    二十一、洋场众生相    
    二十二、“封锁”中的男女    
第七章 一曲难忘(文坛新人)    
    二十三、“张爱玲却出乎意外地出现了”    
    二十四、新作研讨会    
    二十五、“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二十六、“向来是惜墨如金的”    
第八章 流言(散文创作)    
    二十七、关于《连环套》的争议    
    二十八、“有关我的职业道德”    
    二十九、“流言水上写的字”    
第九章 气短情长(女友们)    
    三十、“找寻实际的人生”    
    三十一、“我喜欢听市声”    
    三十二、“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三十三、“谋生之外也谋爱” 
    三十四、渴望激情的爱 
第十章 倾城之恋(才女初恋) 
    三十五、小说之媒 
    三十六、“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三十七、“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三十八、“我将只是萎谢了!” 
第十一章 留情(沉寂岁月)    
    三十九、“有几句话要同读者说”    
    四十、电影剧本创作 
    四十一、“作家是天生给人误解的”    
    四十二、摇头、再摇头和三摇头 
第十二章 不了情(新的选择) 
    四十三、“一个行头考究的爱情故事”    
    四十四、文风渐变    
    四十五、《十八春》    
下部(1952—1995)
第十三章 创世纪(重回香港)    
    四十六、罗湖桥畔    
    四十七、参加文代会    
    四十八、创作《秧歌》    
    四十九、“迁就”之作    
第十四章 相见欢(初到美国)    
    五十、拜会胡适    
    五十一、忘年之交    
    五十二、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五十三、粗线条的赖雅    
第十五章 半生缘(再婚赖雅)    
    五十四、迁居纽约    
    五十五、“她是真正的中国小说家”    
    五十六、夫妻苦乐    
第十六章 重回前方(台湾之行)    
    五十七、王祯和的“亲戚”    
    五十八、再写电影剧本    
    五十九、生前没有问世的英文“自传三部曲” 
    六十、赖雅谢世    
第十七章 哀乐中年(再受推崇)    
    六十一、面对来客的自剖    
    六十二、与“皇冠”合作    
    六十三、创作《怨女》    
    六十四、夏志清的佳评    
第十八章 公寓生活记趣(老鼠洞里)    
    六十五、习惯了孤单生活    
    六十六、在加州大学    
    六十七、水晶的来访 
    六十八、“访胡”而“看张”    
第十九章 海上花开(学者生活)    
    六十九、台港的“张爱玲热”    
    七十、“红楼梦魇”    
    七十一、救活“海上花”    
第二十章 惘然记(心系亲友)    
    七十二、关于《色·戒》的争论    
    七十三、来自大陆的关切    
    七十四、与大陆亲友的通信    
第二十一章 迟暮(落寞晚景)    
    七十五、“好久没有在绿茵场上出现”    
    七十六、垃圾事件    
    七十七、“剩下的时间不够用,很着急”    
    七十八、“哦,上海,恍如隔世” 
第二十二章 海上花落(悄然辞世) 
    七十九、《小团圆》 
    八十、急管哀弦 
    八十一、面对死神的幽默 
    八十二、永伴1995中秋月 
    八十三、与蓝天碧水永处    
后记    

前言

  

    距夏志清1961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张爱玲正式请赴文学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如今,张爱玲虽说不上家喻户尧.但只要是一个对文学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她的名字。夏志清和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的论折,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至少在美国,张爱玲即将名列李白、杜甫、吴承恩之侪,成为一位必读作家”的期,许,不能算是不切实际;至于他将张爱玲和曹雪芹的并列:“五四时代的作家不如她,民国以前的小说家,除了曹雪芹外,也还有几人在艺术成就上可与张爱玲相比?”至少在喜欢张爱玲的人看来,也不全然是过誉之举。
    这些年来.张爱玲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界,她创造的“名言”,比如ct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出名要趁y-”tt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被各样的人,在各种情景里引用,几乎成了人们的公共语言,尤其是最后一句,公共得甚至有点油滑。至于缠绕在她身上的种种传奇——她显赫的出身(曾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她极度孤独、寂寞(起码在大众眼中如此)的晚年——让她进一步走向大众:作为一个一流的文学家,作为一个传奇的女性,更是作为一、个顽强地活在自己世界里、清坚决绝的现代人。
    与大多数希望从家庭中得到价值体现和情感慰藉的中国人不同,张爱玲从小就没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母爱缺失,父爱绝少.她过早地领受了人世的冷漠和苍凉,《对照记》中她说“我喜欢我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固然是俏皮话,也自有掩饰不住的悲凉意味。在她最为绚烂的1940年代,她纯然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喜好来生活、恋爱,丝毫不顾及他者的眼光,固然轰轰烈烈,却也留下满身伤痕,尘埃中开出的花,终难免落得萎谢的下场。至于在美国的孤寂晚年,为了避世避人(也为了避跳蚤)而频繁地搬家,与其说是不得已,不如说是有意而为之:不是孤寂找上了她,而是她主动选择了孤寂。
    一个处在新旧文化转换中的人,如果不选择家国天下而是选择个人本位的生活,一定有种曲高和寡式的悲凉。张爱玲的一生即是如此,但种种端端,皆是出于她的主动选择,这一点尤其重要,惟有“主动选择”,才说得上“清坚决绝”,才可以让她毫无分别地领受最夺目的璀璨和最深刻的孤寂。
    时至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说,张爱玲的流行,不再是1940年-代上海滩绚丽至极的瞬间绽放,而是深入人们的生活和内心、深入时代的文化和精神里的长期流传,就像有论者所言:“遥想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张佩纶,甚至李鸿章也许都已成为只是在历史学家书斋中出没的历史剪影,而张爱玲则会像她喜欢的李清照,与后世的中国读者相觑相亲。到那时,张家的后人打开他们的家谱,值得他们炫耀的也许不是那位显赫一时、在政坛上叱高于一般现代作家的作品,是值得珍视的宝贵遗产。这些方面.体现了张爱玲之为张爱玲的独特价值。
    本书作者1990年代初在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评传体的小书《乱世才女张爱玲》。20世纪末又应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之邀,写作了一本较为完备的《张爱玲传》,2008年出版了修订本,出版社改题为“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其间还与李建军先生合作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大师丛书”《张爱玲卷》。还有一个改写本《张爱玲之谜》。可以说我是张爱玲传最早的最痴迷的作者之一。我广泛汲取了前人辛勤劳动成果的几本书为人们了解、认识张爱玲,起到了一点帮助作用。在张爱玲诞辰100年之际,再推出的这本40余万字的张爱玲全传,是我在近10年来断断续续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的一个修订版。长江文艺出版社约我再推《张爱玲传》,已经至少有5年时光了。但是我因为忙。一直没有时间。在21世纪第3个10年的开头,在全武汉、全中国和世界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的相持阶段,我开始了这项早就应该进行的修订补充工作。我试图把它写成最新最全的《张爱玲传》,我希望它对得起我这么多年对张爱玲的痴迷,对得起所有热爱张爱玲的读者。
    刘川鄂
    2020年9月11日

后记

  

    1985年底,我在湖北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时,托同窗好友张鸿声的女朋友从郑州给我邮来上海书店的繁体竖排影印本《传奇》《流言》,习惯了读“启蒙叙事”“革命叙事”的我,惊异于中国现代文坛还有这样一个“异数”,惊异于其人性探寻之深刻和审美创造之奇妙,被深深地吸引了,并毫不犹豫地决定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张爱玲”为学位论文选题。我大概是中国最早以张爱玲为硕士论文者,为搜罗资料,穷学生奔波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窘境,和陌生老师的帮助,历历在目。当时记下的两大本关于张爱玲作品的读书笔记,至今珍藏着。90年代初,我妻子陈玲珍姐夫家的亲戚赵长明先生在台湾给我购大包的资料带到武汉,那是一个张爱玲的资料非常匮乏的时期,弥足珍贵。顺便说一下,我一家人都是“张迷”。1988年的夏天,我们一家人在同事家玩耍,客厅电视正在放张爱玲的《金锁记》。我三岁的女儿刘潇头也不抬地对主人两岁的儿子说:“张爰玲,我爸爸的朋友。鲁迅,也是我爸爸的朋友。”当时把我们几个大人都逗笑了。
    自认为在学术层面上对张爱玲研究未做多大的贡献,但在普及张爱玲方面我是有过一些努力的。至90年代中期,我写的一些研究文字大都发表在一些没有多大影响的刊物上,没人注意是自然而然的。但我编的张爱玲作品集和写的张爱玲传记文字,还是颇有读者的。编选张爱玲散文集《私语》,花城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署名“阿川”;编选张爱玲散文集《流言私语》,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销量都不差。传记性质的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就出过一本,题为“乱世才女张爱玲”,署名“阿川”,上海《文汇报》同年1—2月连载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张爱玲的作品还不像今天这样随处可买到的时候。作为文学教师的我,每到一处的讲台上讲授张爱玲,邻近书店的张爱玲作品就会卖空。 1995年春天,我正在武汉大学师从易竹贤先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因为读的是在职,还要干好本职的教书育人工作。每逢周末还得到湖北的县市去讲自学考试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丁宁女士来信邀约我撰写《张爱玲传》,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之一种。当时《张爱玲传》至少有20多种了吧,但台港有人认为要防止写出材料不全、理解有误的“张爱玲伪传”,亦可见难度很大。但我实在抵御不了诱惑——张爱玲的诱惑、这套书的诱惑。所以我还得感谢家人和师友们给我时间上、精神上的支持。这一年也是我家务干得极少、娱乐活动极少、为报刊写稿最少的一年。盛夏时节,身体欠安,我遇到了“写作危机”,差点打了退堂鼓,连给丁宁女士写信“毁约”的腹稿都打了好多遍。但妻女和朋友们都鼓励我“养精蓄锐”之后接着干下去,这才有了《张爱玲传》的按时交稿。2000年书出版后,学术界陆续发掘了一些新材料,我2006年和2007年在香港也买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书,所以后来十月文艺出版社要我出一个增订本,我就增加了一些材料。出版社改了个书名:《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受浸会大学张爱玲研究专家林幸谦先生之邀,2006。年9月底10月初我去香港参加了张爱玲文学、电影与舞台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张爱玲逝世十周年追思会。张爱玲本来离开我们十一年了,但名为十周年追思会,大概与上一年国内的研讨会没开成有关吧。 我对这次活动印象尤佳。一是真正的以会会友。我所知的海内外张爱玲研究专家大都莅临,同样写过《张爱玲传》的余斌、宋家宏也分别从南京、昆明赶来了。我与家宏早已相识,与余斌初见——在下榻的房间相见,两部坊间流传较广的《张爱玲传》的作者竞被会务安排一室,也是趣话。二为它的平等。在有众多名家出席的开幕式上,司仪(国内学术会议称主持人)为一个清秀的学生,他“指挥”校长、院长致欢迎辞,他“指挥”李欧梵讲话、王安忆发言。会场的座位呈多层的圆形状,许鞍华戏称为联合国会议厅,全然没有台上台下的等级。研讨期间的计时员也由学生担任,这在国内可是由学术名角把持的。就在一个月后我参加的一个国内学术研讨会上,七八十岁的学术泰斗级人物不时看手表计时提时——这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相比之下,浸会大学那个戴眼镜穿西装的小个子男生、几个穿裙装计时的女生和圆形会议厅,代表的是学术真传统——平等自由的学术。三为它的活泼。除了严肃的学术探讨,还有形式多样的座谈和演出。为了追思和缅怀张爱玲,放映了张爱玲影视和舞台剧作品片段并请导演过张爱玲作品的许鞍华、严浩等谈创作体会,请见过张爱玲的李欧梵讲述二人相见经过,请出席会议的中外专家用中文、韩文、日文、英文朗诵张爱玲作品片段,还有学生表演的短剧……当然,追思晚会的主持人也是学生——一个画了淡妆的漂亮女孩。没有多少名流巨星能像张爱玲这样,被熟知她、读透她的人真正缅怀和爱戴。张爱玲若地下有之,当少一些“苍凉”,多一些“感怀”吧。 追思会会场内外张贴着张爱玲画像和林幸谦怀念张爱玲的诗作,亲切、雅致、情意盎然。整个活动由林幸谦策划,他却始终在幕后忙碌,一个低调的谦谦君子,一个因拥有张爱玲而幸福的人! 四年后(2010年9月29日),再次到浸会大学参加张爱玲国际学术研讨会,遇到了海内外很多张爱玲研究的专家。当时正是《雷峰塔》《易经》中文版面世和张爱玲遗作展出之际,又是一个学术热点。 2014年夏天,得到硕士同学、当时在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工作的谢伟民先生的帮助,在香港待了一个星期。在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拜师访友查阅张爱玲资料。中文大学的张爱玲研究专家何杏枫教授。带着她的学生陪了我一整天。回武汉以后,好多书和材料倒一直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房里。至今不敢相信过去了六个年头——本人杂事太多,心绪太乱。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签的合同都已经发黄了,我都一直没有动笔。 写传记可不能凭空虚构,材料的丰富与可信是毋庸置疑的先决条件。所以我得特别感谢那些记叙了张爱玲生平史料的作者和发表、出版了这些文字的报刊出版社,尤其是张子静、陈子善、司马新、夏志清、庄信正、宋淇邝文美夫妇及宋以朗先生,和出版了《张爱玲全集》的皇冠出版社。没有他们,《张爱玲传》只能是沙中之塔、空中之阁,完全不可能写就。 张爱玲是现代文坛上罕有的忠于写作的职业作家,虽然坊间有一些有关传主的材料,但远说不上丰富。这与前几十年大陆文坛对她的淡忘相关,也与她独特的生活和性格相关。她的性格不容易把握.既要写出她的形,又要写出她的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直到2020年的春天,因为一场疫情,我们的生活停摆了,每个人都闷在家里,我才有工夫每天在书桌前工作10来个小时,做了一个比较从容的修订。我的朋友杨扬教授的博士、《张爱玲年谱》的作者张惠苑,无私地把年谱出版后收集的材料邮寄给我。我的朋友吴俊教授的博士肖进、我的朋友王攸欣教授的博士陈娟.他们都是张爱玲研究的新生力量,多次跟我在微信中讨论有关史料。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我们都是张爱玲的相知,所以互通有无.互相探讨。对以上诸君我都心存感念。曾有人称我以前写的《张爱玲传》是后续很多张爱玲传的“母本”,我觉得这个话不算夸张。因为我偶尔碰到后续的作者,对我是谢不绝口的。还有人称我的《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是“《小团圆》出版以前最好的张爱玲传”,对此我不敢评说,我只想在这里说一声: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几乎所有与张爱玲相关的材料,都在我眼前过了一遍。相较于我以前的《张爱玲传》,本书每一章每一节都有更改变动,所有的材料都注明了出处(全书以脚注方式.所引论著第一次出现时候是全注,第二次及以后是简注)。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探讨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文艺家,喜欢琢磨中外传记文学的写法,一直有一个从容地写一部较完备的《张爱玲传》的心愿,我希望这是一部详传,更是一部真传。 就我个人所见,教书与写作是有矛盾的。不仅时间上有冲突,而且工作方式上不太相融。前者要求规范的生活,后者往往是反常规的。在忙着的时候,我一会儿是台“教书机器”,一会儿是台“写作机器”,免不了要“卡壳”“犯冲”,运转不灵。鲁迅、老舍、王小波等作家都有过教书的烦恼,虽然他们无疑是出色的教师,但后来都放弃了教鞭而专事笔耕。张爱玲也断然拒绝过弟弟要她以教书谋生的建议,她觉得那职业“又要作戏,又要作人”,很累。早在世纪初的时候,我就说过教书的乐趣越来越少.做学问的乐趣越来越少。现在这种感觉更强烈了。我这些年一直提倡做纯学问,做真学问,做实学问。从《乱世才女张爱玲》到《张爱玲传》到《速读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大师丛书·张爱玲卷》到《张爱玲之谜》到《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再到这本《张爱玲传》,从13万字到40余万字,27年过去了。2014年夏天,超星给我做了一个讲课视频《张爱玲的文学世界》。去年又有朋友约我做了一个音频讲座《刘川鄂欣赏张爱玲》在喜马拉雅上线,每集20来分钟,录了20多集。这本《张爱玲传》,与课题无关,与报奖无关,只与性情有关。张爱玲把她花十年工夫研究《红楼梦》视为“豪举”,我的人生.有她相伴,并时有介绍她的小书面世,也是欣慰之事。 202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满怀希望,称之为“爱你爱你年”,张迷们称它为“爱玲爱玲年”。但是谁也想不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如同《倾城之恋》的“反高潮”,一座大城市的倾覆成就了一对自私的男女,新冠病毒让我们的生活摁下了暂停键甚至是倒退键,把我摁在广家的书房和我在武汉家的书房里.让我终于完成了修订《张爱玲传》的多年心愿。这是我人生的第59个春天,谨以此书献给张爱玲诞辰100周年! 刘川鄂 2020年4月23日国际读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