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光景(女警扶贫记)

  • 定价: ¥59
  • ISBN:978722413725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陕西人民
  • 页数:267页
  • 作者:苏丽|责编:耿英
  • 立即节省:
  • 2020-10-01 第1版
  • 2020-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光景(女警扶贫记)》一书为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书写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物、生活和故事。他们是贫困户代表“懒汉”、“残疾人”、“贫困儿童”、非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员、市县乡镇扶贫干部、结对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包抓领导……范围涉及国家、省、市、县、乡、村等各个层面、不同类型的人物、生活和故事。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感召下,通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身努力,社会各界的关爱而带来的村容村貌、精神面貌的变化,诠释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亲手创造出来的。写作以叙事为主,视角扩展陕北乡土文化:待人接物,民风民俗、乡土文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健全脱贫、治理有效、步入小康,生活富裕等。平凡小事,小村大爱,作者把个人或者集体受到的荣誉看成动力,把分享他们创造幸福的过程,警民合谐,看成最终的好光景。

内容提要

  

    她是榆林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员,她是亲历者,是记录者,以人民警察和女性特有的视角,撰写《光景》。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星光》大电影拍摄,荣获“榆林好人——最美扶贫干部”称号,是陕西佳县贫困村孩子口中的“苏妈妈”。

作者简介

    苏丽,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陕西省榆林市公安局民警,一级警督,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榆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星光》大电影拍摄,受邀参加电影频道“星光行动”新年特别节目拍摄。个人先进事迹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登,入选《驻村帮扶典型案例(个人篇)》(国务院扶贫办编)、《全国先进模范事迹汇编》,本书中《刘懒汉蜕变记》被“中国扶贫”“榆林扶贫”等公众号连载。荣获第六届“榆林好人——最美扶贫干部”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被授予“榆林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爱读书的榆林人”。为扶贫村设计枣木书签文创产品,其外观设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脱贫攻坚题材摄影作品在《陕西日报》《各界导报》等媒体刊登,入选《雄关漫道——榆林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书法作品曾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别奖项。公安通讯文章及文学作品多见于《人民公安报》、《民主与法制》、《陕西政法天地》、中国警察网、“榆林公安”等媒体。

目录

第一章  乌镇“李子柒”
  “李子柒”式的生活开始了
  三个女人一台戏
  我是驻村工作队队长
  我“辞职”了
第二章  山河故人
  老黄牛
  后勤部长
  第一书记
  最美医生
  乡村爱情
第三章  脚随心动
  我有故事还有酒
  枣木书签
  农家书屋
  看黄河
  幸福农场
  见字如面
第四章  穷若是病,爱可以治
  给刑警队队长配了“对儿”
  刘懒汉蜕变记
  穷若是病,爱可以治
第五章  岁月如歌
  礼物
  同行者
  你们都是VIP
  我爱我家
  星光
第六章  因为有你
  生命的火花
  陕北兰花花
  陕白榆的守望
  光景小寄
后记

前言

  

    刻录岁月承载的绚丽时光
    苏丽要出一本书,一本记录自己六年扶贫工作、生活、感受与体悟的书。电话中柔若鸿羽的语气庄重平和,回音环旋,萦绕耳鼓。让我喟然:有理想和追求的人生如花圃般色彩绚烂,令心壁苍痕者羡慕。
    她邀我作序,我虽事务缠身,此刻却语塞沉吟,拒绝的理由遁形。脱贫攻坚工作是当今中国新时代的一篇宏大叙事;是中国共产党人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步履铿锵;是人类社会消除贫困,消灭贫富悬殊,走向共同富裕的执着和前往!但凡有识之士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自然分辨得清贫富这一阶级划分的硬核依据在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的,历史兴替的原因固然诸多,但贫富差距,尤其是悬殊的贫富绝对是社会矛盾激化、人群撕裂的焦点、切口与导火索。“苟富贵,无相忘”“均贫富”“耕者有其田”等等历史的呐喊,穿越了时空在云汉间回荡,像警钟一样时刻在敲响——
    2015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脱贫攻坚奔小康,不仅仅是共产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尝试与实践,更是人类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书写。这六年间,全国成千上万的扶贫工作者与帮扶对象,日思夜想,齐心协力,不仅让新农村建设的理想深入人心,更多的是直接参与和践行,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每一次聆听,我们的心灵都会被那些鲜活生动的故事,那些人性的至善柔软,撞击着、感动着、柔润着……
    因为自己所在的单位先后两度帮扶两个村子,我本人也联系着其中之一,这几年进村入户,也没少了腿脚;还有参加扶贫调研及省文联组织的扶贫活动,更有亲戚朋友中多人参与其中,不时地交流对接。通过这些年的扶贫实践,我增加了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扶贫工作,带着真情。
    文字是有温度的,有时滚烫灼心,有时冰冷刺骨。所以我们常常会向那些给我们带来善、带来温暖的文字表达致敬!苏丽在作品中写道:“真正的善良是平等,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是给予受助者人格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一视同仁。”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感知着人格平等——它是消弭不同阶层隔膜壁垒的法器,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光景》内容丰沛,形式自然,语言没有着意雕饰,文字清新温婉、平实畅达。作品中的小故事、小场景、小细节切扣大主题,让平凡人的身上散发出不平凡的光焰。27篇文章分为六个章节,脱贫攻坚的主题立意凸显,不失为一种天然文本的展现。
    六年驻村,时光漫长。对一个上有老下有小、丈夫同在扶贫、女儿面临高考的女性而言,百味杂陈,心事浩繁。白云苍狗,岁月悠远,六年,是人生的一个小单元。但对苏丽而言,是一段充满阳光与风雨,记忆深刻的难忘岁月。苏丽的可贵,是六年扶贫工作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全程参与,用六年间与乡人相处,感同身受的体悟与记录,写出了一份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她不仅仅是亲历、是记录,还有见证、践行!佳县乌镇刘家峁村的记忆,会铭刻在苏丽和榆林公安扶贫团队的脑海中,也是中国扶贫的一个缩影,成为历历在目的历史影像。“庄稼人盼的是好光景”,《光景》必然会穿行在时光的长廊里,流淌于岁月的长河中……
    榆林市公安局是我工作过25年的地方,苏丽是我的前同事。在其《光景——女警扶贫记》出版之际,写以上话。
    是为序。
    李子白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陕西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2020年7月19日凌晨于泓谷斋

后记

  

    今年3月,全国人民都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自觉转移到了手机和网络。灵感的到来事先并无预兆,我突然萌生出一种想法,把电脑里《光景》的零星草稿整理出来,尝试连载,看有没有人愿意咀嚼这些“细碎”。思来想去,我笨拙的头脑只想到一种方法来创作,那就是按照保存照片的时间顺序串联起驻村六年的时光。手机App“美篇”满足了我的需求,有文字、图片和音乐,还可以无限次地修改,我决定用它记录这段岁月,安放内中心情。
    六年的时光,庞杂散乱,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时不知该从何记起,好像做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做。六年的照片,翻阅起来可真是要命,一个移动硬盘,三个U盘,加上QQ空间一个相册。我像一个翻山越岭的旅人,翻一张,停一会,端一张,想一阵,最后翻得越来越慢,在每张照片上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久。东方吐白,才意识到,七个小时的时间,我一直在哽咽。次日,便开始张罗着文章的标题、架构、内容……连做饭、洗衣、做家务都在思谋。当腹稿变成屏幕上的文字,《光景——女警扶贫记(一)》成稿后,校对两遍,选模板,定音乐,配图,调整字体颜色大小……仅一篇文章完稿并制成“美篇”就得两个小时,何况是30多篇一一成稿,时间是不能计算的。《光景》在手机App“美篇”发布后,受到四方朋友的关注,评论留言不少。还有私信和电话,大多是鼓励,也有建议我去注册公众号、开个专栏或媒体投稿,以此来提高阅读量,增大影响力。说实话,我力不从心,真没敢想。 一边码字,一边回复,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既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文字,又要认真对待别人的鼓励。有人愿意花时间阅读,愿意给你留言建议和意见,与写作一样珍贵。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恰逢女儿高考,加上我的声带治疗也接近尾声,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我甚至觉得连睡觉都是浪费时间。睡觉,有时是沙发上的两三小时,有时是趴在桌上的几十分钟。我对《光景》所有的热爱,确切地说,就是文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人的苦和乐,还有每一处的热闹与安静……当这些画面一一再次呈现脑海中,呈现在文字上的时候,这些琐碎的事情、细碎的文字,让我又有一种痛感、掏空感、落寞感,且足够真实。 四个月的写作结束后,我再次回头整理这些文字时,有些来自自身的声音,时强时弱,相互纠缠,将我结集成册的思路撕扯成散片。《光景》如同一个长大的孩子,急切地想离开我的襁褓,想去广袤的天地里畅游了。以往的路过,深藏的暗涌,暮色清晨,星辰黄昏,我对它所有的感情,全部渗透在黄土高坡、山水草木,留在了我的文字记忆之中,沁入了我的骨血里!我珍惜此刻的悲喜交集。 没错,著书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有着重大意义。于我一介草民而言,它是奢望中的奢侈。然,一旦有了想法,便又凭空生出无穷的动力,驱动和鼓舞着我不惜一切努力把它完成。写作得益于时间、阅读和体验生活。一个人的视界决定他的世界,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的、无可替代的。《光景》的呈现,是每一张陌生面孔的遇见到熟悉,每一件事情从棘手到应手,是对世界的认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连串“如何”的思考——如何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残疾人子女在未成年期间应该如何得到学习和生活的保障?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因“给”而生出的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如何给普通的村民一份尊重与新生?……我想,这不仅是脱贫攻坚战线的每个奋斗者的职责,更是我们全民需要思考的问题。脱贫攻坚不仅是参与扶贫工作者的事,更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全中国人民的大事;它不仅仅是送去米面油,更体现在“贫困户”在道德风尚引领和思想教育引导的“智”与“志”上,要下足绣花功夫。 有人说,思想的转变是最难的。可我不这么认为,说难也简单,说简单也难。难在,帮扶干部只会政策上务实;简单在,帮扶干部只需要俯下身子、蹲在地上,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人情世故,放下身段倾听和交流。我在农村工作生活的六年里,终于看到卸下寒衣的人民在“黄金琥珀”之上舞动铁锄的身影有多么迷人。“你什么时候下来的?”到“你什么时候回来的?”问候语里一个“回”字的转变,这是他们终于把我这个外乡人接纳成本村人的全部秘密。从此,他们愿意坚持把最后一块地翻完,愿意参加驻村工作队举办的各种活动,愿意把心拿出来给你看,愿意认认真真听你说的每一句话! 陕西作协李子白先生、著名书法家遆高亮先生对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让我的精神始终保持充盈的状态。又,二位先生欣然应邀,李子白先生作序、遆高亮先生题写书名,心中感激满溢。新华社编辑、《国家相册》主讲人陈小波老师在看完我的前四期后留言指导:“《国家相册》一直在寻找自己的陈述方式,那种方式就是说任何事,都好好说,不急赤白脸,不强加于人,不大吼大叫,不粗陋浅鄙。”鼓励我保持写作风格、遵从内心,多用动词、数词、有感情的词。那,《光景》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得了小波老师的指引,既不生硬,也不掺水,说自己的话,说有感情的话。北京张伟教授逐篇读完,每期留言,认真评论,给予了文字和结构方面的指导,鼓励我保持自己的写作个性,坚持文学、文化价值观,让我的创作灵魂得到了安放。榆林公安局局长邱祖满、榆林扶贫办主任王志强重视关注,适时指导,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县长杨政给予我创作上极大的勇气和力量,在思路和方法上予以指导。 我也曾四处拜求师友,经常在谈话间受到启示,这是书稿得以完成的主要动力。特别感谢严解放、韩效祖、刘龙、曹洁、亢雄、孙存政等诸位先生,都曾审阅了书稿中的若干篇章,并且提出了切实而中肯的意见。北京梁晓凡、曹宏涛、李世旺,上海魏雨生,黑龙江沈莉,浙江曹旗伟,福建薛德魁,安徽王东田,西安庞军、华茹、呼浩,榆林谢宏、贺引忠、李庆山、田建发、崔志川、刘喜林、刘剑峰、张剑、刘利虹、强继霞、李林利、项世雄,佳县白静阳、王小萍、彭靖渊、徐曙光、张树杰、高生光、暴海雄、王和平、曹瑜、常小琴诸君,都曾给予热情的帮助和莫大的勉励。感谢闺蜜姬小莹,好友张伟教授,警营同行王东田,媒体人曹宏涛撰文,让本书增加色彩,弥足珍贵。感谢文中提及的人,愿意无条件地让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和故事并出版。感谢我的丈夫和女儿,感谢我的父母、弟弟一家人,他们是文字的第一读者和校对人,他们在背后默默撑起全部的家务,让我获得了支持和自信。感谢我的亲朋好友,同我分享苦难与快乐,使得书里的人物栩栩如生。感谢医生刘峰兄的医治和鼓励,让我在疾患与工作并行的状态下,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倍加珍惜。越是悲戚,越是幸福;越是幸福,也越是磨难。书里的每个人跋山涉水的幸福,都来之不易。感谢所有走进我生命中的良师益友,感谢你们的付出,留下如此美好的记忆。 特别是,陕西人民出版社本着“出好书,传播优秀文化;做精品,弘扬时代精神”的宗旨,积极挖掘整理,拟以书籍的形式“存储”一群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的时代记忆,让本书文字的存在有了深远的意义。加之出版社编辑耿英反复审阅书稿,多方协调,使小书得以付梓。 故事总是喜欢在人们意犹未尽之时戛然而止,但它也在我们不经意时又流出脉脉温情。光阴流逝,万物更新,愿故事里外的你我他在合上书时,能心甘情愿地说一声:我喜欢。愿用六年光景,还我岁月芳华。也愿此书不道再见,只说开始。 苏丽 2020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