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

  • 定价: ¥58
  • ISBN:9787559651891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306页
  • 作者:胡慎之//曾路|责...
  • 立即节省:
  • 2021-07-01 第1版
  • 2021-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初为父母,难免有许多困惑。本书从心理学家爸爸的角度入手,既包含专业的理论指导,又将成功的育儿经验以生动的场景、翔实的分析、风趣的解答等形式展现出来,和年轻父母们一起面对育儿路上的问题,建立健康、成熟、科学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长。

内容提要

  

    如果说健康人格是一座坚固的大厦,那么它的根基就是安全感。
    建立安全感的核心是发展依恋关系。孩子得到亲人的悉心照料,身心都获得满足时,就会体验到舒适、安全,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逐渐形成稳定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贴心的母爱非常重要
    在本书中,妈妈以活泼、感性的笔触记录儿子的成长,爸爸以专业、理性的视角对儿子的心理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本书,家长不仅能了解0~3岁孩子的需要,也能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目录

第一章  心理自闭期:婴儿期建立的安全感关系到一生的幸福(第1个月)
  1.1  我来了——不要随意评价宝宝的外貌
  1.2  幸福的月子,踏实的豆子——原始安全感影响孩子的一生
  1.3  香香的大乳房——母乳喂养,给孩子一个不焦虑、不恐惧的人生
  1.4  我想要抱抱——第一时间满足宝宝的任何需要
  1.5  宝宝第一次对我笑——完整、和谐的互动让宝宝看到美好、可爱的自己
  1.6  吃饱喝足养“小猪”——正常性自闭期,宝宝以自我满足的方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二章  心理共生期:陪伴宝宝形成充满信任和爱的人际关系模式(2~5个月)
  2.1  是不是好妈妈,豆子说了算——让宝宝喜爱、满足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2.2  我要竖着抱——被尊重和支持的孩子更有力量
  2.3  我还不会说话,也能和爸爸交流——爱的语言,说给宝宝听
  2.4  我不是胖胖——不要随意给宝宝贴标签
  2.5  豆子正处于口欲期——用嘴巴探索世界,是宝宝必经的阶段
  2.6  超级郁闷,一周摔了两次——创伤被处理,宝宝才能成长
第三章  心理分化期开始:让宝宝有自我满足的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6~10个月)
  3.1  认生了——认生是宝宝的自我保护机制
  3.2  高兴时叫“bɑ”,郁闷时叫“mm,mɑ”——稳定的照料给宝宝的一生带来稳定的感觉
  3.3  断奶的日子——妈妈和宝宝都“失恋”了
  3.4  亲历智力评估——不要用孩子为父母的人生加分
  3.5  我要“走街街”——宝宝需要与真实的世界接触
  3.6  什么玩具也比不上爸爸妈妈陪我玩——与爸爸妈妈多互动,宝宝更自信
  3.7  弟弟还是妹妹——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
  3.8  爬呀,小豆子——爬行,让孩子的人生有动力
第四章  心理分化进行中:培养宝宝自我满足和沟通的能力(11个月~1岁4个月)
  4.1  回头望望,妈妈在——安全依赖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初形式
  4.2  宝宝哭了,怎么办——父母稳定的爱与信任,给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4.3  我要的,是你温暖的拥抱——爱的表达缓解宝宝独自面对世界的孤独
  4.4  照镜子——照镜子,是宝宝体验自我的重要时刻
  4.5  大花园里的例行早会——宝宝的“社交”为将来的人际互动打好基础
  4.6  躲猫猫——你会陪宝宝玩游戏吗
  4.7  小豆子坐飞机——给宝宝积极的体验,陪宝宝接受新事物
  4.8  豆爸,生日快乐——父母的关系,直接影响宝宝内心关系的建立
第五章  心理分化矛盾期:让宝宝在支持性的环境中建立自我(1岁5个月~2岁半)
  5.1  家有小超人——保护宝宝的无所不能感
  5.2  对着干——控制与反控制游戏
  5.3  欠扁的小豆子——适度惩罚帮宝宝建立规则意识
  5.4  自言自语的豆子——自言自语是宝宝自我照顾的开始
  5.5  玩具被抢之后——如何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5.6  搞不清的“你、我、他”——没有“我”,就没有真正的独立
  5.7  拉粑粑的故事——让宝宝自我满足
第六章  心理走向独立:培养人格独立、稳定的孩子(2岁半~3岁)
  6.1  就不睡觉——宝宝对付分离的小把戏
  6.2  谁动了我的枕头——陪伴孩子成长的过渡性客体
  6.3  不许打妈妈——与孩子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6.4  幼儿园焦虑——分离需要被接纳和理解
  6.5  你的“小鸡鸡”呢——给孩子最基本的性别确定
  6.6  小鸡去世了——让宝宝在照料中体会爱
  6.7  生命中的第一朵“小红花”——分享成功,培养自信

前言

  

    种豆得豆
    古语说,三岁定八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句话基本是对的。0~3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恰恰是被很多家长忽略的。
    心理健康,人格独立、稳定的孩子一定会有大未来。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我发现许多人成年后患上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其3岁以前被照料的方式以及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存在问题。很多求助者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尤其在亲密关系中,重复演绎着原始的、与父母相处时的关系模式。如果一种关系模式一开始就是病态的,那么这种关系模式很难在日后变得健康。
    一些父母之所以会用病态的照料方式照顾孩子,与孩子形成病态的关系模式,是因为这些病态的照料方式和关系模式早已存在于他们的内心,他们只是将这些方式和模式复制到与孩子的关系中而已。因此,父母能否意识到自己的病态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都会学习如何培养孩子,但无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经常有父母对我说,道理我都知道,但我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了,这就是无意识的力量,它在我们的内心产生作用,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时,是几乎不可能做出改变的。只有父母开始意识到问题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而非孩子身上,并且有意愿和勇气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时,改变才会发生。那时,我们才不会把自己无力解决的内心冲突强加到孩子身上,才不会通过让他们符合我们的期望,来缓解我们的焦虑。健康关系中的孩子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作为心理师,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一个焦虑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几乎百分之百会培养出有情绪障碍的孩子。是的,焦虑的母亲对应的可能是缺席的父亲,缺席的父亲往往会让母亲焦虑。在传统的理念中,养孩子似乎更多是母亲的责任。这样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也正因为如此,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了。
    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母亲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原始的满足:生理满足、安全满足和爱的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这三种满足保证人的根本需要。假如这三种满足存在缺陷,那么得到尊重满足和自我实现满足会变得比较虚幻,这就好像不打好地基就很难建起一栋稳固的大楼。
    3岁以内的孩子会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保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探索世界。而爱是让孩子获得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的前提。对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或者一个3岁的孩子说爱,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哪怕对一个成年人说爱,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能真切地体会到的爱才是有意义的。
    许多人虽然想爱或者想被爱,但不知道怎么爱;也有人对爱不信任,虽然嘴上说着爱的词语,但心中感受到的爱苍白无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爱的关系从开始建立时起,就包含对爱的误解。而这种对爱的误解,在他们3岁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受与照料者的关系的影响,他们心中的爱在他们年幼时就被扭曲了。婴儿的心就像一张幻灯片,我们在上面写什么,就会呈现出什么,而且我们记录在其中的内容会被放大。
    爱是被满足的感觉,恨是在挫折体验中感到无力后的必然情绪反应。一些孩子在3岁以前,就已经有过无数次类似的挫折体验,他们在内心建立起与这些挫折体验对应的情境性模式,而且这些模式会被定格在他们的无意识中。当他们再处于类似的挫折体验情境中时,他们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一个30岁的男人遇到妻子晚归时,也可能会产生他2岁时妈妈不在他身边的情绪反应。他的感受也是无力、恐惧,但为了获得控制感,他会直接表现出无法控制的愤怒,这是因为他希望获得力量,愤怒可以让人感觉自己有力量。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你以外的世界就是怎样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建立的。他们体验到的爱的关系是怎样的,就会在日后把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处理成他们曾体验到的那样。
    3岁以内的孩子的感受都很纯粹。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对方是否爱自己。有些孩子只认妈妈,对周围的其他人都很敏感,这就说明这些孩子没有安全感,不信任其他人。
    市面上有很多有关育儿的书,但很少有书特别关注婴儿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有一些书也会关注关系,但其中的内容大多是告诉父母怎么做,缺少对父母的心理和孩子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
    我一直希望能写一本从母亲、孩子和心理分析三个角度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书,上天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在这本书中,我从妻子、小豆子和心理师的角度分析了小豆子的心理发育和发展。
    非常感谢妻子的配合。也感谢我的小豆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我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