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精)

  • 定价: ¥65
  • ISBN:9787521206241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作家
  • 页数:386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求学经历,人世沧桑,一己而折射时代波澜、历史变迁,身不由己,翔而后集,如何于不同环境中完善自我。金先生用墨最多的,不是一个人到底做过什么事、得到什么物,而是如何在无“文”的文化和有“文”的文化的合力下,在时代的潮汐中慢慢形成这个“人”。金先生以自己的方式,把西方的教育小说和传统的史书列传打通,把辨求人事真假的迷障破除。

内容提要

  

    金克木先生乃一代大家,其学根基深厚,其识远见卓越,其文深入浅出,其人生波澜跌宕,其作品丰赡广博。我们邀请三位近年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学者以主题立意,精选其相关散文、随笔,编就三册并撰写长文,以便于读者依循路径,领略各自奥妙。《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由张定浩编选,分小学生、少年时、十年灯、善知识四辑,并收录其自我访问一篇,可谓八十八年人生,一册写照传神。

目录

前言
一、小学生(1912~1925)
  学说话
  学读书
  世纪儿
  人之初
  何处是家乡
  描红
  七岁成人
  长嫂为母
  天雨花
  家塾
  小学校长
  国文教员
  图画教员
  大小研究系
二、少年时(1925~1936)
  塾师
  井中警钟
  风雪友情
  游学生涯
  大学生
  少年漂泊者
  一板三眼
  家庭大学
  课堂巡礼
  岁寒三友
  数学难题
  视学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送指路人
  学英文
  文丐生涯
  译匠天缘
三、十年灯(1936~1946)
  1936年春,杭州,新诗
  遥寄莫愁湖
  少年徐迟
  挨炸记
  坤伶
  忘了的名人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
  希望者
  未完成的下海曲
  梵竺因缘——《梵竺庐集》自序
  四十三年前
  “汉学”三博士
  德里一比丘
  父与子
四、善知识(1946~2000)
  珞珈山下四人行
  陈寅恪遗札后记
  记“说瓜”
  三笑记
  废品
  教师应考
  保险朋友
  风义兼师友
  百年投影:1898~1997)
  末班车
  告别辞
  自撰火化铭
附录  如是我闻——访金克木教授

前言

  

    过去是未来的镜子,别人是自己的影子。
    ——金克木《倒读历史》
    关于金克木的生平研究,目前所能看到的,除了一些零星片断的回忆文章,便是粗枝大叶的年表式描述,惜无完整传记行世。究其原因,大约和金克木晚年“很不愿意谈到自己”(《比较文化论集·自序》)有关,但很多后辈学者却也看到,金克木不同于很多专家学者之处,恰又在于他经常谈论自己。是金克木自己说错了吗,恐怕未必,因为金克木谈论自己的方式和目的,与一般人有些不一样。
    因此,我们从金克木的等身著作中,编选梳理出这么一本金克木谈论自己的集子,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呈现这位大学者更为丰富、具体的人生道路,更是为了有机会再次跟随这位睿智的老人,一起思其所思,想其所想。
    一
    本书据金克木先生生平轨迹,略分为四辑。
    第一辑“小学生”,收集金克木先生自述出生至小学毕业期间的十四篇文章。
    金克木先生受到的正规学校教育,只到小学毕业为止,后来完全是凭借自学,跻身中国顶级学府超一流教授的行列。这在如今重视学历的教育体制下,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小学生”俨然成为金先生的一个符号,时常被喜欢金先生的读者提及,令大家艳羡的,不仅足金先生的天才,也包括那个时代开通的教育大环境。但读罢本辑的文章,或许会发现,那个时代的小学生,含金量原来绝非如今可比。
    金克木先生,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万载县。寿县是古城,当年淝水之战,八公山下,草小皆兵,说的就是这个地方,而《旧巢痕》评点本中八公山人的托名,也是典出于此。金先牛的父亲是清末的捐官,在江西万载县得了一个县官的缺,从安徽跑到江西,还未及捞回本,就遇到孙中山宣布废除帝制,清朝灭亡,他父亲也随即被扣押抄家,郁郁而终。金克木是家里的第四个儿子,父亲去世时,他刚八个月。
    随后,1913年,金克木在掌管家政的大哥安排下,随全家回安徽当时的省城安庆,这里是大哥的生母,也就是自己嫡母的老家。这个长江边的山城,金克木来时不到两岁,走时才五岁,它留给金克木的印象是淡漠的,但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却发生在此时,那便是识字。人牛识字忧患始,他往后一切的学问思索,都要追溯到大嫂领着他认门联上的“人”字那一刻。
    1916年,金克木随家人折返老家寿县。这一年,袁世凯称帝,随即惹得各地军阀四起;也是这一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科学与民主旋成潮流。外面时局风雨琳琅,但在这建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寿县祖屋里,却仍是一派波澜不惊。金克木在这里随兄嫂描红、背经、读诗、上桌识礼、入屋听曲,受的依旧是非常传统的旧学教育。1920年,大家庭因大哥的去世解体,同年,因为三哥受聘去寿县第一小学教书,金克木这也顺带进入第一小学,开始接触新学。在这里,他看到把教育视为强国之本的小学校长.听到和背经抄书完全不一样的讲课,也接触到家里极少见到的民国书刊。
    1925年,金克木小学毕业。从1916年到1925年,以这个时代特有的、新旧杂糅的方式,金克木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九年义务教育。
    本辑文章又可细分为三部分。《学说话》《学读书》两篇,是金先生的夫子自道,基本交代了自己童年轨迹,是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八篇文章,用小说体述其入小学前事迹,虚虚实实,但可由第一部分的两篇文章作印证;第三部分四篇文章,述其小学生活。
    二
    第二辑“少年时”。收文章十七篇,大体分三部分,前两部分是小说体,分述乡下教书、离家进京,偏虚,却能具体而微;第三部分是回忆随笔,综述这期问的教书、读书、写作以及翻译生活,偏实,却仅提纲挈领,故可与前两部分参看印证。
    金克木十三岁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窘,无力再上中学,随后两年,遂受教于私塾先生。1927年,北伐军打到长江流域,金克木被送往乡下躲避兵灾,却在一个名叫警钟的朋友处,看到了《新青年》一至五卷,得以初识新文化运动的整体面目,胸中旧学新知的碰撞交汇,眼前良朋益友的切磋辩论,待到回城,他遂有焕然一新之感。此时,金克木十五岁。
    ……
    而在这千余字之外,先生晚年之所以又花了数十万言来谈论自己,尤其是谈论成长时期的自己,其实是把自己给“豁”出去,把过去的自己当作一段可供现在的自己揣摩研究的史料。换言之,金先生用墨最多的,不是一个人到底做过什么事、得到什么物,而是如何在无“文”的文化和有“文”的文化的合力下,在时代的潮汐中慢慢形成这个“人”。金先生以自己的方式,把西方的教育小说和传统的史书列传打通,把辨求人事真假的迷障破除。
    《史记.管晏列传》云:“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这种从著作到人事的转向,我想除了知人论世的需要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缘由:书是有“文”的文化,一旦定型便不受具体时空影响,故可以暂时不论;而人事可以说是无“文”的文化,如不及时论述(司马迁称其轶事,可见并不介意真假),可能那段具体时空和具体时空中的人所承载的无“文”的文化,之后就不复存在了。
    而这些对过去轶事的论述,正如金克木所言,“都出于‘现在’,而且都引向‘未来’。”(《无文探隐》前记)
    2000年6月,在病重人院前写就的最后一篇文章末尾,金克木再次强调之前的认识,“过去是未来的镜子,别人是自己的影子”。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病逝。
    五
    题名《续断编》。续断是一味中药,可以通血脉,强筋骨,对骨折等症有益。通则强,断则弱,中国近世百年沧桑,被拦腰折断的东西太多,“飞梭往复,常须续断。”(《自撰火化铭》)“续断”一词,可以说正是金克木先生晚年思想致力所在。
    此外,木书的编选,企图用先生自述的文章,把其一生经历大体接续在一起,亦是一种“续断”的用心。当然,终不免有诸多依旧断开的地方,好在先生也曾专写过《续断》一文,说完“续”的好处之后,也说了“断”的好处:对于喜欢思考的朋友,那些“断”的地方,可能正好是一些富有意味的开始。
    2019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