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民间文学

黄避岙乡土文化拾遗

  • 定价: ¥58
  • ISBN:978751784149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
  • 页数:314页
  • 作者:编者:蒋逸民//张...
  • 立即节省:
  • 2021-01-01 第1版
  • 2021-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历史的积淀和精神的弘扬。《黄避岙乡土文化拾遗》不单单是民间故事的结集,还搜集了其他一些风格迥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记录着黄避岙这方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黄避岙人勤劳无畏的精神;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文旅融合,开展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乡村文化故事集,作者以民间口语的笔调,讲述了许多耳闻目睹的看似不起眼的乡村风物、民俗、人情、趣事、技艺,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或亲历,或他言,或平常,或奇异,或趣味,宁波旅游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乡村田野、林间地头,并对黄避岙历代地方志、传、宗谱、诗集等进行采集整理而成。都具有亲切的乡土气息;信手拾来,短小精悍。
    乡民对黄避岙乡厚重的历史情感的通俗追述, 烙印在心田的家园意识,在旅游文化的理论价值之外, 更彰显出乡民对故土的深深爱恋和厚重而淳朴的情感。

目录

村名由来
  龙屿村
  白屿村
  大斜桥村
  横里村
  横塘村
  黄避岙村
  塔头旺村
  骅角岙村
  鸭屿村
  周家村
传奇轶闻
  金棺材
  县令智判老虎山
  白屿遭海盗
  门屿村剿匪
  乞丐与赶考者
  仙人挑
  珠山白毛尖的传说
  巧对萝卜课的故事
  “缺牙龙”的故事
  刺绣的故事
  张唯精与惜字亭
风物故事
  陈岙青瓷窑址
  凤凰山
  高泥古埠头
  大樟树
  石头房
  跃进塘
  周家水井
  枫杨树
  李家旧址
  大袋山岗
  蛇头山
  仙人床
  龙洞水库
  龙潭
    庙宇传说
  长兴庙
  张湾庙
  白屿庙
  白鹤庙
  童翁庙
  护境寺
历史故事
  高泥军港系列故事
  横里村的故事
风俗习俗
  典妻
  请“团箕姑娘”
  隔壁捣麻糍
  七月初七洗头
  求雨
  建房上梁
  撮纸阄
  满月酒
  婚礼传袋
  做寿
  衣冠葬
  立夏
  清明节
  端午节
  中  秋
  重阳节
  六月六晒衣
  掸尘
  七月三十插地香
  求签
  夜哭贴
  走八寺
  走十桥十庙
  猜拳游戏
  独脚板板游戏
  跳皮筋游戏
  羹饭田
  掏冬笋
  石碾子碾米
  舞龙灯
拾海风情
  甩弹涂和涨弹涂
  黄避岙乡土文化拾遗
  钓弹涂和踏弹涂
  西沪长蛸
  柯望潮和钓望潮
  捞苔条
  晒紫菜
  耙蛤蜊
  拉海带
  拾海
乡土人物
  李世康
  蒋黼
  萨镇冰
  抗倭战十
  沈教方
  邱真钰
  张心富
  张秀鲁
  苏亚芳
  陈正仁
  陈拭
  林晓
  林亚光
  林亚美
  周峰
  李勤良
  张爱琴
  胡望真
  胡望荣
  干武东
  张玉璋
  张永生
  张永烈
  张永璧
  张永旋
时代故事
  村民说事
  借雨伞
  西沪讲堂
  族邻互助
  建水库
  修庙路
  山麓双水井
  西闸黄连木
  村里造会所
民间文艺
  文化艺术节
  山水诗词
  民间谚语
  民歌民曲
宗祠家训
  林氏宗谱
  大林“林氏宗祠”
  林氏祖训十条
  龙屿张氏族规(节选)
  龙屿张氏新增家规
  沈氏宗谱
民间技艺
  竹椅的制作
  被絮的制作
  红豆团的制作
  毛笋干的晒制
  年糕的制作
  蟹浆的腌制
  糟鱼的制作
  草鞋的制作
  四脚篮的制作
  蓑衣的编制
  阳帽的编制
  糯米酒的酿制
  木雕技艺历史沿革
  贝雕工艺历史沿革
  贴金技艺历史沿革
  箍桶技艺历史沿革
  石磨的制作技艺历史沿革
  麦芽糖的煎制技艺历史沿革
  芋艿蕹(梗)的腌制技艺历史沿革
  杨梅烧酒的制作工艺历史沿革
  指甲花的腌制技艺历史沿革
  麻布的纺织技艺历史沿革
  车木的串编技艺历史沿革
  补缸技艺历史沿革
  泥墙的砌制技艺历史沿革
  石弹路面的铺设技艺历史沿革
后记

前言

  

    黄避岙乡位于象山北部,三面环海,象山港大桥穿乡而过。全乡辖16个行政村,陆域面积43.5平方公里,海岸长28.6公里。曾先后获浙江省鲈鱼、黄鱼之乡,省级生态示范乡镇等荣誉。黄避岙人每每向外地朋友介绍黄避岙时,总会谈到美不胜收的斑斓海岸线、仿若桃源的里海荷塘、热闹的心灵谷,还有淳朴的西沪渔港,让你禁不住想起它“北黄金海岸”的美称。游客也会在不经意问,被玻璃栈道上的远眺景观和谢家村壮观的梨花林所震撼。
    宁波旅游学院组织的教师和学生,顶着烈日,不畏酷暑,深入乡村田野、林间地头,采集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和传说,遍览黄避岙的历代地方志、传、宗谱、诗集和调查资料,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增补和修订,为读者和游客呈现了这部《黄避岙乡土文化拾遗》。这不仅是对黄避岙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为黄避岙的旅游业,增添了文化底蕴和人文元素。它赋予自然景观以鲜活的灵魂,勾起了人们对人文景点的记忆,使游客不仅能看见黄避岙的山,望见黄避岙的水,还能记住黄避岙的乡愁。
    民间故事是以口头传承为主要方式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它以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象征,讲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就像所有的优秀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却并不局限于日常和被认作真实的合理范围,它往往包含超越自然和异于常人的成分。本来,它就是一种易于被百姓接受的口头传承艺术。然而,在当今市场化思潮的裹挟下,这一文学形式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急剧衰微的趋势,遇到了空前的传承困境。民间故事一旦失传,再想找到过去的模样,实在是难上加难。宁波旅游学院组建的乡土文化挖掘小分队,克服种种困难,勇于探索,在短短的时间里,走访了黄避岙所有的行政村,踏遍了黄避岙的沟沟坎坎,把流散在乡野的零零星星的记忆萤火,小心翼翼地搜集起来,捧在手中,整理成集,可谓用心良苦。这些小故事,或是说人叙事,或是状物述怀,或长或短,或奇或平,形形色色,再现了黄避岙历史上的人与物的脉动痕迹。它使读者悄无声息地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沐浴在沁人心脾的文化芬芳里。无疑,这是对黄避岙旅游业文化软实力的一次有益的提升。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历史的积淀和精神的弘扬。《黄避岙乡土文化拾遗》不单单是民间故事的结集,还搜集了其他一些风格迥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记录着黄避岙这方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黄避岙人勤劳无畏的精神;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文旅融合,开展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关头,面对宁波“名城名都”建设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全力以赴,将宁波的乡村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希望本书在受到读者欢迎的同时,还能够被活跃在黄避岙景区的导游们重视。本书优美的文字,不但能为游客打开一扇了解景色背后心灵律动的窗户,还能通过导游的美妙声音将黄避岙的文化魅力传扬得更为深远。
    宁波文化广电旅游局

后记

  

    书稿终于完成了,总是想再精雕细琢一番,或许这只是完美主义者的个性使然。回想整个过程,眼前晃动的是一个个最近往来甚密的身影。战斗在第一线的是实地调研组的魏琳琳、严佳靓、胡倩洁、王赛霞、卿文和徐珍妮,她们踏遍了黄避岙的沟沟坎坎。穆亚君老师、周维琼老师和严晓燕老师也亲自上阵,率领学生,做调研访问,试图再现黄避岙这片热土上曾经扣人心弦的如烟往事。还有在幕后默默工作的文献组成员应艺、沈玉立、胡乔玉、施满丽、朱佳月,他们努力搜集资料和整理材料。
    我们必须感谢龙屿村的张明俊老师,他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和各种资料。还要感谢每一个村庄中帮助过我们的人们。感谢张李平乡长有力的后勤保障和沟通联络,使我们能够在张建庆老师的指导下,在旅游学院及其他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完成了这本集子的编撰。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领导,没有你们的鼎力支持,要完成这项工作是十分困难的。
    忽然间,想起了儿时读过的一本小人书。书中提了一个小问题:森林中,谁的力量最大?是野猪吗,是老虎吗,还是棕熊呢?都不是!是团结一致的蚁群。蚂蚁,或许每一个个体的力量,都很渺小,但是,只要团结一致,就是面对一头大象,也可以把它啃成一副骨架。所以,团队的力量最大。
    我们旅游学院的这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队,就像一群奋斗的蚂蚁。只要有了明确的方向,就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能力。必胜! (本书受到宁波城市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 蒋逸民  张建庆 2019年9月10日于宁波城市学院学府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