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军事理论

铁血西线

  • 定价: ¥68
  • ISBN:978720510036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辽宁人民
  • 页数:264页
  • 作者:徐焰|责编:王增//...
  • 立即节省:
  • 2021-02-01 第1版
  • 2021-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1918年11月,让900万人丧命于战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西线停战、德军撤退回国而结束,随后却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战败投降的德国虽然割地赔款,战犯却未追究,军队骨干特别是充满黩武精神的普鲁士军团仍然保留下来,国内工业基础也基本完整。1919年6月巴黎和会签订《凡尔骞和约》时,法国元帅福熙就感慨道:“我们没有赢得和平,只争取到20年的休战。”果然,20年后,1939年,另一场大战又起……
    本书就是在以上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具有以下特点:
    著名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力作;
    全景式描写战争过程;
    揭示美日战略演变及世界格局变迁;
    百余张珍贵的历史图片!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散去多年,军事迷们却从未停止对它的诱因、变化与结局及发生在各个战场的故事的追寻。著名军事专家徐焰将军从战争要素及战史发展的角度,专业客观的史学视角,重新品评了发生在西线战场的血雨腥风。本书选取有代表性的战争、战役背景加以连接梳理,对战争进程进行必要叙述的同时,对比战争双方实力、战术素养及后勤保障和武器装备等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历史图片与纪实油画的结合,从视觉上真实再现了战争场面,胜利与死亡,血腥与温存,绝望与坚定,无不一一呈现。

作者简介

    徐焰,国防大学退休返聘教授,少将,是在传媒领域讲中国军史故事的著名人物,长期在中央电视台做特邀嘉宾。
    三十年来笔耕不辍,个人撰写的专著有30多部,合计600多万字,在国内十余家出版社出版,曾多次获全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有的还翻译成日文、英文在国外出版。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出版了有关中国的两本书,其中一本得到江泽民主席的题辞。

目录

序言
01  纳粹德国崛起后同英法摊牌
02  德国横扫波兰并进军挪威
03  “闪击战”逞凶和法兰西沦亡
04  不列颠孤军苦战纳粹而不屈
05  意大利的地中海之梦破灭
06  北非沙漠之战以英军全胜结束
07  独狼开始行动——德国潜艇和破袭舰开启大西洋海战
08  战略大轰炸重创德国战争潜力
09  美英反攻促使意大利崩溃
10  德国占领区到处燃起游击战火焰
11  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12  粉碎德军反扑并席卷德国西部
尾声

前言

  

    当人类跨入20世纪后不久,就因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大战并没有解决原有矛盾,因而这次大战刚结束,就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这次大战的序幕在东方揭开,正式演化为世界性战争则从欧洲开始。中国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不过却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对抗先进工业国的拼搏,演出的多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场面。在西方战场上,却是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拼搏,飞机、舰艇、坦克一类兵器是战场的主角,人们看到的是一场地面、海洋和空中交织厮杀的机械化战争。回顾和研究人类的机械化战争,就应该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方战场,尤其是美、英、法同德国交战西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应该怎么界定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世界上多数国家认为应该是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为开端。早在这场战争刚结束时,有的中国人就认为应该定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其他国家的人却不这么认为。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这意味着突破了列强原定的东方“华盛顿体制”,意大利点起的战火在1935年又燃烧到非洲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1936年又在欧洲出现了德国、意大利支持的佛朗哥法西斯发动的西班牙内战,人类的三分之一已经进入战争环境。不过,这时世界上多数国家特别是主要强国尚未卷入战事,从全球范围看战争仍是局部的,视为世界大战实在是勉强,准确地讲应该说是“揭开大战的序幕”。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英法的盟国波兰发起“闪击战”,两天后英国、法国对德宣战,9月17日苏联也出兵波兰东部,世界多数强国就此卷入了战争,从此真正形成了又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日本的观点,却是把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认为本国和美国参战才构成了世界大战,此前对中国的战事只是“满洲事变”。提出这个观点,实际上是想为自己的侵略罪行开脱。因为审判战争罪行应该是追究战时的犯罪,如果把战争开端定在1941年12月,那么日本此前对华的多年侵略作战都可以逃脱战争罪了!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只不过开始日期并不完全相符,拉开序幕”。也算战争一部分,日军在1939年9月以前犯下的罪行如“九一八”、南京大屠杀自然也逃不掉战争罪的审判。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局蚕,应该分为两个战场——抗击德国、意大利侵略的西方战撂,抗击自,本侵略的东方战场。西方战场上消灭纳粹德军的主力是苏联知负的东线作战,英国、法国和后来参战的美国打击德国、意大利的西线作战也对粉碎法西斯轴心国起到了重大作用。过去苏联史学界轻视西线的作用固然有偏颇之处,西方史学界贬低东线而过分强调西线也是一种政治偏见。
    怎样看待西线作战的性质呢?过去苏联的观点认为1941年6月以前英法对德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只是在苏联对德作战并同英国、美国结盟后,美英和后来复国的法国进行的战争才是反法西斯战争。如此“以苏划线”,显然也有失公正。英国、法国的确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过它们抗击德国侵略的作战还应算作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试想一下,若是没有美英军队(一段时间还包括法国)在西线牵制德军和轰炸德国本土,纳粹军队的力量都投入进攻苏联的东线,那会是多么可怕的结果!当然,没有东线的苏军牵制并歼灭了德军多数兵力,英国最终只有向纳粹屈服,美国也无力进攻欧陆。如果德国在欧洲得胜,它的法西斯盟国日本失去了苏美英的牵制,中国抗战的难度不知要大多少倍!尽管反法西斯阵营的盟国间矛盾重重,当年在战略上还是相互配合.汶才擗饰.了人类进入法西斯统治的黑暗时代。
    ……
    回溯整个西线作战,同东线军人面对面相搏而血流成河的陆军主力交锋的最大区别,就是作战的主要形式是付出人命较少的海空战,这恰恰能发挥出美英的长处。美英航空兵对德国本土持续3年多的战略轰炸,投弹达135万吨,虽然没有能阻断纳粹的军工生产,却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例如有90万德军被迫作为高炮防空部队留在后方。德国空军虽然也想摧毁英国的要害部门,却因力量有限无法达到目的,潜艇封锁就一度成为希特勒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和阻止美国攻入欧洲的唯一希望。虽然德国的水下“海狼”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居世界之首,却得不到空中和水面掩护而孤军作战,最终在对手强大的立体反潜力量攻击下还是无力阻断英美的海上运输线。这一战例也说明,现代战争的胜利需要多个军兵种协同,只靠个别武器和某个部队“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改变整个战争形势的。
    倚仗海空优势的美英军队,要最终控制战场还不能不靠陆军,不过也是先由空中和海上开路。看一下被西方媒体长期大吹的北非作战,英联邦长期牵制的德国隆美尔的非洲军不过4个师,同期在东线与苏军交战的德军却有189个师。靠着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制空权,英美军才消灭了德国和意大利在非洲的军队,接着又以海空优势在1943年夏天登陆意大利,迫使这个被人蔑视的“欧洲瘪三”投降,此后又牵制了希特勒的两个集团军。当德军主力大都损失于东线并节节败退时,1944年6月美英军终于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从此以不大的伤亡代价胜利地攻人西欧,最后以东西夹击之势在翌年5月打败了德国,而且英美军还抢占到了西欧发达国家和德国大部分土地。这一战争结果,很大程度也决定了战后西欧经济上压倒东欧,西德经济优于东德。
    在反对德国法西斯的西线作战中,战争的技术提升也促使人类的一系列高新装备在战争舞台上登场,并对战后的世界军事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喷气式飞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电子计算机等,都是在西线战场首先使用,看一看大量先进武器如何在战争中催生,以及交战双方如何使用它们,这对现在的人们也会有所启示。
    
    暴力是以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重要战斗力,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的西线作战最充分地表现出这一点。像德国这样一个毕竟属于地区性的强国,同时对抗世界上的“超级海权”和“超级陆权”相加的三强,根本就没有获胜的可能。西线的作战,又充分体现了美英的海权威力。虽然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观念在两次大战中没有应验,大战的胜利还是通过号称“大陆岛”的欧亚广阔陆地空间上决定的,不过海空战的威力已越发凸显,高科技对战争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本书,今天的读者大概也能更深入地感受到人类战争的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