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上兵伐谋(管仲传Ⅲ)

  • 定价: ¥44
  • ISBN:978755945477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385页
  • 作者:若虚|责编:丁小卉
  • 立即节省:
  • 2021-03-01 第1版
  • 2021-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是该系列的第三本。齐国国力迅速减弱——齐桓公忘记了管仲的谏言,宠信奸臣,最终死于内乱。本册主要讲述管仲晚年齐国实力不断滑坡、危机重重的险况,以及管仲死后国君昏庸、内乱四起的悲剧。齐桓公早年任用管仲改革,虽然齐国成为一方霸主,但国君却当了甩手掌柜,没有真真正理解掌握令国家兴旺的逻辑。齐桓公晚年,不少阿谀奉承之辈在他身边打转,而此时管仲病重,对国家的管理力不从心,只能在推荐人才后,劝谏齐桓公贬斥易牙、竖刁、公子开方三个奸臣。但管仲死后,昏庸的齐桓公再次把他们召回朝廷,最后三人果然掀起内乱。

内容提要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国古代的军事圣经《孙子兵法》认为,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
    管仲不仅是受曹操、诸葛亮、房玄龄推崇的“千古一相”,他的一生更是一部上兵伐谋的谋略教科书。贸易战、外交战、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通过经济、外交、武力威慑等一系列手段,兵不血刃令诸侯臣服,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贸易战”破敌
    楚国是春秋时的大国,一直是中原各国的心腹大患。管仲利用人性的贪婪,花重金从楚国买鹿,诱使楚人放弃农耕,一心捕鹿。等到楚人错过农耕的时候,管仲又禁止从楚国买鹿。于是楚国鹿价暴跌,粮价疯涨,楚人被迫外逃,一场贸易战令楚国不战而败。
    “尊王攘夷”成就春秋首霸
    北方山戎和秋人南侵,华夏文明陷入空前危机。管仲趁势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一边高举天子大旗,以维护周王室为名,征讨不服;一边组建诸侯联军,讨伐我狄,拯救被侵略的诸侯。恩成并施之下,各国纷纷臣服。凭借这一谋略,齐国成为“春秋首霸”,留下了“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千古美名。
    翻开本书,领略管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智慧!

作者简介

    若虚,原名王祺,贵州大学新闻学讲师。曾创作近一百三十万字的大作《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作者对上古时期三皇五帝的历史甚有兴趣,对《山海经》所描述的那个神秘的神话世界十分痴迷,不能自抑。几经波折,几易其稿,终于将那个神秘苍凉的洪荒世界描述出来。

目录

第十一章  宅兹中国
第十二章  楚骚汉赋
第十三章  天下诸侯
第十四章  百代过客
第十五章  夕照临淄
尾声
后记

后记

  

    距《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初稿动笔已有十年,这十年里,《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出版了,仿佛是完结了心愿,但时间往前走,温故旧文,当初那部倾尽全力完成的书稿其实留下不少遗憾。
    这遗憾是:整个故事架构略显扁平化,虽然题材是历史人物传记,叙事重心在个人,但也因为突出人物的主角形象,导致情绪化渲染过度,从而削弱了历史向的纵深分析,比如像诸葛亮北伐这样的大事件,明明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战争,下笔时格局趋于逼仄,为此自责许久反省许久,发觉问题的症结是对中国史整体了解不够,直白地说,就是历史知识欠缺,以至于愿望与成文发生差离。
    为了解决这个症结,我决定从头学习中国史。
    由此还发了个宏愿,不仅要学习,且在每段历史时期学习暂告结束时,争取写一部小说作为阶段性读书笔记,恰恰在学到春秋前期时,接到了有关管仲的约稿。
    说是约稿,也是我自己的选择,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几乎是“一眼相中”。理由有二,一是权作读书笔记,正好借此催迫自己努力学习,二是管仲是诸葛亮的偶像,写了“粉丝”,不得写“偶像”吗,岂不是天注定?
    应诺写稿时很爽快,到真正构思、真正动笔时,才发现太难写了。我后来做了个比喻,如果《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的难度系数是1.O,那么,《上兵伐谋:管仲传》是2.0。 管仲襄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怎么变成逻辑自洽、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的故事呢?讲一个全能贤相辅佐一个强悍王者成就千秋霸业的故事?事实是如此,但很容易写成“开金手指”的“无脑爽文”。 要这么写也不是不行,但这样一来,从头学中国史又有什么意义?在《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里犯的错,又在《上兵伐谋:管仲传》里犯一次,不免羞耻。 、 不得已反复阅读史料、反复斟酌构思,经过无数次否决、反对、自省,也亏得有个热爱历史的朋友给了中肯建议,才慢慢理清思路,决意把故事重心确定为管仲改革,以改革这把弓弩,去瞄准管仲的一生,进而瞄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宏阔事业,以及复杂的春秋社会生态。 管仲改革难,写出来更难,那是一场超越春秋时代的改革,一场构建早期基层社会组织的改革,一场再造天下格局的改革,也是一场人亡政息的改革(必须承认,限于篇幅,有的内容没有完全展开)。 行文之时,每往前推进一步,都艰难无比,仿佛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与管仲一起经历革新之路,一起锐意破壁,一起重塑天下,因此一字一竭蹶,一句一顿挫,一行一磋磨。曾经有几个瞬间,生出放弃的念头,到底是憋着一口气顶到了最后。 写管仲传很累,然而也获益良多。有了这番艰苦的写作经历,我才真正领悟到,写政治家治国,不是仅写主人公看两份公文、接见两位官员,或者与某某宫斗,再抒发两句“他多么辛苦啊”  “他多么能干啊”的感慨,如此等等浮于表面的空洞叙述;着眼点应在“治国”,如何治?治什么?宏观上如何把控?微观上如何操作?治国在现实层面本非易事,落于文字又怎能轻忽? 当然,成文肯定有不少毛病,不过我尽力了,实在是能力有限,有些事不是不愿做,而是做不到。 无论诸葛亮还是管仲,都有向死而生的精神力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平凡之人,成就不了伟岸之业,但至少可凭此精神,激励自己去努力做事,比如,写一个不太难看的故事。 以上,是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