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重构红楼

  • 定价: ¥68
  • ISBN:978754963309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汇
  • 页数:381页
  • 作者:明鉴|责编:徐曙蕾
  • 立即节省:
  • 2020-10-01 第1版
  • 2020-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中从认知思维的角度通过对宝黛钗的故事主线做出层层剖析,去除过多的细枝末节,将整个故事主线、精神指向和思想高度一一清晰地展现出来。并通过世界图式理论,对红楼世界的人物重新做出各自的定位,令人物在世界中的位置清晰可见,从而对所有的现代人同样做出提示以便找到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又通过言象意认知理论把所有人物如何成为自己的过程详加理清,从而揭示出人们的认知形成过程,为人们提供一个反思自我形成过程的实用工具。最后通过综合使用人类认知思维的四组基本方法对全书故事做出整体性的梳理,最终通过逻辑与历史这一组高级的理论建构方法彻底对《红楼梦》这部天书做出了解密,并得出了完美的解答,从而真正说明了,其实也是证明了《红楼梦》为什么是一部超越历史的伟大著作。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颇具创新性著作。《红楼梦》自面世以来近300年,对其研究就从未停止,主要有评论、考证和索隐三派影响最广也最深远。本书在借鉴三派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从认知思维的角度和逻辑建构的高度——重新对《红楼梦》做出诠释和建构。引入“逻辑与历史”这一思维方法,重新建构一种对《红楼梦》的认知角度,对《红楼梦》的世界、人物及线索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对书中的某些谜团提供了新的解释和感悟。

媒体推荐

    在红学研究中早该有逻辑派了,这本书帮我们打开了这扇大门。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邢滔滔
    从逻辑模型的角度对《红楼梦》做出整体的建构,是逻辑学在文化研究中的一次有益尝试,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壮虎
    明鉴兄用新的认知角度和逻辑高度来解读《红楼梦》,让人看到了《红楼梦》的新境界。
    ——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海彬
    这是我努力带给现代人干涸心灵一点温润滋养的小小心意。
    ——明鉴

作者简介

    明鉴,
    本名孟云剑
    明鉴认知学苑创始人
    中国实学研究会专家理事
    文化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研究生,师从邢滔滔教授,为金岳霖、王宪钧两位先生再传弟子。
    畅销书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乔斯坦·贾德。现为洙泗书院国学院院长,明鉴认知学苑创始人,中国实学研究会专家理事,北京市逻辑学会理事。擅长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的方法和理念。20多年来在哲学、逻辑、科学和国学间探索,关注方法论、思想史以及文化传承,尝试通过方法论和思想史寻找文化的内核和心灵的归宿。
    出版作品:
    《非是非非》(逻辑思维),《半知一解》(哲学思维),《共和国记忆60年》(历史思维),《错误的正确》(博弈论,逻辑思维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你对我讲道理,我对你讲逻辑》(认知思维方法论),《重构红楼》(理论建构方法及应用)。

目录

上部  对红楼的逻辑重构
前言  看《红楼梦》的新视界
红楼梦的谜团
  一 “曹雪芹”是谁重要吗:红楼四大谜团
  二 “红薯粉”的力量:《红楼梦》的兴起
红楼梦的世界(一)
  一 故事的舞台:这是在塑造一个世界
  二 大观园:为世界寻找一个灵魂所在
  三 贾府:大观园存亡之地
红楼梦的人物(一)
  一 不是一般人:红楼中是些什么人物
  二 各领风骚:宝黛钗的出场
  三 从顽石到宝玉:贾宝玉
  四 风流与俗趣:黛钗的初步对比
红楼梦的线索(一)
  一 彼此独立的:黛玉、香菱、晴雯
  二 喜欢合群的:宝钗、袭人、众人
红楼梦的人物(二)
  一 木石前盟:宝玉和黛玉
  二 金玉良缘:宝玉和宝钗
  三 有缘无缘:宝黛钗
红楼梦的线索(二)
  一 不同的世界:假作真时真在哪儿
  二 黛玉和宝钗:谁的真情谁的假意
红楼梦的世界(二)
  一 红楼世界的转折:大观园最辉煌的篇章
  二 红楼世界的衰落:大观园最凄凉的挽歌
  三 先天之性:人物定位和三个世界理论
红楼梦的线索(三)
  一 世俗心灵:两组人物的纠缠
  二 未完之完:宝黛结局的预演
红楼梦的故事(一)
  一 后四十回的缺失:不无遗憾其实已无遗憾
  二 后天之教:表面故事和言象意理论
红楼梦的层级
  一 寻找密码:探索红楼的开始
  二 三次元故事:隐藏别太深
红楼梦的结构
  一 历史存在吗:这是要颠覆认知吗
  二 开始即结束:种子孕育一切
红楼梦的故事(二)
  一 石头得道:我来讲个新故事
  二 深层故事:原来如此
红楼梦的超越
  一 人的开始:等历史终结以后
  二 《红楼梦》的后面:纯粹的世界未必像想象的可爱
下部  浮世红尘
红尘·代序·会议
第一部  移情
  楔子  放逐
  瀛洲
  第一章  趋乱
  第二章  避世
  第三章  经过
  第四章  迷失
  巴洲
  第五章  期待
  第六章  惊变
  第七章  意外
  甘洲  翻
  第八章  守望
第二部  变幻
  尧洲
  第九章  切磋
  第十章  妥协
  第十一章  面对
  第十二章  暗流
  第十三章  封局
  卫洲
  第十四章  迷离
  第十五章  吸引
  青洲脚
  第十六章  混乱
  第十七章  交错
  第十八章  取舍
  深洲
  第十九章  相遇
  第二十章  轮转
  第二十一章  生死
  第二十二章  平衡
  凤洲
  第二十三章  失落
  第二十四章  碎梦
  第二十五章  落花
  第二十六章  悲秋
第三部  源初
  碎梦城
  第二十七章  解谜
  第二十八章  慌乱
  远洲
  第二十九章  积淀
  第三十章  启程
  第三十一章  回乡
尾声·家·爱
浮世·后记·告白

前言

  

    前言  
    看《红楼梦》的新视界?
    《红楼梦》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它所包含的丰富营养来自几千年的文化基因。这棵大树以文学为主干,汇集了古典诗词、散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并融合统一,以故事为枝叶,散枝开叶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警示为果实,警醒人们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以情感为脉络,观照世间的芸芸众生,以心灵为指向,指明生命的栖息之地,而其根基则深植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以儒道释为养料,滋养着整棵大树。
    我们想要充分地理解《红楼梦》,就必须穿过繁枝茂叶,深入内里,并沿着脉络寻找到根源,看红楼不光是看故事,更是一个探寻世界和自我的心路历程。
    本书所有的分析完全依托于原文,由原文出发带领大家抽丝剥茧领会原文含义,并通过综合运用认知思维四组基本方法的分析手段,以建构理论为支撑,解密了《红楼梦》的文化密码,最终阐释了《红楼梦》这一人类文化经典的深刻内涵。
    其中,基于中国传统思想并汇聚了古今中外多种理论思考和思想根源,总结提炼了两个理论,而理论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却是非常简洁。一个是关于人类认知根源的言象意认知理论(简称言象意理论),是书中用来整体研究《红楼梦》的最基础的方法,是用于解剖人类思维形成过程的理论。一个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世界认知层次图式理论(简称世界图式理论),这一理论是用来描述红楼世界从而也是人类世界的最基本的宏观认知模式,是用来观察整个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理论。
    《红楼梦》已成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与代表。自小说面世以来近三百年,对其研究就从未停止,主要有评论、考证和索隐三派影响最广也最深远。而本书则在借鉴三派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高屋建瓴,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和高度——认知思维的角度和逻辑建构的高度——重新对《红楼梦》做出诠释和建构。
    书中从认知思维的角度通过对宝黛钗的故事主线做出层层剖析,去除过多的细枝末节,将整个故事主线、精神指向和思想高度一一清晰地展现出来。并通过世界图式理论,对红楼世界的人物重新做出各自的定位,令人物在世界中的位置清晰可见,从而对所有的现代人同样做出提示以便找到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又通过言象意认知理论把所有人物如何成为自己的过程详加理清,从而揭示出人们的认知形成过程,为人们提供一个反思自我形成过程的实用工具。最后通过综合使用人类认知思维的四组基本方法对全书故事做出整体性的梳理,最终通过逻辑与历史这一组高级的理论建构方法彻底对《红楼梦》这部天书做出了解密,并得出了完美的解答,从而真正说明了,其实也是证明了《红楼梦》为什么是一部超越历史的伟大著作。
    书中还会深入带给大家以下收获:
    一、通过理清书中故事主线,让读者深入了解红楼世界,不再模模糊糊人云亦云。红楼中的故事线索众多、人物关系复杂,让人很容易陷在故事情节里,很难理解作者到底在讲什么,当然也就很难有自己的看法。而我们要化繁为简,抓住主线梳理最关键的思想根源,读者就会觉得主线清楚了。
    二、通过分析书中人物内心,让读者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不再只看热闹没有收获。对故事的清醒认知只是第一步,看小说不是为了看看表面的故事就完了,好的作品是因为能影响我们的内心,如果没能体会作者的一片用心,那真是入宝山而空手归了。我们就是要揭示故事深层的内涵。
    三、通过建构新的认知理论,让读者掌握认知形成的过程,不再浑然不觉不明所以。人的认知是决定一个人成为自己的全部所在,但是每个人又很难发现自己的认知状态。我们在分析书中人物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细致地分析这些人物的认知基础,让读者学会反思自我,一定能发现比以往更真实的自己。
    四、通过对情节的层层解析,让读者感知幸福快乐的源泉,不再假装快乐以鹿为马。我们总是为了快乐而快乐,为了幸福而幸福,殊不知越是追求外在的标准距离真实就越远,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幸福和快乐长什么样,因为从未体会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的办法就是亲口尝到,我们就是要给大家分享这个幸福的“梨”。
    五、书中综合运用了认知思维的四组方法(分类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读者可以通过整个分析过程,逐渐熟悉并掌握这些思维方法,尤其是对“逻辑与历史”这组高级思维方法的深入理解,那样不仅能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帮助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而培养出对宏观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理论建构能力。
    六、从始至终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帮助读者学会概念分析的过程,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了方法,读者可以建构自己的思想系统,也才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进一步形成对历史和人生的全新认知模式和理论框架,最终通过对《红楼梦》的全新理解,形成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并由此走入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大门。这些收获足以让一个人有信心面对越来越普遍的焦虑甚至是焦灼的精神困境,并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坚固而宁静的家园,进而更加从容地面对如今愈加复杂愈加迅疾的社会生活。无论是看过还是仅仅只听说过《红楼梦》的朋友,我都希望你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或读完之后带着新的认知和理解再去细细品读一遍我们心中的永世经典——《红楼梦》,我相信你一定会有一种迥异之前的充满感慨和安静的内心体验。
    我在红楼世界中等着你。

后记

  

    浮世·后记·告白
    人难免会受到各种羁绊,比如道德,比如世俗,比如情感,还比如高雅。
    不过,人追求脱离这些事物的束缚,当获得所谓真正自由时,才发现原本仍是一样。这不过是自以为聪明者的臆想,但是,这有何妨?现实主义的实在,抑或浪漫主义的缥缈,又能如何?
    人生并不能以作为终点的“死”来获得意义,虽然“死”可以衡量人生过程所赋予人生的真实性或者虚妄性。
    轮回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轮回之中,我们忘记了轮回的存在。因为忘记轮回的结果将使人类的终点——死——来宣判人类的存在意义的虚无。如果记得轮回,到达终点是不可免的,但人类却可在轮回中获得曾经存在的意义。是的,如果意义的确存在的话,也只能是“曾经”。因为能获得意义的人类之永恒并不存在,而只能存在于轮回之中。
    我们正是把上一个轮回中的“意义”称为“曾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就是曾经存在的、可能的全部含义。所以现实之种种,与浪漫之种种,任取其一又如何,又何妨?我们因此获得所谓的“束缚”,或者所谓的“自由”,有何区别?
    令“昏昏”以为“昭昭”,令“昭昭”以为“昏昏”,都不过是自以为聪明的人所做的“如是之想”罢了。
    “他”定要将此书献给全天下所有自以为聪明者,不过就是做“如是之想”而已,其中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白以为聪明的人”其实就是所有的人,而他不过就是曾经的、现在的,或者未来的那个你罢了! 历代使者寻找家园的结局似乎并不完美,但真正意义上,是这些使者以不同的方式找到了自我的存在方式,在任务也即人生的意义上他们看似并未成功,但其实,他们都成功地成为了自己。 而轮回也并不是在生死与世界的有无之间转换,其实每个人都在无数次地经历着轮回的宿命,只是有时自知,有时人知,有时不知而已。 2020.7-18凌晨修订于慕圣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