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风过童年

  • 定价: ¥58
  • ISBN:978720116571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天津人民
  • 页数:247页
  • 作者:张贺霞|责编:范园
  • 立即节省:
  • 2020-10-01 第1版
  • 2020-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故乡,是来路,是牵念,是生命存在之所依,是情感记忆抹不去的底色。
    故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那里是我们人之初的开始,是每个人生命记忆的发端。那里的宽街窄巷,风水草木,寒来暑往,仿佛树的年轮,烙印在我们的生命记忆之中……

内容提要

  

    《风过童年》是女作家张贺霞近两年创作的散文作品辑录。全书以富有个性化的表现手法,记述了童年生活中那些难忘的人和事,抒发了对故乡热土的缱绻深情,刻画了一个个性格不同,命运各异的人物形象,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作品以叙事见长,用深沉含蓄的语言和女性特有的视角,体察人生百味,解读社会变迁,既有对真善美的歌颂,也有对人性多元的深层次剖析。有很好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文本审美情趣,是一本格调清新,积极向上,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作品集。

作者简介

    张贺霞,笔名:秋叶。小学高级教师,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1981年毕业于河北杨村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小学任教,2017年12月退休。退休后开始在网络平台写作并发表作品,先后有多篇散文、童话、小说等发表于省市杂志,也有诗歌散文发表于报纸,更多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诗歌作品《春》收录在北方草帽农场杯全国文学大奖赛获奖作品集《一见如故》中。另有多篇散文、小说收录在《大家》文集中。散文《老家的满意叔》获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廊坊建市三十周年征文三等奖。更有多篇散文获大城县组织部、统战部、文学艺术联合会分别组织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征文活动的二等奖。2019年获大城县委宣传部、大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城县作家协会颁发的“大城文学创作优秀个人奖”。

目录

风过童年
那井,那人,那些凋零的花
童年的后花园
水趣
我童年的老师们
吃的记忆
童年趣事
奶奶的故事
奶奶的宝匣儿
村名的传说
点将台
八大胡同
冬日暖阳
岁月
变迁
麦场的场屋
亲家胡同
米婶
岁月流水
上学
赵氏麒麟
枣林人家
老家的满意叔
鑫姐
宜姑
子运婶
四合院人家
池爷
东村人家
三个女人
玫瑰色的梦
五七中学
我的恩师
喜乐流年
古井
回家的路
广场舞
空巢
决战圣诞节
从莫高窟到月牙泉
古北水镇
神州生态园采风
静园
飘零
初夏小城
小城春天
闹市公园
龙河公园
滨河公园
“湖畔”小学
学前班课堂纪实
童趣
初雪
冬恋
迟到的雪
后记

前言

  

    童年记忆的个性表达与省思
    李东辉
    贺霞是我同学,同一所高中出来的。她人聪慧,学习好,尤其理科,深得数学老师夏先生赏识。毕业高考,我们各奔前程,就与贺霞断了联系,她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人聪明,数学好。之后许多年,也没见过面。同学聚会,说起往事,有人说她也到了这个城市,在一所小学教书。
    大约两年前,旧日同窗,多年好友转我一篇散文,说是贺霞写的,让我给看看。这让我不免诧异,当年的理科高才生,如何也写起文章来了?然而,读了文章,不由得叹然:人聪明,谁也挡不住。过去理科学得好,如今写起文章来也是那么灵气十足,脍炙人口。此后两年,贺霞的写作渐入佳境,小说、童话、散文纷纷见诸报刊、网络,尤其散文作品,深得行家和读者好评。
    这本散文集所收五十八篇作品,是贺霞近两年散文写作的辑录。从内容上看,乡村生活和童年记忆占了大部分篇幅,对故乡热土的无限眷恋与深情回眸构成了这本书的主基调。
    一
    故乡,是来路,是牵念,是生命存在之所依,是情感记忆抹不去的底色。文学,尤其以心灵在场,抒情言志见长的散文写作,思古怀乡,童年记忆更是古今中外每一个作家绕不开的生命情结。贺霞的散文写作亦是如此。于她而言,冀中平原,古郡平舒城西那个叫西王祥的小村,就是她写作的出发地和心魂的皈依处。
    《我们的村名查考》是贺霞一篇介绍自己出生地的散文。她摒弃了枯燥乏味、故作高深的写作方式,截取童年生活一个记忆片段,从爬高坡听村里三个老人讲古说开来,用传神之笔把一个跟书圣王羲之相关的村名由来讲得有来道去,读来兴味盎然。使人在了解村名来由的同时,还生出几许“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慨叹。
    故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那里是我们人之初的开始,是每个人生命记忆的发端。那里的宽街窄巷,风水草木,寒来暑往,仿佛树的年轮,烙印在我们的生命记忆之中……
    “我们村分为东街和西街,中间一水相隔。东街势大人多,住着我们村的原始居民,所谓王祥村,便是指的东街。西街小而人少,是几家外来投亲居民,不足一提。东街有八大胡同,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十大胡同。其中南街四条,北街也四条,北街另外两条,一条胡同没有人家,残垣断壁,已经衰败……”(《八大胡同》)
    “我们村有两口水井,一口在村西,叫西井,一口在村南,叫南井。尽管两口井水质口感略有差异,但井的样子都古朴漂亮,都是青石井沿,青砖井壁,幽深清凉,是村人饮用的甘露。”(《那井,那人,那些凋零的花》)
    “在我们老家,人们喜欢在院子里种树,哪怕是极小的院落,只要有足够的阳光洒下来,就会有树影招摇,鲜活碧翠……”(《童年的后花园》),这就是作者记忆里故乡的模样。她笔下的人物命运,世事沧桑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然而,如今的故乡,早已不是她笔下那番光景,可作者心中的故乡就是那个样子,那些幽深的胡同、古老的水井、房前屋后的绿树是她童年生活的见证,也是她生命情感的寄托。那个始建于汉朝的小村,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村落,它已成为作者心魂息居的故乡,是她的“约克纳帕塔法小镇”(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故乡,也是他许多作品的故事发生地),也是她的“高密”。概源于此,贺霞的散文写作,就有了一道异于他者的独特景观。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跟故乡连在一起的。如果生命是一泓水,那么,它漾起的第一圈涟漪便是故乡的风吹皱的;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那么,儿时的记忆就是这条河的源流了。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寒来暑往,那里的阴晴雨雪,花开花落无不让每一个游子魂牵梦绕,诉诸笔端,便是说不完的往事,道不尽的乡愁。
    “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我似乎不会在地上走路,我的记忆永远停留在树上、水中、墙头上或者房上。我坐在我家房顶上偷食晒在房顶的花生或者熟白薯干;我爬上丽丽家门楼,从她家门楼跳到我家柴棚上……”
    “童年时期,我喜欢在丽丽家的屋顶上度过一个个无聊的午后。我和丽丽趴在她家屋顶上远眺,看到远处的碧野,通向城里的土道,还有西边的小学校,学校后坡的防空洞,防空洞顶上种的几棵枣树。我们常常从她家屋顶溜到赵家后院的墙头,再踩着蜿蜒的墙头走到刘家空地,一直到学校后面,然后再返回来,就这样,一趟下来,我们已经在房上墙头游历了小半个村子。”(《风过童年》)
    “我的小伙伴也学会了游泳,整个夏天,我们在坑里游来游去,像一群快乐的小鸭子。”(《水趣》)
    “我们常常爬到小树上荡秋千,从一棵树的树尖蹿到另一棵,脚不沾地,从地头跳跃到地尾,发出快乐的尖叫,像一群嬉闹在林中的小猴子,敏捷而活泼。”(《风过童年》)
    除了这些,儿时的作者还可以偷摘生产队的桃子,挖地里的花生、白薯,肆无忌惮地偷摘三奶奶家的枣子……
    ……
    贺霞的写作以叙事见长,行文有孙犁之风,语言含蓄,清新隽永,简洁明快,注重长短句结合,读来颇有节奏感。
    “冬日早上,天晴。微微的北风刮过,吹到脸上手上,如刀割般,疼。太阳斜斜地挂在天上,明亮,金针一样的光斜刺过来,并不刺眼,倒有几分温温的暖意。西头赵家东墙根下,有风旋的细土,一堆一缕,散摊着,里面夹杂着干净的草屑。”(《冬日暖阳》)
    “入夏,一场暴雨,坑里的水满了,井里的水满了。环绕村庄,除了东北角通向城里的大道没被水淹之外,村庄西、南、北三面,皆是大水漫漫,不辨东西。地里的玉米高粱被水淹没了根垄,荡漾着,似乎成了水田。各条排水渠满满的,汩汩奔向河流。出村的路被水淹没。大人挽起裤腿,挑开村路,排涝。我们拿个小笊篱,在流水的沟渠边,捉鱼。”(《风过童年》)
    有质量的个性化写作,就是宏大叙事里的一个细节,是以小见大。《回家的路》《奶奶的宝匣》《闹市公园》《我的童年老师们》等篇目就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的个性表达,是小切口见大世界,用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反映时代变迁、社会进步,读来毫无虚假空泛之感。
    贺霞很擅长环境场景描写,手法多样,文字带入感很强,既有以空间顺序描写导入叙述语境之巧妙,又有时空对比描写,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相互映衬与比照,此外,散点透视的手法运用得也得心应手。《滨河公园》《古北水镇》《初夏小城》等篇什即是此等典范之作。
    孙犁先生说:较之于诗歌,散文更该注重于情理的表达。所谓情理,就是在或热烈,或深沉的情感之中,要有理性思考的分量,也就是要达于艺术性、思想性的完美统一。通览贺霞的《风过童年》,我会被她看似不露声色实则满含深情的述说所裹挟,不由自主地跟着她的文字喜悦着、激动着、郁闷着,而后,又陷入深深的思索,仿佛一杯清淡的绿茶,微苦之后,是绵长的回甘。她以自己的人文情怀和写作立场把童年记忆还原为一个个故事,既有对故乡往事的个性表达,又有对那个时代的理性反思,她以文学的视角回眸自己的来路,以写作的姿态关照着当下,展望着未来。十几万文字集成的书,很轻又很重。
    诚然,贺霞的散文写作远没达到尽善尽关,无可指摘的水平,尽管她很聪明,很有悟性,但毕竟刚刚入道两年,无论是操持文字的技巧,还是对题材思想性的深度挖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叙述手法过于单一,大都从环境描写开头入题,然后引出人物故事,这就显得千篇一律了,此外,对人物命运折射出的社会认知价值有待进一步开掘等,凡此种种,该是贺霞今后写作努力的方向。话说得不算客气,好在都是老同学,说深说浅都能担待。期待读到她更多更好的作品。
    于廊坊无书有心斋
    2020牟3月16日

后记

  

    喜欢写作,文学是我一个遥远的梦,虽未跻身作家行列,却也为我开辟了职业之外的另一个生活领域。感谢网络和自媒体,我写出的东西终于能和大家见面了。近两年,写作让我的生活愈加充实饱满起来。其间,幸运地遇到了我的同学——著名作家李东辉先生,是他,在写作上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我写的每一篇文章,他都认真地帮我把关,指导我修改,使我的写作逐渐成熟起来,直到今天,才有机会出这样一本书,与大家见面。
    有人把自己的作品比作自己的“娃”,我觉得这个比喻十分贴切。当看着自己的“娃”由弱小到强大,一篇比一篇更漂亮、更成熟的时候,那心情是十分快乐的。
    这本书,有许多对家乡小城的描写,更多的是对家乡故园的回忆。
    每当我坐在电脑桌前打字的时候,家乡故园的人物便轻轻地向我走来,我与他们对话,那人、那事便一个个鲜活了起来,我们在共同的痛苦和欢欣的回忆中完成一次次对光阴往事的回眸,对世道人心的审视,对人性善恶的解读。
    我希望用这样的一本书记住我们的过去,那些以往的一切虽然有的已经很遥远了,但是,他们曾经真实地存在过,我不想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