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拨云寻径(古典中国实用文类美学)(精)

  • 定价: ¥78
  • ISBN:9787807683346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页数:496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诗词歌赋有平仄、有节奏、有美感,文章也同样如此。古文有着自己的独特韵律,有其或平稳或激昂的呼吸节奏,有隐藏在一呼一吸之间起起伏伏的情感,有不必甚解就可自然领会的美,又或是曲奥幽深,但若读懂其背后复杂情愫后回味更为悠长的美。本书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实用文类”为主要书写对象,带领读者精读文本,解析古典实用文类之代表名作,以精辟细致的方式解剖诠释,将古文中的典故、写作者的人生抉择与实际处境等一一拆解阐明,是极为实用的学习文本。

内容提要

  

    本书直指中国古典实用文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文——所蕴含的美感特质,照见了中国文学传统中不容忽略的半壁江山,以补一般文学史之不足,正面迎向“文学”这个现代观念的挑战。作者柯庆明教授为台湾中文学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学根底极为深厚,现当代文学美学以及西方文学理论也熟稔于心。他从诸多实用文类出发,探讨其文体规约,带领读者精读文本,解析古典实用文类之代表名作,以精辟细致的方式解剖诠释,旁征博引,将古文中的典故、来历以及写作者的人生抉择、实际处境等一一拆解阐明。作者深于古典传统,议论通畅而不板滞,极能启迪思考。

作者简介

    柯庆明(1946—2019),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现代文学》杂志主编,《文学评论》杂志编辑委员兼执行编辑;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协同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访问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招聘教授,捷克查理士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境界的再生》《文学美综论》《中国文学的美感》等文学论著,以及诗集《清唱》、散文集《静思手札》《省思札记》等。

目录

代序  不实用的大用  张淑香
导言
第一章  “论”“说”作为文学类型之美感特质
  一、前言
  二、中古文论的见解
  三、《文选》诸“论”类文章的美感分析
  四、考察中古文学的暂时结论
  五、近古文论的再思索
  六、近古文学的表现
  七、综合的结论
第二章  “序”“跋”作为文学类型之美感特质
  一、前言
  二、对“序”“跋”的传统理解
  三、“小序”“大序”的写作方向
  四、史传中的“序”与“序”中的历史
  五、“自序”与“宴集序”的自我介入
  六、“饯别序”“赠序”与“别集序”的人际互动
  七、结语:《金石录后序》的特殊形态
第三章  “书”“笺”作为文学类型之美感特质
  一、前言
  二、对“书”“笺”的传统理解
  三、“书”“笺”文类的基本写作特质
  四、“书”“笺”的“戏剧性”“叙事性”美感类型
  五、“书”“笺”的“抒情性”“描写性”美感类型
  六、结  语
第四章  “表”“奏”作为文学类型之美感特质
  一、前言
  二、对“表”“奏”的传统理解
  三、命运的鉴戒与贞定
  四、存亡承继危机的劝谏
  五、用世之心与让谢之辞
  六、对“他者”的崇扬弹抑
  七、对帝王本身的规谏
  八、另类的“表”作
  九、结语
第五章  “吊”“祭”作为文学类型之美感特质
  一、前言
  二、对“吊”“祭”的传统理解
  三、幼弱与英年:“哀”的兴感动力
  四、困境与抉择:“吊”的伦理反思
  五、无名与有名:“祭”的类型之一
  六、师友与亲属:“祭”的类型之二
  七、神物与自身:“祭”的类型之三
  八、结语
第六章  “碑”“铭”作为文学类型之美感特质
  一、前言
  二、传人昭德的“碑”“铭”
  三、叙事纪功的“碑”“铭”
  四、序地弘道的“碑”“铭”
  五、刻石以外的“铭”文
  六、结语
第七章  “传”“状”作为文学类型之美感特质
  一、前言
  二、对“传”“状”的传统理解
  三、史传表现的诸种面向
  四、私传写作的诸种类型
  五、结语
第八章  游览“记”与山水“记”作为文学类型之美感特质
  一、前言
  二、从游览“记”到山水“记”
  三、山水“记”与游览“记”的界限与表现
  四、山水“记”与世情的辩证
  五、游览“记”中的游览美学
  六、结语
第九章  修造“记”与器物“记”作为文学类型之美感特质
  一、前言
  二、对“记”的传统理解
  三、修造“记”的基本写作特质
  四、器物“记”的基本性质
  五、结语
总结
附录  怀念柯庆明兼论《古典中国实用文类美学》[美]艾朗诺

前言

  

    晚清以降,整个东亚、华夏文明,以吸收效仿西欧、北美为务,积渐成习,我们渐渐忽略了,“文学”与“literature”不但分属两种语言系统,而且是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产物。当西方人逐渐以poetry、fiction、drama为literature的指涉物时,我们亦理所当然地以为:文学指的就是诗歌、小说、戏剧,它们不但是特殊的语言形式所构成的文体,而且必须是想象的、虚构的、纯粹为了美感需要而创作的产物。从康德以降,我们或者以为美感只是形式,或者以为美感与实用的作为不相容。
    因而中国文学的领域,就不知不觉遭到大幅的删汰。于是中国文学就仅限于《诗经》《楚辞》以降的诗、赋与志怪、传奇等以下的小说,然后是宋元才开始的戏曲,《庄子》《史记》等相关著作,则自然被排除在外,推给哲学与历史等领域。这是利用别人的系统,作自家的系谱时,必然会有的张冠李戴、削足适履的现象。于是《昭明文选》(下简作《文选》)里的泰半作品,除了诗赋之外,都成了“行迹可疑”的存在;更别提汉唐以降,众多的古文写作了。
    研究“文学史”,最大的困难,不仅是在中外的异类文化下,大家并没有共通的文类区分与使用规范;即使以古今而论,历代的文体、文类亦迭有变迁。汉魏六朝以降的古诗,迥异于《诗经》《楚辞》之作,而唐宋以后方有词,元明以后乃有曲,其体制、美学形态各不相同,勉强求同,了无益处;不妨先以同情的了解,各顺其异,来加以接受,加以欣赏。同样,《文选》以降的古典实用文类亦有许多篇章,传统社会皆以“文”视之。西方并无所谓“以软笔写硬字”的书法,我们是否就得否定书法是一种艺术?我们不妨重新面对这类作品,探索其作为各别“文类” _是否有其美感特质,使得古人以其为美“文”,而我们亦不妨考虑,重新将它们纳为“文学”之一部分。
    由此一念,由“论”“说”开始,我连续九年的台科会研究计划都以相关的两个“次文类”为题材,探讨它们作为“文学类型”的美感特质——我真正的意图是,综集成册,或许可以提出一种“古典中国实用文类美学”。但在教学与行政双重压力在肩的情形下,进展甚为缓慢,而我倏忽已届退休之龄。原以为退休后可以整理改写成书,但又接了一个台大“新百家学堂”计划的任务,加以教学仍未终止,因而四年已过,仍然全无进展。后来想功成未必得在我,仅只此类尝试,或许亦可号召有志的学者,在踵事增华中,发展为完整的体系,做更为博大精深的呈现。书中各篇的分析,选文重在知名之外,亦在凸显类型,以此喻示其种种的可能性。综集而观,则略可显现我对此一文学传统之各种名文、美文的择取。
    少时立志遍读中国文学名著,结果志大才疏,涉猎仍然有限,但是文中讨论所及的各种篇章亦可略示多年来浸润其中的喜悦!
    野人献曝,曝在野人之外,亦非野人所有。野人所献,终究只是自家体验的喜悦罢了。唯愿有心的读者自可于冬阳之曝中,各有更深、更广的体会也!
    2015年仲夏于台大澄思楼3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