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人寰速写/汪曾祺别集

  • 定价: ¥28
  • ISBN:978753396254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文艺
  • 页数:224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由汪曾祺先生哲嗣汪朗主编,家人及深知汪曾祺的作家、学者、编辑协同编选而成。每卷各有独立主题,汇为汪汪巨浸。
    底本为初版本,参以手稿,美信俱备,以祭汪老,以飨汪迷。
    2020年是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策划、编辑、出版、阅读此书,是对汪先生最好的纪念。

内容提要

  

    人生过于曲折漫长和复杂,无数的细节、事件的碎片、过眼的人物可能是负担,也可能是成全。
    汪曾祺用一支笔,创造了一座“纯真博物馆”。这本文字速写集,不怎么经营故事,几乎只有线条,但无论神仙圣贤,还是凡夫俗子,都弥漫着浓浓的“汪味”——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一以贯之的味道。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序跋选
  《榆树村杂记》自序
  《草花集》自序
  《塔上随笔》序
实用文选
  报告
  推荐词二篇
  “首届文汇报文艺奖一九八八年度文学新人”评语
书信选
  致林靓月  一九九六年一月三十日
  致《钱江晚报》  一九九六年一月三十日
散文选
  城隍·土地·灶王爷
  八仙
  水母
  罗汉
  贾似道之死——老学闲抄
  建文帝的下落——滇游新记
  杨慎在保山
  太监念京白
  徐文长的婚事
  继母
  早茶笔记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和尚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未尽才——故人偶记
  哲人其萎——悼端木蕻良同志
  一代才人未尽才——怀念裘盛戎同志
  铁凝印象
  贾平凹其人
  关于于会泳
  散文五题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地质系同学
  炸弹和冰糖莲子
  老董
  人间草木
  晚年——人寰速写之一
  傻子——人寰速写之二
  大妈们——人寰速写之三
  闹市闲民
  二愣子
  玉烟杂记
  四僧
  月亮
  后台
  秘书
  记梦
汪先生热爱的人间——宋丽丽

前言

  

    别集,本来是汪曾祺为老师沈从文的一套书踅摸出的名字,如今用到了他的作品集上。这大概是老头儿生前没想到的。
    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在《沈从文别集》总序中说:“从文生前,曾有过这样愿望,想把自己的作品好好选一下,印一套袖珍本小册子。不在于如何精美漂亮,不在于如何豪华考究,只要字迹清楚,款式朴素大方,看起来舒服。本子小,便于收藏携带,尤其便于翻阅。”这番话,用来描述《汪曾祺别集》的出版宗旨,也十分合适。简单轻便,宜于阅读,是这套书想要达到的目的。当然,最好还能精致一点。
    这套书既然叫别集,似乎总得找出点有“别”于“他集”的地方。想来想去,此书之“别”大约有三:
    一是文字总量有点儿不上不下。这套书计划出二十本,约二百万字。比起市面上常见的汪曾祺作品选集,字数要多出不少,收录文章数量自然也多,而且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剧本、书信等各种体裁作品全有,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他的创作风格。若是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相比,《别集》字数又要少许多。《全集》有十二卷,约四百万字,是《别集》的两倍,还收录了许多老头儿未曾结集出版的文章。不过,《全集》因为收文要全,也有不利之处,就是一些文章的内容有重复,特别是老头儿谈文学创作体会的文章。汪曾祺本不是文艺理论家,但出名之后经常要四处瞎白话儿,车轱辘话来回说,最后都收进了《全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别集》则可以对文章进行筛选,内容会更精当些。就像一篮子菜,择去一部分,品质总归会好一点儿。
    二是编排有点儿不伦不类。这套书在每一本的最前面,大都要刊登老头儿几篇与本书有点儿关联的文章,有书信,有序跋,还有他被打成右派的“罪证”和下放劳动时写的思想汇报。在正文之前添加这些“零碎儿”,可以让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汪曾祺其文其人。这种方式算不得独创,《沈从文别集》就是这么编排的,只是一般书很少这么做。也算是一别吧。
    再有一点,是编者有点儿良莠不齐。这套书的主持者,以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居多,他们大都对汪曾祺的作品有着深入了解,也编过他的作品集。有的当年常和老头儿一起喝酒聊天,把家里存的好酒都喝得差不多了;有的是专攻现当代文学的博士;有的被评为“第一汪迷”;有的参加过《汪曾祺全集》的编辑;有的对他的戏剧创作有专门研究……这些人能够聚在一起编《汪曾祺别集》,质量当然有保证。其中也有跟着混的,北京话叫“塔儿哄”,就是汪曾祺的孙女和外孙女。她们对老头儿的作品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独立编书还差点儿火候。好在大事都有专家把控,她们挂个名,跟着敲敲边鼓,不至于影响《别集》的质量。
    这套《汪曾祺别集》是好是坏,还要读者说了算。
    汪朗
    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后记

  

    汪先生热爱的人间
    一九八七年,六十七岁的汪曾祺坐在美国爱荷华河边长椅上,饶有兴致地看一对年轻人接吻,费了他三根烟的工夫。豆瓣上有好事者算了一下三支烟接着抽也要六到十五分钟。他在文章里写道:“这样的吻简直像是做游戏。这样完全没有色情、放荡意味的接吻,我还从未见过。”我初读这几句话时,有苍蝇搓搓小手一般的新鲜惊喜。
    为什么汪先生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头儿了,还对接吻之事念念不忘?他自许为“生活现象的美食家”,接吻当然是“美食”之一。汪先生晚年身体日衰,曾在文章里感叹“活着多好啊”,活着可以看人,看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可以体会永不厌倦的人间情味。
    他观察人很仔细,写起来很干净,不粘滞,剔除了俗技之后,有一种“男要刚强女要烈”的饱满元气。明亮,不怨,不脏,不咸,无论年龄。
    最重要的是,他脱了“腔”。所以一看到“士大夫”之类的帽子硬戴在汪曾祺头上,我就想,不知道当下国人对于“士”到底有多大的误解,对汪曾祺有多大的误读,仿佛他很程朱,实际上他完全不“士”更不“大夫”,他很李贽很袁枚。
    他写城隍,幼年时曾被带进城隍庙“借寿”给别人,他家乡的土地神叫张巡,灶王爷原来就是张三,八仙是八人小组,水母娘娘是个娇俏聪明能干的小媳妇;彩塑罗汉队伍里表达出了生活气息;即使本质上是“神道设教”,汪曾祺这些记录宗教、神话、传说又结合了戏曲与各地方生活特点以及高邮民间影响的随笔里,无不透露出他的观点来,——这就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生活理想、道德秩序、民族心理、民间智慧、审美结构,他赞赏、同情这些思想统治体系里老百姓阶层难得的跳脱、活泼、无奈与就地取材的幽默感。 他怀古人,落魄的建文帝、“议大礼”而遭流放的杨慎、发疯杀妻的徐文长、留遗嘱的林则徐之女。他写“反面人物”,也点出了人性的复杂,远如贾似道,近如于会泳。 他念师友、评同道,吴雨僧、端木蕻良、赵树理、裘盛戎、贾平凹、铁凝,各有风姿际遇。他有小得意——老合说怕端木和汪曾祺,他说“老合说话有时非常坦率”。他对年轻美好的女孩儿们也一向不掩喜爱赞美之意,大方、坦率。 汪先生笔下,除了这些有名有姓的人物,普通生民也写得光芒四射:采花路人,养蜂人,游方僧,活色生香的大妈们,各有执念的傻子,工具化的二愣子,一。一站牌边上小屋里做炸酱面、拨鱼儿的闹市闲民,国子监的老董,人到晚年的老佟、老许、老辛……虽然只是“速写”,但线条、骨架、声口都有了,各有面貌,如闻其声。 人生过于曲折漫长和复杂,无数的细节、事件的碎片、过眼的人物可能是负担,也可能是成全。帕慕克曾说过“碎片”的意义——“生命中一切的经历,一切路过或常驻的人,一切看过的风景行过的路,甚至某一幅画,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也决定了作家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沈从文用一支笔建造了一座审美的“希腊小庙”,“里面供奉了人性”。汪曾祺用一支笔,创造了一座“纯真博物馆”。这本文字速写集,不怎么经营故事,几乎只有线条,但无论神仙圣贤,还是凡夫俗子,都弥漫着浓浓的“汪味”——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一以贯之的味道。 宋丽丽 二〇二〇年七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