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好好告别

  • 定价: ¥79.9
  • ISBN:978757250258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河南科技
  • 页数:327页
  • 作者:(英)凯瑟琳·曼尼...
  • 立即节省:
  • 2021-01-01 第1版
  • 2021-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专业姑息治疗医师,英国姑息治疗开创者凯瑟琳·曼尼克斯40年行医经验与感悟完整集结,让你摆脱对死亡的无知、茫然与恐惧,从容面对人生最后大考。
    帮助家人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安然度过人生最后一段;让照护者摆脱无助与疲惫,获得科学、温暖的指导。热映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同题材故事,深度思考和直面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终极问题——当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爱与珍惜。

内容提要

  

    30个临终故事,描述了每个人从容面对人生终点的可能;6件重要的事,描绘出英国知名姑息治疗专家献给每个家庭的必修课;40年行医经验倾囊相授,助你和家人安养最后的时光。帮助临终者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安然度过人生最后旅程;帮助照护者摆脱无助与疲惫,获得科学、温暖的指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了解临终模式、找到合适的告别方式、选择讨论死亡的更佳时机、调整生命的预期,到留下给世界的赠礼、超越生命的局限等6大方面,用30个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写出了一本让读者了解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的经典之作。
    如果你正在陪伴人生临近终点的亲人与朋友、如果你正在从事缓和医疗相关工作,如果你想扩宽自己人生的宽度,提升生命的质量,那这本书有助于你更多了解死亡、更深思考自我、更能无所畏惧,逆风翻盘,笑对人生。

媒体推荐

    《好好告别》讲述的是一个看似困难的话题,读起来却充满亲切与和解。作者娓娓道来的日常工作场景,揭示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且无法回避的话题:如果需要思考当生命终点临近时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何时是最恰当的时机?如果我们能像好奇未来一样去探究生命的终点这件事,如果关于临终与告别的作品成为放在我们身边书架上的教科书,随时可以探讨,随时可以阅读,这也许就是我们成熟的表现吧。
    ——田兰宁,思德库研究院院长
    《好好告别》一书以30个照顾临终者的故事为主干,专业而生动地揭示和描述了姑息治疗的理念、意义和方法,对于人类如何从容面对临终与死亡极富教益。在老龄化浪潮急速涌来、老龄社会近在咫尺的今天,谨奉“未知生,焉知死”而时常回避死亡话题的国人,是时候直面生死,借姑息治疗、心灵呵护和生前预嘱等方法来倾力生命关怀、超越生命局限了。
    ——梁春晓,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发起人,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一本出自安宁疗护医生的临床陪伴手记,时髦的说法是“叙事医学的生命书写”。作者凯瑟琳·曼尼克斯是一位资深的全科大夫、安宁疗护专家,也是认知心理学家,还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该书的故事很揪心,也很温馨;很扎心,也很温暖。曼尼克斯是一位智者,一切慧根都流消在她的故事里,唯有细读,才能汲取其中的深味。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跟随凯瑟琳·曼尼克斯这位资深的缓和医疗专家,经历她帮助的一个个真实的临床案例,我被深深地感动并震撼着。缓和医疗就是这样用心地关注和帮助一个完整的人和他的家庭的,这个人的身体、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都在被细心呵护。《好好告别》里真实细腻的“故事”,适合于缓和医疗专业人员和所有医护人员阅读,也是病友及其家人了解该学科的窗口。
    ——宁晓红,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长,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中国人做任何事情都讲究“善始善终”,但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让生命“善终”,“安宁疗护”的主要目的就是“善终”,提倡对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晚期患者给予积极和全面的照顾。希望《好好告别》能让对安定疗护这一理念还比较陌生的中国读者们对其有所了解,有所认知,有所接受。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展每一位读者关于死亡教育的知识半径。
    ——路桂军,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
    曼尼克斯博士从事姑息治疗研究和实践已有30年。在《好好告别》一书中,她分享了自己一生照顾垂危者的美丽故事,并以开放、清晰和理解的态度有力地论证了对待死亡的治疗力量。
    ——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知名神经外科医生,《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

作者简介

    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
    专业姑息治疗医师,认知行为治疗师。拥有40多年的缓和医疗工作经验。1993年,曼尼克斯开创了英国专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的认知行为治疗诊所,帮助人们在临近死亡时提高生活质量。她在职业生涯中一直与患有不治之症和处于重症晚期的人打交道,陪伴了数千名患者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她还热衷于公众教育,并对姑息治疗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目录

推荐序  生命末期的“养尊处优”
序言  死属于生命,就如生也属于生命
导读  如何阅读本书
01  了解临终的模式
  传达坏消息的人
  生命尽头的样子
  虚假的能量
  不宣而至的再见
  最后的守夜
02  找到合适的告别方式
  不是对死亡说“不”,而是对生活说“是”
  永远别让我离去
  重启复原力
  不惧怕恐惧感
03  选择讨论死亡的更佳时机
  令人心痛的误解
  说再见需要做好准备
  讨论不可言及的话题
  谁做那个先开口的人
  感受你的每一次呼吸
  父母之爱
04  调整生命的预期
  生命两端有着相似的情形
  “放我走”的一面
  “放我走”的另一面
  旅行的最后一站
  以希望的方式死去
05  留下给世界最后的赠礼
  分享临终计划
  唯一的牵挂
  逝者提供的答案
  告别礼物
  给予离去爱的支持
06  超越生命的局限
  生命边缘的相遇
  身体的痛,心理来治愈
  老年人的个性
  生命的每一天都是礼物
  享受每一个当下
结语  生命终将结束,也终将获得圆满
专业术语
书信模版
致谢

前言

  

    生命末期的“养尊处优”
    这是一本出自安宁疗护医生的临床陪伴手记。时髦的说法是“叙事医学的生命书写”。作者凯瑟琳·曼尼克斯是一位资深的全科大夫、安宁疗护专家,也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还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该书的基调很特别,聚焦于生命末期的“养尊处优”话题。
    在中国人的词语之林里,“养尊处优”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词,但是,安宁疗护(安宁缓和医疗)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无论是在受慢病煎熬的生命末期.还是在深度衰老的弥留期,患者都不再需要生命救助。虽然当今时代的生命支持设备、急救技术足够先进,能够让他们继续苟延残喘,但是这样的生活品质十分低下。于是,这就派生出两大世纪难题,一是生命尽头的人能不能安详离去?他们难以割舍对生命支持系统的眷恋,于是去忍受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但急救成功后.他们很可能就要通过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二是生命和死亡的权利属于谁?尤其对临终或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并忍受巨大痛苦的人来说.他们有没有权利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选择在何时放弃自己的生命?此时,医生如同攻防战中的将军与士兵,是与疾病血战到底.还是停止无谓的抗争?是永不言弃,还是与死神言和?家属也很纠结.救本天经地义,岂能撒手不救?若不救,将于心何忍,于情何堪?
    在凯瑟琳看来,人们应该跳出积极与消极的纠结,开辟出第三条道路。那就是“养尊处优”。在医疗技术上,它算不上积极,在人文医疗上,它却积极到家,其核心是着眼于将逝者的尊严与关怀,对往生之途的认知与接纳。“安宁疗护”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追求安宁(安详、安顿),而非安全、安康,工作重心是疗护(照护、介护),而非疗愈、疗效。正是因为工作目的的迁移,它带来了医患双方,乃至整个社会的死亡意识的转变、调整。安宁疗护的干预对象不只是单纯的躯体,而是全人或全身心灵:干预手段不只有喂药、打针、做手术,还有故事和叙事、音乐和戏剧、生命的回顾、人生意义的重建:临床思维也不再胶着于急救技术的介入.而是拓展到生命关怀、个体尊严、生活品质。通俗地讲,安宁疗护就是让那些在慢病末期与深度衰老的人能够“养尊处优”。
    经过一段不短的观念纷争和实践探索时期,人们逐渐接纳了安宁疗护的一连串新任务。它不仅包括使用医药、器械控制各种症状,还包括通过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焦虑、纾解其精神困惑,来调适其社会关系。人们也认同了它的一系列新原则(人文特性凸显):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舒适与尊严,不再以治疗疾病为焦点,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
    该书的故事很揪心,也很温馨:很扎心,也很温暖。它在教人们如何直面痛苦,尤其是那份衰弱、衰竭、衰亡之苦,还有在生命的尽头,如何豁达地看待生死。人类面对痛苦有三个办法,或解决、或直面(关注、关切、关爱、关怀)、或解构(失意、失落)。但不可以漠视、忘却。医生针对患者的躯体痛苦。有一套症状学解决方法:止痛、止咳、止吐、止痒、解痉、平喘、退烧、消肿、消胀、缓解皮肤褥疮、对口腔溃烂进行护理、用营养学改善虚弱的状况等。但这显然不够。还需要针对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进行生命关怀,针对苦别离进行精神抚慰。此时,虽然医生无法疗愈生命,但可以敬佑生命、叩问生命、关爱生命。赋予生命以新的意义。
    要真正在慢病末期与深度衰老的时刻落实“养尊处优”。实现从症状解决的1.0模式转变为关怀生命的2.0模式,有七道长坡要翻过去:
    其一,坚信衰竭、向死进程不可逆,干预只能缓解,无法疗愈,与可逆的疾病、通过干预可重现活力、康复心理期许之间存在认知鸿沟。老龄及终末期病理特征为器官、组织、细胞的退化,而不是异化、歧化,主要表现为功能退化、行为退缩、智力蜕变。躯体失序失能、失忆失智.情感意志上失意失落、人格缺失、尊严丢失。现代医学引以为傲的控制病因的“战争模型”、改善功能的替代模型失灵,姑息、安宁缓和医疗模式登场。
    其二,知晓疼痛与痛苦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疼痛不是痛苦。1.0的干预是充分止痛,2.0的干预从疼痛控制转到痛苦抚慰、痛苦意义的阐释。
    其三,疗愈与尊严的目的交映,疗愈不是尊严。1.0的诉求是追求病因学改善(疗愈),2.0的诉求是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其四,把握终末期技术一人文双轨范式与单纯技术干预范式的差别,治疗不是矫正修复,而是关怀照护。1.0的认知是着眼于矫正与修复的治疗(病因学、发病学、症状学治疗),可以部分矫正、修复失能,但无法矫正与修复失智、失意、失格、失尊严,2.0的认知是着眼于全人境遇与生活品质的改善,实施全人的关怀、照顾。
    其五,熟知终末期身心干预的认知偏倚,心理干预不是心灵抚慰。1.0的行为是心理症状的缓解、负性心理动因的稀释,2.0的行为是精神性的抚慰、终极关怀的达成。
    其六,洞悉死亡过程与意义的认知偏差,肉身死亡不是全人死亡。1.O的行动是直面死亡危局的预警与解读,2.0的行动是死亡意义的认知,在拒绝死亡与接纳死亡、控制死亡与过度干预之间保持张力,帮助患者及其家属豁达地看待生死,缔结爱的遗产。
    其七,明了沟通不是交往。1.0的层级是通过改善语言,增加医患、护患之间沟通的亲和度,2.0的层级是通过共情训练,拓展医患、护患之间的交往深度与丰富度,融入患者的生活和生命体验,提升生活品质。
    凯瑟琳是一位智者,一切慧根都流淌在她的故事里,唯有细读,才能汲取其中的深味。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