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社会学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精)

  • 定价: ¥49
  • ISBN:978752172725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183页
  • 作者:(以)伊维塔·泽鲁...
  • 立即节省:
  • 2021-05-01 第1版
  • 2021-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文化的社会学专著。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内容提要

  

    本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由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日常生活社会学领域中,本书是研究集体沉默的代表性著作。

媒体推荐

    马丁·路德·金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世间许多的不幸……都是由避而不谈造成的。
    罗伯特·E.皮滕杰
    说话只要有一个人发声就可以,但沉默却需要所有人的配合。

作者简介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现为罗格斯大学社会学教授,在认知社会学领域声望卓著,著有《七日周期》(The Seven-Day Circle,1985)《完美界线》(The Fine Line,1991)《时间地图》(Time Maps,2003)等。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合谋的沉默
  不看,不听,不说
  公开的秘密
  重重的沉默之声
  恐惧和尴尬
第2章  否认的规则
  学着去忽视
  关注和文化习俗
  禁忌
  “无关紧要”法则
  世故
第3章  否认的信条
  管自己的事儿
  注意力和权力
  闭嘴
第4章  否认的社会结构
  沉默的双层墙壁
  否认在否认
  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增长
  旁观者和帮凶
第5章  打破沉默
  把大象暴露出来
  从认知到承认
  盲目和失聪
第6章  有些事儿不说更好
  别添乱子
  留面子
第7章  拿大象不好办
  鸵鸟和大象

前言

  

    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其中大象指某种巨大而无可回避的真相,而房间里的大象,则具有尽管无法回避,但人们又可以和它相安无事共处的意味。以此为书名,是因为作者注意到,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人们对于某些“不方便谈论”的事实,会集体保持沉默的现象(在本书中将此种现象称作合谋性沉默)。这是一本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观察和剖析这种集体沉默行为的著作,这也是一本为人们如何打破沉默提供可能的帮助之书。像作者自己描述的那样,《房间里的大象》是在尝试着“打破沉默谈沉默”。作者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在当代西方社会学领域享有声望,作为出生在以色列的犹太裔学者,其个人经历也让他格外关注二战期间纳粹和犹太人之间,以及战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那些惨痛却无法回避的历程对人们私下和公共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特别是由此引发的合谋性沉默。从此出发,他对于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沉默行为开始探究,引用作者本人的评价,本书是第一部“系统地对此(合谋沉默现象)进行初步讨论的一个尝试”。
    纯粹出于好奇,我统计了“沉默”一词在正文中出现的次数,答案是246次。作为一本薄薄的小书,这是一个让即使作为翻译者的我都感到很吃惊的数字。正是由于作者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声的那部分持续关注和不断提醒,读者得以逐步深入到一个我们自己身处其间,但却未曾注意(作者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是刻意回避)的潜在世界。在那里,生活着另一群我们,彼此默契,不发一言,我们被沉默所压制、恐吓和羞辱;同时,我们也是沉默的合谋者,在压制、恐吓和羞辱着别人。我们的沉默于是成为一种力量,这力量来自彼此合作,但其意义却在于彼此阻隔。人们各自为政,但异口同声,集体参与了一场沉默大合唱,而指挥台上,往往空空如也……沉默的合谋成为了有生命的东西,自发地生长和运转,而这,正是合谋性沉默的诡异之处。
    我们所在的文化中,这样的现象也贯穿古今,俯拾皆是。在汉语中有大量对沉默性合谋的形象描述,比如“心照不宣”“揣着明白装糊涂”;比如“视而不见”“掩耳盗铃”;再比如“顾左右而言他”“非礼勿言”和“自欺欺人”。其温和形式,我们称之为“得体”和“有城府”,其最严厉形式,大约是“道路以目”。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语境中,对此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房间里的大象》还分析了人们对于打破沉默者所怀有的复杂心理和对应的社会行为。作者对揭示真相者和告密者这两种身份的区别辨析在先,对人们将这两者不加区别的憎恶解读在后。这一部分的比照,对于现时的中国读者来说,相信也是相当有趣,且意味深长的。本书的最后三个章节,作者也尝试着对于如何打破沉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同样也能在自己的汉语语境中找到共鸣,比如“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又比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等。结尾处,作者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我们为否认大象如影随形的存在所做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些大象成为庞然大物。一旦我们开始承认大象的存在,它们便神奇般地缩小。只有当我们不再商量好了去忽略这头所谓的大象,才能最终把它赶出房间”。这应该也正是这本社会学著作在它的学术价值之外,所具有的强烈现实意义吧。
    本书得以顺利翻译完成,首先要感谢孙炼和许迪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无比巨大的帮助和鼓励。我还要特别感谢唐棣,你对译稿和英文原稿所进行的逐段逐句的比照和建议,让我感动,使我在书稿文字风格的推敲和修订上获益良多。一并感谢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郭瑀,你对书稿做了通读审核,让没有社会学背景的我,感到莫大安慰。最后,无尽的感谢献给此书的编辑彭毅文,你从最初选定此书,选择我做译者,到译成初稿后,和我一起进行字句的斟酌,以及细节上的建议,包括文字上的润色,一直到这本书的最终出版,你的贡献都远超于我,让我惭愧、感动和敬佩。另外,此书虽薄,却并不好翻译,我又是个有文字洁癖的人,翻译得极慢,特别感谢你无尽的耐心和信任,希望这本书的翻译,能对得起我们花费的时间,和你对我的信任。
    2010年年尾于北京