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烽火孤鹰

  • 定价: ¥88
  • ISBN:978756764765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安徽师大
  • 页数:47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抗战题材最新口碑作品,传统章回体小说;
    传奇与历史,爱国主义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
    纵横怒马辞朝堂,拔剑高歌赴国殇。频斩魔凶腾血浪,头颅敢掷保炎黄。
    在熊熊的战火中,究竟有多少无名英雄用血肉之躯铸成不朽的灵魂,我们很难尽知。烽火中的孤鹰谱写了一曲义胆忠诚和家国情怀的英雄抗战颂歌……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对一位民间侠士的刻画,展示了抗日战争期间安徽省宣城及芜湖两地人民斗争生活的画卷。作品既有战斗场面和各种武打场景的细腻描写,又有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更有蕴含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一部富有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抗战小说。

作者简介

    吴云峰,1972年生,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江南风》,中篇小说《浴》《路》,长篇小说《烽火孤鹰》等。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骅骝腾骧天灾酿  匠心独具呈妙方
第二章  心怜苍生知农桑  身作闪电获鱼肠
第三章  马蹄特特阡陌上  春醉莫过人留芳
第四章  吉凶翻转任性抗  去留难言抚铁窗
第五章  将军无奈身自戕  壮士坦言心向阳
第六章  莫道此命多不祥  鹰人合一见本章
第七章  纵遇横祸心莫慌  身旁已有驱鬼郎
第八章  猎手岂能久束枪  原是择机抽锋芒
第九章  救焚拯溺孤身往  笑傲风月擒老狼
第十章  误奏琴瑟梦一场  醒来孤身退敌强
第十一章  擎义策马气如狂  百密一疏焦似慌
第十二章  一箭双雕除三狼  热肠威名收臂膀
第十三章  慑妖震魔留豪壮  递情御倭弃洞房
第十四章  猛士并肩战群狼  笑谈东夷说良方
第十五章  血拭梨花花心漾  卧授锦囊憾身伤
第十六章  有鬼报恩出湖塘  有人报仇酿血殇
第十七章  巧布飞雷破金汤  除恶刃仇美名扬
第十八章  炼天无方除臭障  融地有智爆炉膛
第十九章  功难盖过悔莽撞  甘作诱饵夺军粮
第二十章  屠狼剿虎不可挡  猛追穷寇终落汤
第二十一章  剑胆琴心眸傲眶  魔窟多鬼兀自闯
第二十二章  绝处逢生非异常  多行大义有人帮
第二十三章  飞刃毙贼救娇娘  分金只为固一岗
第二十四章  齐心除敌演双簧  妒情素手裂新装
第二十五章  欣得异人发丘将  痛失二娇怒满腔
第二十六章  复仇杀奸似翻掌  旧情再燃心如蝗
第二十七章  情之所至再戎装  也为国耻请缨忙
第二十八章  冰天巧拉迷魂网  雪地奔波刺鬼堂
第二十九章  惊爆烟尘漫天黄  岂知碌碌空一场
第三十章  有缘沙门印佛光  无意怨德恕蠢郎
第三十一章  奸邪相佐实难防  暗算重重加冷枪
第三十二章  九死一生知天良  忠义难兼苦无方
第三十三章  至亲难寻已怅望  同室操戈更断肠
第三十四章  敲山震虎毙奸党  有女妒情恨欲狂
第三十五章  老谋不敌终昭彰  红豆思春心花放
第三十六章  计无遗策雨打墙  急中生智化弩缰
第三十七章  英雄无用何其怅  噩耗又摧血口张
第三十八章  枕干之雠尚未忘  红尘孽债添新伤
第三十九章  恩仇一笑伴花香  孤鹰振翅飞向阳
后记

前言

  

    地域文化的个性化书写——序长篇小说《烽火孤鹰》
    柳拂桥
    我已很多年不读小说了,何况是一部出版字数达50万的大长篇。因此这一回是被阅读了,因为却不过作者云峰兄的深情。
    云峰兄与我是很有渊源的,私交也一直没有落下过,二十多年了。所以,我咬咬牙,把《烽火孤鹰》仔细读了一遍,包括它的梗概与后记。于是,有话想说,也可说了。
    首先,我开始更佩服云峰兄了。能写这么长的小说出来,花了多少时间,费了多少工夫啊。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所说,在撰写《烽火孤鹰》期间,他查阅了芜湖和宣城很多包括地方志、党史、文史等档案资料,也采访了主人公袁时发的出生地洪山头的多位村民,其中现年60余岁的洪四妮便是袁时发的义女,她详细介绍了袁时发的晚年生活。
    其实,在写作的过程中,甚至还可能是谋划阶段,云峰就多次跟我提过他家乡的一个传奇人物,说是要把故事写出来。为什么写呢?创作是要有冲动的,并且这个冲动是一个大部头。于我而言,似乎不能,而云峰却能:
    “在熊熊的战火中,究竟有多少无名英雄用血肉之躯铸成不朽的灵魂,我们很难尽知。从这个角度来看,袁时发是幸运的,尽管他不曾留下一张照片,也没有关于他的文字记载,但他的故事却为很多人传颂。作为洪山头村民的后代,作为见过袁时发老人生前风采的晚辈,我也是幸运的。”
    这个晚辈和幸运儿,就是云峰。
    云峰写的是家乡的事情,书中主人公原来是他的乡亲,并且这个乡亲是前辈,一个有故事的男人。恰好,云峰也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我知道,有一阵子,云峰也很孤独。所以他写袁时发,烽火中的孤鹰,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每一个人都是走不开家乡的,文字也不例外。
    在皖南,写故乡风物的不在少数。我了解一点,但读的很少。近些年来,文学已经不能使我兴奋了。我关注的也不多。
    据说,吴组缃写皖南泾县家乡有些名气。所以,早些年我特意买了读过,也没见得好在哪里。大约是年代久远、人地两疏的缘故吧。
    身边有些作家写得多,我也获赠过几本大作。尽管没那么认真读,或者准确地说全部读完,但我觉得比吴组缃好,哪怕只好一点点。文学是在发展的,后人总是能讨到好处。进步是必然的。
    再比如,太平湖畔的苏雪林,我真的读不下去。你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说她文章如何优秀,可是我仍然读不下去。那是那个时代的问题,谁能够超越她的时代呢。
    当然,这都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书写。
    《烽火孤鹰》显然也是,并且是很长的长篇。人们都知道,长篇少不了结构艺术,更少不了生活积累。这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再倘若,书写得有个性,没有明显的缺陷,就更难了。而《烽火孤鹰》做到了。起码在我这里是这样看的。我对阅读的文本一向是比较挑剔的。也许,对云峰兄,我没有过高的估计,但我真的有些意外,这应该是云峰兄的进步,因为他并非第一次出书。也应该是他真的下了功夫,所以有了个性化的地域文化书写。
    其次,我想说说地域文化如何书写。当然,它是一种文学的书写,是和《烽火孤鹰》相联系的,或者说,是以《烽火孤鹰》为参照系的。我能说吗?其实不能。因为我不写小说,也不读小说多年了,但总得有人说。这一回似乎轮到我说,不说不行,所以就说了。
    以我的阅读经验,地域文化的书写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解决史实与虚构的问题;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与评价会不会出现偏差,是否有个人的认知水平与感情因素影响了理性而正确的判断;对于家乡的态度,甚至于一草一木,难免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等;是否在故事情节里,最可能是在背景的叙述里,有意识地卖弄或者夹带或多或少的“私货”;有没有为写地域而写地域的情形发生,于人物和故事而言有无必要云云。
    对于这些,《烽火孤鹰》处理得都很好,所以我说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毛病。比如,作者在创作时始终遵循着“寻找真相,还原历史”的基本原则,力求全方位还原当时的那段历史……其间的部分情节,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进行了必要加工。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虚构,这种虚构有基础,符合人物个性,也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展开与延续,所以,是能接受的。再说,对于主人公袁时发,作者是很喜欢的,甚至充满敬仰,也因为敬仰才有了创作的冲动,但他并没有为长者或尊者讳,如袁时发的赌博、睡女人等恶习,甚至连胯下之物的小缺陷也一拉到底,不给情面。
    小说里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宣城与芜湖,它们既是小说人物的家乡,也是作者的家乡。其中也有不少关于青弋江,甚至弋江镇的笔墨,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如“西乡时属宣城县七大集镇之一,位于宣城、陵阳交界处,街镇沿青弋江畔沈公圩堤埂而建,呈南北走向,以临着青弋江的镇东大门为界,南端是青弋江上游,称上街头;北端是青弋江下游,称下街头;隔江相望的,便是佛光塔影里的珩琅山,上游十公里处为陵阳县的弋江镇。”文字洗练,不累赘;有溢于言表的自爱,但并不夸饰过分。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抗战问题。小说里写了各色人等,如国军、新四军、土匪、日军、皇协军与当地老百姓等,对于那场战争的各自态度与言行,战争场景的处理,分寸与火候的把握,如果细细地读,能看出来云峰兄是很严谨的。此等对于真实的追求,艺术上的再现,就不仅仅是小说创作本身的事情了。
    最后就是地域文化书写的个性化问题。在我理解,所谓个性化就是这一个,与众不同,仅此一家。这一点,在《烽火孤鹰》里是很彰显的,触手可及。
    特定的地点,红杨树及其周边,不会是其他地方。因为这儿是主人公也是作者的家乡。尽管有些地名做了处理,但青弋江周遭的环境、风物,甚至民俗、方言都是走不了样的,很容易猜想到。特定的人物,生存的环境,言谈举止,甚至一些小小的荤段子,都直接指向了小说中的那一群人,甚至那一个特定的时期。当然,还有几个民间习俗与故事就更昭然若揭。如下面的这个,有一种小情调,皖南田园牧歌的感觉,绝不会是其他地方:
    “虽是暮春时节,皖南山区依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处处充满生机,花香袭人。小文挽着时发的胳膊,走在一条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山道上,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徽派老房子,她不禁哼起了黄梅小调。
    冬去春来,这里有飘着饭香的炊烟,这里有喊着我乳名的老乡,更有我日夜思念的情郎……”
    最有意思的是,小说的叙述语言非常口语化,在乡音土语里还有小雨夹雪似的文言文。这是云峰特定的语言,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说话的,乃至语言简短,很有节奏感。读其书,而知其人,古之人不吾欺也。其人就是这一个,不会是别的。
    其他,如既有各种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有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是不是有一些习以为常;如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偏爱,选择了章回体这一传统小说样式;如故事性的强化,是否淡化了人物的个性,或者心理、细节上的描写;等等,其实都是无可无不可的,所谓文无定法也。
    于我而如小杜言,文章之要,意犹帅也,意到辞到,自出机杼,则夫复何求。
    总之,我是敬佩于云峰的勤奋与进步的,期待并相信他还会有更大更多的进步。
    2020年5月30日子夜

后记

  

    1995年1月22日,袁时发在他的老家洪山头去世,享年81岁。洪山头村民自发料理了他的后事。
    在撰写《烽火孤鹰》期间,为了尊重历史,我查阅了芜湖和宣城很多包括地方志、党史、文史等档案资料,同时,我也采访了很多洪山头村民,他们说了不少关于袁时发的故事,其中,现年60余岁的洪四妮便是袁时发的义女,她详细介绍了袁时发的晚年生活。我问她,袁时发是真人,但他那些传奇是否属实?她说,知道他过去的人大多不在了,不过,关于他打鬼子的事,我们村老年人都能说出一二,也许和实际有一些出入,但大部分都是事实。据说三元八都苏有个苏老先生对他的事情比较清楚,而且还为他写过东西,可惜手稿找不到了。
    我又问,听说袁时发在新中国成立后消失了好些年,直到70年代末才回到洪山头,那段时间,他干了什么,去了哪里?
    她说这就没有人知道了。只知道他晚年靠补胶鞋和说书为生,村里人让他说自己,他从来不说,问急了,他就说一提过去心口就疼。我们也问过他,你曾被怀疑成潜伏下来的特务,恨不恨?他说不恨,并说像他这样兵不兵匪不匪的,有特务嫌疑很正常,但能证明他的人都死了,他只有躲起来,因为他相信共产党最终不会冤枉好人。
    我再次问洪四妮,也就是说,那段时期的袁时发是一个谜?
    她说是的,实际上他一直都是一个谜。 我最后问她,既然你们都说他帮助过共产党,在他晚年时,为什么不向当地政府说明,为什么不帮他申请救助? 她说,我们是有这个打算,就算能证明他的人都不在了,但我们洪山头老百姓这么多人都说他好,应该也起作用。最后还是被他阻止了,他说他一生欠共产党的太多,不能再给共产党添麻烦了…… 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洪山头村民非常热情,也非常豪迈,当他们回忆和袁时发相处的日子时,每个人都露出赞许的目光,都说袁时发是一个奇人,也是一个好人。 创作时,我始终遵循着“寻找真相,还原历史”的原则,力求全方位还原当时的那段历史,但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加之水平有限,很多方面还是不能一一再现。当然,其间的部分情节,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进行了加工,同时,为了加强故事的可读性和流传性,小说的语言尽量采用通俗的口语和对话方式。 近现代的中国,饱受了战争的血雨腥风,而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是由无数先烈换来的,这其中也有很多民间孤胆英雄洒下的热血。在熊熊的战火中,究竟有多少无名英雄用血肉之躯铸成不朽的灵魂,我们很难尽知。从这个角度看来,袁时发是幸运的,尽管他不曾留下一张照片,也没有关于他的文字记载,但他的故事却为很多人传颂。作为洪山头村民的后代,作为见过袁时发老人生前几年风采的晚辈,我也是幸运的。如今,袁时发老人已远离我们而去,成了我,成了诸多人的一份记忆,那记忆里有苦酒,有眼泪,也有如水的时光,更有一种催我疾书的理由:一个江湖习气深重的游侠,一个一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党派的民间人士,却能让那么多人提之则津津乐道,赞叹不已。我想,他理应受到敬仰,他的故事理应为更多的人知晓。 这便是我写下此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