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中国军事

长征中的名战名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921-2021百年百部红旗谱)(精)

  • 定价: ¥68
  • ISBN:9787517137344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言实
  • 页数:199页
  • 作者:罗元生//刘标玖|...
  • 立即节省:
  • 2021-03-01 第1版
  • 2021-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书生动描绘了八场战役中的将帅在这些战役中精湛的指挥。本书作为史料具备很好的收藏价值。

内容提要

  

    1934年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分别从瑞金、鄂都地区出发,实行战略转移,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本书精选了其中的八场战役,生动描绘将帅中的指挥艺术,热血沸腾的战争场面,介绍了将帅丰富的人生经历,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他们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的同时,凸显红军将帅的群体风采。

目录

第一章  湘江恶战
第二章  土城战役
第三章  四渡赤水
第四章  飞夺泸定桥
第五章  激战腊子口
第六章  直罗镇大捷
第七章  百丈关血战
第八章  回旋湘黔滇
后记

前言

  

    我们不能忘记的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这群被称为“工农红军”的人,却用自己的双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在西北会宁会师,突破了反革命的剿杀,开辟了一条中国人民的希望和光明之路。
    ——他们跨越干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生死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
    50年之后,即1986年,美国的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沿着长征的路走了一遍,写了一本名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书。他在该书开篇中赞叹地说:“20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了。”无独有偶,2006年3月10日,以色列军人武大卫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行进,历时138天,途经9个省、自治区,采访了近百名老红军,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武大卫用自己的亲历说:“这次长征之行,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才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概括长征精神说,长征的内涵和精髓就是“崇高精神、空腹、飞毛腿”。
    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地”为世人所传诵。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多有江河阻拦。每逢此遇,蒋介石必利用江河天堑,部署重兵前堵后追,欲置中央红军于死地。但是,天堑不助蒋,他每次的如意算盘都被红军打得粉碎。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这一个个天堑都变成了通途。红军再要西进,挡道的就是大渡河了。蒋介石深知,中央红军只要过了大渡河,就再没有什么大江大河的天然屏障能够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了。那时的红军将如虎添翼,再与红四方面军一会合,要消灭红军就难上加难了。因此,在红军过金沙江后,蒋介石就飞抵昆明,亲自部署大渡河战事,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名将。1863年5月,他率部由云南进入四川边界,抵达大渡河畔。由于河水陡涨数丈,被阻于南岸,粮草不济,进退维谷,他誓于死中求生,乘夜强渡,但失败了。在全军覆没之前,他写了“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的诗句,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成为千古恨事。在太平军兵败七十多年后,中央红军几乎是沿着石达开行军的路线来到了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七十多年前,石达开全军覆没。七十多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却在这里取得了强渡大渡河的辉煌胜利。大渡河的浪涛见证了真正的勇士。碧血染惊涛,大渡震心魄。谈古论今,令人荡气回肠;历史画卷,后人默默记取。
    杨成武将军在《飞夺泸定桥》一文中,为我们展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情景——
    总攻在下午四点开始。团长和我在桥头指挥战斗。全团的司号员集中起来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敌人开火,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二十二位突击英雄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缠十二颗手榴弹,在廖大珠连长的率领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跟着他们前进的是三连长王有才率领的第三连。他们除携带的武器外,每人扛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当突击队刚冲到对面桥头,西城门突然烧起冲天大火。敌人企图用火把我们挡在桥上,用火:力消灭我们。火光照红了半边天,桥头被熊熊大火包围住了。。
    这正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二十二位英雄看到城门口漫天大火,似乎愣了一下,站在我和团长身边的人一齐大声喊道:“同志们!这是胜利的关键!冲进去呀!不怕火呀!迟疑不得!冲啊!敌人垮了。”这喊声给了英雄们勇气、决心和力量,在洪亮的冲锋号声中,他们神速地向着火里冲去了。冲在前面的廖大珠的帽子着了火,他扔掉了帽子,光着头继续往前冲,其余的突击队员们也紧跟着廖连长穿过火焰一直冲进街去。巷战在街口展开了。敌人集中全力反扑过来,二十二位英雄的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形势万分紧急,眼看支持不住了。正在这个严重关头,王有才连长带着三连冲进去了,接着团长和我率领着后续部队也迅速过桥进了城。经过两小时的激战,一个团的敌人被消灭大半,剩下的狼狈逃窜。黄昏,我全部占领泸定城,牢靠地控制了泸定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防止敌人的反扑,确保泸定桥的安全。我们立即派出配属我团指挥的军团教导营向打箭炉(康定)方向警戒,因为那里尚有敌人的几个团。为了对付向泸定桥增援的两旅敌人,我们派出一个营沿河向南发展。
    晚上十时,尖兵排打响了,当时,我们估计是敌人的援兵赶到,准备再作一场苦战。该营一部分部队占领了阵地,组织了一个冲锋,遇到了一个伤兵,一问却是我红一师三团的同志,这才知道一师已经赶到。准备同敌人作殊死战的紧张心情,顿时轻松下来。原来敌人的两个旅被我红一师追上,在城南六十里竹林坪地区打了一仗,后来敌人怕我们两面夹攻,慌张地向化林坪方向跑了。我们立即派人迎接随红一师前进的刘伯承总参谋长和聂荣臻政委进入泸定城,大家见了面,十分欢喜。已经是下半夜两点钟了,刘伯承总参谋长仍兴致勃勃地要我带他和聂政委去看泸定桥。我提着马灯,陪着他们从桥东走向桥西。刘伯承总参谋长对每根铁索甚至铁环都看得十分仔细,好像要把整座泸定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从桥西折回桥中央的时候,他停住脚步,扶住桥栏,俯视大渡河的急流,着力地在桥板上连蹬三脚,感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
    对于大渡河的险恶以及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勇业绩,史书上记载很多。但有人不亲临其境,不亲眼所见,还是半信半疑。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全家于1981年7月来到安顺场旅游,参观了大渡河。回国后,布氏写了一篇题为《沿着长征路线朝圣记》的文章。文章写道:“在我们走近大渡河时,曾经一度怀疑它是否真的像长征战士在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及至亲眼目击,才知并非言过其实。这条河水深莫测,奔腾不驯,加上汹涌翻腾的漩涡,时时显露出河底参差狰狞的礁石,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有几处,河水还以异常的速度倒流回环。我们一行之中谁也没有见过这种水流现象。时而回流,时而顺流,时而侧流……似乎和地球的引力场不生关系。原来大渡河自有他自己的活动规律!”通过对包括安顺场在内的长征路线的参观访问,布热津斯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看来,布热津斯基最后还是愿意承认这段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都属罕见的史实的。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长征精神是我们的“永久精神食粮”,将激励我们永远为了真理、为了理想而斗争,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罗元生
    2021年2月25日

后记

  

    作为一名军人,我和元生对军史一直很感兴趣。在一次交流学习中,我们谈到了红军长征中的著名将领和他们指挥的著名战役,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选题,便决定动笔。于是,从2006年开始,我们便开始搜集资料,尝试着进行写作。
    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历史知识,也对这段历史和这些人物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我首先阅读了《红军长征文献》和《红军长征回忆史料》,这两部巨著都是编写组编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为我们提供了权威、准确的史料;后来又阅读了柏福临、刘喜发任总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红军长征全史》和陈虎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长征日记》,也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翔实的描述。另外,还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聂荣臻回忆录》、《历史的回顾》(徐向前著)、《杨成武回忆录》、《肖克回忆录》、《长征》(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以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国民党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等,也给我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丰富的营养,这些都是不能忘怀的。谨借本书出版的机会,向这些著作的作者或编者深表敬意和谢忱。
    在本书出版之际,需要感谢的还有很多。首先要感谢成都军区司令部的欧阳青大校,他不仅一直关注关心我们的创作,还亲自动手,为本书添砖加瓦,使本书更加丰富和精彩;其次要感谢总后政治部创作室的周大新老师,如果没有他多年来的指导、帮助乃至提供各种机会,我们不可能一直坚持到现在;还要感谢家人,他们在多个方面力所能及地提供了支持。 由于时间仓促,采访有限,很多资料不是第一手资料,本书的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甚至会有谬误,期望大家批评指正。尤其要请军史专家和有关将帅的亲友、同事多提宝贵意见,以利再版时修订。 刘标玖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