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花叶往事

  • 定价: ¥58
  • ISBN:978751307379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知识产权
  • 页数:464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记述了与娘和姨相关的一百个小故事,行行见真情,句句催人泪。
    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母亲只是普通人,但她充满童心,酷爱写作,执着于用笔来记录内心的话,和她热爱的这个世界交谈。
    母亲与父亲从年轻的时候相遇,无论顺境逆境,一直相知相爱相守。这本书也是他们彼此爱情的见证,如果没有父亲默默的支持,也许要错过花妮与伏叶这对姐妹的故事。

内容提要

  

    娘小名花妮,姨小名伏叶,姐妹俩出生于二十世纪初豫北农村一个贫苦的家庭。六年里,娘、爹、姥姥、姥爷相继不幸离世。姨承担起了娘的责任,和姐弟五人相依为命,为此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婚姻……本书记述了与娘和姨相关的一百个小故事,行行见真情,句句催人泪。一幕幕苦涩中透着温暖和趣味的场景,再现了这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呈现出旧时中原农村的民俗生活景象。

作者简介

    贾自尊,1950年生于河南省长垣县满村乡宜邱村,6岁丧母,10岁丧父。育有一子一女,培养成博士、硕士。热爱生活,酷爱写作。退休后致力于挖掘民俗文化、开展口述史访谈,目前已创作百余万字。

目录

01  叶和花
02  裹脚和放脚
03  织卖布、做卖活
04  枣树底下话童年
05  自制洗发水和抹头油
06  骡车惊魂
07  记忆中的石榴树
08  乐乐呵呵过大年
09  隔着门帘相亲
10  送小帖
11  一顶小花轿
12  沾亲带故送饺子
13  闹洞房与听墙根
14  送小饭
15  回门
16  走“续”娘家、认“续”闺女
17  姨私塾学识字
18  私塾里的收获
19  大姐出生
20  我家相继添丁加口
21  农家小院快乐多,小溪更像神水河
22  打粉条
23  旋粉皮
24  皂角树
25  皂角洗衣与洗头
26  绞脸与盘头
27  碎铺衬
28  补丁衣
29  打褙子
30  喝糊涂
31  开窍晚
32  小广播与看大戏
33  逛庙会、拴娃娃
34  秤盘里的滋味
35  搓麸治病
36  打着黄昏剥玉米
37  跟娘学割麦
38  石碓碓窑里舂米声
39  纺花车
40  织布机
41  夜晚扫盲班
42  一套蓑衣
43  地锅里的饭菜香
44  甜瓜熟透踩曲忙
45  铡草声声伴入眠
46  晨暮中那一连串吆喝声
47  家常饭与粗布衣
48  捎面馍的教书郎
49  北坑上沿那口老井
50  枣树与淘气包
51  馒头篮
52  石磨也有“牙齿”
53  小毛驴拉磨
54  摘菟丝与烤蚂蚱
55  皮影戏
56  五百钱
57  挖土井
58  淘红薯
59  日本蛋
60  说小故事
61  锔锅匠
62  粪猪窝
63  古寨墙
64  站不起来的弟弟
65  小黄狗旺旺
66  棉油灯下赶活忙
67  逛古会
68  端午节
69  收花生
70  两头睡
71  心伤
72  上苍的恩赐
73  隆冬雪天捉麻雀
74  天然滑冰场
75  腊八粥与腊八蒜
76  祭灶王
77  福到啦
78  辞岁酒、年夜饭
79  起五更,磕头忙
80  大年初二串亲戚
81  玩旱船与“小七姐”
82  二月二龙抬头
83  八月十五团圆节
84  花落了,娘和我们失散了
85  遭厄运爹又离世
86  姨的婚姻被迫搁置
87  恩比天大
88  银圆的故事
89  一根纺花锭
90  过了杠的姨终成婚
91  诱人的素饺子馅
92  我跟姨学织布
93  针线筐里的温暖
94  菜瓜熬面
95  轧红薯饴铬
96  送煤在路上
97  一袋大麦面的苦涩旅途
98  姨手中的蒲扇
99  姨的葬礼
100  离了姨娘,从此就断了蔓菁根
后记

前言

  

    生命的小溪缓缓汇入金色的池塘,波光粼粼中闪回着如金岁月的点点滴滴,层层涟漪消散,那些既甜美又酸涩的回忆却鲜活如初。每当我想打开尘封已久的心门,又总是悄悄把它重新关上,生怕触痛自己那并不算太强大的内心。
    娘离开我们已经六十多个年头,姨离开我们也有十一个年头了。尽管岁月冲淡了许多记忆,可是对二老的怀念却与日俱增。多少次在梦中见到她们,我哭着醒来,再想捉住这个梦的时候,梦却早已不知飞向何处。回想起那一段撕心裂肺的艰难岁月,总会忍不住流下酸楚的泪水。娘离开我们时,剪断的是与我们血肉模糊的脐带,剪不断的是永远的亲情。正如歌中唱的那样:“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十月怀胎,呱呱坠地,是娘把我们带到了这个全新的世界。一口奶、一口饭,一把屎、一把尿,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哪一刻能离开娘的哺育和照料?总是在泪光里,再现娘那瘦削疲倦的面庞,还是那样面带着慈祥的微笑,还是那么不知疲倦地忙碌,还是在做着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这种怀念异常强烈,伴随我度过了几十个春秋。
    娘离世早,我依偎在娘怀里的时光也只有那么短短的五六年。小小年纪,记忆又是如此的混沌、朦胧、脆弱,甚至连自己的亲娘长什么模样都不是很清晰了。姨是娘唯一的妹妹,在我的潜意识里,姨更像是我的亲娘。
    无论岁月过去多久,姨辛勤劳作的那一幕幕永远都会留在我们的心中。那针针线、密密缝,更像我那慈祥善良的娘亲!写到此处,我不由得想起那首熟悉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我们打小就没了娘亲,但姨从始至终一直兢兢业业地承担着娘所能够承担的哺育我们的责任。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姨一刻不停地为我们五个操劳,冬夜里那一声声嘶哑的咳嗽声,时不时地把我从熟睡中惊醒。夜深人静之时,想起姨伴随着我们一路走过来的几十个春秋,就会情不自禁生出无限的感慨。梦中,我依然承欢膝下,其乐无比。可醒来时,我早已是泪湿枕巾……
    眼看我也即将跨入古稀之年,思念的潮水总是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每每回忆起娘和姨生前的点点滴滴,我只能将这份永远无法释怀的爱,和着滚烫的热泪吞咽进肚子里。我决定重新坐回电脑旁,用自己简单笨拙的语言,粗略地记录下娘和姨的人生历程,静下心来挖掘娘和姨一起度过的朝朝暮暮、点点滴滴记忆的碎片,尽可能地串成一个整体。我想只有这样,才能铭记娘和姨的生养之恩,在我和后人的心灵深处扎根,打下永不磨灭的烙印。

后记

  

    经过将近一年的笔耕墨耘,在年末岁初的寒冬腊月,我的这本小书终于脱稿了。由于本人文化功底有限,而且有些又是姨晚年口述给我的,对于她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有可能描述得不是十分准确。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基本上已经圆了我们姊妹多年的一个梦,而且还是在我年近古稀之时,实属我暮年的一件大事。
    回首往事,娘和姨就像蜡烛,从始至终都在燃烧自己,温暖我们姊妹幼小的心灵,也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所以,我把娘和姨作为本书的主线,试图通过讲述和她们相关的一个个小故事,再现我们这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同时也描绘出旧时中原农村的民俗生活景象。我是一个性情中人,从开始到此书将要结尾,书写到动情之处,有感于姨和娘的舐犊情深,几乎是蘸着眼泪敲下的一字一句。泪水过后,阳光依然灿烂……
    在我下定决心写作的前前后后,自始至终都得到了我身边亲人们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儿子小勇听说我准备要写点东西,特地为我购买了最好的笔记本电脑,给我写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女儿小宁耐心教我学习电脑打字,不到一个月,我就掌握了盲打的方式,这对我后来的写作有裨益。儿媳圆圆和孙子张译午及时把我想看的书找来,在精神上给予我莫大的鼓励。
    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爱人张纪华,他可以说是我敬佩的老师,始终抱着满腔热忱,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从电脑入门教起,包括如何新建文件夹,如何进行英文与汉字的切换,一步步手把手地指导我,帮助我收集、整理资料。正是亲人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才使我的这部处女作成稿问世。 同时,还要感谢包括姐、哥、小弟在内的各位亲朋好友对本书的大力支持,还有满村乡吴坡村支书赵义轩,他以极其负责的态度为我书中的章节提供了必要的素材,特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还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支持,特别是王颖超博士专业、细致的策划和编辑工作,她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间,写书已经成为我晚年的最大兴趣和事业,我会以小作的出版为契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耕不辍,如果能够给读者在茶余饭后和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增添些许趣味,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贾自尊 二○二○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