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工、轻工、手工业 > 化学工业

玻璃(过去现在未来故事三面性)/小文艺口袋文库

  • 定价: ¥35
  • ISBN:978753217716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文艺
  • 页数:209页
  • 作者:(美)约翰·加里森...
  • 立即节省:
  • 2020-10-01 第1版
  • 2020-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我们活在一个玻璃的世界,这意味着什么,并且为什么那么重要?
    你会发现你正身处于一个玻璃的世界。从你的窗户反射、折射出光;你头上你灼热的玻璃灯管;墙上悬挂着镜子;你苹果手机屏幕碎裂的一角,以及你喝水的玻璃杯。最常见的事物却很少被仔细思考,因为大家认为它的意义过于显而易见。约翰·加里森结合玻璃的历史的描述以及新兴的视角帮助我们看见:这种互动之间独特的约定。以我们身边的实例作为基础,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洞见,重新认识隐匿在玻璃之城背后的我们。

内容提要

  

    驻足而观,你会发现你正身处于一个玻璃的世界。从你的窗户反射、折射出光;你头上是灼热的玻璃灯管;墙上悬挂着镜子;你苹果手机屏幕碎裂的一角,以及你喝水的玻璃杯。我们也常常将一些肢体的行为或物质上的特点与玻璃联系在一起——凝视,反映,透明——同时也是我们用来描述感知世界,领悟自我的抽象概念。本书通过再现与玻璃相关的作品,浏览、扫视、放大和审视了一系列个案,结合新兴的视角,帮助我们看见:这种互动之间独特的约定;探索我们的文化想象是如何赋予玻璃以互动性能,使其创造出新式的密切关系。当我们将目光透过玻璃望去,它对我们所见之物的影响和塑造,也就是我们对自身思想的再塑造。我们,和玻璃一样,无时无刻都有可能在映射、混淆、扩大、投射、曲解,甚至猜测。

作者简介

    约翰·加里森是美国卡罗尔大学英语系副教授。除了在大学教课外,他还帮助诸如索尼、雅虎、松下发展技术与市场方面的创新与改革。

目录

序言
“玻璃造就的一天”
《麦克白》
《少数派报告》
显微镜视角
望远镜视角
耳环与风景
摄影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玻璃心》
海玻璃
谷歌眼镜
商标专用权
微软智能眼镜
《末世纪暴潮》
对着镜子,模糊不清
平面
“玻璃之世界”
结语:我的口袋里有什么?
延伸阅读
致谢
索引

前言

  

    2014年初,一个朋友发给了我由康宁公司制作的一部小短片的链接。我认出了康宁这个公司名字,隐约记得这是一家规模颇大的制造商公司,似乎是在厨具制造领域的。这部短片描绘了一个超现代化的家庭,这家里的每一处玻璃平面都具有互动能力。当时我不太确定如何来理解这部影片。它显然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这部影片有超过两千四百万的浏览量。作为为时甚久的科幻迷,这部短片所带有的未来主义色彩吸引了我。除此以外,我曾在一家交互式科技领域的咨询公司工作,我们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像康宁一样颇有识别度的公司品牌。我在网上做了一些小调查,发现这家公司的涉及领域远远超出了厨具制造。事实上,康宁公司价值达一百亿美元,是各类玻璃制造产业的先驱者,产品从电灯泡到挡风玻璃,甚至还包括iPhone手机屏幕。在我对康宁公司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我感到我和这部短片之间产生了另外一种纽带。我的职业生涯起步于李维斯公司全球策略部门,它和康宁公司一样,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标志性品牌——李维斯公司成立于1853年,而康宁公司则建立与1851年——二者都不曾中断与时俱进的传统,从而得以保持在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玻璃的存在要比康宁公司久远很多了。数千年以前,东亚,埃及和罗马的玻璃制造工艺就已经炉火纯青了。在莎士比亚的年代,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还使得新的科学发现成为可能,并促进了视觉艺术新技术的诞生。因而,这部影片和我个人还有另一种纽带。在从事了交互科技和市场营销领域的工作之后,我的第二职业生涯便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并教授相关课程。
    此外,这部短片还有一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突出了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当然,我早已将玻璃看作是家庭住所中的一种物品。在我们需要一个容器来盛水的时候,我们会说:“递给我一个杯子。”而当我们看不清小字的时候则会说:“我把我的眼镜放到哪儿去了?”但是玻璃同时也是一种材料,许多物品都由它制成(比如说镜子,电视,桌子)。中世纪初期,“玻璃”这一词曾被当作名词用来指镜子。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玻璃指的则是滴漏。在这部康宁的小短片以及在我们的生活中,玻璃无处不在,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它也一样随处可寻。在我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生活中,貌似我总是要和玻璃打交道。
    那么到底什么是玻璃呢?就算是我的科学家朋友们也给出了我形形色色的答案。玻璃是液体还是固体物质这一问题仍然富有争议,因为它既不完全符合液体特征,也并不完全是固体。每当我触碰到玻璃,我总能感受到它的固体性,然而,在我们的想象中,玻璃总是具有着可渗透,多变化,易消散的特性,这一点将在本书中得到阐述。玻璃似乎具有一种深刻的不稳固性质,却并非只是因为它随时都有可能破裂或粉碎。玻璃可以是反光的,毫无光泽的,或者是透明的——有时候,这几种特性是同时发生的。它可以被用作获取清晰度,抑或被用来模糊视线,除此以外,它还能够在界定平面的同时给人以深度的假象。
    我们常常将一些肢体的行为或物质上的特点与玻璃联系在一起——凝视,反映,透明——同时也是我们用来描述感知世界,领悟自我的抽象概念。实际上,作家和电影行业工作者们常常在创作中运用玻璃,以一种出人意料,有时甚至是违反直觉的方式来探索人类是如何理解世界以及认识自我的。长期以来,人类幻想着拥有一种具有反应性本质的物质,来应答我们对联系的渴求,而新近诞生的交互式玻璃产品就是对这一幻想的探寻和开发。我回味着这部康宁短片,并和朋友们进行了相关探讨,我愈发觉得人类历史上对玻璃的描绘和当代层出不穷的玻璃相关的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深奥的关联。长久以来,我们设想着,承载着人类独特愿景的玻璃,能够帮助实现人一人,以及人一物品间的新形式互动。伴随着我对玻璃的理解加深,我开始注意到一个原本应该是透明的东西,它可以缓和人、信息和机器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缓和人与他们想要的东西和体验之间的关系。
    本书中描述了我们最为熟悉的日常物品之一,玻璃的内涵意义。我们将从新型交互式科技讲起,正是这些新科技将墙壁、挡风玻璃、窗户、工作台面、眼镜以及其他透明的玻璃平面变成了互动和虚拟体验的空间,本书将展现这些创新型玻璃是如何重塑我们对于平面和深度,对于透明和反射,对于固体和液体的区别认知的。通过检验从莎士比亚作品到现代科幻电影的一系列描述,我将探索我们的文化想象是如何赋予玻璃以互动性能,使其创造出新式的密切关系,实现人类美好向往的,而这些幻想和渴望,直到今天才在日新月异的产品和科技中得以实现。
    本书的18个章节,通过再现玻璃的相关作品,浏览、扫视、放大和审视了一系列例子。玻璃可以造就许多。即使是一块透明的,近乎是隐形的玻璃,也仍旧影响着我们远远超出玻璃的体验。当我们将目光透过玻璃望去,它对我们所见之物的影响和塑造,也就是我们对自身思想的再塑造。我们,和玻璃一样,无时不刻都有可能在映射、混淆、扩大、投射、曲解,甚至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